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與地名美學構建-焦子棟

2020-12-05 尋荀文化

荀子思想與地名美學構建

(蘭陵後學焦子棟 整理)

革命先烈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一文中指出:「中國是無地不美,到處皆景,自城市以至鄉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飾和培植,都可以成流連難捨的勝景;這好象我們的母親,她是一個天資玉質的美人,她的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有令人愛慕之美。」中華大地母親之美是與她軀體之上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其名稱之美緊緊連在一起的。因此,對中華大地的地名之美進行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理論化,是發現、欣賞、創造中華文化之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荀子正名與美學思想

1、孔子論正名

子路曰:「衛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見《論語子路》)

2、荀子論正名

荀子繼承孔子的優秀傳統,寫下2855字的《正名》篇。荀子認為正名是「用之大文,王業之始」。用現代邏輯學的觀點來看,名就是概念,而概念是分析判斷推理的出發點,概念定義不準確,分析判斷推理就不能做到嚴密,分析判斷推理不嚴密,不論是講話、寫文章,還是發號施令,就很難讓別人信服,別人不信服,什麼事情都不可能成功。從根本上講,「正名」與「明分使群」的頂層設計是相一致的。「明分使群」就是依禮治國,禮的本質就是對社群進行分層管理,也就是國家治理必須實行等級制。只有對每一等級做出準確的定義,才能使每個人都能清楚無誤地知曉自己的權利與責任,說自己該說的話,做自己該做事。否則就是「犯分亂理」,就是僭越,就會出現「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禮崩樂壞」的混亂局面。因此,「正名」與「區分(實行等級管理)」是治理社會管理國家的前提與保證,也是周公制禮作樂的初衷。

(1)君子必辯

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禨祥(引言——裝神弄鬼),鄙儒小拘(引言——精緻利己),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引言——沽名釣譽,招搖撞騙,以致於「教授滿街走,大師多如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見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聖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2):文久而息,節族久而絕,守法數之有司極禮而褫。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周道;欲知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故曰:「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見荀子《非相》篇)

(2)名實不副、邏輯混亂是治國理政的大敵

「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名者也。驗之所以為有名而觀其孰行,則能禁之矣。「山淵平」,「情慾寡」,「芻豢不加甘,大鍾不加樂」,此惑於用實以亂名者也。驗之所緣無以同異而觀其孰調,則能禁之矣。「非而謁楹,有牛馬非馬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實者也。驗之名約,以其所受悖其所辭,則能禁之矣。凡邪說闢言之離正道而擅作者,無不類於三惑者矣。故明君知其分而不與辨也。(見荀子《正名》篇)

3、荀子美學思想述要

查詢表明,《論語》一書共用「美」字14次(全文23000餘字),《莊子》一書共用「美」字52次(全文82000餘字),《孟子》一書共用「美」字14次(全文45000餘字),荀子三十二篇用「美」字85次(全文75000餘字)。先秦諸子中,對於「美」的使用次數與使用頻率荀子當數第一。

荀子以「禮」為中心構建起他的美學思想體系,對美的特徵,對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都有獨到的見解。

荀子斷承了先秦儒家的美善統一說,指出:「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就可以達到高度的美學境界。

荀子認為,「美」是一種普遍的客觀存在。在自然界有「山林川谷之美」,蘭槐珠玉之美;在人類社會有「人之美」,有風俗之美,雕琢刻鏤、黼黻文章、鐘鼓管磬、琴瑟竽笙等藝術美。荀子指出,在審美的過程中,由於心境不同,還會直接影響到審善感情,作出不同的審美判斷。人們如果要正確地作出審美判斷,就必須「清其天君,正其天官」,不枝不傾,「心定」然後才能徵知,徵知才能審美。這樣,對美的事物的就會「決必不當,」不會作出錯誤的審美判斷。

關於自然美,荀子肯定自然本身有其客觀存在的美。山林川谷之美,蘭槐之美,金錫之美,香味之美,「曾青」色彩之美等,「琅龍茲」光華之美,「羽翮皮革文旄」之美以及「處女嬰寶球,佩寶玉,負戴黃金」的貴重物品之美等等。

關於人之美,荀子認為有內在美和外在美兩個方面,而內在美是人之美的決定因素。他說:「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君子之謂吉,小人之謂兇。故長短大小,善惡形相,非吉兇也。」「心術」指的是人的內在品質,「形相」是指人的外貌。荀子認為決定人的美醜善惡是人內在的品質而非人的外貌。

天生的外貌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內在美,但一個人的舉止裝飾會反映出他的內在美來。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就盛讚「士君子之容」,稱「其冠進,其衣逢,其容良;儼然,壯然,祺然,蕼然,恢恢然,廣廣然,昭昭然,蕩蕩然-是父兄之容也。其冠進,其衣逢,其容愨;儉然,恀然,輔然,端然,訾然,洞然,綴綴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荀子認為,「士君子」的這種衣冠容貌態度之所以是美的,京在於其彬彬有禮,是禮之文飾和禮的表現。於是禮就成衡量美的標準。

荀子認為人之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儒之美,大儒可以「在朝美政,在野美俗」,而大儒之美就是「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見荀子《勸學》)荀子勸學之目的就是美身——「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見荀子《勸學》)做到身心俱美才有可能成為大儒。

二、構建中國地名美學的可行性

1.中國有著豐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這是構建地名美學的最為有利條件(文化土壤)。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沉、輝煌燦爛,作為中華文化最原始、最基本的地名文化,負載、累積、包容了豐富的美及美學信息。

2.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我國所面臨和平與發展的世界潮流,是構建地名美學的時代要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正朝著小康社會邁進。一是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和文化的需求跨上了前所未有高度,人們不僅要享有物質美,還要享有精神美;二是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建設能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三是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離不開對美的嚮往、追求和創造,離不開對醜的摒棄和反對,我們有必要通過構建地名美學展示中華文化之美,服務於人民大眾,服務於現代化建設,服務於祖國統一大業。

3、科學理論對實踐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發展先進文化,離不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國地名美學,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有科學理論的指導,才能牢牢掌握中國地名美學的前進方向。

4、從《易》中的「元亨利貞」為美開始,到近現代的梁啓超、蔡元培、王國維、朱光潛、王朝聞等人的美學論著,可謂是群星燦爛,美不勝收,這為構建中國地名美學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基石和理論支撐。

5、人民群眾審美觀、審美能力和審美素質的普遍提高,是構建地名美學的根本動力和群眾基礎。中國教育事業的普及與蓬勃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審美觀、審美能力和審美素質也隨之普遍提高,這是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根本動力,構建中國地名美學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有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國地名美學事業必將興旺發達。

6、我國越來越多的地名學研究成果為地名美學的構建提供了最為直接、最為基礎的知識儲備和理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錄》《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標準地名圖集》等辭書的出版,各種地名科研成果的不斷推出,為地名美學這個與地名學關係密切學科的構建,儲備了豐富的知識,開闊了理論視野。

7、我國已經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套專門從事地名管理、地名學、地名文化研究的專家隊伍,這是構建地名美學的組織保障。

8、發達的出版業和網絡信息技術是進行地名美學研究的技術保障。各種與地名有關的書刊定期出版,以《中國地名網》為代表的地名信息傳播平臺,再加上廣播電視業的普及,為有志於地名及地名美學研究的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傳播交流的技術支持和保障,大大提高了地名及地名美學研究效率,大大縮短了從地名美學研究成果到發展地名文化產業實踐的轉移周期。

9、有國外美學實踐和理論可資借鑑。1840年以來,不論是被動地接受。還是主動地吸納借鑑,國外特別是西方世界的美學理論,不斷傳入我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拼死抗爭,既明白了中國欲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僅要有政治的獨立、經濟的獨立,還要有文化的獨立的真理,也明白了中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在發揚本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長處的真理。吸納、借鑑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優秀的美學文化成果,既是中國地名美學的氣度與胸懷,也是中國地名美學的必然選擇。

三、構建地名美學與發展先進文化

《漢書·地理志》:「堯遭洪水,懷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 《白虎通》云:「地者,元氣所生,萬物之祖也。」大地是生命的源泉,是人類的母親。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從認識大地開始的,認識大地又是從為大地之上的萬物命名開始的。它同認識上天為日月星辰等天體命名和認識時間為年月日等時段命名一起成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時空判斷、區分、界定,人類的知識和文化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擴展開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地名是歷史文化最原始、最基本的負載體,也是歷史文化最原始、最基本的累積體。這就決定了研究文化、發展文化必須從認識地名、研究地名這個最為基礎的工作做起。從某種意義上講,愛美是人的天性,嚮往美、追求美與整個人類歷史文化進程共始終,屬於永恆的範疇。地名、地名文化作為歷史文化最原始、最基本的元素,必然負載、累積、包容了豐富的美及美學信息。因此,地名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先進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離不開對地名、地名文化這個歷史文化最原始、最基本元素的研究和整理,離不開對地名、地名文化所蘊含的美及美學信息的探索、挖掘和發揚。把地名、地名文化所蘊含的美及美學信息進行歸納總結,使之系統化,即為地名美學。它是一門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交叉性學科。寫好地名美學這篇基礎性文章,會給人們打開一條發現美、欣賞美、嚮往美、創造美的通道,以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諧繁榮」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目的。

四、構建地名美學的基本原則

1、真善美相統一的原則。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層面上的真;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做到個人與社會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層面上的善;求真與求善的有機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層面的美。因此,構建中國特色的地名美學,必須充分挖掘展示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不畏強暴,追求真理,為真理而鬥爭的歷史真實;必須充分挖掘展示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熱愛和平、愛國奉獻等犧牲精神、獻身精神;必須充分展示中華民族在求真與向善作為統一目標(美)來追求的歷史進程。重善輕真或重真輕善都會導致美的變異與扭曲。

2、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原則。這裡有一個村名,它能較好地說明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問題。今臨沂市郯城縣有一村莊名叫紅花埠,在沒到過該村的明清兩代的江南文人眼裡,這一定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上佳去處,可當他們進京趕考路過紅花埠時,除了幾十間低矮的茅草屋外,既沒有亭臺樓閣,也沒有紅花如織、芳草如茵。留給他們的是無限的悵惘。這是那個時代經常有的事情。現今的紅花埠村瓦房成排,小康樓拔地而起,日子過的紅紅火火,一年四季都是歌,都是花。我們再到紅花埠,絕對不會再有明清時江南文人的失落感。地名反映歷史真實進程的路標作用是其它事物不可替代的,但內容與形式的背離也會對本身的美產生消極的反製作用。地名之美既要反映歷史的真實,更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雅俗共賞的原則。雅俗共賞的原理毋庸贅述,我們強調的是,隨著人民群眾審美觀、審美能力和審美素質的普遍提高,地名美學完全可以做到雅俗共賞。

4、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統一的原則。把地名美學變成單純的理論說教或知識堆積是沒有前途和吸引力的,把那些能激起人們尋根求源好奇心的並能負載真美美的東西展示出來,才能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薰陶和洗禮。這是發展地名文化產業必須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講山海關,不能只講山海關的地理形勝,還要講出山海關匾額的書寫掌故,要講出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等。講出了這些掌故和傳說才會增加山海關在遊人心中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山海關之美才會給人以更多的遐想和回味。

5、古為今用(批判性與繼承性相統一)的原則。聯合國第5屆地名標準化會議6號決議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遺產。」第6屆會議9號決議進一步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隨意改變地名將造成繼承文化和歷史傳統方面的損失。」中國地名研究所所長劉保全指出,地名記錄了人類探索世界、徵服自然和發展自我的輝煌歷史;記錄了戰爭、疾病的浩劫與磨難;記錄了民族的變遷和融合;記錄了自然環境的變化,是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我們要用好地名之美這面鏡子,對照現實,對照自己,知榮明恥,去豐富和完善我們的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

6、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的原則。蘇軾有詩:「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真善美相統一的大前提下,我們必須大力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地名的百花園裡才會萬紫千紅,異彩紛呈。如杏花村之美有人講它有文採之美,有人講它有境界(悠然)之美,有人講它有自然之美等,但這都是杏花村美的一個方面,對地名之美的發現與欣賞,應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刀切,一貫制,一個方子吃藥只能是對美的無視和褻瀆。

7、洋為中用(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的原則。「泰山不讓其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中華文化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數千年連綿不斷,就在於她有大海一樣的胸懷,有博大的胸懷,方可厚德載物,集眾家之長為我所用,做到與時俱進。保守和妄自尊大或把外國的照抄照搬到中國來,只會種下禍根,結下惡果。

8、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理論從實踐中來,更要回到實踐中去。構建地名美學絕不是提幾套理論,出幾本書,最重要的是要把這個研究同廣大人民群眾發現美、創造美的實踐結合起來,為推動先進文化的發展做貢獻。

五、構建地名美學的具體選擇

1、充分挖掘展示中國地名文化的厚重美、特色美

長江長城,黃河泰山,北京南京,長安開封等,它們的得名歷史悠久,已成為中華的代名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山東省蒼山縣蘭陵鎮有作字溝和造律頭兩個與中華文化發展直接相關的村名、地名,亦屬厚重美系列。「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中華大地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風情各異,各地的山川、建築、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民謠、楹聯、傳說等美的載體和表現形式都是和地名美緊緊聯在一起的。展示中國地名文化的厚重美、特色美,在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同時,可以為各地發展文化產業、旅遊產業提供直接的美學支持。

2、充分挖掘展示中國地名文化的胸懷美、人格美

臨沂市羅莊區有一村名為留鄰莊,說的是李、劉兩家東西為鄰,劉家院中植有棗樹,棗熟時,每遇大風,常將棗子刮進李家,李家便在院中編了一個大笆接棗,將棗子如數還給劉家,但饞嘴的孩子總要吃幾個嘗嘗。李家唯恐傷了兩家和氣,便決定搬家。劉家知道後,為留住鄰居,便將棗樹鋸掉。又如安徽省桐城市 「三尺成巷」的故事:清代康熙朝尚書張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親人在起牆腳蓋房時與鄰居因地皮發生爭執,家人去信請他出面處理。張英在回信中說:「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應當退讓。家人接信後,主動讓出三尺。鄰居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三加三等於六,這就成了「六尺巷」。這兩則地名故事都是稱頌和倡導人們踐行「寬厚待人,禮讓為先」的胸懷美,人格美。再如,廣西憑祥市中越邊境的友誼關,早在漢朝這裡就已經設關,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初叫雍雞關,後改名界首關、大南關,明朝設鎮南關。1953年,改稱睦南關。1965年又改名為友誼關。友誼關名稱的沿革,既反映了它的悠久歷史,也反映了我國實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注重保持和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的實際,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是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的實際。這是一种放眼世界的「寬厚待人,友愛為先」的胸懷美,人格美。向世人展示和弘揚這種胸懷美、人格美無論對於構建和諧社會,還是對於開創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3、充分挖掘展示中國地名的文採美、詩性美、意境美

如杏花村、黃葉村、芙蓉鎮、青松嶺、峨眉山、黃鶴樓、滕王閣等,再加上名人、名詩、名文、名聯的映襯、烘託,這些地名的文採美、詩性美、意境美會給那些整天為工作和生活而忙碌的人們以身心的調整,讓他們在美中得到愉悅、放鬆和舒緩。

4、充分挖掘展示中國地名的勞動美、創造美、吉祥美

從古代的舜耕莊、禹王臺、鄭國渠、都江堰、靈渠到今天的河南林縣的渠、山東平邑的九間棚、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這些地名都是勞動人民同大自然做鬥爭所表現出來的勞動美、創造美的反映。曹雪芹《紅樓夢》中的「稻香村、瀟湘館」;施光南、曉光《希望的田野》中的「播種的北疆、打場的南國、紡紗的西村、撒網的東港」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勞動美、創造美,同樣給人以美的享受,告訴人們美好的生活需要艱苦的勞動來創造。又如,鳳凰是中華民族圖騰崇拜中的神鳥,也是吉祥和美的象徵。鳳凰山、鳳凰嶺、鳳凰臺、鳳凰墩、鳳凰莊等都是人們渴望富足安定的美學表達。上文提到的山東郯城的紅花埠,在當時的某些文人看來是大煞風景,可它表達當地群眾對過上幸福美滿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的象徵作用卻是永恆的。有了美好的目標,才會為美而奮鬥,為美而創造。

5、充分挖掘展示中國地名的形式美、序列美、邏輯美

見於各地的一路十八個杏花村、十八座鳳凰墩、十八道青松嶺的民間傳說(如蘭陵莊塢鎮有十八個楊莊,向城、蘆柞二鎮有十八個皇路,車輞鎮有十八個桃峪、十八條石河、十八道桃花嶺等)及唐宋時期揚州的二十四橋都是這種美的有力例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從古到今各地推出的八景、十景、十二景、二十四景等,它們大都具有文採美、詩性美、意境美,猶如中國繪畫藝術中的點睛之筆,為山河增色,為生活添彩。

6、充分挖掘展示中國地名的智慧美、哲理美

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有一村名為蜈蚣三忌,說的是古時有一販運窯貨(碗碟盆罐等陶瓷器具)之人,在村頭樹下乘涼休息,發現草叢中有一蛇正纏住一隻蛤蟆要吃,忽有一蜈蚣爬上蛇頭盯咬,蛇最怕蜈蚣吸腦,急忙逃走;蛤蟆脫險後,回過頭來張口吞噬了蜈蚣。推車人見狀大為不平,拿起頂車的木棍將蛇及蛤蟆打死,可窯貨車子卻因失去平衡倒下,全車窯貨盡碎。村中人認為這一故事大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深刻寓意,為教育後人記住「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因小失大」的教訓,遂更村名為蜈蚣三忌。蛤蟆怕蛇,蛇怕蜈蚣,蜈蚣怕蛤蟆之忌,反映了事物之間相互制約的辯證關係,讀來饒有理趣。

又如山東省棗莊市蘿藤村原名摞銅,講述的是西漢名儒太子太傅疏廣、太子少傅疏受叔侄功成名就,激流勇退,連皇帝賞賜的金幣錢財也不留分毫,全部散給貧苦的父老鄉親的故事。他們認為「子孫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在今天看來仍然是發人深省的至理名言。這是人生境界之美。

又如蘭陵縣蘭陵鎮有友期莊,又名有期莊。相傳,蘭陵一王姓之人與嶽城王姓結為友好,定期在此相會。一次嶽城王姓送蘭陵王姓至此,二人戀戀不捨不忍離去。嶽城王姓之人說,後會有期,二人方才離去。聚落遂以有期莊名之。這是友情之美。

7、充分挖掘展示中國地名及其指代的地理實體的崇高美、壯美、優美、秀美

巍巍泰山、莽莽崑崙之美是為崇高美;浩浩東海、滾滾長江、滔滔黃河之美是為壯美;莫愁煙雨、香山紅葉是為優美;沂水拖藍、蒙山疊翠是為秀美。獨具特色的中國地名之崇高美、壯美、優美、秀美與其文採美、詩性美、意境美、胸懷美、人格美相融相映,美奐美侖,為地名美學的構建作了有力的鋪墊和豐厚的儲備,這是構建地名美學的一大優勢。

美就其外在的形式的層面上看主要是形體比例的和諧,就其內在的本質主要在於人的心靈美、修養美,突出地表現在人的真情之美。因此,作為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地名美學之構建,首先要求編著者須有真情之付出,以喚起讀者的真情,引發真情之共鳴,使地名美學的構建與發展更能以人為本,更富生命力。

8、蘭陵縣域命名之思考

蘭陵之名原本就是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寄予了以屈原、春申君、荀子等人為代表的仁人志士把蘭陵建設成為大儒賢哲輩出的勸學聖地的美好理想。同時,「蘭」本身就是中國古代四大君子之花「梅、蘭、竹、菊」之一。《左傳》曰「蘭陵國香」,《孔子家語》云:「蘭當為王者香」,蘭為花中之冠,蘭香為香中之王。因此,應以蘭文化、蘭陵文化作為蘭陵地域命名的一個總的統領。在此統領之下,通盤考量各項命名工作。

中國文化中以「蘭」命名是一個優良傳統,地名有:蘭陵、蘭臺、蘭州、蘭山、蘭溪、蘭村、蘭亭等。這次「戰疫」李蘭娟院士天下皆知,她的名字中就有「蘭」。李蘭娟之名反映了五四運動以來女子也要起個大名一種審美意向,如玉蘭、文蘭、香蘭、蘭娟、蘭香、蘭芳、蘭花、蘭池等。乾隆年間蘭陵的進士宋潢之女就叫「宋蘭華」,她寫的詩結集名曰「詠蘭軒詩稿」。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雖是男姓,也把「蘭」字放在名字裡。

其實在翻譯家那裡,「蘭」字也是給外國之名翻譯為中國之名的首選與常用。如國名、地名上與「蘭」相關的名字如下: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紐西蘭、格陵蘭、德黑蘭、奧克蘭、烏克蘭、波蘭、荷蘭、芬蘭、聖弗蘭西斯科等,就連外國的高檔化妝品也起一個雅詩蘭黛的好名字。雲南的中甸縣2001年的時候更名為「香格裡拉」,「香格裡拉」是翻譯家在翻譯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長篇小說《失去的地平線》時所使用的一個地名,以舉可以說是「一改天下知」。用好「蘭」字,對於蘭陵縣域地名美學構建,無疑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初才《地名的區域系列化和城市的命名》

(2)謝前明《地名規劃原理》

(3)李戎《美學概論》

(4)1986年版《臨沂市地名志》

(5)1987年版《蒼山縣地名志》

(6)1986年版《郯城縣地名志》

相關焦點

  • 人文齊魯|「荀子公開課」,周六開講荀子軍事思想
    8月24日(周六) 9:30,在山東省圖書館尼山書院(濟南大明湖路275號大明湖遐園內)奎虛書藏明倫堂,將舉辦荀子公開課的第八場講。屆時,陝西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丁為祥,將為大家講解《荀子的軍事思想》。
  • 荀子和孟子思想的不同之處在哪 荀子說孟子性本善是錯的
    大家都知道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學說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都對儒家學說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他們的思想卻存在很大不同,荀子和孟子思想的不同之處在什麼地方呢?   荀子本來的名字叫荀況,被人們尊稱為「荀卿」。
  • 腦中尋美:探索神經美學的思想之道
    在此背景下,《當代神經美學研究》(丁峻等著,科學出版社2018年3月版)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啟示。受其影響,國內的美學研究一度十分依賴西方思想理論和知識體系,對研究對象進行「強制闡釋」及附和式論證,「本體闡釋」缺席、自主思想失語、缺乏標識性概念和原創理論,致使中國的美學研究無法擺脫西方美學框架體系的桎梏,阻礙了21世紀中國特色美學體系的建構進程。
  • 荀子:人有九種氣質
    荀子這裡的「修身」,大概可從兩方面來了解:一是主觀方面個人人格的調整,一是客觀方面社會關係之調整。這兩方面,其實只是一個整全。個人人格不能離開社會關係而獨存,社會關係也不能離開個人人格而具有真實的意義。這不僅是荀子的看法,也是我國傳統的主流看法。
  • 荀子10句話 ,句句經典、字字珠璣
    來源:論語(ID :lunyua)荀子與孟子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繼承了傳統的儒家思想
  • 如何看待榮辱,周六來「荀子公開課」聽聽吧
    8月10日(周六) 9:30—11:30,在山東省圖書館國學分館(濟南大明湖路275號)奎虛書藏二樓明倫堂,將舉辦荀子公開課的第七場講座。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楊國榮,將為大家講解《荀子的榮辱觀及修身》。
  • 荀子|人有九種氣質
    ——《荀子 修身》荀子這裡的「修身」,一是主觀方面個人人格的調整,一是客觀方面社會關係之調整。在荀子這篇《修身》講關於人的氣質的問題,人,從氣質方面看來是很不同的,這種不同的氣質可使人有各種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發展,大略說來有好有壞。好的方面,當然可以任其自由發展;壞的方面,就必須加以調整。
  • 康德美學思想方法的啟示:人類的認識為什麼離不開辯證思維?
    康德美學(《判斷力批判》)是康德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探討了美的問題(自然美、藝術美)。在康德看來,美的事物的性質很特殊,需要運用特殊的思想方法才能揭示真相。這是康德美學辨證法的來源。在西方文化中,辨證思維不是主流,西方主流思想方法是邏輯思維(又叫理性思維),或叫亞裡斯多德的三段論式思維。
  • 龍與天道人道孔子荀子對龍文化的拓展-姚海濤
    「龍」的思想視界。龍的傳人的思想淵源與龍的人文現實化路徑就蘊含於其中。儒家孔子大力倡導「仁」的學說,德性理所當然地成為其理論重心與學術支點。帛書《二三子問》中孔子對龍之德的大量詮釋顯發其德性學說的一貫性。其關於龍德的闡釋中已涵具了將龍從天道視域轉向人間德性論域的向度。先秦儒家另一位大儒荀子在其著作中,保留了豐富的龍與人間社會之禮的原始材料。
  • 中華美學精神光芒萬丈
    中華美學大致以公元前544年季札觀樂為標誌,西方美學大致以古希臘鼎盛於公元前523年的畢達哥拉斯為標誌,幾乎同時臻於成熟,都追求真善美的統一,而精神旨歸卻大異其趣。  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觀樂,他對所歌各國風雅頌幾乎都加贊「美」 ,對其善卻評價不一,還根據各國詩樂預言其國運興衰,表現了真善美相區別又相聯繫、追求真善美統一於現實社會的思想。
  • 構建大德育體系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光明日報-光明網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一貫堅持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央16號文)精神,根據高職教育特點及其發展趨勢,遵循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通過構建大德育機制,真正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通過環境薰陶,著力建設以人為本的德育文化,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品質;創新適應工學結合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
  • 平枝荀子用途以及苗子培育方法
    平枝荀子到了秋末葉子會變紅,這也是它的欣賞價值所在,紅色的葉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媚麗,有的地區專門為平枝荀子的賞葉設置景區吸引了一大批遊人觀賞。平枝荀子紅果纍纍也被布置在庭院,綠地和牆沿雕琢這些地方。平枝荀子這麼美,它是怎樣培育的呢,這要從平枝荀子床苗開始了,平枝荀子床苗是在扦插時產生的,扦插時需要準備好插床然後將平枝荀子所需的基質,營養物質提前備好再做後期管理。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符號學體系
    構建中國符號學核心概念體系每一種理論在其形成過程中,對基本要素的界定和詮釋都是首要任務,其實質是形成該理論的核心概念體系。符號學的核心概念是「符號」。從核心概念出發對符號的結構、符號的分類、符號學的定義、符號學的地位、符號學的作用及符號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問題進行獨到的詮釋,是構建中國特色符號學理論的必經之路。
  • 孟子的反義詞--荀子
    孟子的反義詞--荀子 2020-07-14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華美學:樂道為美
    近日,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楊春時所著的《中華美學概論》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中華美學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發端於禮樂文化。《中華美學概論》對中華美學思想及其特性進行了全面的闡釋,涉及了中華美學思想的文化土壤、思想淵源、發生演變、哲學基礎、審美現象學、審美本質論、審美主體論、審美對象論、審美意識論、主體間性、審美規範和審美範疇、功能論等方面。他認為,中華美學有著豐富而深刻的美學思想,但沒有形成嚴密的概念、邏輯體系。
  • 姚海濤-引經據典與新詮:荀子福文化的言說方式與思想意蘊
    荀子將福的各個層面進行了深入的挖掘與理論的詮釋。這既是對儒道二家「福」文化的繼承,同時,其「福」論又染上了戰國末期獨特的時代風採,也打上了荀子獨特的思想烙印。荀子「福」論可從言說方式與思想意蘊兩個方面進行詮釋與解讀。從言說方式、論證方式角度來看,荀子論「福」體現出了引「經」與據「典」兩大特點。引「經」是指,引用《詩》論「福」、引用非傳世古籍論「福」。
  • 方法論意識與中國傳統美學研究
    隨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如何研究中國傳統美學、闡釋中華美學精神,使其有效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要求理論工作者在研究路徑、研究視野、研究話語等方面具有一種自覺的學科研究方法論意識。研究路徑中的學科意識    開展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及其內在精神的闡發工作,首先面對的是美學這一學科的定位問題。
  • 記住:廣德,不僅僅是一個地名
    「廣德」作為地名來歷已久,《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註: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人,東漢末年武將)東漢建安初,「是時,策已平定宣城以東,惟涇以西六縣未服」,孫吳析故鄣置廣德縣。縣名是取美名,意在標榜「皇恩浩蕩,帝德廣大」。這是「廣德」地名有文史最早的記載。
  • 紀錄片《中國》第三集播出,思想在洪流中匯集,國家在洪流中誕生
    荀子:「人性本惡」,援「法」入「禮」把孔子奉為精神導師的荀子,與多數固守傳統的士人不同,有著更開闊的胸懷與視野。他不排斥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也不偏信儒學先輩的觀點。荀子提出「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爭鋒相對,認為人並不是因為本性中無法避開道德才有道德,而是因為人知道應該具備道德,所以才努力向善。
  • 漢字的美學三角形和現代書法教育
    我們以漢字美為切入點,以現代美學的概念對漢字美作系統分析,從造字到架構再到其藝術性,有序地揭示漢字美學特徵的各個層次及其關係,最終演繹出一個漢字的美學三角形。這個美學三角形可以作為書法作品審美的參考,更重要的是為如何更有序、髙效地進行現代書法教育提供清晰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