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2020-12-03 獨視角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處於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被視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者。康德是個處於經院裡玄想的學者,以主觀唯心的方式試圖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康德的思想體系龐大,且充滿矛盾之處,他首先將統一的概念拆解,再試圖調解它們。即是如此,其矛盾之處卻更顯得迷人,他雖然嘗試將所有概念統一在理性之下,但在思辨的結果,卻承認天才、自由、主觀創造、人性尊嚴等非理性概念,終於推進了歷史,間接促成浪漫主義運動。

一、康德思想簡介

康德的批判哲學體系由他的三大著作所構成:

純粹理性批判——相當於知識論,專門研究知性的功能,探討人的知識何以可能。實踐理性批判——相當於倫理學,專門研究意志的功能,探討人應當以什麼為道德行為的最高指導原則。判斷力批判——前半部相當於美學,後半部是目的論,專門研究情感的功能,探討人在什麼條件下才感覺到美與完善。《判斷力批判》是《純粹理性批判》與《實踐理性批判》之間的橋梁,因為它介於知性和理性之間,卻兼有知性與理性的性質。

二、關於審美判斷

康德認為,判斷力是一種天賦的能力,只能鍛鍊沒法後天的教育訓練,又分為「決定判斷力」與「反思判斷力」,「決定判斷力」是由「普遍」到「個別」,「反思判斷力」則是由「個別」到「普遍」,也就是由對特殊事物的批判,進而引導出普遍概念,而「反思判斷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審美判斷」,康德從質、量、關係、方式等四方面對審美判斷進行分析:

質:美是主觀的、無利害的快感。量:審美判斷是無概念(非邏輯、客觀的)而又有普遍性(同理心)。關係:審美判斷是無目的(無實用、利害關係、道德之目的)的合目的性(人對美有所期待,並經由形式喚起主觀情感的愉悅)。方式:審美判斷不但是可能性、現實性且要求必然性。

康德認為並不存在「客觀的美是什麼」,存在的是「人如何審美」以及「審美如何可能」(其條件為何)。

三、康德在美學思想貢獻

康德的論點,事實上大半是從前的學者即已提出過的,如美不涉及慾念與概念的說法,中世紀的聖託瑪斯即已提過。美只涉及形式的問題,希臘的畢德哥拉斯學派到文藝復興已來,一直有這樣的觀點存在。康德對審美的分析中,裡面的個別論點多是從過去繼承而來,而他的獨創性也在於把過去零散甚至衝突的觀點綜合為一個整體,統整在一完整的哲學體系下。

康德不僅把審美現象的許多衝突揭露出來,他的思想所開展出來的矛盾,亦是向世人指出問題的複雜度。而美感雖是感性經驗,康德在美學之父包姆嘉登之後更將理性帶入審美中探討,加深了美學的理性認識的基礎。而康得這樣對美的分析,雖然是從理性為始,最後卻從人本為終,強調人的意志、自由、尊嚴,將審美活動提高到人道精神的層面,回歸到他對人世的關懷,在啟蒙思想的理性氛圍下,他代表了一個轉折,浪漫主義運動從此興起。

相關焦點

  • 康德對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主要影響 張政文
    與王國維同時代的蔡元培則將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詮釋為美育核心。這位當代美育鼻祖把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引入教育領域,認為美育的根本任務在於培養、發展人的無個人利害計較的情感並以此除去個人私慾,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可以說,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初建是從接受康德審美無功利、無目的思想開始的。
  • 成熟與啟蒙:一個麻煩到極點的哲學問題
    對於什麼是成熟,真的是一個麻煩到極點的哲學問題成熟與否當然可以是生理上的問題,例如植物從發芽,長出果實,然後果實熟透了掉在地上是其中一種,但這似乎不是罵人時的意思。如果他的只是生理上的意思,那麼師兄你真的太不幸了,是時候砍掉重練。還有,從不成熟到成熟是一個連續過程。
  • 康德、莊子、量子力學:康德為什麼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康德,被人們公認為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也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之後,對西方近現代文化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即使一些不熟悉哲學的人,一提起康德,估計也聽說過他的大名。康德生活在18世紀中葉,是西方啟蒙運動最後一位思想家。
  • 抒情植物學:從盧梭、歌德到浪漫主義
    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法]亨利·盧梭 《夢》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抒情植物學 從盧梭、歌德到浪漫主義 文 | 馮慶 1790年,康德晚年代表作《判斷力批判》橫空出世,引起了學問界極大反響。 「植物學」是啟蒙時代的顯學,盧梭表面上表達對「植物學」的熱衷,又在字裡行間攻擊這種學問只知道對植物進行僵化的分類,以便讓上天播下的種子為人類自己的肉體和利益服務。
  • 德國浪漫主義的興起和發展,還特別強調「個性」
    它的出現實際上是對一味強調理性而忽視情感價值的啟蒙運動哲學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古典主義的反動。啟蒙運動和作為啟蒙運動當然結果的法國大革命所展示的普世主義、理性主義等政治理想,遭到浪漫主義的回應性批判。浪漫主義認為,啟蒙運動過度宣揚理性主義而忽視人類心理的複雜性和矛盾性,變得刻板和毫無生氣。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首先康德是一位理科生,然後才是一位哲學家。理科生比較一根筋,以為堅實的邏輯和精確的分析一定會趨向真理。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
  • 康德宗教哲學的基礎問題及其兩個走向
    人能否憑其道德性的存在確立或實現善本身的真理意義,即實現至善的統治,這是康德宗教哲學需要解決的基礎問題。從概念上講,道德上的善得到論證之後,善本身的意義(即至善的現實性)需要植根於道德上的善,因而從道德上的最高的善到完滿的善(至善)遵從的是邏輯必然性。
  • 康德美學:朱光潛
    來看朱光潛先生如何解析康德美學:1.美的分析康德一開始就花了很大篇幅來分析審美判斷和美的特質。他根據形式邏輯判斷的質、量、關係和方式四方面來分析審美判斷。所以康德的個別論點大半是由過去繼承來的。康德的獨創性在於把過去一些零散的甚至互相矛盾的觀點綜合成為一個整體,納在一套完整的哲學系統裡面去。儘管它表現出形式主義的傾向,康德的「美的分析」對美學思想發展卻仍是很重要的貢獻。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十八世紀末的德國啟蒙運動湧現了一大批像萊辛、溫克爾曼、鮑姆加通、赫爾德、歌德、席勒這樣的啟蒙思想家,催生了「狂飈突進」及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的一個接一個的社會文藝思潮,使得德國人在歐洲思想舞臺上充當著越來越積極的角色。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被稱為哲學歷史上的「三大批判」,分別闡述了他對人類的知識、倫理和人與宇宙的關係等三個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思想看法,三大批判把哲學研究方向由本體論轉向了認識論、方法論,把從開始的一味討論隸屬於形上學的上帝說、存在論,轉向了對人自身(主體與客體)的探索與窮究,從而建立了以研究人本身為核心的人類學。僅此一點,康德就堪稱偉大。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今年是康德逝世200周年。在以反傳統著稱的20世紀西方哲學中,無論是英美哲學還是大陸哲學都對康德青睞有加,對他的研究甚至超過任何一位古典哲學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學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何在?
  • 從康德到康定斯基:抽象藝術為什麼必然會成為可能
    隨後「印象派」這個被當時正統思潮嘲笑的詞拉開了一場美學革命的序幕。在反思古典主義繪畫的同時,印象派探索著在新時代,特別是攝影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繪畫的道路。在眾多哲學流派當中,有一個人,就曾經對人的感官能力進行過深入的探討,巧合的是,在他哲學生涯的後期,在自認為「徵服」了理性王國之後,這位哲學家又將目光投向了藝術領域,去探討藝術在人的思維中是如何成為可能的。也許這並不是巧合,因為康德對感性能力的洞察,也許本身就是藝術成為可能的本質。
  • 「世界歷史」的內與外——歐洲近代政治史觀下的審美啟蒙難題
    康德著名的早期美學文獻《論美感和崇高感》中初步出現藉助審美情感培育促進人性啟蒙發展的藍圖構想,其第四章專論歐洲各國的「民族性」,這刺激我們思考歐洲地緣政治局勢和現代審美啟蒙間可能存在的重大關係。在趨向於觀察現實政治處境的史學視野裡,啟蒙美學實為應對某種巨大危機時刻的「思想技術」。這種危機就是近代歐洲四分五裂的「世界歷史」大勢。
  • 康德美學思想方法的啟示:人類的認識為什麼離不開辯證思維?
    康德美學(《判斷力批判》)是康德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探討了美的問題(自然美、藝術美)。在康德看來,美的事物的性質很特殊,需要運用特殊的思想方法才能揭示真相。這是康德美學辨證法的來源。在西方文化中,辨證思維不是主流,西方主流思想方法是邏輯思維(又叫理性思維),或叫亞裡斯多德的三段論式思維。
  • 歐洲文明史:盧梭與康德
    康德的倫理學理論也十分有影響,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系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康德(1724~1804),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1740年進入哥尼斯堡大學攻讀哲學,1745年畢業;從1746年起康德去一個鄉間貴族家庭擔任家庭教師四年。
  • 《蘇菲的世界》—哲學啟蒙老師
    《蘇菲的世界》,作者是挪威的喬斯坦賈德,是一位在大學裡教過多年哲學的老師,是一位鑽研哲學的著名作家。 本書是一本透過一名十五歲少女的視角來認識和解讀哲學的小說,是一本帶著趣味而又不枯燥的小說,更是一本梳理古今哲學思想和發展史的小說。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前言至此,我們已經來到一個新時代的開端,西方哲學在這一時期康德這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轉折點,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切都是由一個人的思想引起的。你可以在這張圖中看到這個時期的具體位置。(康德:1724-1804)一、康德的生平伊曼努爾·康德於1724年4月22日生在柯尼斯堡,他的父親是個馬具匠,父母都是虔信派教徒,這個教派提倡真正感情上的虔誠,而不是拘泥於教義。康德在柯尼斯堡的弗裡德裡克學校學習了7年,他說他對課程沒興趣,感興趣的是自然科學和哲學。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1724-1804)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思想大變革與科技大發展的時代。一方面,人們從傳統神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另一方面,科技取得了迅猛的發展,物理學中分子原子觀念、牛頓的三大定律深入人心;天文學中哥白尼對傳統天文學的衝擊,這些都極大地動搖了上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在科學方法論史上,康德是從近代自然科學到現代自然科學承前啟後的人物,其方法論思想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康德被稱為西方哲學史上的「哥白尼革命」。邏輯實證主義即邏輯經驗主義系現代西方哲學流派之一。二十世紀初為維也納學派所倡導,因其學說的核心是邏輯分析的可證性而得名。該學派的一些觀點對現代科學方法論亦有重要影響。
  • 什麼才是啟蒙呢
    在康德的「啟蒙」概念中,意志、權威和對理性的運用被聯繫起來,被視作個體行動的前提與準則。福柯從對康德的這些論述的評析出發,反思了啟蒙理性與現代性二者之間的關聯問題,指出我們應把現代性視作一種「態度」,視作一種堅持對我們所處時代保持批判精神的氣質,繼而把這種哲學態度轉換為多種追問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