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什麼人和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順德職業技術學院一貫堅持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央16號文)精神,根據高職教育特點及其發展趨勢,遵循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通過構建大德育機制,真正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通過環境薰陶,著力建設以人為本的德育文化,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品質;創新適應工學結合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踏實做事、誠信做人、人格健全、全面發展」實用型人才。
一、著力構建大德育機制,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
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學院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努力構建各教育教學要素協調配合的全員參與、全方位實施、全過程育人的大德育機制,其內涵包括理念、目標、核心、體系和機制五個方面。
高等職業院校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才能肩負起科教興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任,才能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我校在2002年提出了十六字的辦學理念——立足地方,以人為本,崇尚品位,辦出特色。辦學理念成為學院構建「大德育」工作體系的指導思想和行為規範,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其中「以人為本」是辦學理念之核心,是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人是一切教育活動的中心,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以學生為主體,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成長和全面發展的育人環境;辦好學校的基礎是依靠人,人是學校資源的第一要素,為教職工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工作氛圍,以利於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教師文化素養、學校文化品位。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本著德育為先,全面發展的要求,我校提出了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培養目標: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踏實做事、誠信做人、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技術應用性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因此我們一直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教育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我校有一支高素質的輔導員隊伍和學生管理隊伍,以他們為主體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過多年的思考與實踐,我校初步構建了黨委領導,宣傳部統籌,學工部、團委為主體,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教育課為主渠道,教學管理等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多位一體的大德育工作體系,建立全員參與、全過程實施、全方位培養的德育機制,發揮教書育人、實踐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的功能。
二、著力適應工學結合的要求,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在大德育體系機制確立以後,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過不斷探索,我們提出三條主要途徑:課堂上教學,生活中體驗、環境中薰陶。
(一)寓思想政治教育於課堂教學。
我校積極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學校加強領導,成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黨委指定一位黨委副書記、一位副院長共同抓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與管理,學校保證經費的投入,加強教師引進和培養。其次,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體系進行教學改革,使學生能夠比較完整地認識和理解不同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軌跡,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世界觀。再次,在教學方法上,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既安排理論課時也安排實踐課時,課程分為若干專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社會調查,寫出有理論分析的總結。最後,我校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選派部分優秀輔導員進入思政課課堂,系統學習理論,提升理論水平,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思政課教師參與各類學生工作,選派有經驗的老師到學工部掛職參與學生工作。經過幾年努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見初見成效。2008年6月,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廣東省高校思政課建設評估中獲得優秀,被評為「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政課優質建設課程」,受到教育廳領導專家的高度肯定。
重點開設《大學國文》、《哲學基礎》、《數學及數學文化》和《大學體育及體育文化》等課程,加強人文歷史基礎知識、哲學思維方法、科學精神的傳授,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數學及數學文化》為例,一方面使學生掌握高等數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而且要培養解決應用問題的初步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從哲學高度來認識,並挖掘數學本身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與辨證觀點,使學生體味到把雜亂整理為有序、使經驗上升為規律的數學之美。
開設「名家講人文」、「大師講經典」等選修課及文化素質大講堂系列講座,滿足學生對人文知識的渴求,提升學生文化素養。我校圍繞學生的「文明修身」活動已經開設了51講文化素質教育大講堂,拓展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通過禮樂文化系列講座《中國古代社會的禮制與禮儀》、《現代人際交往中的禮》、《和諧社會呼喚禮》等的系統講授,促進了學生文明修身,促進了我校的校風建設。禮貌、謙讓等風尚在學生中已經蔚然成風。比如從排隊等車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學生文明行為的風貌,受到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等的好評。
在專業課程中滲透人文內容,探索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塗裝工藝」課程改革實現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塗裝工藝」課程是一門專業課程,過去是一門傳統的塗裝技術課程,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居住環境要求更人性化、更具有品位。傳統的塗裝技術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急需發展藝術塗裝,重在實現塗料的裝飾作用,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通過課程改革,學生除了掌握原有的塗裝技術外,增強了藝術設計的技能,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得到了較大提高。在「模具設計與製造」課程中滲透藝術教育。「模具設計與製造」課程,是由模具設計專業與藝術設計系工業設計專業合作建設,融入了產品造型設計知識和形態美學理論,是模具設計從過去單純的數控設計轉為機械與藝術設計的有機結合,在專業教學中融入美學的內容,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格品位。
實施因材施教,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全校開辦了體育、音樂、舞蹈、美術、書法、經典誦讀等人文素質教育特長班15個,共有來自全校9個系(二級學院)的470名同學參加學習,組織各系以及行政部門的30餘位老師擔任指導教師進行輔導和培訓。經過培訓,學生的特長得以施展,文化藝術水平和修養有了較大提高,並舉辦了專場匯報演出和作品巡展。
(二)寓思想政治教育於專業實訓實習
作為一所高職院校,專業實習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我們在實習中仍然堅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專業教師帶隊實習之外,主管學生工作的各系書記、思政課教師、輔導員也必須深入企業,及時了解學生在企業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情況,掌握學生思想動態,解答學生思想疑惑,同時也要解決學生實習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校內實訓基地著重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同時引入企業管理文化內容,實行統一著裝、打卡上下班等制度,強化質量意識、安全意識、規範意識、誠信意識。校外實習基地體驗企業文化,學習企業老總不畏艱辛的創業精神和誠信經營的職業道德,學習工程技術人員精湛的技術和創新精神,在頂崗實習中學習工人吃苦耐勞的勞動態度,體驗勞動的艱辛。培養學生踏實做事、誠信做人的基本品質。
(三)寓思想政治教育於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體驗的重要環節,對於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鍛鍊意志,體驗生命價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每年組織二年級學生參加2周以上的社會實踐,此外,還組織其他年級學生參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深入社區開展服務,認識自我價值。在日常的學習中,青年志願者積極參與社會服務,開拓視野,回報社會。如2006年的廣東省第十二屆運動會中,我院共有1300名同學參與了開幕式演出和志願服務活動。2008年我院酒店及旅遊管理系共有120多名同學參加了北京奧運服務,在兩個多月的服務中,同學們開闊了視野,磨鍊了意志,提升了能力。
三、環境薰陶,著力建設以人為本的德育文化,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品質
環境薰陶是我校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大學校園是一個教育環境,同時也是一個文化環境,而且兩者有著相互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我校通過校園「四種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活動文化、制度文化的構建,體現了校園文化價值觀:培養既能勝任具體工作,又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健全人格的可持續發展型人才,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公民。
(一)塑造精神文化
以辦學理念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寬鬆、和諧的學術氛圍和民主氛圍,良好的校風、學風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辦學理念在哲學上講,是教育精神的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它反映一個學校長期積累的文化底蘊和辦學思想,具有指導形成健康校園文化氛圍,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激勵人的意志的作用。它還作為一種準則規範師生的行為,指導師生實踐,培養師生向上的精神,所以它是大學精神的結晶和靈魂。
(二)建設規範文化
規範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各種規章制度、道德規範、行為規範等,對科學規範各項工作,規範師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導向和約束作用,是實現人才培養工作良性循環的保證,如通過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制度,規範學生行為,培養誠信品質。我院已成為廣東省建設大學生信用檔案十所試點院校之一。學院堅持學生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不斷完善制度建設,通過有效途徑執行和落實,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管理部門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管理制度建設,師生共同建設學院規範文化,營造良好文化教育氛圍。
(三)繁榮活動文化
圍繞「提倡高雅藝術,推動科技創新,建設人文校園」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達到開發智能、薰陶情感、磨練意志、塑造人格的育人目的。我校每年都舉辦文化藝術節和科技節。如今年的文化藝術節主題就結合建國60周年,確定為「傳承紅色文化,唱響順職樂章」把紅色文化和我院發展聯繫起來,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創作出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科技節以挑戰杯為龍頭,同學們可以跨系跨專業參賽,如電子系的機器人大賽,吸引了非電子專業的同學積極參加,培養了創新能力。2003年以來,學校與順德青年企業家協會攜手合作,每年成功舉辦「非常對話·踏上成功路」論壇。活動圍繞大學生關心的「創業與成功」、「理想與現實」、「人才與就業」等主題,邀請成功的青年企業家與青年學子面對面地溝通、交流和探討,通過互動與對話,讓大學生從企業家們身上,體會到創業的艱辛,成功的不易,感受企業家的成功之道和他們踏實做事、誠信做人的品質。近年來,學生共獲國家專利36項,全國高職高專「發明杯」創新大賽金、銀、鋼獎24項,2008年、2009年連續兩年在全國技能大賽總決賽中,我校共取得了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的好成績。
(四)打造景觀文化
校園景觀是校園物質文化的一部分。校園景觀作為一種物質的客觀存在,能為人們的感官所直接觸及,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優美而具有品位的校園景觀不僅能起到美化環境、裝飾校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積澱著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蘊含著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能以獨特的物質文化形態影響師生員工,起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作用。我校建設校園景觀文化的理念,體現自然美,展現和諧美,凸顯人文美,追求精神美,體現整個校園現代、純淨、優雅、舒適的特色。校園景觀文化建設的關鍵在於構築較高的文化品位,利用這一高品位的文化背景,教育人、啟迪人、感染人、薰陶人、引導人,喚醒人的主體意識,求真向善,滋養人才健康成長。我校葉俊威同學,克服家庭經濟困難,努力學習,到大學後一直熱衷於創造發明。2008年,葉俊威參加了第六屆「挑戰杯」廣東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獲得了廣東省級銅獎和學校的銀獎。在老師帶領下出色地完成了多項課題,2009年1月該同學被團中央、全國學聯評為2008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廣東省僅有五名大學生獲此殊榮,高職院校學生僅此一名。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事關「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高等學校應肩負的神聖歷史使命。我校將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的「大德育」體系,繼續探索新思路、新機制,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努力開創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陳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