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尋美:探索神經美學的思想之道

2020-12-01 中國社會科學網
腦中尋美:探索神經美學的思想之道

2019年11月06日 08:4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巍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傳統的美學研究儘管對人類審美現象進行了持續不斷的艱辛探索,然而對於美的本質及其從何而來、美的標準是什麼、影響審美的因素有哪些等核心問題一直爭論不休,迄今難以達成共識,遑論形成公認的標識性概念、核心範疇及創新理論。在此背景下,《當代神經美學研究》(丁峻等著,科學出版社2018年3月版)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啟示。

  多維度、多要素和多階段的思想路徑

  長期以來,西方的美學概念—範疇體系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西方思想家佔據美學領域的學術制高點,並日益強化其在美學以及哲學認識論領域的主導地位。受其影響,國內的美學研究一度十分依賴西方思想理論和知識體系,對研究對象進行「強制闡釋」及附和式論證,「本體闡釋」缺席、自主思想失語、缺乏標識性概念和原創理論,致使中國的美學研究無法擺脫西方美學框架體系的桎梏,阻礙了21世紀中國特色美學體系的建構進程。

  傳統美學認識論囿於笛卡爾的主客二元論思想範式,存在著誤區,僅僅在形而上的層面建構美學命題並尋求解決之道,未能藉助科學事實支撐思想概念和理論範疇,因而導致長期以來其對人類審美主客體相互作用機制的理解和認識呈現出膚淺、混亂。當代神經美學研究通過對審美行為的神經電生理學實驗、神經成像術觀測和神經化學定量分析等新技術,努力提升美學研究的客觀性品格;其所體現的多維度、多要素和多階段的思想路徑,有助於充實與改善美學研究的方法論效用。神經美學對人類審美活動之中心腦體相互作用的時間位相—空間序列展開經驗性描述,有助於思考當代及未來美學研究的認識論框架。

  當代西方神經美學研究缺失思想框架

  神經美學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是一個相對年輕、屬於實證美學分支的新型交叉學科。20世紀上中葉,西方哲學領域中的語言學、邏輯實證主義和分析主義紛紛轉型,到了20世紀中下葉轉向人本主義。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後腦科學的蓬勃發展,為美學實施真正意義上的認知機制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該書作者提出,上述背景為神經科學的誕生奠定了社會思想基礎和知識框架。神經美學源於實驗心理學、經驗主義美學和審美心理學,同時借鑑了美學認識論、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思想概念、研究路徑與經驗資料。神經美學對進行思考、創作和鑑賞藝術作品活動,對自然景象、社會情感關係、生命形象進行了審美認知的科學研究。神經美學在有形而具微的大腦神經系統層面,對人審美行為的內在機製做出了新穎的解釋,由此促進了學術界和社會大眾對人的審美活動之深層內容和文化意義的進一步理解。這門學科吸引了眾多學科的研究者,其中包括神經科學家、藝術學家、教育學家、臨床神經精神醫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等。

  該書作者清醒地認識到,當代西方神經美學研究雖然藉助其深微精細的客觀實證研究,克服了傳統美學研究的主要缺點,卻有意無意地走向了另一個層面,既偏離了「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的認知反應→審美主體的大腦反應→審美主體的身體反應→審美主體的本體表達和對象化表達活動」這個邏輯序列,又偏離了「審美主體的自下而上與由上而下的完整認知反應→審美主體的大腦反應→審美主體的身體反應→審美主體的對象化與審美表達產物」這個邏輯序列。它僅僅從審美認知的神經現象學層面,考察審美主體對外源性審美對象的心、腦、體反應,尚未慮及審美主體對自我(客體性自我、對象性自我)的審美感知、價值完善及價值體驗,導致主體性缺失的問題。要言之,由於迷失於高階維度的合理概念與範疇建構,當代西方神經美學研究在宏觀層面缺失思想框架,進而在實證層面呈現出碎片化現象,無助於人們理解雜亂紛呈的表象背後所內蘊的統一協調的大腦整體活動規律及精神心理運作機制。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神經美學理論框架

  全書通過對當代西方神經美學研究狀況進行理論審視與思想評析,旨在形成下列觀點。一是對神經美學的獨特優勢及知識貢獻進行理論概括。二是對當代西方神經美學的理論範式進行邏輯辨析,認為當代西方神經美學研究主要基於空間形態和時間維度,探測大腦加工審美信息的中觀結構與主導功能,明顯缺少基於整體維度的系統辨識和基於微觀維度的精細辨識。三是對當代西方神經美學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根源展開了多層次的思想辨析。四是嘗試提出未來神經美學及發展中國特色神經美學研究的建設性思路。

  這種建設性思路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是思想範式轉型,要從二元主義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單一性、單向度和直接性的機械範式,向多元化、雙向性和中介性的科學認識論範式轉換,以實現神經美學對人類審美活動之心腦機制的深化、細化和理論化目標。其次是提出方法論發展目標,認為應逐步建構適合認知神經美學的雙元一體化思想方法論和技術方法論體系,其中包括有關雙元客體的審美認知以及元認知方法論。再次是制定實驗標準完善目標,未來的神經美學研究需要進一步充實與完善其用以判斷與檢驗經驗事實的特異性、更高靈敏度及更高信效度的客觀標準,其中包括用以表徵審美主體情感高峰體驗的複合性大腦指標(腦電波譜—神經化學代謝譜—腦磁圖譜)。最後是努力建構理論發展目標,增加有關先驗意識自然化的審美行為驅動理論,創立與充實有關審美元認知的自我參照系理論、具身化理論和審美主客體工作記憶理論,建立審美主客體意識及其工作記憶的神經網絡映射模型。

  神經美學研究由於問世時間不長,再加上其對形而下定量數據的獲取路徑、判斷標準、解釋框架仍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書中涉及的諸多理論設想與實驗工作還有待於接受學術界的考驗。但毋庸置疑的是,該書不但對西方神經美學研究的未來展開了探討,同時也對中國未來的神經美學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參考。它既基於神經美學又不拘泥於斯,而是拾級而上,在美學和哲學認識論這個宏闊高遠的思想平臺上,審視相關的核心範疇、思想原理和理論模型,致力於建構科學的神經美學理論體系。對於提振當下和未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自信,中國學者作出了自己的積極嘗試。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大腦、心智與教育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神經美學:藝術的秘密就在大腦
    作為一個學科,神經美學的建立時間不長,嚴格來說是在1999年。這一年,英國著名的視覺神經學家薩米爾·澤奇(Semir Zeki)發表了論文《藝術與大腦》(Art and the Brain),出版了專著《內心視野:藝術與大腦的探索》(Inner Vision: An Exploration of Art and the Brain)。
  • 美術研究|從美學角度論紫砂造物之道及發展趨勢!
    它不單純滿足實用,亦可用「道」與「器」來分析其形制、法則、規律與器物的關係。本文從美學的視角探討了紫砂器物的萌發、功能和審美價值,以提升紫砂文化的理論內涵和審美趣味,並從擇材施技、因人而異、與時俱進等方面論證了紫砂造物之發展趨勢。
  • 康德美學思想方法的啟示:人類的認識為什麼離不開辯證思維?
    康德美學(《判斷力批判》)是康德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探討了美的問題(自然美、藝術美)。在康德看來,美的事物的性質很特殊,需要運用特殊的思想方法才能揭示真相。這是康德美學辨證法的來源。在西方文化中,辨證思維不是主流,西方主流思想方法是邏輯思維(又叫理性思維),或叫亞裡斯多德的三段論式思維。
  • 禪宗與文藝美學相通的探索
    ,研究了審美的妙悟、虛靜、言意、境界、形象、靜觀、直覺、想像、頓悟、靈感等以及禪宗對山水詩畫、古窟雕塑藝術、建築藝術等的美學影響。本文試圖對禪宗在本體論、方法論上給美學有何啟發、對我們建立和發展文藝美學有何重要幫助等問題作一些探索。禪宗的本體,可說是一種無本體的「本體」。它否定了傳統哲學中作為終極實在的本體。它的宗旨是「識心見性」,「見性成佛」。
  • 荀子思想與地名美學構建-焦子棟
    荀子思想與地名美學構建 (蘭陵後學焦子棟 整理)革命先烈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一文中指出:「中國是無地不美,到處皆景,自城市以至鄉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飾和培植,都可以成流連難捨的勝景;這好象我們的母親,她是一個天資玉質的美人,她的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有令人愛慕之美。
  • 中華美學:樂道為美
    《中華美學概論》對中華美學思想及其特性進行了全面的闡釋,涉及了中華美學思想的文化土壤、思想淵源、發生演變、哲學基礎、審美現象學、審美本質論、審美主體論、審美對象論、審美意識論、主體間性、審美規範和審美範疇、功能論等方面。他認為,中華美學有著豐富而深刻的美學思想,但沒有形成嚴密的概念、邏輯體系。
  • 中華美學精神光芒萬丈
    古希臘延續約650年就滅亡了,但古希臘美學提出的真善美統一的思想成為西方美學的重要傳統,直到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出來才遭到了顛覆。而中華文明則是世界唯一延續至今並仍然擁有強大生命力的古老文明。先秦美學提出的真善美統一的思想在後世持續傳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使之升華到一個新階段。
  • 踐行生態文明之「道」——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的三重探索
    《指南》明確要求要堅持底線思維,在生態文明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下編制規劃。踐行生態文明之「道」,是市級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中要肩負的必然使命,因此需要在市級總規編制層面著重開展三重探索:一是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發揚並豐富其理念內涵與實踐基礎;二是堅持底線思維,促進生態優先原則下的生態空間保護與提升;三是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推動綠色發展引領下的生態資源價值提升與空間優化。
  • 康德對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主要影響 張政文
    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是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與西方美學理論雙向參照中根據20世紀中國文化、理論、文藝的實際需要建構、發展的。西方美學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對20世紀中國美學意義巨大,對此的研究始終是中國美學界的重要話題。不過,在研究中人們似乎更重視黑格爾,而康德的影響未能充分確認。
  • 蓋格:超美之美——論美學與神學的關係
    神學美學的歷史回顧在基督教神學史上,關於美的追問相對較晚。基督教思想家的首要研究對象,並不是美的理論、藝術理論以及其與基督信仰的關係。直到當代,他們的興趣之大要在於探討上帝的存在、言說與行動的理論,探討救贖歷史的人物、事件和手段,探討藉助美的範疇在體驗和成就上帝恩典時[人的]主觀回應過程。上帝道成肉身的福音,即神性的放棄(Kenosis)是神學美學最初的本質性重點。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精神與禪宗思想美學
    蘇軾雖自稱「道人」,同時也號「居士」,自謂「吳越多名僧,與吾善者常十九」。黃庭堅篤信禪宗,其論書語,常如禪家句,和用禪家臂喻,還說自己「是僧有發,似俗無空,非夢中夢,見身外身」。到唐初,虞世南撰《筆髓論》,其中《契妙》一章,講書之「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強調「必在澄心運思至微妙之間,神應思徹」,講的也是從苦練中漸悟書理,「悟於至道,則書契於無為」。然而事實上,世上並無抽象的純形式存在。
  • 這本美國人用英語寫的日本美學之書翻譯成中文後,竟然賣脫銷了
    如果讓大家在東方美學體系內挑出兩個詞彙或事物作為代表,相信很多人會選擇「茶道」、「侘寂」。無論是精行儉德之茶,還是殘缺未滿的侘寂,均是在東方思想美學體系中,由物至道,器以載道的集中體現。而在今天快節奏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既遠離了琴棋書畫詩酒茶般的傳統精緻浪漫,更沒有了在物之殘缺中發現屬於「不完美之美」的耐心和視角。幸好,在不斷地總結反思與融合觀照中,東方美學之源未被截斷,我們還有機會重拾物之美,茶之道。
  • 姜夔「適中之美」的藝術思想審美觀
    道家之「中和觀」側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上,順應自然之發展,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儒家之「中和」具有「和而不同」之意,「從美學思想上看,要求對立因素在審美對象中應該和諧、統一。」這些古人的觀點,講究「適中之美」,得要有合適的節度,達到極處,毫無偏倚。
  • 當汽車邂逅藝術 北京現代第十代索納塔演繹B級車美學之道
    當汽車邂逅藝術 北京現代第十代索納塔演繹B級車美學之道 2020/11/25 15:42 來源:廠商供稿 瀏覽:719
  • 方法論意識與中國傳統美學研究
    隨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如何研究中國傳統美學、闡釋中華美學精神,使其有效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要求理論工作者在研究路徑、研究視野、研究話語等方面具有一種自覺的學科研究方法論意識。研究路徑中的學科意識    開展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及其內在精神的闡發工作,首先面對的是美學這一學科的定位問題。
  • 老莊的思想為什麼會稱「道家思想」?為什麼就是這個「道」字呢?
    近兩日在看莊子《齊物論》,說心裡話太長了,看得有點頭大,看的途中想到了「道」字,我喜歡老莊的道家思想,突然的就對這個「道」字產生了興趣,眼見的一個「走之旁」加一個「首」,想知道具體的意思呀?這種因為奇妙的興趣學習是動力,若是覺得無趣的話,枯燥的古文是不想看的,但我不一樣,我完全就是好奇興趣,特別想知道老莊的思想為什麼會稱為「道家思想」?
  • 致敬宇宙探索 ▏解讀書香門地美學產品設計靈感源泉
    宇宙,一個浩瀚無垠的時空,一直吸引著我們去探索。千百年來人類痴迷於宇宙的無窮無盡,根據目前的理論證據推測,宇宙大約誕生於138億年前,在宇宙誕生之後,整個空間經過超光速膨脹,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計算出它的直徑至少有782億光年。
  • 方英敏:關於身體美學的三種定位
    張法指出:「身體美學如何進入美學理論的整體之中?對中國的美學理論而言,從古到今身體是鑲嵌在整個理論之中的,當身體美學以自身獨立的方式出現之後,把它放在美學原理體系的什麼地方呢?僅就一般美學原理的體系而言,是在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形式美等之外再加上一個身體美?它又怎麼與本來已經存在於藝術美、社會美、形式美等之中的身體相關部分進行協調呢?
  • 堅持愛與守護,致力於美學探索,海馬體新年照「獨家揭秘」
    每一處考究的細節,都是海馬體對產品的不斷創新,對美學的不斷探索。而對產品體驗細節的把控,則彰顯出海馬體始終堅持以用戶為中心的運營思維,打造真正符合顧客心智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海馬體抓住人們對於節日的儀式情結,為用戶推出一系列風格化的產品,從成立之初到如今已為數萬消費者提供美學服務。而本次2021新年新品也不負廣大消費者的期待,產品整體畫面強調新年氛圍,結合牛年選取了「犇」作為穿插在畫面中的關鍵元素,通過傳統配色紅、藍、黃作為主色調,結合紅包、春聯等春節限定周邊以增加濃鬱的過節氛圍,滿足用戶對於新春佳節的儀式感。
  • AEGx金瓦獎環球設計思想節 思想同行定見未來
    德國百年家電品牌AEG將以首席共建品牌的身份,出席這場主題名為「設計定見未來」的思想盛宴,與眾多設計大咖一起深度聚焦藝術設計與生活美學的豐富內涵。產品賦予創意之淵,實現了功能和美學的統一,深受各界人士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