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宗教哲學的基礎問題及其兩個走向

2020-11-29 中國社會科學網

  人能否憑其道德性的存在確立或實現善本身的真理意義,即實現至善的統治,這是康德宗教哲學需要解決的基礎問題。從概念上講,道德上的善得到論證之後,善本身的意義(即至善的現實性)需要植根於道德上的善,因而從道德上的最高的善到完滿的善(至善)遵從的是邏輯必然性。而從人的生存處境看,我們能夠知道的是,至善是道德上的善與生存上的幸福的一致。但是,無論從人的感性存在方式看,還是從人的理性存在方式出發,兩者在本質上都是不同的,即憑人自身的能力,至善是不可能實現的。其原因既可以表達為概念與現實的分裂,也可以表達為人的感性存在方式與理性存在方式的分裂。這是康德批判哲學時期在概念上設定上帝是最高的道德或理性存在者的根源:上帝是最高的道德存在者,更是自然的創造者和終極原因。如果德福一致是可能的,只能來自上帝的計劃或旨意。但與傳統基督教神學一開始就在信仰中視上帝為一切的起點和終點相比,康德的啟蒙哲學則是從人的道德性存在出發的,即把道德視為人類生活和反思上帝之存在意義的基本起點。

  一方面,儘管人是道德性的存在者,但至善的實現卻在人的能力範圍之外;另一方面,儘管上帝只能是信仰的對象,但至善只有在上帝這裡才是可能的,因而實現它的主權在上帝。由此,人自身的道德存在和作為信仰對象的上帝,誰為出發點的原則之爭就轉變為人和上帝的主權之爭。康德的解決方案是:人只有盡心盡力地儘自己的義務,才能配得至善主權者的幫助。但無論如何,只要保留上帝在至善問題上的主權,恩典、啟示、奧秘和信仰等因素,就不能從理性思考中排除。既不能從理性思考中排除它們,又不能在現實的生存中將其作為認識對象,甚至在實踐上運用它們都是極其危險的,剩下的唯有在自己最高的主觀性中檢驗自己,這便是作為康德宗教哲學落腳點的良知的意義。

  根據康德對良知的基本體察:一方面,它是一種自身就是義務的意識;另一方面,這種意識總是以否定的方式顯現,即切勿不義。換言之,作為義務意識的良知總是以否定或對自己的行為說「不」的方式顯示自身。因此,良知並非一種給出客觀法則的義務意識;相反,其意義只在於主觀性。如果說道德意念(它最深刻地檢驗著行為是否有道德性)已經是一種相對於普通意念的更高的主觀性意念,那麼良知則是相關於道德以及人的生存本身的最高的主觀性,即作為法庭來審判自身一切行為的最高的主觀性,它對一切已經作出的行為(包括道德行為)都有著「說不」的權力。在這種最高的主觀性背後,能夠作為審判者的只能是以某種方式呈現出來的作為終極理性的上帝。

  作為最高主觀性的良知,最深刻地檢驗著康德的思想體系。在純粹道德方面,良知作為檢驗個體行為是否出於道德的手段倒無甚問題。因為道德義務能夠在人的心中以某種方式激起反響。這說明儘管人們有時做不到出於純粹的、無條件法則的事情,但「激起反響」本身意味著道德法則的存在是一種理性事實,因而有一種主觀的良知檢驗既是現實的,也是出乎概念的。但在至善的現實性問題上,亞伯拉罕殺子如何能夠簡單地斥之為反良知呢?康德的用詞本身也證明,這其中體現出「超乎道德的一種感受」,即基督教傳統中的信。而把宗教上的信與道德的良知相比較正是齊克果思想的起點。在認識問題上,齊克果接受了康德對於人與上帝在認識上的絕對界限的體察。但在這種絕對界限中,人如何還能夠經驗上帝呢?一方面,人絕無可能通過理性認識或者規定上帝;另一方面,即使在實踐領域保留了上帝與人發生關係的渠道(恩典、啟示等),但一旦把這些渠道一般化,那麼上帝也就根本性地不在這些渠道中呈現,或者說能夠呈現出來的上帝只是理性的工具而已。此時,人與上帝的絕對界限就被抹去了。康德對此有明確的自覺,因而也認為自己討論的只是「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或上帝問題」。但無論如何,在作為人的最高主觀性的良知中,能夠說「不」的依據卻是一位絕對者,這位絕對者無論是作為大寫的理性還是作為上帝,都是必需的;否則,源於虛無的「不」又如何能夠「確證」自身?

  正是在康德遲疑不決的地方——一方面他想要通過理性反思上帝的存在,但另一方面,理性反思中的上帝已不僅僅是理性反思的對象——齊克果指出作為啟蒙哲學之最高主觀性的良知背後依然是對上帝的「信仰」,並且只有通過信仰,人才能與上帝建立關係,否則上帝只是理性的附庸而已;與之相應,康德宗教哲學體系最基本的根本惡就被設定為罪。經歷康德哲學的批判之後,齊克果重新拾起來的基督教神學擺脫了以往各種教條的限制,從而只在人與上帝的絕對界限中領會自己和上帝的存在。於是,康德之後,在基督教世界中,「信」作為一種與啟蒙時代之最高主觀性的良知相對的絕對主觀性重新確定下來,其原理是:信仰與罪之間深刻的生存辯證法,即因為人與上帝之間的絕對界限,一方面,人只是一種有限性或罪性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卻在信仰中被上帝建立起來。整個塵世生存及其整體的意義都是在罪與信、人與上帝之間開啟。這是理解啟蒙時代之後基督教神學的關鍵點。

  在康德所樹立起來的人與至善或作為主權者的上帝的絕對界限中,齊克果走的是信仰這一絕對主觀性道路,從而把基督教神學與現代思想聯結起來。黑格爾走的則是另一條道路,即思辨的辯證法。與齊克果不同,黑格爾並不在主觀性中思考善,而是把善視為行為的客觀結果,歷史的意義隨之轉變為善的實在性,由此在思想中形成了關於善的歷史的考察。如果拋開主觀性,那由主觀的自我確信所造就的現實本身就是善,就是善的歷史。於是,對黑格爾而言,從主觀的道德到客觀的倫理世界是自然而然的。人類生存的意義便是不斷地在善的實在性中調整其主觀的確信。經驗也便構成了善的實在性(已建構起來的事物本身)與善本身(存在)不斷自身彰顯之間的辯證關係:經驗本身以某種差異性的方式包含著善自身的存在。但需要提醒的是,善的形上學體系是在善的絕對性(即上帝在世界中的「彰顯形式」)中確立的,它並非在「信」中確立起來的上帝那樣的絕對者本身。在這裡,如果從「信」的眼光看,依然存在絕對界限問題:生命活動的意義在於不斷地把來自善或上帝的東西「據為己有」而使其有真理性,但上帝永遠在生存據為己有的善之外。於人的生存和思想而言,善的實在性有絕對意義,但這種絕對意義只能是理性的,不能是信仰的。

  總之,康德思想在宗教上所達到的極限是這樣的:由於經驗到人之存在的根本局限,道德法則作為理性事實是推論的結果,在現實的生存中,如何使得法則具有實在意義是個大問題。無論在自身的道德進步或完善上,還是在終極至善的實現上,康德都接受了基督教的一些內容,前者是對耶穌的信仰,後者是對上帝主權的承認。因而對康德而言,恩典、啟示、奧秘等儘管不可認識,卻也是必需的。也因如此,在後續的思想史上,善的主觀性和終極實在性問題,作為最高主觀確定性的良知的局限及其與信仰的絕對主觀性的關係問題,開始成為康德宗教哲學中需要消化的核心問題。

 

  (作者單位:山東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文萃」謝文鬱:康德宗教哲學的問題意識和基本概念
    中國學界近年來開始進入對康德宗教哲學的具體討論,由於對康德所處的基督教語境缺乏足夠的體會,人們往往只是從字面意義來處理他在《僅論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一書中的相關文字,從而在翻譯和解釋康德宗教哲學的一些重要命題和概念時出現一些根本性的誤解,特別是在「本性之惡」和「天生之惡」這類表達上。
  • 「康德先驗哲學及其歷史效應」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他指出,圍繞「康德先驗哲學及其歷史效應」這一專業性很強的主題進行研討,是一場充滿理論智慧的學術盛會,會將國內康德哲學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推出我們這個新時代的學術成果。他相信,這次盛會對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哲學學科的建設,對於教師科研教學能力的提升,也必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接著簡要介紹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情況。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康德對哲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過人們更多地關注康德對形上學的批判和他的認識論思想,而往往忽略了他的形上學情懷,我想更進一步突顯其哲學中的這一方面。簡言之,就康德面臨的哲學問題而論,一方面是經驗論與唯理論關於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問題的爭論陷入了困境,理性的有限性問題「浮出水面」。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一是在人的認識能力方面的探討,特別表現在為科學知識奠基的巨著《純粹理性批判》上;二是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討,代表作為研究人類道德原理及其基礎自由意志的《實踐理性批判》;三是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討,體現為美學和目的論的《判斷力批判》。康德曾說,他的一切哲學研究最終是為了解決「人是什麼?」的問題,上述「三大批判」正是圍繞著這一總問題而展開的哲學視野的全景。
  • 南哲思享 | 張榮:「理性的致命一躍」:康德對恩典學的改造及其意義...
    由此可見,費舍爾的上述解釋有一定道理,因為康德在《宗教》裡始終要解決的問題是使理性宗教獨立於自然宗教,使教會信仰成為「純粹的宗教信仰」。然而,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這種「純化」的任務在康德那裡非常艱難,因為它要面對的是一個「倫理共同體」如何在塵世建立起來的問題,上述的「過渡」或轉變的目的是「接近上帝的國」。
  • ...學的改造及其意義辨析——兼論奧古斯丁與康德自由意志思想的張力
    由此可見,費舍爾的上述解釋有一定道理,因為康德在《宗教》裡始終要解決的問題是使理性宗教獨立於自然宗教,使教會信仰成為「純粹的宗教信仰」。然而,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這種「純化」的任務在康德那裡非常艱難,因為它要面對的是一個「倫理共同體」如何在塵世建立起來的問題,上述的「過渡」或轉變的目的是「接近上帝的國」。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康德哲學的三個階段前批判時期——在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發表以前,是康德思想的成型期,他在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都是描寫自然科學問題,諸如火山、地理、風這些,這一方面他的思想基礎是牛頓物理學。後批判時期——《判斷力批判》發表以後,康德在前面已經完成批判的哲學基礎上,完成自己關於宇宙、世界和人的思想體系。一、前批判時期——第一個階段,我們從三本著作介紹他的自然科學思想,然後介紹他批判問題的起因。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三大批判的重點及所要回答的問題《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即經驗內的知識),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知識,並使其成為現實之可能的必要條件外,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家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
  • 文化存在論的先驗基礎及其思辨邏輯
    摘 要:文化哲學一直是當代中國哲學界關注的重要領域。在關於文化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中,即關於文化哲學的形上學問題的思考中,一些學者提出了文化存在論的設想。文章從文化存在論是文化哲學的基礎理論這一基點出發,探討了文化存在論的觀念、先驗基礎和內在邏輯等三個重要問題。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這確實是康德理論思考的真實寫照,因為康德哲學的真正的目的除了為科學尋求一種堅固的基礎之外,更重要的在於為人怎樣生活去尋找一條法則,從而使人能夠有尊嚴地活著,而這些東西的基礎就是自由。 但是,康德並沒有隔斷與傳統至善學說的聯繫。因為自由儘管是道德法則的基礎,但最高的、完滿的善,畢竟是人類理性所嚮往的目的。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也許有人會質疑,兩百多年前的哲學,與現代的電腦科學技術有什麼聯繫,這不是什麼胡扯吧?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檢討康德的哲學,你會發現,康德的哲學,確實是電腦如何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下面我們就康德的先驗論進行分析,看是否與電腦的程式理論技術有關,是不是電腦軟體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什麼是先驗哲學?
  • 「康德劃分問題」的理論啟示
    其中,把人類認識劃分為「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及其引發的問題,就是所謂的「康德劃分問題」。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是指謂項不是從主項分析出來、但又必然地和主項聯結的判斷,也就是既增加新內容、具有「分析判斷」的特點,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具有「綜合判斷」性質的判斷。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場劃時代意義的革命,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它顛覆了傳統的哲學思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路。這場就是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貢獻,他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康德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 康德、莊子、量子力學:康德為什麼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康德思想首先體現了18世紀的啟蒙運動精神,比如理性、自由、民主、博愛,只是作為哲學家的康德,並沒有在哲學著作中空喊口號,而是把理性、自由、民主、博愛精神,完全融入到其思想當中,先後寫作了三大批判。比如第一部批判——《純粹理性批判》,主要探討人的科學理性問題,即理性認識之所以可能的條件。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這樣就使牛頓科學的哲學基礎出現了危機。然而康德卻深信自然科學中存在著確定的因果律,康德正是從這一角度去研究其先驗邏輯而為牛頓科學提供哲學基礎的。(這一問題被稱為「休謨問題」,至今未得到解決)先驗邏輯是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核心內容,是關於認識論和邏輯的學說。
  • 【轉載】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上學基礎...
    然而,康德曾明確表示,早年由於受到盧梭的影響,他對哲學的看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即要提供一種對普通人有用的哲學。 正是出於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基礎》[3]中將全部正文的內容分為三章:一、「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向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二、「從通俗的道德哲學到道德形上學過渡」;三、「從道德形上學到實踐理性批判過渡」。在這裡,康德的道德哲學明顯表現出有三個不同的、從低級到高級的層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學」、「道德形上學」和「實踐理性批判」。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在歐洲,傳統哲學起源於「知識」,並且構成「知識」的主體部分,廣義的哲學就是普遍科學或者關於普遍之物的科學。要從方法特徵上講,哲學以論證和推論為基本方式,與宗教形成鮮明對照。泛而言之,哲學是「論證」,宗教是「信服」,哲學不「信」而宗教不「證」。
  • 康德哲學是二元認識的哲學
    引文&前言 本文主要提出的一個觀點是:我們人類無論他的觀念也好、知識也好,以及各種心理活動也好,實際上這些心理的、精神的現象無不有兩個來源,一是外界的現象,而是自身對外界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以下篇幅希望使得大家能夠明白知識的真正的內涵。 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動、轉發、收藏。
  • 康德哲學是對休謨的突破性嘗試,但其先驗觀未必是科學的
    但現代西方哲學始終以"知識為什麼可靠""認識的邊界在哪裡"為核心問題,這是基本共識。但到了休謨那裡,這兩種學說似乎都走到了盡頭。戴維·休姆他從經驗主義開始。他論證了"因果關係"的不可證明性和不可靠性。他說,不解決方法問題,任何學問都是有問題的。
  • 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 裡面提出了先驗邏輯。康德哲學有三個最基本的特點: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知性的先驗性;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理性認識的現象性;還有一個就是他強調事物本身的「物自體」的不可知性。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把他叫做是先驗論者,不可知論者,懷疑論者。這「先驗」兩個字對整個人類的思維,簡直產生了偉大的革命,康德自己稱這是哥白尼式的思維革命。它打破了以前的邏輯論和哲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