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的莫言熱,這一國內外文學熱潮中,莫言的諸多作品在書店售罄,名氣大震,但對於追求極致的文學創作快樂的莫言來說,確實是一種肯定,方才想起一部關於諾獎主題的電影,主人公說,「我的心中五味雜陳,一方面,我感到非常榮幸,另一方面,這又讓我感到痛苦,身為一名藝術家,接受這樣的冊封,感激他們決定了我創作生涯的結束。」後來老梁評書時也說一個敢寫一個敢看,這也是比較透徹的解讀了,魔幻現實主義,莫言曾說中國的文學未來要問劉慈欣。一部生活劇中的魔幻確實加以借用了科幻「現實」。
由於2018年因受性醜聞事件所累文學獎沒有發放,所以這次的諾貝文學獎是「兩屆齊發」,這也就說明將會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起發表獲獎感言,其中201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波蘭小說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則成為2019年的文學獎得主。
諾貝爾和平獎是五個諾貝爾獎中的一個。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和平獎應該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說起諾貝爾和平獎,接觸最早的也就是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了,處於冷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因為這個人的政策緩和了世界格局。如今,201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期待已久的川普與諾貝爾和平獎「失之交臂」,川普要鬱悶了。今天諾貝爾頒獎儀式隆重舉行,川普念念不忘的和平獎,被頒給了衣索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阿里,川普估計又要抱怨一番。
在這裡,更加期待中國的科學家能夠頻繁的斬獲諾貝爾獎!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人力、物力、財力應該都可以滿足中國人在各科學領域的探索了!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的建設,以及優良的生源,沒有理由不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相信未來可期!這不是瓶頸也並不是難得的窗口期,這是對於民族,對於祖國的自信。
在社會高度依賴電力的時代,移動電源就脫穎而出,在吉野彰看來,鋰離子電池未來10年仍將主導電池行業,但新技術的開發與崛起也將不斷強化行業的估值與前景。未來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可能達到目前的1.5倍至2倍左右,這意味著電池會變得更小。「這樣就減少了材料,從而降低成本,但材料成本也不會有顯著的下降。」他說道,「鋰離子電池成本的降低幅度最多在10%至30%區間,想要讓價格減半是比較困難的。」化學獎得主之一的約翰·古迪納夫,是最年長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他為現代鋰電池做出先驅性貢獻,被業界稱為「鋰電池之父」。即使97歲高齡,他仍然奮鬥在科研一線。不乏想起中國天才的夢的實現,解決困擾百年的難題,通過雙層石墨烯晶格的構造,縮短電源1/4時間。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給迪芙洛等三位學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埃絲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以表彰他們在貧困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他們用了近20年時間,深入非洲、東南亞等貧困地區,通過對比實驗研究對抗貧困最有效的方法。眾所周知,如今的非洲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原始部落,他們拒絕改變,依舊靠山吃山,考海吃海,過著不均勻的生活,雖然他們的小型社會競爭並不激烈,比較團結,但是外人多少會有些惋惜,這種狀況和環境也使得疾病多發,且不能很好的遏制住。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以及格雷格·塞門扎現身,此獎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可用性,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腫瘤再添力證。 這如同對人類細胞的作用機理進行更深一層的發現,並加以合理運用,希望對之後的癌細胞的有效遏制有奇效,戰勝人類最大的敵人,基因突變產生的癌細胞,源自人體本身的敵人,是最大且最危險的敵人,癌症的低齡化趨勢,讓人們更加的重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