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文明應如何應對「計算主義的世界觀」--上觀
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成素梅教授對《信息文明的哲學研究叢書》作了整體介紹。她指出,本套叢書具有跨學科性、前沿性、時代性、系統性和前瞻性,學術價值體現在:第一,拓展了當代哲學研究的廣度;第二,深化了當代哲學研究的深度;第三,揭示了信息文明的本質與內涵;第四,為整合傳統哲學中的相對立的二分觀念,提供了認識論平臺和方法論啟迪,為哲學學科建設提供了新發展的思路,為重塑現代社會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第五,有助于澄清機器人與人類的本質差異,消除人工智慧威脅論帶來的心理恐慌,使人類文明的演進和人類未來的發展向著確保人類安全的方向發展
-
人類的世界觀是如何一次次被顛覆的——迪威特《世界觀》
《世界觀》一書除了介紹科學哲學的基本議題,也介紹科學史的進展及其對人類世界觀的影響。作者以清楚易懂的行文和結構,來書寫科學哲學和科學史這類較艱澀的主題,相當難能可貴。什麼是「世界觀」?簡單來說,世界觀是人對世界的認識或理解,所形成的一套知識或信念體系。這套知識體系會隨人們知識發展而擴展,以解釋人們觀察到的各種經驗和現象。
-
全球主義思潮的當代困境
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在全球化趨勢和全球主義思潮大行其道的同時,一股反全球主義的思潮也在迅猛發展,包括民族主義、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在內的形形色色的逆全球化思潮甚囂塵上,與全球主義思潮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如何看待全球主義思潮的崛起和演變,如何評估當今世界的未來發展方向,特別是中國應該如何處理全球主義與逆全球化思潮的碰撞,是十分重要的理論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
-
科學家:人類文明或將在2050年全面崩盤,人類應該如何應對?
前言眾所周知,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在還沒有找到宜居星球之前,人類可能會一直生活在地球上,所以需要時刻保護地球,以免地球受到傷害。但事實卻是,人類為了發展不斷地消耗地球,破壞地球,地球已經變得千瘡百孔,人類文明可能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終結。根據《與氣候有關的生存安全風險》報告顯示,人類文明可能會因為全球變暖而遭受到嚴重的危險,或許將在2050年全面崩盤。
-
英媒探討:人類如何應對末日並重建文明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新媒體專電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月5日發表題為《如何應對世界末日並重建文明?》
-
英媒文章:人類如何應對末日並重建文明
參考消息網1月13日報導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月5日發表題為《如何應對世界末日並重建文明?》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讓我們做一個思想實驗。一次猛烈的病毒災害侵襲了人類。它以驚人的速度在城市密集、國際航班來來往往的現代世界傳播。幾周後,這場災難便擊垮了我們。文明崩潰,大部分人相繼死去。但是你活了下來。
-
什麼是實證主義?它如何塑造我們對現實的看法?
但是,在這把椅子形成之前和形成之後,情況又如何呢?如果我們要把我們面前的實體看作是在特定時期內以特定方式組織起來的物質,那麼我們對椅子的認識就必須擴展到包括其他關係。椅子的四條腿和面板曾經是樹的軀幹。將木頭固定在一起的釘子最初是從泥土中提取的礦物質。通過人類的勞動和努力,這些成分被結合在一起,並變成了一些實用的東西。我們可以說椅子獨立於這些現象而存在嗎?
-
世界觀與文學世界觀
內裡滲透著時代精神、政治思想、人類事務的總體分析、各環節的把握意識等等。有些哲學的世界觀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正因為它傳達出了不同的人所共有的世界觀,令人信任,但即使這樣,也不能完全替代每個人的世界觀。哲學的世界觀在普通意義上是作為一種供人選擇的文化參照,它能否引導人及其實踐,看人們對它的選擇程度如何;即使人們選擇的某個世界觀,也仍然有再發揮、再創造的權利和意志。這就出現了兩層意思: 1.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世界觀多因為世界觀具有個體性。
-
如果人類真的發現地外文明,該如何應對?科學家給出這樣的答案
人類利用智慧和勤勞,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創造了一個科技與文明共同繁榮的世界。可謂是創造了這顆蔚藍星球上的奇蹟。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人類的眼光遠遠突破了他們所生活的小小土地,拓展到了兩萬裡下深邃的海底,翱翔到了廣袤的外太空。人類對未知的好奇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對於覆蓋著一層神秘面紗的外太空,人們永遠有著探知的渴求。
-
良渚文明玉琮內圓外方 展現古人天圓地方世界觀
良渚文明玉琮內圓外方 展現古人天圓地方世界觀 2014-12-12 09:42:07通訊員 王濤 揚子晚報記者 張可 內圓外方的玉琮 展現古人「天圓地方」世界觀 良渚文明最典型的器物,就是玉琮。這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中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
-
何謂文明?如何認識:親社會性、人類理性與文明本質
本文載《如何理解人類文明的本質:親社會性、人類理性與合作性倫理》。《鄧小平研究》2019年第4期。導讀:人類文明源於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社會協作,是社會倫理在大規模地域範圍上所凝結而成的相對正式的社會關係之體現。因此,人類文明和社會倫理的內涵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都體現為合作性,都是人類親社會性的呈現。
-
如何應對世界末日、重建文明?
那麼,這些場景的真實程度如何? 如果你真的從一場奪走了大部分人類生命的全球災難中倖存下來,你能夠做什麼?為了生存下來,為了讓人類再一次繁榮,什麼才是你最需要掌握的關鍵知識? 在這個問題上,孤獨英雄的形象就不再繼續耀眼了。人越多越安全,這是當然。
-
beastars世界觀設定科普:披著人類外表的動物 昆蟲毫無人權
針對近期火熱的動畫beastars,不得不說不愧是半圓女兒塑造的獨立世界觀,值得說明和挖掘的地方非常多,這裡就帶來beastars世界觀的簡單科普,一起來看看吧。首先這個世界觀我們不能代入到現實的人類世界觀,這是披著人類外表的動物,不是披著動物皮的人類,所以我們人類社會的價值觀放到這裡是不合適的,這也是動畫第5話放送後導致一定程度降分的根本,路易和哈魯的關係,其實在這個世界觀來說真的不算什麼。
-
哲學評論第83期——康德是如何將人類文明封印在洞穴之中的?
現代文明是一種洞穴文明,在它的發展之初就充斥著諸多矛盾。
-
失敗主義與航空航天
我們將對未來持悲觀態度且持消極作為的狀態稱為消極失敗主義,對未來持悲觀態度但持積極作為的方式稱為積極失敗主義。有的人可能覺得奇怪,對未來持悲觀態度的人為什麼會有積極的作為呢?這就需要從失敗主義的內涵講起了。什麼是失敗主義?認為未來必將失敗。其實,這是很正常的想法。世界上難道有不會滅絕的動物嗎?強者如恐龍,最終也還是滅絕了。世界上難道有不會滅亡的帝國嗎?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
韓松:科幻作品是如何構建世界觀的?
這都是對今後世界及世界觀的猜想。 這是一個設計師主導的時代。如何構建世界觀?這需要融合個人想法、團隊智囊、大數據、理性與非理性衝動、必然與偶然、運氣與機會等元素。 從創作的角度講,構建科幻世界觀有兩條原則:未來性原則與假定性原則。未來性原則是用未來學的觀點來看待世界。
-
世界史冊:新實證主義的興起,有助於科學革命的產生
那個實證主義認為它可以找到有條理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即將受到真實理論的挑戰,即受到用科學方法發現的自然「事實」的挑戰。而這些與神學和形上學隨便臆測判然有別的「可靠」科學,將為法律、政治、道德和宗教提供堅實的基礎。簡單地說,也就是為人類賴以結合和構築希望的方式提供堅實的基礎。
-
科技至上主義的新機遇和新轉變
對於人工智慧而言,要抓住技術奇點的「時間窗口」,就要將先進計算技術構築而成的「非生物性大腦新皮質」與人類的大腦新皮質對接起來,以智能的躍遷迎接「超人智能共同體的甦醒」。然而,目前的人類社會在思想和勇氣上的準備還很不足。用舊框架觀察新事物只會曲解未來,被隱形的牴觸情緒支配的倫理討論大多文不對題。如果思想解放不到位,科學觀念戰勝不了非科學觀念,「時間窗口」就可能在畏首畏尾中錯失。
-
人類史:智人是人類的祖先嗎?人類文明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人類是如何能進化到地球食物鏈的頂端?人類種群是如何構建秩序,從而形成社會的?從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的出現到現代文明,這10萬年間的人類歷史是如何變遷的?在人類群體中,每一個個體都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分享、互相幫助和互相扶持,這使得人類可以更好地應對自然災難,整個群體具備更強的生存能力。人類的祖先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懂得如何去蓋房子。
-
人類史:智人是人類的祖先嗎?人類文明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人類是如何能進化到地球食物鏈的頂端?人類種群是如何構建秩序,從而形成社會的?從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的出現到現代文明,這10萬年間的人類歷史是如何變遷的?在自然界大部分動物都存在大量表親,只有人類是孤零零的。然而,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為什麼現在只餘下智人的後代即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