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對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主要影響 張政文

2020-11-26 光明網

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是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與西方美學理論雙向參照中根據20世紀中國文化、理論、文藝的實際需要建構、發展的。西方美學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對20世紀中國美學意義巨大,對此的研究始終是中國美學界的重要話題。不過,在研究中人們似乎更重視黑格爾,而康德的影響未能充分確認。的確,中國20世紀,尤其50年代之後的美學在邏輯框架、理論方法等方面深受黑格爾的影響,但縱觀20世紀百年的中國美學歷程,康德在美學態度、美學研究領域、美學藝術理論闡釋諸方面影響更持久、更深刻。

康德視審美為自然與文化的契合、物理與心理的統一,並將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標定成審美本質規定的美學態度在20世紀初推進了中國當代美學的發韌,引起了當時包括王國維在內的大批美學家對美學、文藝問題的反思和重釋,無功利的超越性與無日常目的卻又暗含著人生的理念成為當時美學家營建與中國傳統古典美學不同的當代美學理論的最核心、最基本話語。譬如,作為當代美學先師的王國維,其許多論述中就反覆強調藝術的無功利、無目的性特徵。在《人間詞話》中,他要求「詞人觀物,須用詩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甚至在《〈紅樓夢〉評論》中將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提升為一種抵禦現實苦難、超越權欲利益的生活態度,指出「美術之務,在描寫人生之苦痛與其解脫之道,而使吾儕馮生之徒,於此桎梏世界中,離此生活之欲之爭鬥,而得其暫時之平和,此一切美術之目的也。」與王國維同時代的蔡元培則將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詮釋為美育核心。這位當代美育鼻祖把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引入教育領域,認為美育的根本任務在於培養、發展人的無個人利害計較的情感並以此除去個人私慾,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可以說,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初建是從接受康德審美無功利、無目的思想開始的。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審美無功利、無目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當代美學的最初發展,而且對二十世紀初中國早期知識分子反抗封建思想觀念,創建中國當代精神價值體系意義重大。

二十世紀20—40年代是中國當代美學努力拓展美學研究領域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對當代美學有重大貢獻的人如魯迅、朱光潛、蔡儀等無一不重視審美心理、審美認識問題,可以說美學向心理學的拓展是這一時期美學發展的重要標誌,這其中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康德的影響。康德美學的一大貢獻就是將美的對象探討轉向對主體審美能力的考察,提出了諸如審美經驗、審美意象、想像、天才等一系列美學問題,而所有這些都對二十世紀20—40年代的中國美學家產生了影響。魯迅先生所提「詩歌本以發抒自己的熱情的」,「感情正熱的時候,不宜作詩,否則鋒芒太露,能將『詩美』殺掉」的觀念即受到康德審美心態理論的啟發。而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一書更是顯露出康德審美理論的影子,作者說他在書中講座的核心問題是「美感經驗的特徵」,並圍繞此論述了想像、情感、美感、情趣、意象等一系列在康德《判斷力批判》中被創造性提出並做了深入探討的概念。而蔡儀40年代初提出「形象思維」問題,將「形象思維」表述為藉助具體概念實現形象的判斷和形象的推理過程與康德審美判斷以「範例的必然性」實現普遍可傳達的理論有著內在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康德影響下的中國20—40年代審美心理學研究熱與中國古典美學重視藝術研究的傳統發生了結合、交融,極大地推進了藝術理論、藝術批評的深入。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宗白華、朱光潛等一批美學家對中國各門傳統藝術的審美特點和藝術價值做了深入精闢地考察分析,形成了藝術研究高峰,其研究成果令人讚嘆,至今被視為藝術研究之經典。

二十世紀50年代起,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情境,康德對中國當代美學的影響逐漸潛隱,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文革」結束。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到來,中國當代美學迅速發展,成為開時代精神之風氣的顯學。這其中,對康德的美學思想汲取起到很大作用。80年代之後的當代美學主流強調主體性、主客觀統一、自由、情感本位等都與康德美學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時期有代表性的美學家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康德影響。李澤厚在50年代美學大討論中因其「實踐論」而獨樹一幟。70年代末至80年代,李澤厚完成了從「實踐」向「主體性」的遷移。實現這一遷移的關鍵性因素之一是他對康德哲學的深入研究。他的《康德哲學與建立主體性論綱》表明了其「主體性實踐美學」與康德思想間的內在聯繫。而朱光潛在「自然人化」與「人的對象化」二個新維度的建構下,將其在30—40年代受康德、克羅齊影響下提出的「主客觀統一論」系統化、馬克思主義化,引起美學界巨大反響。高爾太則在康德「美是自由」的思想啟發下,提出了「美是自由的象徵」的口號,視美為人的自由解放。周來祥從「美是和諧」出發,在借鑑康德「情感本位」美學理念的基礎上,80年代後對文藝美學問題進行了體系化研究。總之,「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康德對中國當代美學的影響達到了高峰,而蔣孔陽、曾繁仁等對康德美學的全面、精癖的研究和創造性開掘,又使康德對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美學的影響更深入、更系統。

二十世紀末世紀之交,中國當代美學出現了多維取向、多元建構、多面融合的局面,中國當代美學與西方美學的對話與交流日愈廣泛、深入,其間康德的地位與作用不容低估。但這方面目前尚缺乏系統梳理、分析和總結,應引起美學界的關注和重視。

 

相關焦點

  • 康德美學:朱光潛
    來看朱光潛先生如何解析康德美學:1.美的分析康德一開始就花了很大篇幅來分析審美判斷和美的特質。他根據形式邏輯判斷的質、量、關係和方式四方面來分析審美判斷。它就在於對象的形象顯現的形式恰好符合兩種認識功能(即想像力和知解力),可以引起它們和諧地自由活動,就是這種心境是審美判斷的主要內容,也就是它才是普遍可傳達的。
  • 康德美學思想方法的啟示:人類的認識為什麼離不開辯證思維?
    康德美學(《判斷力批判》)是康德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探討了美的問題(自然美、藝術美)。在康德看來,美的事物的性質很特殊,需要運用特殊的思想方法才能揭示真相。這是康德美學辨證法的來源。在西方文化中,辨證思維不是主流,西方主流思想方法是邏輯思維(又叫理性思維),或叫亞裡斯多德的三段論式思維。
  • 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課題組主要成員有:陳方競、張福貴 。  這項成果闡述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現代化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潮的文化取向,論析了中國文化現代化與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總結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經驗,闡明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並在此理論認識指導下,全面、深入地論析了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匯過程中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的發生。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處於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被視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者。康德是個處於經院裡玄想的學者,以主觀唯心的方式試圖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康德的思想體系龐大,且充滿矛盾之處,他首先將統一的概念拆解,再試圖調解它們。
  • 當代康德研究中的概念主義與非概念主義之爭
    關鍵詞:康德研究/概念主義/非概念主義/綜合/範疇  標題注釋: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哲學與法哲學交叉學科建設支持項目。     在當代康德研究中,外部的一般性哲學問題激發著對康德的深入研讀,康德哲學也提供了對相應問題反思的維度。概念主義與非概念主義之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美術研究|藝術符號學在李澤厚美學話語體系建構中的肯綮之功!
    國外對朗格的研究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已經開始,成果至今綿延;美國著名美學家門羅 ·C.比厄斯利這樣評價她:「她的著作以其給人深刻印象的風格、廣闊的話題範圍以及富有啟發性的意見,為人們所廣泛閱讀和討論。」
  • 腦中尋美:探索神經美學的思想之道
    受其影響,國內的美學研究一度十分依賴西方思想理論和知識體系,對研究對象進行「強制闡釋」及附和式論證,「本體闡釋」缺席、自主思想失語、缺乏標識性概念和原創理論,致使中國的美學研究無法擺脫西方美學框架體系的桎梏,阻礙了21世紀中國特色美學體系的建構進程。
  • 康德、莊子、量子力學:康德為什麼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康德,被人們公認為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也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之後,對西方近現代文化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即使一些不熟悉哲學的人,一提起康德,估計也聽說過他的大名。康德生活在18世紀中葉,是西方啟蒙運動最後一位思想家。
  • 一起看看大哲人康德怎麼說
    ——康德康德作為德國古典美學的鼻祖,他對美的本質的追問與發展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他在調和大陸理性主義和英國經驗派的對立的基礎上,糾正了美學的片面發展。康德關於美的本質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判斷力批判》這本著作中。《判斷力批判》在康德的哲學體系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 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影響效果評估研究
    這一點正是被 20 世紀 80 年代文化重新解釋的「十七年」文學史、被「再解讀」思潮處理的「十七年」文學史觀批評得最多地方 [1]。甚至可以說,改革開放後 80 年代文學批評的主要成就,主要是建立在對於十七年文學的反思與觀察基礎上的。第三,儘管有各種不足,但十七年文學中的絕大部分作家作品,都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經典。
  • 歐洲文明史:盧梭與康德
    盧梭雖然是個18世紀法語意義上的哲人,是從人的情感來推斷人類範圍以外的事實這派思想體系的創始者,還是那種與傳統君主專制相反的偽民主獨裁的政治哲學的發明人,卻不是現在所說的「哲學家」那種人。盧梭(1712~1778)生於日內瓦,受的是正統加爾文派信徒的教育。
  • 德勒茲與當代美學:信息化時代更容易應驗德勒茲的理論?
    自205年開始,在中國交流訪問的加拿大籍韓裔雕塑家、多倫多雕塑協會理事汪力(WON LEE)初到中國的時候,觀察中國當代藝術有兩種潮流:一種創作是根據文革的經驗和內容去創作歷史性的、政治性的藝術;另一種潮流,是對西方後現代藝術的模仿。雖然他現在仍然可以看到這些藝術潮流的追隨者,但總體已經開始發生改變。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邏輯經驗主義,有的稱為邏輯實證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在維根斯坦和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思想的哺育下形成產生的,在30年代到50年代對西方思想界,尤其是自然科學界有一定影響。其核心是維也納學派,也叫經驗主義,或稱實證主義、後實證主義、新實證主義。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直到二十世紀時,普魯士科學院才出版了一套十八卷本的《康德全集》。三、康德的思想體系康德思想體系龐大,即使我儘可能濃縮精華,也免不了這篇文章的冗長,為此,請讀者對思維導圖儘量熟悉,也可以隨時回來查看對比,加上前面列出的著作,我們將能夠直觀掌握。康德哲學的三個階段
  • 方法論意識與中國傳統美學研究
    由於研究者的問題域是不同的,而傳統的研究對象與價值指向也是多樣的,故這種既展現中國傳統美學對象形態,又代入當代美學問題意識的研究路徑必然也是多元的。當代美學界以生命、生活、生態環境、身體、心性、倫理—政治、意象等為核心的多樣美學研究路徑,其背後實際上體現的是差異化的問題意識與相關感性對象視域融合所產生的不同理論結晶。
  • 2019年4月成人自考美學真題及答案解析
    5.將藝術品分為符號和意義兩個層次的學說是A.解構主義美學B.形式主義美學C.符號學美學D.表現主義美學6.意向與人們內在情感形式相聯繫便構成了審美心理的A.理想狀態B.基礎動力C.超驗意境D.形式符號7.表現說興起於A.18、19世紀西方浪漫主義思潮B.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
  • 翕兮·陳傳席專欄|談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發展的趨勢
    中國山水畫從明末至二十世紀初,無甚改變,雖然其間也出現過一批大家,但未能形成主流。直至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賴少其等有成就的山水畫家出現,又各自帶動一大批,最終形成了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主流陣勢,這正反映了山水畫由「物種進化」到「變種進化」之過程。 「物種進化」和「變種進化」是達爾文學說中兩個重要觀點。「物種進化」指在自然狀態中引起的物種進化的過程。
  •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曾途經中國
    1919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便已在中國傳播開來,在羅素來華演講後,一度引起中國學術界熱潮,他本人也深受中國人民的尊重。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途經中國。在這短短幾天之內,究竟是何緣故,導致世界公民愛因斯坦竟然在日記中寫下:如果有一天其他種族都被中國人取代了那將是可悲的。這般歧視言論的背後,引人深思。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今年是康德逝世200周年。在以反傳統著稱的20世紀西方哲學中,無論是英美哲學還是大陸哲學都對康德青睞有加,對他的研究甚至超過任何一位古典哲學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學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何在?
  • 泰勒等28位當代重要哲學家:本科時對我影響最大的84本書
    根據對查爾斯·泰勒、阿蘭·德波頓、丹尼爾·丹內特等28位哲學家的統計,書單上出現最多的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其中,對泰勒影響最大的三本書是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以及一本並不被熟知的天主教著作孔葛的《平信徒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