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強化實踐性,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著力點。當前,我國面臨著新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民生改善考驗和外部環境考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更加艱巨和繁重,迫切需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以創新視野和開拓思路,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創新實踐性思維,立足了解學生關心什麼與回答社會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相結合,主動在社會上發掘實踐性題材。
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來看,屬於生產關係的任何調整和變革,都會給社會帶來深刻的變化。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和差異性的增強,帶來的是對社會產生新的關心、新的思考甚至是新的困惑,這是不同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的盲點和弱點。這些盲點和弱點看似是挑戰,實則是機遇,是思想政治教育力求取得實效的主攻方向和突破領域,需要我們打破思維定式,以思維創新促進實踐性創新,立足了解學生關心什麼與回答社會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相結合,主動在社會裡發掘實踐性題材,著力解決盲點部分和弱點部分。
我國已進入改革深水區和攻堅期,發展的問題和發展中的問題仍然很多,我們既不能迴避這些現實問題,也難以把這些現實問題都拿出來給學生講,必須提煉學生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敢於回答,樂於回答,善於回答。
創新實踐性模式,立足幫助學生解決什麼與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等活動相結合,主動在校園內搭建實踐性載體。
2013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表明,學生對本校工作滿意度總體評價前三位分別是「輔導員工作」(96.1%)「校風學風建設」(96%)「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95.6%),2012年這項調查結果是「輔導員工作」(96.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95.6%)「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95.1%),輔導員工作之所以位居滿意度調查首位,受到學生歡迎,正是得益於輔導員能夠關心和解決學生實際問題。這一調查結果為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模式提供了新的支持。
當前,要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為核心,以「創新實踐性模式」為突破,著力在校園內搭建多層次實踐性載體,努力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搭建與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相結合的實踐載體,貼近時代,突出主題,著力解決「理想」問題;搭建與選樹典型相結合的實踐載體,貼近學生,突出示範,著力解決「榜樣」問題;搭建與幫扶體系相結合的實踐載體,貼近生活,突出關愛,著力解決「困難」問題;搭建與校園文化相結合的實踐載體,貼近實際,突出文化,著力解決「精神」問題。
校園文化是高校自身獨特的人文教育景觀,校園文化總能在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營造,在營造中培育,在培育中弘揚,在弘揚中傳承和創新,必須把校園文化建設貫穿於實踐育人的全過程,發揮高校精神文化的鑄魂功能、環境文化的薰陶功能、制度文化的凝聚功能和行為文化的引領功能,切實增強校園文化的影響力。
創新實踐性內容,立足知道學生需要什麼與運用社會德育資源相結合,主動在地方上開闢實踐性渠道。
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擔起責任來,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門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形成理論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有機結合的工作合力,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運用中的具體體現。思想政治教育進課堂、進實踐和進頭腦,關鍵是進頭腦。
在拓展實踐性途徑中,常常發現許多學生「看起來震動、聽起來激動、想起來感動、做起來不動」,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進了課堂,進了實踐,但沒有真正進入頭腦。要切實打通思想政治教育這最後一公裡的通路,就必須知道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內容,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形式。從目前來看,這些問題全部放在課堂裡一攬子解決還不現實,還需要主動在地方上開闢新的實踐性渠道。
以「移動課堂」為內容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推進了與地方德育資源的深度結合,為思想政治教育真正進頭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活潑豐富的實踐教學活動結束後,學生心中的問題往往並沒有得到及時解決甚至更加茫然,這一現象折射出高校許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困惑和擔憂,其問題的癥結在於教育形式、教育方法進了頭腦,但教育內容沒有進入頭腦。實踐證明,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有問題意識,學生需要才是學生成長的內在動力,學生不提出問題,教育者如何知道學生真正需要什麼。思想政治教育與地方德育資源結合的根本點和著力點就是圍繞學生需要,找準學生需要,回答或解決學生需要。我們堅信,只要重視創新,認真把握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的特點和規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定能夠進課堂、進實踐、進頭腦,一定能夠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作者系安徽科技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