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知乎與騰訊網際網路社會研究中心合作發起「網際網路十問 – 尋找中文網際網路思想者」活動,邀請了 10 位國內外科技網際網路領域大咖,以網際網路發展為思辨方向提出十個問題,引發了無數中文網際網路網民飽含預見性的觀點和見解。
時隔 6 年,當知乎宣布將於近期再次發起全新一季「網際網路十問」時,不免讓人產生期待。要知道,六年前知乎所邀請到的提問嘉賓堪稱豪華。六年後影響力大幅攀升的知乎,將邀請到哪十位重磅嘉賓「以問徵答」?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又將怎樣引領網際網路發展的思考碰撞?
2012 年,他們給未來開一扇「窗」
當網際網路發展方興未艾,未來的走向充滿著各種可能。「尋找中國網際網路思想者」,通過邀請的十位大咖,用十個不同方向的「問題」拋磚引玉,尋找出最具啟發性和思想性的十個答案。有網友感慨:只有知乎自身所具備強大的影響力,才能促成這些思想者洞見者的相遇。
如 2012 年,馬化騰曾在知乎提問:「整個人類處於網際網路發展的哪個階段?下一個十年,網際網路升級的大致方向在哪裡?」將網際網路的發展納入人類發展軌跡中,以人為本,向未來發問。作為最佳答案,回答者邢壯傑進一步將問題深化。他提出,要回答上一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網際網路到底是什麼,它的演化規律如何」。邢壯傑將網際網路定義為「生態系統」,他認為其根本特徵是「群體性」。基於此,對於網際網路現處階段和未來方向,他給出自己的答案:「現在和未來 10 年都處於嬰兒階段,因此這個階段的大致方向是依賴群體智慧解決現實生活的基本問題,吃喝玩樂。」回到 2018 年,邢壯傑的答案得到了現實的驗證。包括共享交通的盛行、新零售的興起以及物聯網的不斷擴張等等,無一不圍繞著「群體性需求」而展開。
而微信之父張小龍當時所提的問題,則更有時代特徵:「你認為手機會取代個人電腦嗎?如果會,那是在幾年之後?會是什麼形態?」不少回答者分別從雲、大數據以及網絡環境等角度切入,進行了預測。而獲獎者江訢華則提出「激進、保守和未來」三種觀點。他認為:在不同的情境下,手機對 PC 的取代會有程度和時間上的差異;在 10 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內,信息獲取、社交、遊戲娛樂等,以消費內容及輸出少量內容為主的情境中,手機可以擺脫 PC ;而在辦公情景中, PC 則無法被擺脫。從目前來看,手機刷知乎、看新聞、瀏覽朋友圈已成為了大眾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
2018 年,新一輪思想碰撞
「網際網路十問」第二季主題為「網際網路洞見者」。然而隨著時間的變遷,網際網路的發展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與 2012 年有著巨大的不同,那麼,此次「網際網路洞見者」在嘉賓和內容領域上會有哪些不同呢?我們不妨提前猜測一番。
AI 的興起,已成為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各行業對 AI 的探索和應用,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此次是否會有 AI 方面的大咖出現,並帶領大家進行深入思考?
不久前,馬雲提出「從新零售到新製造」的觀點,萬物互聯所展開的藍圖,將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不容小覷。此次,諸如「物聯網」、「智能製造」是否會成為大咖們的問題方向呢?這些都值得期待。
人們常說:一個好問題的價值甚至要高於答案。相信此次知乎發起的「網際網路洞見者」活動將再次引發全民思辨熱潮,並對中文網際網路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