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學會真思維》黎鳴的演講集合,原題目:先驗邏輯)
正文:大家肯定在學校裡學過一些形式邏輯,這是最重要的東西,然後又在後來的哲學課裡學了辯證邏輯,這是兩種邏輯。
第三種邏輯,我要介紹一下康德的先驗邏輯。後來又比較複雜一點的什麼符號邏輯、數理邏輯,以及諸如此類的邏輯,其實這些都是形式邏輯發展、變化的產物。形式邏輯可以成為、一種運算,變成一種可以像數學那樣的計算系統,用符號取代一般的語言,就是符號邏輯和數理邏輯。數理邏輯專門有一種運算方法——布爾代數,用代數方法對邏輯真值進行運算,從這裡對真值的運算中可以看到,我們的電腦其實靠的就是數理邏輯。這種數理邏輯的運算能夠算真和假,但是絕對算不了善和惡,也算不了美和醜。
電腦可以做出很多的計算,但是它在人類的社會科學、心理科學方面,價值有限,沒法算,它不能算。通過一系列相關的資料,我假設某個命題為真,經過一系列的運算之後,我把結果中真的東西留下來,把假的東西排除掉,真假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計算,而且可以精確地計算,但善惡呢?沒法計算。因為善惡在很大情況下是相對的,在你認為是善的東西,我可能認為是惡的。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它的偉大之處,在於能幫助人們鑑定,什麼知識是真正的知識,什麼知識是假知識,什麼知識根本就不值得叫知識。而我們中國,就正缺少這麼一個康德。所以我們中國大量的文獻中記錄下來的東西,幾乎都是假知識。比如說,中國的二十四史,從《史記》 開始,《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一直到《清史》 、《民國史》 ,這些歷史它所記錄的都是些什麼呢?按照康德的說法,它們不是知識,因為它沒有意義,他沒有教給你那樣一種客觀的、必然的、普遍的東西。如果它給你的知識是一種客觀的、必然的、普遍的東西,那麼它才是真知識。
人類有文字的歷史有幾千年,而這幾千年留下的文字真正能夠當做知識用的,當做活的知識用的,並不多。怎麼去判別呢?思維的價值在於判別:判別真假,判別善惡,判別美醜。如果你善於判別,你就善於說話,你就善於表達,你就善於描述,你就善於評論,你就善於取捨,好的我留下,壞的我拋掉。所以你在從事任何一種工作的時候,無論你是在做工人,做研究者,做領導者,做企業家,你拿到手上的工具都是有用的東西,而不是那種假工具,沒用的工具。
康德的了不起就在於,他給了人們一個判別真假知識的非常可靠的標準。什麼是真正的知識?真正的知識起碼必須符合這三個條件:第一,客觀性。客觀不是情緒發出來的,不是因為誰有權誰就有的,客觀就是自然,公然,就是不按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第二,必然性。它必須有因果,掌握了一就能掌握二,掌握了二就能掌握三;第三,普遍性。就是說在甲地是有用的,在乙地也是有用的,在前天是有用的,在今天還是有用的,它不因時空的變化而轉移,也不因人而異。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 裡面提出了先驗邏輯。康德哲學有三個最基本的特點: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知性的先驗性;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理性認識的現象性;還有一個就是他強調事物本身的「物自體」的不可知性。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把他叫做是先驗論者,不可知論者,懷疑論者。
這「先驗」兩個字對整個人類的思維,簡直產生了偉大的革命,康德自己稱這是哥白尼式的思維革命。它打破了以前的邏輯論和哲學論。康德藉助於它,認定人是大自然所賦予進化的最高階段,大自然賦予人以認識萬事萬物,認識物質,認識生命,乃至認識人自身的可能性。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屬於大自然,但人是自然之中最高級的層次。就是因為人是整個自然進化過程中最高的層次,所以人的複雜性,超越了一切其他生命的複雜性,超越了其他一切物質的複雜性。複雜在人的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神經系統,這洽恰就印證了康德先驗論的正確性。因為這個大腦並不是人自己生出來的,大腦是大自然賦予人的,是經過了40 多億年,整個太陽系、整個地球、各種生態的進化才達到人的階段,然後才有了人腦的結構。這個結構是經驗的嗎?是你自造的嗎?不是啊,是天生的,既然是天生的,那就是先驗的。
而康德的下一個判斷,就是古人所總結出來的那些邏輯的原理,包括亞里斯多德的形式邏輯,他認為也是先驗的。同一性雖然是人們發現的,但是這個同一性只不過是被發現了,即使你不發現它,它原本也存在。同一性只是人的發現,而不是人的主觀的創造,它是大自然中本身就具有的規律。而形式邏輯的規律,如果它是符合自然律的話,它就是先驗的。所以形式邏輯的規律其實也就是先驗的規律。
但是康德並沒有完全照搬亞里斯多德的那套形式邏輯。康德把亞里斯多德以來的所有的形上學,特別是他的形式邏輯的那種二分法,按照自己的設想變成了三分法。我覺得康德,簡直就是德國的老子,但是他沒有像老子那樣說得那麼明確:「三生萬物。」他覺得,只有三才能夠使形式邏輯變得完備。所以他在所有的形式邏輯的判斷之中,都加上了第三個因素。剛才我們講形式邏輯的質的判斷有肯定、否定兩種,而康德,加上了第三種,不定。就是說質的判斷有三種:肯定判斷、否定判斷、不定判斷。他保留了形式邏輯,他沒有取消形式邏輯,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不像我們,我們要學辯證邏輯,就徹底把形式邏輯打人冷宮。康德重視形式邏輯,但是他改善了形式邏輯,他把形式邏輯的二分法的方法推進到了三分法。
在量的判斷上呢?康德又在全稱判斷、特稱判斷之上加了一個單稱判斷。在過去,人們認為全稱和單稱是一致的。既然一切人都是會死的,個人也是會死的,所以單稱跟全稱是一回事。但是在康德看來,全稱和單稱不等於一回事,不能夠把它們完全等同於一回事。
然後關於剛才講到的關係判斷呢?其實原來大家也認識到有三種,這個康德也依然堅持三種:因果關係、類比關係、包含關係。然後在模態判斷之中,必然判斷、實然判斷之後又加上或然判斷。正因為這樣,使得僅僅限於二元論的問題,推向了多元。三即是多的開始,所以三生萬物。有了三之後才有多,沒有三就沒有多。就像中國俗話所說,三人成眾,二人不能叫眾,只能三人才能叫眾,我們的中國字「眾」也是由三個「人」組成。
其實現在看來,康德的先驗邏輯跟形式邏輯基本上相同,只不過他在某一種判斷之中,某一類判斷之中都加上了第三者,這可不一樣,這很重要。康德更大的貢獻還在後面,康德在前人邏輯分析、歸納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綜合的邏輯。剛才只講了判斷,沒講推理。亞里斯多德有三段式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然後是結論。比如一切人都是會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也會死的。這就是一個完整的三段論。三段論的這種判斷方式,如果用圖形來表示的話,一切人都是會死的,「會死的」那個是最大的組。「一切人」是在「會死的」裡邊,而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又在人裡頭,而人呢又在全部會死的裡頭,小圈、中圈、大圈,一目了然。
康德在前人邏輯推理分析、歸納的基礎上提出了綜合。什麼叫分析?什麼叫歸納?什麼叫綜合?其實,從亞里斯多德以來就一直在進行分析。所謂推理的三段論就是標準的分析。
什麼叫分析呢?分析就是把一個概念裡面的內涵,一點一點地把它們分解出來,這就叫分析。比如說人是什麼?人是動物,人是哺乳動物,人是靈長類動物,人是會用語言的動物,人是有文字的動物,人是社會動物,人是會製造工具的動物,人是會思考的動物,人是需要有政治的動物,人是需要自己去謀生的動物……諸如此類,很多,把人的內涵一點一點地列舉出來,這就是標準的分析。分析不增加知識,分析是把已有的知識一項一項地列出來,清清楚楚,條理分明,這就叫分析。僅僅會分析的人不會創造知識,只能學習知識,靠一個僅僅會分析的人,讓他去研究什麼學問,他永遠研究不出什麼新東西來。我們中國的很多學者我不是在這裡藐視他們,可以說80 %以上,只會分析。只會分析的人根本就不是一個有價值的學者。
然後呢,比分析更高的是歸納,但是分析是基礎,不會分析不行,分析是對概念理解深度的一種證據。只有你對概念理解得非常深刻,你分析的內容才會越來越細,越來越精密。所以分析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礎,也是記憶的基礎,記得越牢靠、越深厚、越豐富,你的分析就越全面。雖然分析是理解的基礎,但分析本身不是理解,這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礎上要有歸納。
什麼叫歸納呢?歸納就是從許多並列的東西之中,把他們相同的部分列舉出來,比如說人和牛和馬都是哺乳動物,這就是歸納。人跟牛和馬不是一類東西,不是同類的東西,但它們之間可以作類比,人和牛都是哺乳動物,這是歸納。再比如說所有的天鵝都是白天鵝,這是歸納。這是你在觀察所有的天鵝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你沒看到別的天鵝就只看到白天鵝。
但是歸納只是一種可能的知識,注意,分析是必然的知識,而歸納呢,是可能的知識。比如說,,一切的天鵝都是白天鵝,這是不是必然知識呢?不是,只要飛來了一隻黑天鵝,你這個判斷就變得不成立了。所以歸納的知識不是必然的知識,歸納的知識是可能的知識。但是歸納的知識有可能是必然知識,這就需要什麼呢?這就需要綜合,只有達到綜合的程度,知識才有可能是創造出來的新知識,才有可能是新知識。一切有價值的命題,一切有創造發明的命題,能出現新概念的命題,都應該是綜合命題。
正是因為有了康德,大家知道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提出發現,提出創造。你要成為一個有發現的人,發明的人,創造的人,你應該必須是一個善於綜合的人。怎麼綜合?綜合第一要有知性的概念。靠先驗的邏輯系統的運用,你才可能得到綜合的知識。康德的先驗邏輯其實就是完善的形式邏輯,運用在哪兒呢?運用在直觀的現象中,在實踐之中,在經驗之中,在經驗的直觀的觀察之中,親身的體驗之中,把這樣一套先驗的邏輯運用在這一系列現象表象觀察之中,然後才能夠靈光一現,某種直覺使你產生某種新的思路、新的概念。當科學家發明了一個什麼東西的時候,或者一條定理的時候,他就做了一個偉大的綜合。明顯的例子是牛頓。牛頓為什麼能成功,就是因為他用了先驗的邏輯,運用在哪兒呢?運用在對現象的親身的體驗、實踐和觀察之中,,從而產生了那樣一種直觀。直觀是什麼?直觀不是眼睛看貝,,這只是一種表象的理解,真正的直觀就是你天天在那兒看它,時時關注它,總是不得其解,你觀察它研究它很一長時間,甚至有若干年,突然在某個你不經意的時候,剎那間產生出了某種特別的感覺,一種悟性,一種靈感。在這個時候靈感所看到的東西就叫直觀,這個直觀才是有價值的直觀。
當你產生了一個新概念的時候,就等於一門新的科學誕生了。所以,為什麼愛因斯坦說,善於提出問題的人就等於解決了問題的一半,因為間題本身就是靠這種直觀提出來的,你沒有這種直觀你提不出那樣的問題。問題是由什麼組成的?問題是由概念組成的啊,更進一步,問題是由概念的關係組成的啊。新的概念、新的判斷、新的命題、新的推理,這些一系列新的東西,最後,就是綜合。
這種綜合使你有了新的發現、新的發明、新的創造。凱庫勒在發現苯的分子式之前,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條蛇咬住自己的尾巴,這就是直觀,但這個直觀不是那種簡單的直觀,而是運用了先驗邏輯的直觀。最明顯的一點,它裡邊必須要有空間、有時間、有意義。而空間、時間、意義這三大範疇本身就是先驗範疇,本身就屬於先驗的部分。正是這些先驗的範疇、先驗的邏輯、先驗的概念指導你去觀察、去實踐、去在現象中體驗,然後達到直觀,構成偉大的綜合。一切新的知識都是綜合得來的。
分析只是一種基礎,概括或者歸納只是一種可能,只有綜合才能使你在舊的事物中發現新的事物。就是這樣,康德在哲學中解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提出判斷和標準,什麼知識是真知識,什麼知識才能夠成為新知識,什麼知識才能構成有用的知識,什麼知識是無用的知識。
德國人看了康德的書之後,他們整個民族的科學水準一下子上了好幾個臺階,把英國人、法國人拋到後面去了。這就是哲學的作用、邏輯的作用。現在我們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合理科學中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論,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德語民族提出來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