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要用一個詞來概括上個世紀的世界局勢,無疑就是「冷戰」了。1945年雅爾達會議後,以美蘇兩國主導的雅爾達世界體系悄然形成,該體系進入50年代後迅速白熱化,演變成了長達近半個世界的美蘇冷戰。
要說美蘇冷戰裡,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無疑是兩國之間的軍備競賽了。而這場軍備競賽,不僅從地上搞到了天空,最後還搞到了太空,簡直是讓世界各國人民嘆為觀止。
當然,太空這塊戰場,先挑起戰火的還得是蘇聯。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就此邁入了太空時代。4年之後,蘇聯趁熱打鐵,將太空人加加林也送入了太空。看到蘇聯人在航天事業上不斷高歌,美國人自然坐不住了。
於是,1969年7月,美國直接斥巨資搞了個阿波羅11號飛船,不但將太空人阿姆斯特朗送入了太空,還送上了月球,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這項成就由於太過燒錢和太過超前,一直到今天,也沒有任何國家能複製。當然,當年這次任務也將美蘇兩國的太空軍備競賽推到了巔峰。
雖然在這之後,蘇聯並沒有能複製出來美國的奇蹟。但兩國依舊在太空領域這一塊暗自較勁,譬如將動物送到太空,又或是組建人類第一個空間站,又或是研發第一臺月球車,美蘇兩國在太空競賽中玩出的花樣,遠超人們想像。當然,其也在無形之中推動了人類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
而說到美蘇的太空競賽,最難受的還得是兩國的太空人了,畢竟每一次飛行計劃都要冒著有去無回的風險。且在1957年太空競賽開始,一直到1975年結束,兩國為此犧牲的太空人達到了18名之多。
這些太空人的屍體就這樣永遠留在了太空,再也無法回到地球故鄉。而有些在爆炸中喪生的甚至連肉體都沒能保存下來,著實讓人唏噓。也是因為這些太空人的死,給兩國敲響了警鐘,最後才一致決定將太空競賽放一放。
不過,在某些人眼裡,在宇宙中死亡並不是一件壞事。宇宙代表著永恆,倘若能將自己的屍體和宇宙融為一體,將多麼浪漫。當年,美國有一位叫克萊德·威廉·湯博的天文學家就持有這種想法。
克萊德·威廉·湯博出生於1906年,從小就對浩瀚的穹頂興趣濃烈,他還是「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發現者,雖然這顆行星近幾年來已經被天文學家除名。
克萊德·威廉·湯博有多熱愛太空呢?他窮極一生都在從事天文學有關的工作。死後更是立下遺囑,希望自己的骨灰能留在太空。1997年年初,克萊德在紐約逝世。為了紀念他發現了冥王星,美國國家宇航局實現了克萊德的夙願,將其骨灰裝上了開往冥王星的飛行器上。就這樣,克萊德的骨灰朝著冥王星一騎絕塵而去。
如今,已經23年過去,通過科學家們的追蹤,這個飛行器早已帶著克萊德的骨灰飄到了冥王星。不過,其似乎並沒有停下來的跡象,仍在向遠方飄蕩。預計在2029年,其甚至可以飛出太陽系。不知在遙遠的宇宙深處,是否存在外星文明,而當他們看到克萊德的骨灰時,又將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