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主義是一種認為未來必將失敗的思想,一般認為其將導致消極的作為。我們將對未來持悲觀態度且持消極作為的狀態稱為消極失敗主義,對未來持悲觀態度但持積極作為的方式稱為積極失敗主義。有的人可能覺得奇怪,對未來持悲觀態度的人為什麼會有積極的作為呢?這就需要從失敗主義的內涵講起了。
什麼是失敗主義?認為未來必將失敗。其實,這是很正常的想法。世界上難道有不會滅絕的動物嗎?強者如恐龍,最終也還是滅絕了。世界上難道有不會滅亡的帝國嗎?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世界上難道有不會死去的恆星嗎?實際上,體積越大、質量越大的恆星死去的也就越快。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世界上難道有不會滅亡的文明嗎?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都變成了殘垣斷壁。實際上,毀滅與消亡才是世界的主旋律,輝煌與光明只是一時之耀。我們又如何能不向失敗俯首稱臣呢?
古代王朝有所謂的三百年周期律。前一百年輝煌,中間一百年平淡,最後一百年風雨飄搖。總有人想挑戰歷史周期律,想通過人類的力量去改變它。但向規律發起挑戰只有一個結果——完蛋。相反,如果順應規律,苟延殘喘,反倒能讓王朝繼續存在下去。
因此,失敗主義的內涵便是不去挑戰既有的規律與制度,而在現有的體制下為自己積極爭取最大的生存空間。未來的失敗不能成為當下消極避世的藉口。沒有資本的人消極避世是必死無疑的,有資本的人才有避世的資格。只有在現有的體制下為自己汲取足夠養分、騰挪出足夠的生存空間,才能在黑暗與瘋狂的衰亡之世中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未來。
埃爾德裡奇是典型的失敗主義者。他不相信薪火可以繼續傳下去,亦或是他理解了傳火終有竟時,所以他拒絕了傳火,選擇集聚力量,以度過黑暗的深海時代。
文明終於也有毀滅的時候,就像復活節島上的土著人一般。他們耗費了過多的力量投入修建石像,最終耗盡了島上的資源。又因為沒有及時離開,竟失去了航海的技術,最終復活節島的文明衰亡了。我們的世界又何嘗不是一個巨大的復活節島呢?我們在內耗中拼的頭破血流,我們拿出最高的智慧用於與同類相殺,人類最先進的技術都是最先用於軍事。我們已經多久沒有踏出前往深空的步伐了?航空航天的投資佔全世界的GDP份額少得可憐,儘管事實上作為一種投資活動,航空航天的投資回報率高達幾百倍。
我們的航空技術停滯了多久了?電磁彈射+SSTO,拉格朗日點空間站,小行星帶採礦,馮諾依曼機……有多少現代技術可以實現但最終都因為沒有足夠資金投入以至於沒能實現的太空技術?
上帝通過不同的語言讓人類之間產生了隔閡,讓人類無法建造巴別塔,讓人類遠離了深空。但他沒能剝奪人類想像未來的力量。實際上,失敗主義的內涵便是樂觀主義。正如黑暗的深海時代過後,新的火焰便從虛空之中產生,將光明再次灑往大地。舊事物必然會滅亡,被新事物所代替。新事物在存在一段時間後又會變成舊事物,然後被更新的事物所摧毀、代替。我們生於舊世界的晚期,生在新世界黎明的前夜,我們堅信舊世界必然滅亡。但我們還需要前往新世界,或者說我們要為新世界的形成助力。
新世界的人類離開地球,前往深空,失去了舊地球人類的一些屬性,獲得了宇宙中人類的一些新屬性。待在地球上是必然失敗的,想渡過人類的「深海時代」,我們必須前往深空。但我們還剩多少時間呢?文明只是曇花一現,文明的毀滅方式多到難以想像。人類文明竟然能順利地從原始部落達到目前的信息化時代,這本身就是一個難以想像的奇蹟。但宇宙實在是太大了,奇蹟並不罕見,奇蹟的毀滅就更不罕見了。
無論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我們都沒有繼續等下去的資本了。消極避世是需要資本的。航天!航天!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