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楊春時所著的《中華美學概論》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華美學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發端於禮樂文化。楊春時表示,中華美學問題的提出,不同於古希臘對於美的智性哲學思考,而是出於重建文化秩序的需要,注重的不是美的形而上的本質,而是審美的社會效用,故強調美與善的同一。
由此,形成了中華美學特殊的論說方式和理論形態。《中華美學概論》對中華美學思想及其特性進行了全面的闡釋,涉及了中華美學思想的文化土壤、思想淵源、發生演變、哲學基礎、審美現象學、審美本質論、審美主體論、審美對象論、審美意識論、主體間性、審美規範和審美範疇、功能論等方面。
他認為,中華美學有著豐富而深刻的美學思想,但沒有形成嚴密的概念、邏輯體系。《中華美學概論》運用現代美學理論對中華美學思想進行系統的梳理,將其「潛體系」性凸顯出來,使中華美學獲得現代闡釋。
楊春時教授長期從事美學、文學理論研究,建立了 「主體間性—超越論美學」,為後實踐美學主要代表。
他表示,中華美學具有特殊的論說方式,它避免對美的本質進行直接定義並且進行邏輯推演,而是在特定語境中闡發美的本質,採取了多種特徵集合的方式來規定美的本質等方法。
中華美學具有特有的理論形態,表現為哲學的論說、禮樂的論說以及詩學的論說三種,而中華美學與詩學一體化,成為最主要的美學論說方式。
中華美學思想就其精神內涵而言,是貴族精神與平民精神的融合以及儒道釋思想的交匯。平民精神以儒家為代表,主張審美的社會功利性。貴族精神以道家為代表,主張審美的自然非功利性。佛家(主要是禪宗)則提供了超越性的維度。儒、道、釋融合,形成了中華美學的世間性和「潛超越」性品格。
《中華美學概論》揭示了中華美學思想的基本構成:首先是審美現象學的方法論,指出審美體驗具有現象學還原和本質直觀的性質,不僅發現了美,而且領會了天道。
其次,中華美學建立了天人合一的道本體論,是天道與人道的合一,道是美的依據,美是道的化身。
再次,中華美學建立了「樂道為美」的審美本質論。還有,中華美學建立了情感論、意象論的審美意識論,主體間性的審美關係論,以及多層次的審美功能論等。
此外,中華美學還形成了「中和」「雅正」等審美規範以及諸審美範疇。
最後,《中華美學概論》還從文道關係、情理關係、美善關係的角度考察了中華美學思想的歷史發展趨勢。
這些論述不僅整體上揭示了中華美學思想,而且多有獨到見解,閃光之思隨處可見。
人民出版社編輯安新文表示,《中華美學概論》運用現代美學理論梳理了中華美學思想,揭示其內在邏輯,建立了理論框架,系統地展示了中華美學思想,凸顯了中華美學思想的現代價值。
這種對中華美學的現代闡釋,開創了中華美學研究的新的模式。《中華美學概論》通達古今,溝通中外,是中華美學研究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