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年過去,這個世界更好了嗎?伴隨技術不斷進化,人類與科技的關係也一直是個常看常新的話題。
網際網路是我們所處這個時代最具發展活力的領域,也是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最大變量之一。「當 IT 和網絡技術日益消弭距離的障礙。這種趨勢對城市化的進程會有什麼影響?大數據源於我們每一個人,那我們是否擁有主導數據的權利?科技帶來進步,但人類個體也面臨著信息過載,各行各業和個人生活都可能發生哪些變化?哪些基礎科學的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技術加快文明演化,人類的演化可能出現大分流嗎?……」在知乎發起的「網際網路洞見者」活動中,十位科技網際網路領域的大咖向所有人提出了十個發人深省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不僅關乎技術與未來,也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11 月 19 日,知乎對外公布引發近一個月行業大討論的十個問題的最佳答案,再次引起了網絡熱議;截至 11 月 20 日 16 點,「網際網路洞見者」活動共收穫了 15 萬人的關注,兩千多萬的瀏覽量。
未來十年,網際網路產業去向何方?
最受關注的問題由騰訊 CEO 馬化騰在 10 月 24 日程式設計師節提出:「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這個問題引起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回答者以基礎科學領域活躍的科普人士為起始,網際網路從業者、汽車、流行病學、高等教育、金融證券、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從業者也加入討論,而後,還有人開始從基礎科學突破難以預期、人類發展的技術焦慮等角度進行回答。
最終,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歸屬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讀物理碩士鄭晗,他的回答長達 1.5 萬字,從對量子態的精確操控、柔性電子器件、拓撲材料及其應用等三個維度進行了大膽而不乏支撐的預測,獲得超過 1400 個贊同。
相比活動伊始 Pony 的「終極一問」,來自知乎創始人、CEO 周源的最後一問同樣引發科技網際網路從業者思考。過去十年是網際網路產業快速發展的十年,科技公司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扮演重要、積極角色的同時,也與社會產生了很多矛盾。正因如此,周源的問題從「科技讓生活更美好」出發,落在「未來將如何解決這些矛盾」之上。
這一問題的最佳答案來自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話題的優秀回答者「微調」,他總結道:過去十年是機器學習的黃金時代,如果要談科技與社會間的矛盾,智能系統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愈加智能和自動化的系統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微調在回答最後提出的「科技從業者對於社會的終極關懷與敬畏」,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本次「十問」活動的意義所在:當科技進步的車輪滾滾向前,人性是那個攥在手中的韁繩,善良並非天然存在於技術之中,它需要有人警醒著後退一步,思考、探討、解決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這組問答某種程度上也揭示了知乎再次發起「網際網路十問」的初衷:我們與我們身處的世界深受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影響,我們以為自然而然的社會與組織形態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模樣,背後都有深刻的運動機理,在探索科技進步的同時,總要有人凝望更遠的地方。
人工智慧時代降臨,什麼是理想未來?
有關人工智慧的叩問在此次「網際網路洞見者」中佔據不小比例。李開復的問題關注著理想的未來 AI 時代的想像,YC 中國創始人兼 CEO 陸奇則關注在人工智慧時代,怎樣的創新環境和措施能讓科技驅動的創業公司成功。
比如,在李開復關於「你理想的未來 AI 時代什麼樣?未來25年內,各行業、個人生活會有哪些變化?我們該如何準備?」的問題下,汽車工程師張抗抗從專業角度出發,拋出了「未來的25年是智能互聯水乳交融、互相促進的25年」的觀點。他將問題具象化從自動駕駛、車機系統、能源互聯的角度進行分析,並認為在未來25年,AI技術與互聯技術一起,將掀起汽車行業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變革。
對於陸奇所提出的 「在人工智慧時代,怎樣的創新環境和措施能讓科技驅動的創業公司成功,使其不再是大型科技公司的專利?」問題,知乎ID為「行者崟濤」的用戶給出了「最佳答案」。他認為:重視AI人才創新教育、發展環境和自由交易的數據產業對於初創技術公司來講缺一不可。算法是人工智慧的基礎,算法創新需要海量數據驗證,但限於不開放的數據環境不能將算法效益運用於有限的數值,所以當下基於推薦算法的DSP線上營銷商很難取得原生一手數據,依託推薦算法的數據營銷領域也是處於用戶數據匱乏的尷尬期。數據是根本,人才是依託,市場是舞臺,因此能夠構建好必要生存資源架構的初創技術企業在未來幾年大有可為。
2012 年,知乎曾與騰訊網際網路社會研究中心合作發起首次「尋找中文網際網路思想者」活動。正如六年前的那些問題,至今還有人在探討、思辨一樣,新一季「網際網路洞見者」的最佳答案公布意味著新一輪討論的起點,而不是終結。
知乎「十問」像一個窗口;借大咖之問,知乎拋出了洞察網際網路產業與技術趨勢的火種,引發全民思辨,為網際網路一線探索者提供了重要參考與靈感。在「問答」這一場景下,像鄭晗這樣的普通網民與馬化騰這樣的科技領軍人物成為了「平輩」;有人提問,有人釋疑。這或許也是知乎這個平臺的存在意義:「它將不同領域的人聚合在一起,問題與知識面前,人人平等。」
如今,就連提問平臺知乎本身也已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從 2012 年時的問答社區到今天人人分享的全民知識內容平臺,變化的是知乎的規模和影響力,不變的是知乎自創辦至今所秉持的價值導向:尊重知識、提供價值。如周源在2018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文明互鑑: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分論壇上所說:「知識的力量源自每一個普通人的分享,每個人都應該獲得可信賴的解答。」自由流動與平等交流之於知識的意義,在此次「十問」活動中得以充分展現。而知乎在知識分享與知識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也日漸顯現,越發不可替代。也許今天小小的蝴蝶翅膀的扇動,終會影響未來網際網路發展和人類文明的走向。
[責編:彭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