知乎成諾獎第二現場眾領域大咖現身解讀硬核科研

2020-12-06 環球網

隨著經濟學獎項公布,2019年諾貝爾獎已全部揭曉。細胞感知適應氧氣、宇宙學理論與系外行星的發現、鋰電池的開發、減少全球貧困的研究等成果不僅包括領域「0」的突破,也有持續發現與成果應用,使硬核的科研,擁有更貼近生活與造福人類的執行力。

今年,知乎繼續攜手中國科普博覽舉辦「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普機構,為科學愛好者帶來「諾獎第二現場」,聚焦前沿科學,通俗解讀諾獎,分享科學的樂趣。

2019年的諾獎 從細胞呼吸開始聊

今年諾貝爾獎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項,授予了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及格雷格·塞門扎,用以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在獎項公布的第一時間,多位領域專家用通俗的語言,在知乎為廣大網友解讀細胞是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的。

中科院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呂瑞清、知乎id「莫小軒」稱,氧氣可以結合血紅蛋白,為有機體的氧化還原反應提供支持;但過多的氧氣又會造成機體損傷,比如氧自由基能夠破壞很多蛋白質分子,也是人類衰老的元兇。

所以,氧氣的攝取和利用需要「剛剛好」。那麼這一研究工作又有什麼用呢?上海交通大學外科學博士傅士博、知乎id「菲利普醫生」表示,如惡性腫瘤、缺血性心臟病和其他循環障礙等人類的多種疾病都和常氧/缺氧調節有關。而今我們能讓氧氣的利用保持在「剛剛好」的水平,這種適應能力背後的原理終於在三位大佬的帶領下窺見一斑,從而更清楚的認識生命,認識自己,認識疾病。

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就在你手中 鋰電池的劃時代意義

細胞感知氧氣、宇宙學理論與系外行星的發現可能離我們很遙遠,但今年的化學獎足夠「接地氣」。在今天,鋰電池已成為生活必備,它的便利性讓人習以為常,但在20世紀70年代,它的發明堪稱「劃時代」的奇蹟。在「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鋰電池,這項技術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問題下,知乎用戶、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博士張抗抗講述了鋰電池誕生的故事。

早期鋰電池的工作依靠「鋰轉化」,存在自燃危險。惠廷漢姆的研究發現除「鋰轉化」之外的另一個技術路徑:鋰嵌入。鋰嵌入大大提高了充放電反應的可逆性及使用的安全性。但鋰嵌入在能量密度上佔劣勢,無法應用到鋰離子電池製作中。後來,年過半百的Goodenough先生,以一己之力發現了層狀結構的鈷酸鋰、尖晶石結構的錳酸鋰等大部分關鍵正極材料,由此奠定了鋰電池大發展的理論與技術基礎。站在歷史角度來看,鋰電池發展史就是人類不斷追求可充電電池理論極限的科技史。

眾領域專家帶來多元科普 諾獎圓桌拉開「知乎科學季」大幕

「201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宇宙學理論和系外行星,對人類認識宇宙有什麼意義?」「如何評價2019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在「扶貧」方面有哪些重要貢獻?」……在知乎,諾獎所覆蓋的領域均能找到對應話題。大批科學專家、精英以及愛好者從專業角度出發,幫助更多人感受諾貝爾獎魅力。

科學一直是知乎的高人氣領域,本次「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正式拉開「知乎科學季」的大幕,後續將有三位諾獎得主在知乎親自提問,與網友深入交流。

相關焦點

  • 諾獎最年長得主坐輪椅現身 97歲鋰電池之父演講
    諾獎最年長得主坐輪椅現身 97歲鋰電池之父原標題:鋰電池之父成諾獎最年長得主:97歲坐輪椅現身12月10日,2019年度諾貝爾頒獎典禮在瑞典舉行。現場出現令人為之動容一幕,現年97歲的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坐著輪椅上臺領取化學獎。古迪納夫超越去年96歲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阿瑟·阿什金,刷新了諾貝爾獎得主的最高齡記錄,可謂一份遲來的最高榮譽。
  • 知乎科研圓桌發起「靈魂拷問」:要頭髮還是要科研?
    為了撥開遮在科研人員面前的迷思,幫助他們翻越更多的「高山」,3月22日,知乎聯合科技領域媒體「賽先生」,共同發起「科研有點難」知乎圓桌活動。頂尖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科研」知乎機構號在「給馬上要進入博士階段學習的新生一些中肯的建議」問題下,從生活、學術、社交等層面,為博士新生提出了二十條實用的建議,如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作息方式、儘早確定目標以保持專注、誠實面對導師以及與課題組的其他學生進行社交等。
  • 五問諾貝爾獎為什麼,拒領諾獎的大咖都有誰?
    拒領諾獎的大咖是真清高還是假清高,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諾貝爾獎是世界範圍內非常權威的一個獎項,如果獲得諾貝爾獎,可謂名利雙收。之前看到過一篇文章,馬悅然透露了當年諾貝爾獎的內幕,沈從文與諾獎已經很近,近到了他和諾獎的淵源可能與老舍相似。只是他的命裡和老舌、巴金一樣。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原標題: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10月初,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大戲上演了。其中備受自然科學界關注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期間陸續揭曉。 事實上,這不是有關「細胞質量控制」研究的第一次獲得諾獎,大隅良典也並非發現「細胞自噬」現象的第一人。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科學家就已經「看到」了「細胞自噬」這種現象。當時,科研人員觀察到,在一種新型的細胞器裡面,裝有可以降解、消化蛋白質的酶,這個酶被稱作「溶酶體」,是細胞內生化成分降解的工作站。
  • 「大咖」來了!11家諾獎實驗室深圳大集結
    深圳目前已建起11家諾獎實驗室,  這意味著11位諾貝爾科學獎或圖靈獎得主  每年至少在深圳工作一個月。  強化基礎研究,深圳從2017年正式啟動諾獎實驗室建設,決定依託大學、事業單位、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科技型企業等單位,邀請諾貝爾科學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共建實驗室。
  • 諾獎黃金周來了
    ,分別是5日的生理學或醫學獎,6日的物理學獎和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在疫情嚴重的亞洲、歐洲和北美,研究機構全面將課程轉入線上,公共空間關閉,科研人員大多在家辦公。大量需要實地操作的科研活動陷入停滯,這包括了物理、生物、醫藥領域的實驗室操作,還有基于田野調查或需要與人接觸的社科研究。同時,由於航班限制和入境管控,一些研究人員無法回到所在機構或外出參與交流。
  • 2019年諾獎的爭議:第二位華人現身談貢獻
    「我通過微信群 (了解到諾獎的新聞) ,同時也有學者圈的朋友通過微信轉發給我,」 江秉華對《知識分子》表示, 「得知這一消息,我當時的心情是非常高興的,我之前在博士後期間做的 HIF-1 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公眾的認可。」
  • 諾獎黃金周,知識分子來了
    ,分別是5日的生理學或醫學獎,6日的物理學獎和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 在疫情嚴重的亞洲、歐洲和北美,研究機構全面將課程轉入線上,公共空間關閉,科研人員大多在家辦公。大量需要實地操作的科研活動陷入停滯,這包括了物理、生物、醫藥領域的實驗室操作,還有基于田野調查或需要與人接觸的社科研究。同時,由於航班限制和入境管控,一些研究人員無法回到所在機構或外出參與交流。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原標題:   「不是諾獎」的諾獎  經濟學獎是2017年諾貝爾獎中最後一個頒發的獎項。
  • 單場收益34萬 諾獎得主的知乎live居然這麼值錢
    【環球科技報導 李文瑤】近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姿(Joseph Eugene Stiglitz)來到知乎Live 進行了一場名為《川普上臺,中國該往何處去》的分享,與大家暢談川普上臺後對全球經濟方面的影響,引發一眾網友積極參與。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得獎
    「近幾年,黑洞的研究不僅是熱門,也取得了越來越多新的發現,這些新發現也在不斷填補原先的空白,包括超大質量黑洞的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現身、黑洞『照片』等等。」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展示教育主管施韡介紹,「黑洞是自然未解之謎的代表,黑洞話題頻頻登上熱搜,也是天體物理蓬勃發展的象徵。」在施韡看來,羅傑·彭羅斯在黑洞理論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 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10月7日晚,來自清華北大的三位學者和特邀主持人張天驕一起解讀諾獎主持人:說到諾獎整體的發展狀況和速度,不得不提到中國的鄰國日本,他們曾在2000年說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獎,到目前為止已經拿了19個了。
  • 2019諾獎的現場頒發,今年又有哪些不同尋常的人物,與我一睹風採
    在2012年的莫言熱,這一國內外文學熱潮中,莫言的諸多作品在書店售罄,名氣大震,但對於追求極致的文學創作快樂的莫言來說,確實是一種肯定,方才想起一部關於諾獎主題的電影,主人公說,「我的心中五味雜陳,一方面,我感到非常榮幸,另一方面,這又讓我感到痛苦,身為一名藝術家,接受這樣的冊封,
  • 諾獎解讀|黑洞的發現源自好奇心,如今它又在驅使我們走出地球
    原標題:2020年諾獎精彩解讀:黑洞的發現源自好奇心,如今它又在驅使我們走出地球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彭良友教授、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儲祥薔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飛虎教授就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變遷、為何諾獎出乎意料地連續頒給同一領域等話題進行解讀。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2020-08-3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時佔祥 全球醫生組織 諾獎風向標
  • 馬成三: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本年度諾貝爾自然科學三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日本人榜上無名,給日本列島帶來了一抹失落感。進入新世紀,日本曾掀起「諾貝爾獎熱」,而今年遇「冷」讓日本知識界對科學的「爆發力」有了更多思考。在諾獎設立後的近半個世紀裡,這個國際大獎並沒有光顧日本。
  • 與大咖一起啟發「思想者洞見」 知乎用「十問」再叩未來之門
    2012 年,知乎與騰訊網際網路社會研究中心合作發起「網際網路十問 – 尋找中文網際網路思想者」活動,邀請了 10 位國內外科技網際網路領域大咖,以網際網路發展為思辨方向提出十個問題,引發了無數中文網際網路網民飽含預見性的觀點和見解。
  • 貧富差距越大,人們接吻越多 | 搞笑諾獎
    和往年一樣,果殼第一時間帶來頒獎回顧和解讀。而且,今年果殼成為了Ig Nobel中國區的獨家合作夥伴,這也是搞笑諾貝爾獎首次與中國機構有正式官方合作~撒花花花花~想不想知道今年的獎項又有什麼「么蛾子」?這周五和周六,鎖定果殼,我們一起看搞笑諾貝爾獎!指路:- ↓本文是本屆搞笑諾獎的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