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宏金)
在新聞媒體宣傳中,有些媒體對於航空和航天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楚,常常把航空和航天搞錯,那麼,何為航空,何為航天呢?
眾所周知,陸地為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浸沒的部分;海洋為地球表面廣大的連續海水水體;大氣層指地表以外包圍地球的氣體。這種氣體在距地表數千千米的高層上仍有極少量存在。按照距地球高度劃分通常大致可以把100-120千米以下的大氣層稱為稠密大氣層,也稱為大氣環境或人類的第三環境;而100-120千米以上地球稠密大氣層之外的廣闊的空間區域,簡稱空間或外空,又稱為宇宙空間或太空。在1981年召開的國際宇航聯合會第32屆大會上,陸地、海洋、大氣層和外層空間分別被稱為人類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環境。陸、海、空、天是人類活動的四大疆域。而第四環境是隨著航天技術的誕生而出現的。
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它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也是高度綜合的現代科學技術。航天技術集中應用了20世紀力學、熱力學、材料學、醫學、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噴氣推進、計算機、真空技術、製造工藝等技術成果。人類進入太空的過程是依靠太空飛行器來實現的。太空飛行器技術的發展水平依賴於人類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而航天技術反過來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人們把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太空)基本上按照天體力學規律運行,執行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及天體等特定任務的飛行器(如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和空間探測器等)稱為太空飛行器或空間飛行器。簡言之,飛行器在稠密大氣層以下飛行,被譽為航空,而在大氣層以上飛行,被譽為航天。就廣義範圍而言,航天即包括環繞地球的運行、飛往月球或其它行星的航行、行星際空間的航行,也包括飛出太陽系的航行。目前以及今後相當一個時期內,人類的主要航天活動還是在近地空間飛行,並以無人太空飛行器為主要手段。幾十年來,在探索太空的徵程中,航天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人類發射成功了用於科學研究和應用為目的的各類太空飛行器5000多顆,這些太空飛行器的升空,加深了對太空的了解,促進了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航天技術是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技術成果之一。
儘管太空飛行器執行的使命不同,但是,其種類不外乎為兩大類。一是人造地球衛星和空間探測器等無人太空飛行器,二是載人飛船、空間站和太空梭等載人太空飛行器。人類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的壯舉就是依靠這兩類太空飛行器來實現的。由於航天任務的完成要靠太空飛行器來實現,同時,又由於每一個太空飛行器因其使命不同,其有效載荷在設計產生中都需要有較大變化,而其他航天工程,如運載火箭、測控通信、發射場等較之太空飛行器要小得多,因此,在整個航天工程大系統中,太空飛行器是主要組成部分或核心部分。
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係指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太空飛行器技術是航天技術(空間技術)的主要組成部分或核心部分,航天技術(空間技術)的作用、地位主要通過太空飛行器技術來實現,可以說,沒有太空飛行器就無法完成航天任務。
太空飛行器技術的發展,給人類提供了新的知識與方法,正在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太空飛行器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知識寶庫,改變了過去基於地面所形成的許多傳統觀念,進而把人類新視野伸展到宇宙新的深處。全社會從太空飛行器技術的應用及其技術轉移中所獲得的效益也是十分顯著的。空間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整個體系的進步。世界上幾乎沒有什麼其它的工程技術,會像空間技術工程那樣牽動公眾的熱情,激起廣泛的關注和參與精神,幾乎沒有什麼其它的工程技術可以對社會產生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力。
人類走出地球後發現,太空中有高遠的位置資源、高真空和微重力環境資源、強宇宙粒子射線幅射資源、月球及其它天體資源、太陽能資源等豐富的資源。以和平開發與利用太空資源為宗旨的空間事業,是造福於人類的偉大壯舉。太空飛行器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社會進步和對地球與宇宙的認識升華到一個嶄新的階段,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提供了騰飛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