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2021-01-10 哲學探索

節選自(《學會真思維》黎鳴的演講集合,原題目:先驗邏輯)

正文:大家肯定在學校裡學過一些形式邏輯,這是最重要的東西,然後又在後來的哲學課裡學了辯證邏輯,這是兩種邏輯。

第三種邏輯,我要介紹一下康德的先驗邏輯。後來又比較複雜一點的什麼符號邏輯、數理邏輯,以及諸如此類的邏輯,其實這些都是形式邏輯發展、變化的產物。形式邏輯可以成為、一種運算,變成一種可以像數學那樣的計算系統,用符號取代一般的語言,就是符號邏輯和數理邏輯。數理邏輯專門有一種運算方法——布爾代數,用代數方法對邏輯真值進行運算,從這裡對真值的運算中可以看到,我們的電腦其實靠的就是數理邏輯。這種數理邏輯的運算能夠算真和假,但是絕對算不了善和惡,也算不了美和醜。

電腦可以做出很多的計算,但是它在人類的社會科學、心理科學方面,價值有限,沒法算,它不能算。通過一系列相關的資料,我假設某個命題為真,經過一系列的運算之後,我把結果中真的東西留下來,把假的東西排除掉,真假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計算,而且可以精確地計算,但善惡呢?沒法計算。因為善惡在很大情況下是相對的,在你認為是善的東西,我可能認為是惡的。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它的偉大之處,在於能幫助人們鑑定,什麼知識是真正的知識,什麼知識是假知識,什麼知識根本就不值得叫知識。而我們中國,就正缺少這麼一個康德。所以我們中國大量的文獻中記錄下來的東西,幾乎都是假知識。比如說,中國的二十四史,從《史記》 開始,《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一直到《清史》 、《民國史》 ,這些歷史它所記錄的都是些什麼呢?按照康德的說法,它們不是知識,因為它沒有意義,他沒有教給你那樣一種客觀的、必然的、普遍的東西。如果它給你的知識是一種客觀的、必然的、普遍的東西,那麼它才是真知識。

人類有文字的歷史有幾千年,而這幾千年留下的文字真正能夠當做知識用的,當做活的知識用的,並不多。怎麼去判別呢?思維的價值在於判別:判別真假,判別善惡,判別美醜。如果你善於判別,你就善於說話,你就善於表達,你就善於描述,你就善於評論,你就善於取捨,好的我留下,壞的我拋掉。所以你在從事任何一種工作的時候,無論你是在做工人,做研究者,做領導者,做企業家,你拿到手上的工具都是有用的東西,而不是那種假工具,沒用的工具。

康德的了不起就在於,他給了人們一個判別真假知識的非常可靠的標準。什麼是真正的知識?真正的知識起碼必須符合這三個條件:第一,客觀性。客觀不是情緒發出來的,不是因為誰有權誰就有的,客觀就是自然,公然,就是不按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第二,必然性。它必須有因果,掌握了一就能掌握二,掌握了二就能掌握三;第三,普遍性。就是說在甲地是有用的,在乙地也是有用的,在前天是有用的,在今天還是有用的,它不因時空的變化而轉移,也不因人而異。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 裡面提出了先驗邏輯。康德哲學有三個最基本的特點: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知性的先驗性;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理性認識的現象性;還有一個就是他強調事物本身的「物自體」的不可知性。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把他叫做是先驗論者,不可知論者,懷疑論者。

這「先驗」兩個字對整個人類的思維,簡直產生了偉大的革命,康德自己稱這是哥白尼式的思維革命。它打破了以前的邏輯論和哲學論。康德藉助於它,認定人是大自然所賦予進化的最高階段,大自然賦予人以認識萬事萬物,認識物質,認識生命,乃至認識人自身的可能性。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屬於大自然,但人是自然之中最高級的層次。就是因為人是整個自然進化過程中最高的層次,所以人的複雜性,超越了一切其他生命的複雜性,超越了其他一切物質的複雜性。複雜在人的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神經系統,這洽恰就印證了康德先驗論的正確性。因為這個大腦並不是人自己生出來的,大腦是大自然賦予人的,是經過了40 多億年,整個太陽系、整個地球、各種生態的進化才達到人的階段,然後才有了人腦的結構。這個結構是經驗的嗎?是你自造的嗎?不是啊,是天生的,既然是天生的,那就是先驗的。

而康德的下一個判斷,就是古人所總結出來的那些邏輯的原理,包括亞里斯多德的形式邏輯,他認為也是先驗的。同一性雖然是人們發現的,但是這個同一性只不過是被發現了,即使你不發現它,它原本也存在。同一性只是人的發現,而不是人的主觀的創造,它是大自然中本身就具有的規律。而形式邏輯的規律,如果它是符合自然律的話,它就是先驗的。所以形式邏輯的規律其實也就是先驗的規律。

但是康德並沒有完全照搬亞里斯多德的那套形式邏輯。康德把亞里斯多德以來的所有的形上學,特別是他的形式邏輯的那種二分法,按照自己的設想變成了三分法。我覺得康德,簡直就是德國的老子,但是他沒有像老子那樣說得那麼明確:「三生萬物。」他覺得,只有三才能夠使形式邏輯變得完備。所以他在所有的形式邏輯的判斷之中,都加上了第三個因素。剛才我們講形式邏輯的質的判斷有肯定、否定兩種,而康德,加上了第三種,不定。就是說質的判斷有三種:肯定判斷、否定判斷、不定判斷。他保留了形式邏輯,他沒有取消形式邏輯,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不像我們,我們要學辯證邏輯,就徹底把形式邏輯打人冷宮。康德重視形式邏輯,但是他改善了形式邏輯,他把形式邏輯的二分法的方法推進到了三分法。

在量的判斷上呢?康德又在全稱判斷、特稱判斷之上加了一個單稱判斷。在過去,人們認為全稱和單稱是一致的。既然一切人都是會死的,個人也是會死的,所以單稱跟全稱是一回事。但是在康德看來,全稱和單稱不等於一回事,不能夠把它們完全等同於一回事。

然後關於剛才講到的關係判斷呢?其實原來大家也認識到有三種,這個康德也依然堅持三種:因果關係、類比關係、包含關係。然後在模態判斷之中,必然判斷、實然判斷之後又加上或然判斷。正因為這樣,使得僅僅限於二元論的問題,推向了多元。三即是多的開始,所以三生萬物。有了三之後才有多,沒有三就沒有多。就像中國俗話所說,三人成眾,二人不能叫眾,只能三人才能叫眾,我們的中國字「眾」也是由三個「人」組成。

其實現在看來,康德的先驗邏輯跟形式邏輯基本上相同,只不過他在某一種判斷之中,某一類判斷之中都加上了第三者,這可不一樣,這很重要。康德更大的貢獻還在後面,康德在前人邏輯分析、歸納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綜合的邏輯。剛才只講了判斷,沒講推理。亞里斯多德有三段式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然後是結論。比如一切人都是會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也會死的。這就是一個完整的三段論。三段論的這種判斷方式,如果用圖形來表示的話,一切人都是會死的,「會死的」那個是最大的組。「一切人」是在「會死的」裡邊,而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又在人裡頭,而人呢又在全部會死的裡頭,小圈、中圈、大圈,一目了然。

康德在前人邏輯推理分析、歸納的基礎上提出了綜合。什麼叫分析?什麼叫歸納?什麼叫綜合?其實,從亞里斯多德以來就一直在進行分析。所謂推理的三段論就是標準的分析。

什麼叫分析呢?分析就是把一個概念裡面的內涵,一點一點地把它們分解出來,這就叫分析。比如說人是什麼?人是動物,人是哺乳動物,人是靈長類動物,人是會用語言的動物,人是有文字的動物,人是社會動物,人是會製造工具的動物,人是會思考的動物,人是需要有政治的動物,人是需要自己去謀生的動物……諸如此類,很多,把人的內涵一點一點地列舉出來,這就是標準的分析。分析不增加知識,分析是把已有的知識一項一項地列出來,清清楚楚,條理分明,這就叫分析。僅僅會分析的人不會創造知識,只能學習知識,靠一個僅僅會分析的人,讓他去研究什麼學問,他永遠研究不出什麼新東西來。我們中國的很多學者我不是在這裡藐視他們,可以說80 %以上,只會分析。只會分析的人根本就不是一個有價值的學者。

然後呢,比分析更高的是歸納,但是分析是基礎,不會分析不行,分析是對概念理解深度的一種證據。只有你對概念理解得非常深刻,你分析的內容才會越來越細,越來越精密。所以分析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礎,也是記憶的基礎,記得越牢靠、越深厚、越豐富,你的分析就越全面。雖然分析是理解的基礎,但分析本身不是理解,這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礎上要有歸納。

什麼叫歸納呢?歸納就是從許多並列的東西之中,把他們相同的部分列舉出來,比如說人和牛和馬都是哺乳動物,這就是歸納。人跟牛和馬不是一類東西,不是同類的東西,但它們之間可以作類比,人和牛都是哺乳動物,這是歸納。再比如說所有的天鵝都是白天鵝,這是歸納。這是你在觀察所有的天鵝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你沒看到別的天鵝就只看到白天鵝。

但是歸納只是一種可能的知識,注意,分析是必然的知識,而歸納呢,是可能的知識。比如說,,一切的天鵝都是白天鵝,這是不是必然知識呢?不是,只要飛來了一隻黑天鵝,你這個判斷就變得不成立了。所以歸納的知識不是必然的知識,歸納的知識是可能的知識。但是歸納的知識有可能是必然知識,這就需要什麼呢?這就需要綜合,只有達到綜合的程度,知識才有可能是創造出來的新知識,才有可能是新知識。一切有價值的命題,一切有創造發明的命題,能出現新概念的命題,都應該是綜合命題。

正是因為有了康德,大家知道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提出發現,提出創造。你要成為一個有發現的人,發明的人,創造的人,你應該必須是一個善於綜合的人。怎麼綜合?綜合第一要有知性的概念。靠先驗的邏輯系統的運用,你才可能得到綜合的知識。康德的先驗邏輯其實就是完善的形式邏輯,運用在哪兒呢?運用在直觀的現象中,在實踐之中,在經驗之中,在經驗的直觀的觀察之中,親身的體驗之中,把這樣一套先驗的邏輯運用在這一系列現象表象觀察之中,然後才能夠靈光一現,某種直覺使你產生某種新的思路、新的概念。當科學家發明了一個什麼東西的時候,或者一條定理的時候,他就做了一個偉大的綜合。明顯的例子是牛頓。牛頓為什麼能成功,就是因為他用了先驗的邏輯,運用在哪兒呢?運用在對現象的親身的體驗、實踐和觀察之中,,從而產生了那樣一種直觀。直觀是什麼?直觀不是眼睛看貝,,這只是一種表象的理解,真正的直觀就是你天天在那兒看它,時時關注它,總是不得其解,你觀察它研究它很一長時間,甚至有若干年,突然在某個你不經意的時候,剎那間產生出了某種特別的感覺,一種悟性,一種靈感。在這個時候靈感所看到的東西就叫直觀,這個直觀才是有價值的直觀。

當你產生了一個新概念的時候,就等於一門新的科學誕生了。所以,為什麼愛因斯坦說,善於提出問題的人就等於解決了問題的一半,因為間題本身就是靠這種直觀提出來的,你沒有這種直觀你提不出那樣的問題。問題是由什麼組成的?問題是由概念組成的啊,更進一步,問題是由概念的關係組成的啊。新的概念、新的判斷、新的命題、新的推理,這些一系列新的東西,最後,就是綜合。

這種綜合使你有了新的發現、新的發明、新的創造。凱庫勒在發現苯的分子式之前,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條蛇咬住自己的尾巴,這就是直觀,但這個直觀不是那種簡單的直觀,而是運用了先驗邏輯的直觀。最明顯的一點,它裡邊必須要有空間、有時間、有意義。而空間、時間、意義這三大範疇本身就是先驗範疇,本身就屬於先驗的部分。正是這些先驗的範疇、先驗的邏輯、先驗的概念指導你去觀察、去實踐、去在現象中體驗,然後達到直觀,構成偉大的綜合。一切新的知識都是綜合得來的。

分析只是一種基礎,概括或者歸納只是一種可能,只有綜合才能使你在舊的事物中發現新的事物。就是這樣,康德在哲學中解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提出判斷和標準,什麼知識是真知識,什麼知識才能夠成為新知識,什麼知識才能構成有用的知識,什麼知識是無用的知識。

德國人看了康德的書之後,他們整個民族的科學水準一下子上了好幾個臺階,把英國人、法國人拋到後面去了。這就是哲學的作用、邏輯的作用。現在我們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合理科學中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論,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德語民族提出來的。

《完》

相關焦點

  • 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
    先驗邏輯是康德的先驗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件事實之間有什麼聯繫並未告訴我們,我們只有用頭腦中先天具有的因果性範疇去思維,才能把兩件本來孤立的事實聯繫起來,說太陽曬是石頭熱的原因,石頭熱是太陽曬的結果。如果說方法論是對邏輯的應用,則康德的先驗邏輯不是邏輯而是方法論,它表明如何對經驗來運用邏輯。所以,先驗邏輯就是知性用範疇綜合經驗的一種方法論。這些範疇是:理性在康德那裡是指一種要求把握絕對的、無條件的知識,即對自在之物的一種先天認識能力。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以下文章作者:張仲濤,博士,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先驗邏輯是康德的先驗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先驗邏輯是研究關於科學知識的邏輯條件的學說,是關於怎樣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論學說,它系統地探討與研究了從人類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結構方面尋找科學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基礎。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也許有人會質疑,兩百多年前的哲學,與現代的電腦科學技術有什麼聯繫,這不是什麼胡扯吧?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檢討康德的哲學,你會發現,康德的哲學,確實是電腦如何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下面我們就康德的先驗論進行分析,看是否與電腦的程式理論技術有關,是不是電腦軟體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什麼是先驗哲學?
  • 康德首次區分形式邏輯與範疇邏輯
    康德把關於這種哲理範疇的系統研究稱為「先驗邏輯」。  雖然康德所處理的哲理範疇是傳統形上學所處理的東西,但他關於這些範疇的把握與傳統形上學有根本性差異。儘管亞里斯多德的《範疇篇》可以視為先驅,而且也被康德評價為與先驗邏輯具有同樣的目標;但正如康德所說,亞里斯多德對範疇的把握是在缺少統一原則的情況下「漫遊式地」、「碰運氣式地」搜索範疇。而康德以量、質、關係與模態為劃分標準,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嚴整的哲理範疇類型理論。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前言至此,我們已經來到一個新時代的開端,西方哲學在這一時期康德這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轉折點,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切都是由一個人的思想引起的。你可以在這張圖中看到這個時期的具體位置。(康德:1724-1804)一、康德的生平伊曼努爾·康德於1724年4月22日生在柯尼斯堡,他的父親是個馬具匠,父母都是虔信派教徒,這個教派提倡真正感情上的虔誠,而不是拘泥於教義。康德在柯尼斯堡的弗裡德裡克學校學習了7年,他說他對課程沒興趣,感興趣的是自然科學和哲學。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今年是康德逝世200周年。在以反傳統著稱的20世紀西方哲學中,無論是英美哲學還是大陸哲學都對康德青睞有加,對他的研究甚至超過任何一位古典哲學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學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何在?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康德曾說,他的一切哲學研究最終是為了解決「人是什麼?」的問題,上述「三大批判」正是圍繞著這一總問題而展開的哲學視野的全景。一、「前批判時期」的自然觀及批判哲學的形成1.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第一個問題是由「先驗感性論」來回答的;第二個問題是由「先驗邏輯」中的「先驗分析論」來回答的;第三個問題是由「先驗邏輯」中的「先驗辯證論」來回答的(以上三論構成了《純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驗要素論」部分);第四個問題是由「先驗方法論」來回答的。而這也是《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總體結構。這種總體安排與康德對人類知識結構的看法也是相適應的。
  • 從康德的「二律背反」窺探宇宙終極奧秘,物質是否可無限細分?
    當然,康德的部分觀點也影響了一大批物理學家,比如愛因斯坦。時空是否有盡頭?小時候我們總是會發問:宇宙有多大?宇宙存在多久了?宇宙之前是什麼?如果宇宙是有限的,那麼有限之外是什麼?康德認為那是「無」,既然都是「無」了,那麼它就不可能和宇宙中的事物有任何牽連。宇宙之外的「無」都不限制宇宙了,那麼宇宙沒有道理是有限的。因為所有的有限事物都是和另一事物存在著明顯的「隔離帶」而體現出來的,或者是被另一事物擠壓著,包圍著才體現這個事物的有限性。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伊曼努爾·康德出生於德國柯尼斯堡,生活於1724-1804年間,享年79歲,橫跨18-19世紀,德國古代哲學的創始人,其學說對近代西方哲學影響深遠,他調和了當時風靡歐洲的以笛卡爾為首的理性主義和以培根為代表的經驗主義,而且反對大衛·休謨的只注重經驗而不顧理性的一邊倒理論,康德被公認為是繼蘇、柏、亞之後的第四大思想家。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場劃時代意義的革命,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它顛覆了傳統的哲學思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路。這場就是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貢獻,他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康德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 康德哲學是二元認識的哲學
    康德我們的知識來自於內心的兩個基本來源,其中第一個是感受表象的能力(對印象的接受性),第二個是通過這個表象來認識這些對象的能力(概念的自發性);通過第一個來源,一個對象被給予我們。材料自身,不會自己去整理為知識,材料不會自在的把某種因果關係顯現給我們,我們「格物致知」,無論「格」多久都不會有對於面前的這個對象的知識,我們自己是把這些對象整理為知識的能動性,在康德哲學中,我們稱這種能力為知性。這個知性的能力是先天的。我們是那個用因果鏈條把對象連接起來的東西。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分析理論·原理分析理論
    理性與判斷在先驗邏輯中是客觀有效的,屬於先驗邏輯的分析範疇。理性只能歸結為辯證的部分,在前面的內容中,我們有明白康德為辯證法的定義,即從一些否定的內容來驗證理論。因此先驗分析理論包含了概念分析和原則分析,分別對應於理性和判斷。在先驗分析之後,康德中有一部分叫做先驗辯證法,他是關於理性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弄清楚大章之間的關係《純粹理性批判》。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尋求美德共相、善的理念開始,直到中世紀經院哲學,至善一直在西方哲學中佔據著核心地位。它不僅是真理和價值的根源,而且也是人們追求的最高目的。到了近代,哲學核心儘管逐步由至善轉換為自由,但是在康德之前,至善仍然是本體論的核心。
  • 康德哲學中的自在之物是什麼?它是怎麼提出來的?
    前言:自在之物是推論的「存在」, 康德認為若做出自在之物存在這種推論則只有建立在反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任務是從形而上的高度講清楚:什麼認識?什麼是基礎的科學的認識方法?康德講出了我是誰(先驗普遍的我)? 客體世界是怎樣像我顯現而被我納入我自己的觀念中的。 哲學是一本哲學史,這是一本記載著人類智慧進程的愛智慧的歷史,我們稱讚康德,誇讚其偉大,但是康德的成就顯然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批判—分析「,」繼承—推演「出自己的關於」先天綜合命題何以可能的?「偉大著作。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處於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被視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者。康德是個處於經院裡玄想的學者,以主觀唯心的方式試圖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康德的思想體系龐大,且充滿矛盾之處,他首先將統一的概念拆解,再試圖調解它們。
  • 康德哲學是對休謨的突破性嘗試,但其先驗觀未必是科學的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在此之前,康德一直在熱情地研究科學,發表了幾篇論文,例如,關於星雲假說。他的方式不像普通科學家那樣建立在大量實驗觀察的基礎上,更多的是一種哲學思考,但也足夠深刻。但康德在讀了休謨的哲學之後,驚呼休謨把他從睡夢中喚醒。因此,他很快轉向了"形上學",即純粹的哲學思考。
  • 「康德先驗哲學及其歷史效應」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他認為,康德哲學之所以能夠成為哲學的典範,一是它不僅為科學奠定了基礎,而且同時也為科學劃定了界限;二是康德在哲學史上真正完成了對自由意志的論證,從而為罪責、義務、權利與美德確立了真正的基礎,化解了希臘哲學在實踐哲學領域留下的一系列困境。此次,康德哲學專題討論,既是繼續接受康德哲學的洗禮,也是檢閱我們接受康德哲學洗禮的效果。
  • 為什麼康德的哲學被稱為「哥白尼革命」?
    近代西方整個哲學是由兩大核心「絕對主義-實在論-唯理論」和「相對主義-唯名論-經驗論」。康德為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哲學紛爭畫下了句點,這位活躍於十八世紀、令人驚嘆的人物,最著名的成就就是「觀念論」(Idealism)。
  • 康德宗教哲學的基礎問題及其兩個走向
    這是康德批判哲學時期在概念上設定上帝是最高的道德或理性存在者的根源:上帝是最高的道德存在者,更是自然的創造者和終極原因。如果德福一致是可能的,只能來自上帝的計劃或旨意。但與傳統基督教神學一開始就在信仰中視上帝為一切的起點和終點相比,康德的啟蒙哲學則是從人的道德性存在出發的,即把道德視為人類生活和反思上帝之存在意義的基本起點。
  • 在中國讀哲學著作的有幾人?讀易經、讀懂康德哲學的又有幾個?
    聽說過康德哲學的,也就二律背反,物自體之類的哲學概念,而了解的,恐都是研究人員了。對於《易經》呢?頂多知道乾坤而已,為什麼中國讀哲學著作的人少之又少呢?肯讀康德哲學的就更少了。而讀懂康德哲學,易經的就寥寥無幾了。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