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意識與中國傳統美學研究

2020-12-04 光明數字報

    作為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方法論意識能從宏觀層面導引科研進展的方向。隨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如何研究中國傳統美學、闡釋中華美學精神,使其有效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要求理論工作者在研究路徑、研究視野、研究話語等方面具有一種自覺的學科研究方法論意識。

研究路徑中的學科意識

    開展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及其內在精神的闡發工作,首先面對的是美學這一學科的定位問題。對美學學科定位的不同理解,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的闡釋結論與理論效應。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中並不存在一個學科意義上的美學門類,而「美」字亦非最為核心的美學範疇。因此,面對各種經學、子學、史學、文論、詩品、畫論、樂論等著述,選擇什麼樣的對象材料以及通過何種問題域切入方稱之為美學研究,就成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這種美學學科意識是現代以來學術分工體系的產物,是學術研究的深化,其本身就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內涵。

    誠然,中國傳統文化是以整體性方式存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以一種學科意識來對其進行研究。事實上,面對這種整體性,終歸是需要一種打開方式的。以美學學科意識、問題意識開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梳理與闡釋工作,不是要去撕裂整體,而是為了找到一條門徑、一個視角去感受整體,並在形象性感受中建立起自身視野、自身問題域與文化整體之間的交流、碰撞、拓展與調整性關係。這既是一個不斷還原歷史整體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創新轉化的過程。以表面的單學科為門路,實際進入的是整座跨學科大廈,只要處理得當,就不必過於擔心知識的窄化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整體性的肢解等問題。

    作為打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之一,美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於其意欲打開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感性層面,並依此感性層面去探索與文化整體的相互關聯。以感性及其價值關聯性為學科意識參照,中國傳統文化整體中所涉及的生命感悟、情感體驗、自然觀照、人物品藻、文藝—儀式—器物創賞、生活情態、政治圖景等感性層面都可成為美學學科的研究對象。一般來說,研究者的問題域與研究對象呈現形態的相互結合,就可以形成一條學科研究路徑。由於研究者的問題域是不同的,而傳統的研究對象與價值指向也是多樣的,故這種既展現中國傳統美學對象形態,又代入當代美學問題意識的研究路徑必然也是多元的。當代美學界以生命、生活、生態環境、身體、心性、倫理—政治、意象等為核心的多樣美學研究路徑,其背後實際上體現的是差異化的問題意識與相關感性對象視域融合所產生的不同理論結晶。不同的理論研究形態只是不同的切口而已,其間所存在的學術歧義問題應該討論,但開放多元的研究路徑是應該不斷去開拓與鼓勵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感性展現,本就要求多元的美學研究路徑。

研究視野中的比較意識

    既然是以一種現代以來的學科意識為路徑來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梳理與闡釋工作,那這種研究就註定具有跨文化性質。這種跨文化性質既體現為跨中西(外)文化,又體現為跨古今文化。作為感性學的美學學科誕生於西方,其關於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藝術哲學之理論格局也是在西方文化中得以奠定的。這就表明,以美學學科意識來切入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語境的比較與交流。同樣,中國傳統美學研究是當代人對歷史文化的整理與闡釋,當代的學術視野與問題意識亦構成了研究者的思想前提。這種當代視域與傳統歷史的比勘、對話,其本身就是在激活傳統、發展傳統、轉化傳統。

    中國傳統美學研究中的中西比較意識,不能像過去一樣僅僅停留於去呈現中西美學的差異或共通,而是應當以一種潛在的美學學科參照意識去歸納、闡釋中國古人基於美學基本層面的不同所思所感,從而提煉出一套與其他文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由於是以中西相對達成共識的美學基本層面為切口,故具有共同性;同時由於在美學基本層面的內涵理解及其與文化整體關聯性等方面有著自身特色,故也具有差異性。於此比較意識中,研究者方能超越中西文化的各自偏執傾向而進入真正的對話與反思、互鑑與融通。

    除了中西美學比較意識,中國傳統美學研究更應該注重古今美學的比較意識。隨著世界學術信息共享速度的同步化,中西比較的分量更快地讓渡給古今比較。精神信仰、消費文化、生態環境、藝術觀念、虛擬空間、美好生活、美善政治等關涉個體與共同體生存命運的問題漸趨成為當代社會要應對的普遍性問題。要更好地闡釋與解決這些問題,不但需要當代的理論思維與實踐方略,同時還要從古人那裡吸取智慧。帶著當代的問題意識進入傳統美學,去創造轉化,古為今用,能體現出學術研究的實踐價值。當代社會面臨的問題是不斷變化的,當代美學的理論方式也是發展的,因而研究傳統的視野也是不斷變化、推陳出新的。研究者如果具有了這種自覺的古今比較意識,學術的趨新也就不是時髦的炫技而是言之有據、行之有效的理論創新。

研究話語中的虛實意識

    以學科意識與比較意識深入中國傳統文化整體,可以形成一套同異互參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這套理論模式既具有可供不同文化達成共識的層面,亦有著需要其他文化通過對話來交往理解的層面。這就意味著中國式的美學理論模式需要一套中國式的美學話語體系。相對來說,西方文化的美學話語強調概念的清晰與邏輯體系的周密,是以實為主、以虛輔之。而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美學話語往往注重範疇的感悟與意象性批評,是以虛為主、以實輔之的。因而,在言說、闡釋中國傳統美學時,需要注意保持一種研究話語的虛實意識。一味地注重邏輯思辨之實,固然更有利於交流對話,但會對傳統美學特色造成傷害;全然地使用印象式的體驗之虛,雖更能貼合古人心靈,但不利於對話交流。在理性精神浸染的今天,中國美學研究話語與理論表達也許更需要辯證地處理好概念的辨識與玩味之間的關係。

    中國傳統美學有著強大的「以詩論詩」的審美品鑑傳統,這種品鑑傳統本身就是詩化的。以一種審美方式去闡釋審美本身,並去感悟「言外之意」「象外之境」的話語模式是中國傳統美學知識學的獨特性所在。這種話語模式需要與志同道合的知音來確保心靈之間的交流與文化的傳承,其維繫的是一種獨特的文人趣味。對局中人而言,這種話語模式保證了審美與文化整體的關聯性,保證了美與其他文化價值之間的通達性,可謂中國傳統美學的勝場。但對局外人而言,這種話語模式則顯得過於飄忽玄虛,其可傳達性與理解性是大打折扣的,也可謂中國傳統美學的局限。在注重公共理性的當代社會,在中國傳統美學研究中建構一種可供交流又能維繫傳統話語餘味的「虛實相生」之話語模式也許可成為一種選擇。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整體性的一維,中國傳統美學的詩性話語本身就以自身的模糊性與意義多元性來確保其與文化整體性的勾連以及體驗的審美超越。這一特性使得很多範疇、命題難以有一個清晰的邊界,造成了今人對其內涵理解的含混性。面對這種情況,今天的研究者需要引入一種理性的邏輯辨析精神,實事求是地儘量闡述清楚其中的理論要義,讓古人的見解能在今天發揮切實的意義。同時,為了不過多地損耗傳統美學的勝義,在邏輯辨析之下還保留一種「摶實為虛」的「文外曲致」。也就是說,這種話語模式的中心應當是清晰的,而邊緣則可以是模糊的。事實上,邏輯清晰的話語體系與理論價值的體驗生成之間並不矛盾。就如同哲學是靠理解產生情感認同一樣,生命體驗的審美超越也可源自理解的動力催發。對美學範疇、命題與觀念進行意義澄清,有助於當代人消解語言之含混,讓人領略先哲美學智慧之一體貫通。以邏輯之實為節點,以邊緣之虛為張力,構建一種美學整體之網絡,亦有助於呈現中國思想原典「形散」背後「不散之神」的理論鮮活力。如此,方能通過概念又超越概念而覺解「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之妙諦。

    (作者:餘開亮,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腦中尋美:探索神經美學的思想之道
    受其影響,國內的美學研究一度十分依賴西方思想理論和知識體系,對研究對象進行「強制闡釋」及附和式論證,「本體闡釋」缺席、自主思想失語、缺乏標識性概念和原創理論,致使中國的美學研究無法擺脫西方美學框架體系的桎梏,阻礙了21世紀中國特色美學體系的建構進程。
  • 翻譯史研究的方法論
    翻譯史研究方法論意識的增強涉及諸多方面,其中包括史識觀、翻譯理論、研究問題和史學方法等方面意識的增強。 1. 史識觀意識 「歷史」一詞有兩層基本含義:一、客觀歷史,即不以主觀為轉移的自在的歷史;二、主體化的歷史,即歷史學或歷史知識。
  • 紀錄片《中國》片花上線!共赴一場中國傳統美學盛宴
    那些偉大的人,偉大的思想;那些平凡的人,平凡的幸福;那些閃亮的智慧,坦蕩的君子;那些昂揚的氣質,相知的靈魂……歷史長卷上,曾留下一張張生動的面容;現在,穿過歷史的霧靄森林,紀錄片《中國》將以宏大格局、獨特敘事以及頂級製作,牽引你往回看、向前探,共赴一場中國傳統美學的盛宴。
  • 中華美學:樂道為美
    《中華美學概論》對中華美學思想及其特性進行了全面的闡釋,涉及了中華美學思想的文化土壤、思想淵源、發生演變、哲學基礎、審美現象學、審美本質論、審美主體論、審美對象論、審美意識論、主體間性、審美規範和審美範疇、功能論等方面。他認為,中華美學有著豐富而深刻的美學思想,但沒有形成嚴密的概念、邏輯體系。
  • 當代意識的哲學—科學研究
    當代意識的哲學—科學研究 2016年08月09日 08: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恆威 字號 內容摘要:現在,意識研究被認為是認知科學研究中的「皇冠」,是認知科學中最富含哲學意蘊的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開題論證會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陳鍊)10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黃力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20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及由朱葉楠博士主持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的同名課題開題論證會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舉行。
  • 社會研究和問題意識
    摘要在社會研究中只有建立「問題意識」,才能遏制低水平重複研究的不良學術風氣;社會研究中的「問題」應該是現有「知識庫存」不能解決或解答的問題,在社會研究中,「解決問題」也是問題,而不僅是技術或數學上的問題;提出問題的邏輯過程是研究領域→研究主題→研究問題;「問題意識」是理論對於問題的能動的闡釋;問題的提出和問題意識的建立要以科學懷疑為前提
  • 生活美學:環境美學的新拓展
    三位學者探討了生活美的應用性、情境性、連續性和道德性,涉及生活美的審美判斷標準、審美模式和審美價值,推動了環境美學走向生活美學。環境美學應將生態觀和環境保護意識滲透進生活美,最終達成環境美與生活美的圓融,在美學的指引下建設優美環境和美好生活。
  • 美術研究|從美學角度論紫砂造物之道及發展趨勢!
    編者按:中國的陶瓷代表著一種東方文化,構成了東方的生活藝術和審美意識。紫砂作為中國陶瓷中的「紅色瓷器」,是中華民族造物文化寶藏之一。它不單純滿足實用,亦可用「道」與「器」來分析其形制、法則、規律與器物的關係。
  • 恩格斯晚年重申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性質
    在探究恩格斯晚年捍衛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貢獻時,以往學界把研究重心放在了歷史合力論等方面,忽略了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的學科性質的強調。實際上,恩格斯晚年曾多次申明歷史唯物主義不是現成的答案、不是教條,而是進行更具體研究的方法,是去尋求真正答案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 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新改版的《求是》雜誌2019年第1期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文章指出,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
  • 藝術中的美學直觀與美感享受——胡塞爾現象學美學
    現象學美學是用現象學的方法解釋美學問題,以及為美學建立形象學基礎的一種美學思潮。現象學是20世紀西方的一種哲學思潮,其創始人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胡塞爾是猶太族後裔的德國哲學家,先後在德國哈雷、哥丁根和弗萊堡大學任教,1938年病逝於弗萊堡。
  • 康德對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主要影響 張政文
    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是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與西方美學理論雙向參照中根據20世紀中國文化、理論、文藝的實際需要建構、發展的。西方美學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對20世紀中國美學意義巨大,對此的研究始終是中國美學界的重要話題。不過,在研究中人們似乎更重視黑格爾,而康德的影響未能充分確認。
  • 方英敏:關於身體美學的三種定位
    程相佔也把身體美學析為「身體作為審美對象」、「身體作為審美主體」和「身體化的審美活動」三維,這比舒斯特曼把身體局限為「身體意識」亦即「作為感覺的身體」、「身體作為審美主體」的單一維度顯然要寬。而與王曉華以身體美學為美學相比較,彭富春、張法、程相佔等人將身體美學理解為「身體的審美化」的內涵與外延又要窄得多,他們是在審美對象形態學的範疇上來理解、定位身體美學的。
  • 社會學方法論的基本問題
    關鍵詞:社會學方法論; 關係主義; 建構主義; 主客體二元論;  方法論問題是一門學科的核心問題, 不同的方法論立場往往意味著不同的研究視角或先入之見, 進而衍生出不同的問題框架、迪爾凱姆和韋伯的這種分歧無疑具有典型意義, 向我們揭示了在主客體二元論的思維方式下, 兩種對立的方法論立場在研究對象這一重要的問題上就已經分道揚鑣了, 由此所衍生出的社會學研究可謂大相逕庭。然而, 個體和社會的二元爭論明顯存在著與事實不符的缺陷, 對立雙方只是狹隘地盯著對方的局限性, 對自身預設的問題卻置若罔聞。單方面地強調個體的能動性或結構的約束性都無法解釋經驗本身的複雜性。
  •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改革開放的每一個重大進步、重大成就、重大突破,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實踐有機結合的結果。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內容和核心要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 中國美學:在鋼鐵森林裡,想想荒野山林
    中國古代思想形態中的道家哲學與儒家哲學的互補——道家哲學像月亮,在晚上撫慰人心;儒家哲學像太陽,在白天,在尊卑有序、天理人心等等的秩序中,規範著人們思想與行為的區域。我的關於生命安頓的美學,就研究著如同月光的智慧。
  • 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馬克思主義有幾門學問,但基礎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在革命戰爭年代寫下的《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寫下的《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靈活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我們黨掌握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樹立了光輝典範。鄧小平同志非常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解決實際問題。
  • 書訊| 以歷代佳作品傳統美學,《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
    書訊| 以歷代佳作品傳統美學,《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出版羊城晚報•羊城派  作者:  2020-09-21 近日,一本堪稱《二十四詩品》升級版的藝術研究著作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 神經美學:藝術的秘密就在大腦
    作為一門學科,神經美學也開始初步建立,其影響力越來越廣泛。神經科學不僅為藝術提供了新的視角,對原先已有的藝術現象提出新的解釋;更重要的是,神經科學為藝術研究和創作開闢了新途徑,提供了新的指導原則,讓我們開始意識到:也許神經科學能為包括藝術在內的各種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方法論。自古以來,藝術家依靠自己的天賦和直覺去積極構造藝術視覺和其他維度的感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