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是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與西方美學理論雙向參照中根據20世紀中國文化、理論、文藝的實際需要建構、發展的。西方美學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對20世紀中國美學意義巨大,對此的研究始終是中國美學界的重要話題。不過,在研究中人們似乎更重視黑格爾,而康德的影響未能充分確認。的確,中國20世紀,尤其50年代之後的美學在邏輯框架、理論方法等方面深受黑格爾的影響,但縱觀20世紀百年的中國美學歷程,康德在美學態度、美學研究領域、美學藝術理論闡釋諸方面影響更持久、更深刻。
康德視審美為自然與文化的契合、物理與心理的統一,並將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標定成審美本質規定的美學態度在20世紀初推進了中國當代美學的發韌,引起了當時包括王國維在內的大批美學家對美學、文藝問題的反思和重釋,無功利的超越性與無日常目的卻又暗含著人生的理念成為當時美學家營建與中國傳統古典美學不同的當代美學理論的最核心、最基本話語。譬如,作為當代美學先師的王國維,其許多論述中就反覆強調藝術的無功利、無目的性特徵。在《人間詞話》中,他要求「詞人觀物,須用詩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甚至在《〈紅樓夢〉評論》中將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提升為一種抵禦現實苦難、超越權欲利益的生活態度,指出「美術之務,在描寫人生之苦痛與其解脫之道,而使吾儕馮生之徒,於此桎梏世界中,離此生活之欲之爭鬥,而得其暫時之平和,此一切美術之目的也。」與王國維同時代的蔡元培則將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詮釋為美育核心。這位當代美育鼻祖把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引入教育領域,認為美育的根本任務在於培養、發展人的無個人利害計較的情感並以此除去個人私慾,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可以說,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初建是從接受康德審美無功利、無目的思想開始的。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審美無功利、無目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當代美學的最初發展,而且對二十世紀初中國早期知識分子反抗封建思想觀念,創建中國當代精神價值體系意義重大。
二十世紀20—40年代是中國當代美學努力拓展美學研究領域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對當代美學有重大貢獻的人如魯迅、朱光潛、蔡儀等無一不重視審美心理、審美認識問題,可以說美學向心理學的拓展是這一時期美學發展的重要標誌,這其中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康德的影響。康德美學的一大貢獻就是將美的對象探討轉向對主體審美能力的考察,提出了諸如審美經驗、審美意象、想像、天才等一系列美學問題,而所有這些都對二十世紀20—40年代的中國美學家產生了影響。魯迅先生所提「詩歌本以發抒自己的熱情的」,「感情正熱的時候,不宜作詩,否則鋒芒太露,能將『詩美』殺掉」的觀念即受到康德審美心態理論的啟發。而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一書更是顯露出康德審美理論的影子,作者說他在書中講座的核心問題是「美感經驗的特徵」,並圍繞此論述了想像、情感、美感、情趣、意象等一系列在康德《判斷力批判》中被創造性提出並做了深入探討的概念。而蔡儀40年代初提出「形象思維」問題,將「形象思維」表述為藉助具體概念實現形象的判斷和形象的推理過程與康德審美判斷以「範例的必然性」實現普遍可傳達的理論有著內在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康德影響下的中國20—40年代審美心理學研究熱與中國古典美學重視藝術研究的傳統發生了結合、交融,極大地推進了藝術理論、藝術批評的深入。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宗白華、朱光潛等一批美學家對中國各門傳統藝術的審美特點和藝術價值做了深入精闢地考察分析,形成了藝術研究高峰,其研究成果令人讚嘆,至今被視為藝術研究之經典。
二十世紀50年代起,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情境,康德對中國當代美學的影響逐漸潛隱,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文革」結束。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到來,中國當代美學迅速發展,成為開時代精神之風氣的顯學。這其中,對康德的美學思想汲取起到很大作用。80年代之後的當代美學主流強調主體性、主客觀統一、自由、情感本位等都與康德美學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時期有代表性的美學家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康德影響。李澤厚在50年代美學大討論中因其「實踐論」而獨樹一幟。70年代末至80年代,李澤厚完成了從「實踐」向「主體性」的遷移。實現這一遷移的關鍵性因素之一是他對康德哲學的深入研究。他的《康德哲學與建立主體性論綱》表明了其「主體性實踐美學」與康德思想間的內在聯繫。而朱光潛在「自然人化」與「人的對象化」二個新維度的建構下,將其在30—40年代受康德、克羅齊影響下提出的「主客觀統一論」系統化、馬克思主義化,引起美學界巨大反響。高爾太則在康德「美是自由」的思想啟發下,提出了「美是自由的象徵」的口號,視美為人的自由解放。周來祥從「美是和諧」出發,在借鑑康德「情感本位」美學理念的基礎上,80年代後對文藝美學問題進行了體系化研究。總之,「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康德對中國當代美學的影響達到了高峰,而蔣孔陽、曾繁仁等對康德美學的全面、精癖的研究和創造性開掘,又使康德對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美學的影響更深入、更系統。
二十世紀末世紀之交,中國當代美學出現了多維取向、多元建構、多面融合的局面,中國當代美學與西方美學的對話與交流日愈廣泛、深入,其間康德的地位與作用不容低估。但這方面目前尚缺乏系統梳理、分析和總結,應引起美學界的關注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