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6日 08:4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巍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傳統的美學研究儘管對人類審美現象進行了持續不斷的艱辛探索,然而對於美的本質及其從何而來、美的標準是什麼、影響審美的因素有哪些等核心問題一直爭論不休,迄今難以達成共識,遑論形成公認的標識性概念、核心範疇及創新理論。在此背景下,《當代神經美學研究》(丁峻等著,科學出版社2018年3月版)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啟示。
多維度、多要素和多階段的思想路徑
長期以來,西方的美學概念—範疇體系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西方思想家佔據美學領域的學術制高點,並日益強化其在美學以及哲學認識論領域的主導地位。受其影響,國內的美學研究一度十分依賴西方思想理論和知識體系,對研究對象進行「強制闡釋」及附和式論證,「本體闡釋」缺席、自主思想失語、缺乏標識性概念和原創理論,致使中國的美學研究無法擺脫西方美學框架體系的桎梏,阻礙了21世紀中國特色美學體系的建構進程。
傳統美學認識論囿於笛卡爾的主客二元論思想範式,存在著誤區,僅僅在形而上的層面建構美學命題並尋求解決之道,未能藉助科學事實支撐思想概念和理論範疇,因而導致長期以來其對人類審美主客體相互作用機制的理解和認識呈現出膚淺、混亂。當代神經美學研究通過對審美行為的神經電生理學實驗、神經成像術觀測和神經化學定量分析等新技術,努力提升美學研究的客觀性品格;其所體現的多維度、多要素和多階段的思想路徑,有助於充實與改善美學研究的方法論效用。神經美學對人類審美活動之中心腦體相互作用的時間位相—空間序列展開經驗性描述,有助於思考當代及未來美學研究的認識論框架。
當代西方神經美學研究缺失思想框架
神經美學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是一個相對年輕、屬於實證美學分支的新型交叉學科。20世紀上中葉,西方哲學領域中的語言學、邏輯實證主義和分析主義紛紛轉型,到了20世紀中下葉轉向人本主義。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後腦科學的蓬勃發展,為美學實施真正意義上的認知機制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該書作者提出,上述背景為神經科學的誕生奠定了社會思想基礎和知識框架。神經美學源於實驗心理學、經驗主義美學和審美心理學,同時借鑑了美學認識論、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思想概念、研究路徑與經驗資料。神經美學對進行思考、創作和鑑賞藝術作品活動,對自然景象、社會情感關係、生命形象進行了審美認知的科學研究。神經美學在有形而具微的大腦神經系統層面,對人審美行為的內在機製做出了新穎的解釋,由此促進了學術界和社會大眾對人的審美活動之深層內容和文化意義的進一步理解。這門學科吸引了眾多學科的研究者,其中包括神經科學家、藝術學家、教育學家、臨床神經精神醫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等。
該書作者清醒地認識到,當代西方神經美學研究雖然藉助其深微精細的客觀實證研究,克服了傳統美學研究的主要缺點,卻有意無意地走向了另一個層面,既偏離了「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的認知反應→審美主體的大腦反應→審美主體的身體反應→審美主體的本體表達和對象化表達活動」這個邏輯序列,又偏離了「審美主體的自下而上與由上而下的完整認知反應→審美主體的大腦反應→審美主體的身體反應→審美主體的對象化與審美表達產物」這個邏輯序列。它僅僅從審美認知的神經現象學層面,考察審美主體對外源性審美對象的心、腦、體反應,尚未慮及審美主體對自我(客體性自我、對象性自我)的審美感知、價值完善及價值體驗,導致主體性缺失的問題。要言之,由於迷失於高階維度的合理概念與範疇建構,當代西方神經美學研究在宏觀層面缺失思想框架,進而在實證層面呈現出碎片化現象,無助於人們理解雜亂紛呈的表象背後所內蘊的統一協調的大腦整體活動規律及精神心理運作機制。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神經美學理論框架
全書通過對當代西方神經美學研究狀況進行理論審視與思想評析,旨在形成下列觀點。一是對神經美學的獨特優勢及知識貢獻進行理論概括。二是對當代西方神經美學的理論範式進行邏輯辨析,認為當代西方神經美學研究主要基於空間形態和時間維度,探測大腦加工審美信息的中觀結構與主導功能,明顯缺少基於整體維度的系統辨識和基於微觀維度的精細辨識。三是對當代西方神經美學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根源展開了多層次的思想辨析。四是嘗試提出未來神經美學及發展中國特色神經美學研究的建設性思路。
這種建設性思路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是思想範式轉型,要從二元主義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單一性、單向度和直接性的機械範式,向多元化、雙向性和中介性的科學認識論範式轉換,以實現神經美學對人類審美活動之心腦機制的深化、細化和理論化目標。其次是提出方法論發展目標,認為應逐步建構適合認知神經美學的雙元一體化思想方法論和技術方法論體系,其中包括有關雙元客體的審美認知以及元認知方法論。再次是制定實驗標準完善目標,未來的神經美學研究需要進一步充實與完善其用以判斷與檢驗經驗事實的特異性、更高靈敏度及更高信效度的客觀標準,其中包括用以表徵審美主體情感高峰體驗的複合性大腦指標(腦電波譜—神經化學代謝譜—腦磁圖譜)。最後是努力建構理論發展目標,增加有關先驗意識自然化的審美行為驅動理論,創立與充實有關審美元認知的自我參照系理論、具身化理論和審美主客體工作記憶理論,建立審美主客體意識及其工作記憶的神經網絡映射模型。
神經美學研究由於問世時間不長,再加上其對形而下定量數據的獲取路徑、判斷標準、解釋框架仍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書中涉及的諸多理論設想與實驗工作還有待於接受學術界的考驗。但毋庸置疑的是,該書不但對西方神經美學研究的未來展開了探討,同時也對中國未來的神經美學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參考。它既基於神經美學又不拘泥於斯,而是拾級而上,在美學和哲學認識論這個宏闊高遠的思想平臺上,審視相關的核心範疇、思想原理和理論模型,致力於建構科學的神經美學理論體系。對於提振當下和未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自信,中國學者作出了自己的積極嘗試。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大腦、心智與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