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航天航空之父,太空人從太空凱旋,要登門拜訪,給他報喜

2020-10-19 娛哥兒

「5!4!3!2!1!發射!」緊張的倒計時結束,發射的這兩個字迴蕩在指揮臺,空氣似乎凝固了,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為之奮鬥的日夜終於要見證成果,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面對變幻莫測的外太空,沒有人敢打包票。


中國的航天航空事業發展是史無前例的,中國的近代航天史是從1956年2月開始的。至今已有七十餘年,我們從開始的一無所有,到現在的世界強國,這其中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扶持,也離不開科學家們的努力。


在明朝的時候,就出現過一個「航天奇才」萬戶,他應該是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上太空的人,他將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遺址上,然後在椅子上空裝置了一個類似風箏的布料,他用雙手可以控制方向,預想的是利用火箭升上天空,然後再控制風箏平穩降落。

但是不料火箭在上升途中爆炸了,萬戶犧牲在了這次「航天航空」實驗中,不過,他的行為和精神卻是震撼了世人。


現在的航天航空已經不止是飛起來這麼簡單了,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航天航空由最早的發射衛星,到載人航天航空,錢學森為中國的航天航空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中國航天航空事業的奠基人,中國航天之父。


每一位飛上太空的太空人都深知自己所擔負的使命,而他們心中也知道,這偉大工程的後面,離不開千千萬萬工作人員的努力,更離不開前輩為這項事業所鋪好的路。

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他是我們國家第一位飛天航天員,他所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這象徵著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當他凱旋歸來時,專程登門拜訪錢學森老先生,向老先生報到,同時報喜。


從神舟五號開始,每一位從太空歸來的航天員,都會來到錢學森的家中,向這位中國航天奠基人報告好消息。

2009年10月31日,這一天是沉重的一天,錢學森老先生在北京去世了,但是,他對中國航天航空事業的成就永遠不會被忘記,他的航天精神也會被世人牢記。


中國航天航空發展至今,已位居世界前列,其中飽含了無數科學家的汗水,當代人民必將繼往開來,牢記前人的叮囑,秉承前人的精神,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關焦點

  • 【航天科普】航天員、太空人和太空人的區別?
    它既與航天地面工作人員相區別,也與乘載人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的其他人員相區別,就像飛行員與航空地勤人員和乘客相區別一樣。 我們既然已將宇宙航行第一階段,即在太陽系內的活動定義為「航天」,那麼,將從事上述有關工作的人員叫「航天員」是順理成章的,正如將這個事業、從事這個事業的機構和工程叫「航天事業」、「航天局」和「航天工程」等等一樣。這已是許多人接受的原則。
  • 他是中國航天第一人,為何再也不上天?在自傳中說出原因
    今年是人類首次載人登陸月球50周年,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時說:「這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小步,但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一步」。中國明朝時期有一個名叫陶成道的萬戶官用火箭飛天,火箭爆炸丟了性命,他被稱為「世界航空第一人」,而真正的「中國航天第一人」是楊利偉。
  • 艾倫·謝潑德——美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是俄國科學家,現代宇航學奠基人 ,被稱為「航天之父」。他的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只要人類可以仰望星空,就絕不會甘于禁錮在地球上,人類遲早會徵服太陽系,並且還會走得更遠,因為我們的目標是璀璨星辰。多少人為了實現奔向太空的夢想,去努力,去拼搏。
  • 錢學森先生逝世11周年,紀念「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
    世界著名科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有「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高榮譽。這些都是錢學森先生的頭銜,這當中哪一個都是極具分量的。
  • 航天英雄楊利偉,特級航天員、副軍級的他,如今現狀如何?
    相比於身處在同一個地球的海洋領域,人們對太空的了解遠比對深海更多。雖然我國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我們中國在航空領域的發展在世界也是處於前列的,國家也投入了不少的人力和財力以發展航空事業,希望在此領域能夠有所突破。
  • 最倒黴的太空人,前蘇聯竟把他遺忘在了太空,一年後才獲救!
    實驗成功之後,他們便派出太空人在宇宙空間中工作,進行試驗,更是制定了輪換制度,而我們的主人公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內被選為太空人。克裡卡廖夫1958年生人,家鄉是列寧格勒,由於父親是一位工程師,老師也是一所學校的教學主任,優秀的文化氛圍薰陶著他,從小他就對機械十分感興趣,畢業之後更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航天工程師。
  • 航天知識:中國太空人為什麼叫航天員?
    太空人,或稱航天員,指以太空飛行為職業或進行過太空飛行的人。確定太空飛行的標準則沒有完全統一。 在美國,以旅行高度超過海拔80公裡(50英裡)的人被稱為太空人(astronaut)。國際航空聯合會(FAI)定義的宇宙飛行則需超過100公裡。在香港及東南亞,航天員亦稱太空人。
  • 3位太空人永遠因太空沉睡,唯有他飛到了冥王星,即將離開太陽系
    1971年6月6日上午8點,一艘名為「聯盟11號」的宇宙飛船在蘇聯拜科努爾航天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它的目標是載著飛船中的三名太空人進入太空軌道中,與空間站禮炮1號進行對接試驗。僅僅花了不到3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聯盟11號就成功與空間站對接,三名太空人完美操作,成功轉移進入了禮炮1號空間站中,並且在軌道內一待就是23天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他們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為世界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3位太空人長眠於太空,唯獨他飄過冥王星,即將要飛出太陽系
    三位太空人長眠太空l 航空事故不管怎麼樣,人類就是要向著天空出發,這是不可避免,上太空的方法還是有兩種,第一種是用熱氣球,但是只能達到外層空間,一般只有極限運動員和科研才會這麼去做;第二種就是利用火箭等,將太空船送上太空。
  • 太空人在太空中穿的航天服,要多少錢一件?聽聽太空人怎麼說!
    太空人在太空中穿的航天服,要多少錢一件?聽聽太空人怎麼說!我們經常在新聞上看到我們國家科研的進步,在技術研究上的進展或者是又發射了那顆衛星,哪個航天飛船順利的飛向太空中,還記得之前有一次那位女航天員在太空給我們講課,當時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看直播,那是值得我們光榮的事情。
  • 3位太空人在太空中長眠,只有他飛往了冥王星,即將離開太陽系
    一開始人們以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隨著對宇宙的了解越來越多,人們才發現地球在無窮的宇宙中是多麼的不顯眼,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尤裡·加加林首次乘坐東方1號飛船進入太空,拉開了載人航天的序幕,也拉近了人類與宇宙的距離。
  • 18位太空人至今沉睡在太空,而他已飄到冥王星,即將離開太陽系
    而這場軍備競賽,不僅從地上搞到了天空,最後還搞到了太空,簡直是讓世界各國人民嘆為觀止。 當然,太空這塊戰場,先挑起戰火的還得是蘇聯。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就此邁入了太空時代。4年之後,蘇聯趁熱打鐵,將太空人加加林也送入了太空。看到蘇聯人在航天事業上不斷高歌,美國人自然坐不住了。
  • 加加林成為人類首次太空之旅太空人,源於這樣一個細節?
    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上的布勞恩對於這次的發射失敗,有媒體評價,美國失去與蘇聯爭奪首次載人航空的的機會。就在美國的火箭發射遭遇失敗的同時,蘇聯這邊開始了太空人的挑選工作。而太空人這個詞本身,也是在這個時期才提出來的:因為乘坐飛船進入太空,就如同船員坐在船上駛向大海一樣。
  • 從好萊塢超級英雄到NASA太空人!他是SpaceX航天服背後的男人!
    其中有趣的是,兩位太空人鮑勃·本肯以及道格·赫爾利,身上所穿的白色航天服被不少人盛讚,認為整體有別於過往的臃腫造型,看起來利落且不失功能性,而這次改變要歸功的是好萊塢電影服裝大師——何塞·費南德茲(José Fernández),航天服是由他旗下的鐵頭工作室打造。
  • 中國航天引美國登門拜訪,要求分享成果
    嫦娥5號發射成功的消息傳來,原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第一時間要求我們中國分享月球樣本的採樣結果。美國這麼要求的依據是什麼?是否存在滿足美國要求的可能?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迅猛,一系列的載人航天計劃、北鬥組網計劃、行星探測計劃不斷開展。
  • 3位太空人永遠沉睡在太空,唯獨他飄到了冥王星,即將飛出太陽系
    從「嫦娥奔月」的傳說,到「加加林航空之旅」,人類的航天夢想正在一步步地實現。不得不說,人類的力量和智慧真的是無窮的。 就在1961年,東方一號飛船順利起航,載著千百年來人類的飛天之夢,終於,進入了太空,這是世界歷史上人類實現航天夢想的第一步
  • 3位太空人長眠太空,只有他永遠留在了冥王星,成為「太空遊客」
    太空是非常神秘的,不過人類是在不斷發展的,在很早以前人類就對宇宙充滿了無盡的遐想,但是由於人類當時的科技比較有限,太空技術還是不夠成熟的,因此曾經有很多太空人都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這些太空人,我們看到的都只是他們表面的光鮮,實際上在他們的背後是付出了很多的艱辛的,畢竟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太空人,你所要承受的壓力都是非常大的,平常還要忍受非常高強度的訓練,是常人無法忍受的。作為世界強國的美國,在上個世紀就將太空人送上了太空,不過在此之前蘇聯也將多名太空人送上太空。
  • 他是現實版的鋼鐵俠,成功地改寫了航天史,或者他才是美國未來
    在美國當地時間5月30日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研發的SpaceX載人龍飛船成功搭載兩名美國太空人發射成功,乘「獵鷹9號」火箭飛往國際空間站。這是自2011年以來美國首次使用國產火箭和飛船從本土將太空人送往空間站。
  • 他原本可以成為第一名進入太空的黑人太空人,是什麼改變了他的命運?
    Ed Dwight 這個名字,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很陌生——他是最早接受訓練的黑人太空人,也曾有機會成為登月太空人的候選人,但卻在種種原因影響下,最終離開航空事業,成為了一名雕塑家。你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到被太空競賽、平權運動籠罩的美國 60 年代,可以看到種族歧視影響下的美國社會,也可以看到一個人被時局捧起也被時局遺棄,但他似乎始終保持著平和、謙遜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