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論語(ID :lunyua)
荀子與孟子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繼承了傳統的儒家思想,而又集諸子百家之大成。荀子主張「性惡論」,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性,強調實踐的作用,是積極的人生哲學。
今天,來看荀子的十句話:
1、學不可以已。
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應該持之以恆。在這句話後,荀子就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的比喻,來說明學習的無止境。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經過加工以後就能變直,刀劍在礪上磨過就會變得鋒利,君子學習淵博的知識,並且能經常注意考察自己,那麼他就會變得聰明,而行動上也不會犯錯誤。荀子用木與刀劍為例,來說明人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檢驗自己。
張嘯天 攝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親臨深澗,就不知道地有多厚。這與開頭所說的「學不可以已」是一致的。學無止境,只有看到前人豐厚的知識成果,方才知道自己的淺薄與不足。因此要不斷學習。
4、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我曾經整天苦思冥想,但還不如學習一會兒收穫大;我曾經踮起腳跟遠看,但還不如登高之後看得寬廣。
當我們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應該把這當作學習的契機,有思考但不是閉門造車;要善於主動尋找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豐富自己、並向更高處攀登。
5、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君子定居時一定要謹慎地選擇好地方,外出要和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交往,以此防止受邪惡人的影響,而接近於正道。一定要注意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
6、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沒有刻苦鑽研精神的人,在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的成績;不能埋頭苦幹的人,在事業上就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鍾欣 攝
7、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君子為學,聽在耳裡,記在心上,體現在儀表舉止上,表現在一舉一動間。即使是極細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別人學習的榜樣。
8、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習的途徑沒有比接近良師益友、積極向良師益友學習更省事的了。在荀子看來,效仿良師益友,聆聽君子的學說,能使我們養成崇高的品格,獲得全面的知識,而通達世事了。
9、學也者,固學一之也。
學習,本來就應該一心一意,就是要學到完全徹底。這與開頭所說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致的。學習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見成效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過程。同時這個積累的過程需要專心致志、一心一意,需要明確的目標和堅持到底的毅力。
10、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
君子知道學識不全面、不純粹是不足以稱為完美的,因此他們反覆學習以達到前後聯繫,用心思考以達到融會貫通,效法良師益友努力地去實行,除掉有害的東西,培養有益的學識。可見在荀子看來,學習不僅僅是指書本的學習,還包括了道德的修養,是內外兼修的。
你記住了嗎?
原標題《荀子10句話 ,學習好方法》
編輯:楊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