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2月9日訊(通訊員 羅亞琪)戰國晚期,數百年的戰亂即將結束,政治走向統一,百家思想也走向系統和兼容。無數背負各自使命、承載先輩理想的個人,把自己的命運匯入歷史的滾滾洪流。他們有的順勢而為,頗得賞識;有的命途多舛,壯志難酬。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個嶄新的國家昂然誕生,統一的中國正蓄勢待發。
12月9日19:30,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三集《洪流》,即將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
荀子:「人性本惡」,援「法」入「禮」
把孔子奉為精神導師的荀子,與多數固守傳統的士人不同,有著更開闊的胸懷與視野。他不排斥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也不偏信儒學先輩的觀點。荀子提出「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爭鋒相對,認為人並不是因為本性中無法避開道德才有道德,而是因為人知道應該具備道德,所以才努力向善。
荀子重視制度,強調規則,援「法」入「禮」,取儒法理念各自的優勢,提出禮法互補的治國模式。他為民疾呼,是打破「儒者不入秦」法則的勇者;他諄諄教導,是韓非和李斯思想啟蒙的良師。
荀子是中國文化發展進程中非常關鍵的人物,他的思想經過發酵沉澱,日漸成熟;他繼承先師的學問和思想並不斷創新,故後世有人稱荀子是「集百家之大成者」。他勇於創新和大膽開拓的嘗試,突破成見樹立標杆;他兼容並包的意識、學術批判的精神,更是為後世的學子開闢了一片更廣闊的天地。
李斯:助秦王統一六國
李斯樂觀果決,走上了一條與老師荀子和同學韓非都不一樣的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進程中,他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歷史為李斯準備了一個秦國,也為秦國準備了一個李斯。身為楚國人的李斯果斷前往秦國,獻計秦王,他的野心和才華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賞識。他兼併六國的構想:「陰遣謀士,重金收買六國大臣,不為秦所用者,利劍殺之,然後軍事進攻」,正是秦王嬴政實現統一六國理想抱負中的一場及時雨。
識時務者為俊傑。李斯的鐵腕法家,配上亟須一統天下的秦國,是那麼合拍。滅六國、統天下,秦國的金戈鐵馬快速地略過其他國土,而李斯,也成了當時最強國度裡最有權力的朝臣。
韓非:命途多舛,「法不阿貴」
同樣師從荀子,韓非敏銳地意識到了儒學的弱點——有德無勢。故韓非主張君王應該用「法」「術」「勢」三者結合起來治理國家,他明確提出「法不阿貴」,即在律法面前不分貴賤,有權有勢的人也要受到同樣約束。
縱使韓非才華橫溢,他卻是一個被時代辜負的人。作為韓國王室公子,韓非眼前是家,身後是國。韓國常年被徵伐,所以在學成之後,身負重任的韓非只得又回到故土。等到再次與李斯相見時,已是滄海桑田。一個是韓國王室,一個是秦國重臣,國難生生橫亙在兩人之間,註定昔日默契無限的同窗只能成為敵人。韓非死於李斯送的毒酒之下。
儘管這一生命途多舛、荊棘攔路,韓非卻留下了集法家思想大成的著作,被輯為《韓非子》,不斷啟示著後世的法律和文化。他的法治見解,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後世人們反抗法外特權奠定下理論基礎。
天下皆歸秦國,一個時代的帷幕急速落下,一個新的時代迅疾來臨。嬴政用十年時間,完成統一大業,數代人苦苦追尋而不得的理想,似乎正在實現。人們放下刀槍,從戰場上走下來,奔赴荒蕪已久的家園。天下再次變為一家,曾經散落四方的人心,逐漸歸攏一處。這將是一個完全迥異於過往的新國家,無限可能正在孕育。
紀錄片《中國》第四集《一統》將於12月10日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講述一個嶄新王朝誕生後統一萬象的局面,敬請期待。
來源:紅網
作者:羅亞琪
編輯:馬麗紅
本文為湖南頻道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12/09/8692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