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評論第83期——康德是如何將人類文明封印在洞穴之中的?

2021-02-15 白峰哲學評論

現代文明是一種洞穴文明,在它的發展之初就充斥著諸多矛盾。這些矛盾主要表現為科學主義的認識論問題和啟蒙主義的自由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

康德的努力就在於試圖克服這些棘手的問題。但康德沒有意識到的是,他的努力不但沒有能夠解決問題,反而是把人類限制在了洞穴之中。當然,康德和他的追隨者也許不這麼認為,畢竟康德的思想中融入了一種柏拉圖主義。

但正是因為融入了這種柏拉圖主義,才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人的主體性存在,即強化了一種洞穴存在,而這又是與現代文明本身相一致的,因為現代文明就是一種建基於人的主體性存在的文明。

那為何說引入柏拉圖主義會將人限制在洞穴之中呢?這是由柏拉圖主義自身存在的問題決定的。柏拉圖在沒有能夠確認存在是什麼的情況下,就將存在與非存在的區分落實為理念世界與現象世界的區分,並認為兩個世界是隔絕的。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人自在於現象世界,就必然會隔絕於理念世界。這是柏拉圖自身的困惑,他一生都致力於實現兩者之間某種統一。

這裡可以發現,柏拉圖自己都能意識到理念論存在問題,那為何康德不做考察,就一股腦兒地把它接納下來了呢?這是什麼道理呢?

道理肯定是在的,只是讓人覺得無語罷了。一方面,基督教在自身的神學建構中,早就引入了柏拉圖主義。雖然基督教內部的兩次鬥爭削弱了它,但還沒有能夠清除它,那麼康德在基督教背書的大背景下,就有可能直接接納它。

另一方面,只要康德還沒有能夠意識到存在的真實意義,就不可能發現理念與存在之間並不具有實存關係,這意味著理念自身是不成立的。

如此一來,康德算是閉著眼睛引入了一種錯誤的理論。有意思的是,康德的追隨者們也沒有能夠發現這一問題,畢竟他們都是洞穴人,只是他們鼓吹康德的樣子還是不大好看。

康德的這一失誤意味著他不可能解決現代文明存在的內在衝突。雖然康德在認識論問題上,通過得出感性的先天認識形式——時間和空間與知性的認識形式——範疇部分地調和了經驗論與唯理論之間的爭論,但當他引入柏拉圖主義來理性地「調整」知識時,認識論問題就再次變得模糊。而問題在於,這種主體意義上的認識論本身與存在並無關係,那麼它本質上就不是一個哲學問題。

也就是說,康德在處理自由問題時,才涉及到了哲學。但柏拉圖主義又使得他無功而返,因為康德沒有意識到人自身還沒有得到確認,就直接在柏拉圖主義的意義上來理解人是有限理性者。康德認為,這個有限理性者,應該遵循絕對的道德律令,才能實現他自身的自由。

但我們知道,由於理念論本身是不成立的,那麼這個理念意義上的道德律令也是子虛烏有的。很難理解康德的執著,因為他已經意識到了絕對超越的道德律令對於有限理性的人而言,是無法真正執行的。他倒是提出了三大假設來作出一定的修補,但為什麼不換個角度,去考察一下柏拉圖主義本身是否成立呢?

也許是因為洞穴中確實無法作出這種判斷吧。於是,他只好選擇在洞穴中仰望——「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令」,但仰望又怎麼能使人來到洞穴外呢?其實,他也不清楚洞穴外到底是什麼,也許柏拉圖主義對他而言,不過是一種不知所以的指示罷了。

但無論如何,這種偽哲學已經遮蔽了洞穴人認識真哲學的可能,而這一遮蔽無疑又強化了人的洞穴性——主體性。難道人類就該受困於洞穴嗎?

因而,問題仍在於柏拉圖主義。而要徹底破除這種偽哲學,就必須先行來到洞穴外,並確認存在到底是什麼。

往期回顧:

哲學評論第82期——從陳來談宋明理學說起?

哲學評論第81期——從陳嘉映談哲學說起?

哲學評論第80期——為何說現代文明終將失敗?

拙著見於「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就是說,康德這個先驗哲學,是不摻雜任何經驗性的知識的,他是對人類心性的認識能力做一個純粹的考察,他說的那個知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只有在經驗性的知識上反轉來思考,才能體會到康德這個先驗的知識。所謂的「先驗」知識,就是在經驗之前的知識。然而,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沒有經驗,何來知識?這個先驗知識,是什麼樣的知識?康德說得那麼有理有據,我們就不得不好好地探討了。
  • 哲學評論第110期: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如何背離了真正的存在?
    於是,亞里斯多德不由自主地引入了存在於理念之中的本質主義與目的論思想。亞里斯多德先是將可感物區分為質料與形式兩種存在,並確認其中的形式為實體。再引入潛能與現實,使之處於生成運動之中。這種生成運動就是潛能向現實的展開進程,同時又伴隨著質料向形式的轉化,那麼,在這種生成運動的最後,就有了完全的現實,以及純粹形式的存在。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另一方面,盧梭以標新立異的方式突出了自然、自由與文明、進步之間的矛盾,促使啟蒙主義開始了自我反思。與此同時,作為哲學核心部門的形上學面對休謨的懷疑論和法國唯物主義的攻擊而名存實亡。康德以其「哥白尼式的革命」顛倒知識與對象之間的關係,從二元論和不可知論出發,劃分了理性的兩種功能,即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以限制理性的認識能力的方式,突出了實踐理性的優先地位,從而將形上學的對象從理論理性的認識領域轉移到實踐理性的道德領域,以道德實現自由的方式來滿足人類理性試圖超越自身有限性通達自由境界的終極關懷。 康德為什麼採取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形上學問題?
  • 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如果你善於判別,你就善於說話,你就善於表達,你就善於描述,你就善於評論,你就善於取捨,好的我留下,壞的我拋掉。所以你在從事任何一種工作的時候,無論你是在做工人,做研究者,做領導者,做企業家,你拿到手上的工具都是有用的東西,而不是那種假工具,沒用的工具。康德的了不起就在於,他給了人們一個判別真假知識的非常可靠的標準。什麼是真正的知識?真正的知識起碼必須符合這三個條件:第一,客觀性。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因此康德哲學的根本問題就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康德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人的知性先天地具有一種綜合統一感性經驗材料的本源的能力,即「先驗自我意識」的綜合機能,它能夠自發能動地憑藉其十二範疇去統攝經驗雜多材料而形成先天綜合判斷,從而建構起人類科學知識的大廈。但這種能力只及於感性經驗的範圍,因而只及於現象界,卻不能達到自在之物。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場劃時代意義的革命,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它顛覆了傳統的哲學思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路。這場就是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貢獻,他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康德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 康德哲學是二元認識的哲學
    引文&前言 本文主要提出的一個觀點是:我們人類無論他的觀念也好、知識也好,以及各種心理活動也好,實際上這些心理的、精神的現象無不有兩個來源,一是外界的現象,而是自身對外界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以下篇幅希望使得大家能夠明白知識的真正的內涵。 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動、轉發、收藏。
  • 【轉載】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上學基礎...
    (文章原載於《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6月第25卷第2期) 但為了揭示這一聯結,我們卻必須不論如何曲折地跨出一步,即達到形上學,雖然是進到與思辨哲學的形上學不同的、亦即是道德形上學的領域。」[17]這就從人類道德行為的「意願」(Wollen)提升到了一般有理性的存在者的純粹意志這一道德形上學層次。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伊曼努爾·康德出生於德國柯尼斯堡,生活於1724-1804年間,享年79歲,橫跨18-19世紀,德國古代哲學的創始人,其學說對近代西方哲學影響深遠,他調和了當時風靡歐洲的以笛卡爾為首的理性主義和以培根為代表的經驗主義,而且反對大衛·休謨的只注重經驗而不顧理性的一邊倒理論,康德被公認為是繼蘇、柏、亞之後的第四大思想家。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直到二十世紀時,普魯士科學院才出版了一套十八卷本的《康德全集》。三、康德的思想體系康德思想體系龐大,即使我儘可能濃縮精華,也免不了這篇文章的冗長,為此,請讀者對思維導圖儘量熟悉,也可以隨時回來查看對比,加上前面列出的著作,我們將能夠直觀掌握。康德哲學的三個階段
  • 康德:人類永遠無法感知本質世界 那麼人類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歡迎各位在觀看文章之後對於文章的內容進行點評以及對文章的觀點進行討論,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康德:人類永遠無法感知本質世界。那麼人類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人類作為地球上唯一的具有高級智慧的生物。一直以來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我們生存的世界的探索。從最初的山頂,後來的大陸,以及更加遙遠的海洋。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對於世界的探索的範圍也越來越大。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正如康德所說,儘管在近代人(指理性主義者)那裡至善似乎過時了,變成附屬的東西了,但是人們仍然試圖將道德研究完全建立在至善之上。康德與理性主義者不同,他試圖確立自由的權威,試圖從自由出發來尋求道德的根據。他在《實踐理性批判》說道:「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新又新、有加無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 《洞穴奇案》:極端倫理困境視野下的法哲學對話
    從理性人角度出發,如果不選出一名志願者,那麼所有人將餓死洞穴之中,從這個意義而言,四個人的選擇是符合理性人的選擇的,故而無罪(塔利法官還有諸多論述,在此不贅述,只摘其一予以說明,以下法官觀點亦然)。即使從功利主義出發,如何評判「幸福的最大化」?如何評判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認為生命具有絕對價值,那麼這二者在洞穴奇案的命題中無法量化,因為生命是不可以用於避險,生命的交易是為法所不容之行為。爭議之二:遠離文明世界的洞穴是否是法外之地?
  • 名師佳作丨謝地坤:如何理解康德哲學 ——《純粹理性批判》中一些概念的辨析與翻譯
    《純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耗時10多年,苦心研究、反覆求索、精敲細磨才完成的一部哲學巨著。這部著作考察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提出了洞察人類知識的全新見解,不僅為全部批判哲學奠定了基礎,而且還開啟了18世紀至19世紀的德國哲學革命,是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的定鼎之作,影響了近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向,甚至在很大意義上還成為當今哲學不斷前行的源泉。
  • 康德究竟如何看待幾何學的可能性?
    雖然在按照「規則的統一性」而構成這一點上,數學概念與經驗性概念並無二致,但它們的差異仍舊不容忽視,乃至於康德因此差異而寧可用「構造」一詞來專指數學概念的構成。讓我們來看看康德是如何說的:哲學的知識是出自概念的理性知識,數學知識則是出自概念的構造的理性知識。但構造一個概念就意味著:把與它相應的直觀超絕地展現出來。
  • 「康德先驗哲學及其歷史效應」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其中,康德哲學已越來越成為哲學史的一個界碑,成為人類思想在近代所能達到的高度和深度的立杆。對人的自由與尊嚴的確認與捍衛,對人類個體的普遍尊嚴和普遍權力的追問、訴求和實踐,是康德留給我們的思想遺產,這一事業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為之而努力。
  • 康德哲學是對休謨的突破性嘗試,但其先驗觀未必是科學的
    如果用最簡單的話來描述這"兩個主義"的特點,那麼經驗主義側重於探討知識如何可靠;而理性主義則研究人類認知能力的極限。自然,任何"劃分"都具有相對性。所有的"描述"都不可能完全準確。但現代西方哲學始終以"知識為什麼可靠""認識的邊界在哪裡"為核心問題,這是基本共識。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以下文章作者:張仲濤,博士,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先驗邏輯是康德的先驗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先驗邏輯是研究關於科學知識的邏輯條件的學說,是關於怎樣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論學說,它系統地探討與研究了從人類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結構方面尋找科學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基礎。
  • 在中國讀哲學著作的有幾人?讀易經、讀懂康德哲學的又有幾個?
    聽說過康德哲學的,也就二律背反,物自體之類的哲學概念,而了解的,恐都是研究人員了。對於《易經》呢?頂多知道乾坤而已,為什麼中國讀哲學著作的人少之又少呢?肯讀康德哲學的就更少了。而讀懂康德哲學,易經的就寥寥無幾了。為什麼呢?
  • 康德宗教哲學的基礎問題及其兩個走向
    這是康德批判哲學時期在概念上設定上帝是最高的道德或理性存在者的根源:上帝是最高的道德存在者,更是自然的創造者和終極原因。如果德福一致是可能的,只能來自上帝的計劃或旨意。但與傳統基督教神學一開始就在信仰中視上帝為一切的起點和終點相比,康德的啟蒙哲學則是從人的道德性存在出發的,即把道德視為人類生活和反思上帝之存在意義的基本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