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只有掌握群眾,才能轉變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解決好理論掌握群眾並轉變為物質力量這個問題,就要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優勢,不斷提高理論傳播的生動性、實效性和互動性,讓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走進網絡、佔領網絡、引領網絡,讓黨的理論傳播真正在線、時刻在線。
認識把握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變化,佔領網絡理論傳播制高點
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55.8%。網際網路已經融入各個領域,深刻改變了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深刻改變了原有的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過不了網際網路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
網際網路這一關給理論傳播帶來機遇和挑戰。網絡新媒體快速發展,在傳播的數量、內容豐富性、形式靈活性等方面已經遠遠超過傳統媒體。同時,新媒體具有快捷性、交互性、分眾性等特徵,在理論傳播、輿論形成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網際網路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傳播的爆炸性、不可控性等特徵,使網絡虛擬空間對社會空間的「幹涉力」不斷增強,給黨的執政能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網際網路大環境的新變化、新特徵,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高度,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加強網際網路建設、促進新媒體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做好網絡理論傳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網際網路這一關要求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在多數群眾都成為網民的新形勢下,網際網路越來越成為意識形態鬥爭的主戰場、主陣地、最前沿,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已經成為意識形態工作的重中之重。佔領不了網絡傳播制高點,就佔領不了理論傳播的新陣地,就掌握不了輿論引導的主動權。佔領網絡傳播制高點,必須主動出擊、搶佔先機,積極開展網絡理論傳播,引導幹部群眾廓清思想迷霧、增強理論自信,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堅持正面宣傳,立破並舉,大力宣傳闡釋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大力弘揚主流意識形態,做大做強網上正面思想輿論,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緊緊圍繞當前重點熱點,讓黨的聲音成為新時代網絡空間最強音
宣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裡,工作的重心就應該在哪裡。網絡空間是億萬群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理論在這個家園裡「既要頂天立地,也要鋪天蓋地」。讓黨的先進思想和創新理論成為網絡最強音,鞏固馬克思主義在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網絡理論傳播的首要任務。
抓好網絡理論傳播的頭等大事。黨的十九大期間,各大主流網絡媒體推出了大量新媒體、融媒體產品,實現了「有聲有色有創意,出新出彩出精品」,多次引發「刷屏」,在網上收穫無數轉發點讚,使黨的十九大聲音在國內國際輿論場成為強音。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是全黨的首要政治任務,也是網絡理論傳播的頭等大事。要趁熱打鐵、繼續發揮傳播優勢,把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中之重,全面、科學、深入、生動地把這一重要思想轉化為人們願意看、喜歡看、看得懂、記得住的可視化新媒體產品,講好13億多人民學習宣傳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彩故事,同時加快推進網絡理論傳播國際化進程,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進一步深入網絡,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在網絡空間高高飄揚。
圍繞熱點焦點問題及時發聲。理論有思想深度,更有價值關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價值關懷決定了網絡理論傳播必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反映好人民群眾的心聲。對於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要及時發聲,不迴避、不繞彎,引導大家用辯證的思維、發展的眼光、全面的視角,客觀公正地看待這些問題。主動及時將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設置成議題,用黨的創新理論解讀時代話題,回應群眾關切關注,解答群眾問題困惑,指引群眾創造美好生活。
適應傳播規律,提高網絡理論傳播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
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深入人心,必須順應網際網路發展大勢、遵循新媒體傳播規律,積極開展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式創新、話語體系創新,提高網絡理論傳播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打通理論通往人心的「最後一公裡」。
讓傳播內容生動起來。好的內容自帶流量,內容是理論傳播的「本」。只有不斷提升內容品質,才能更好地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優質網際網路內容需要。必須充分認識到網絡理論傳播不是簡單地用「網灌」代替「人灌」,而是要堅持以受眾為中心,積極生產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具有思想理論文化特色的內容產品。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找準發力點和小切口,把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與反映人民心聲結合起來,把黨「想說的」和人民群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傳統媒體的原創優勢和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結合起來,鼓勵網絡原創內容首發首播,做到量身打造、精準傳播。特別是以重點項目為抓手,積極打造媒體矩陣品牌和理論品牌欄目,用靈活創意和工匠精神創作反映時代風貌、具有時代印記的精品力作,滿足特色化、分眾化的信息需求。
讓傳播形式豐富起來。理論傳播一定要實現科學性和藝術性、思想性與觀賞性的結合。這就要求我們高度重視科學理論的視覺化呈現和形象化表達,不斷創新網絡傳播形式,實現內容產品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從單項到交互,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種體驗需求。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媒體技術,綜合運用文字原創、數據圖解、音視頻、動漫、互動遊戲、H5輕應用、全息全景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報導。特別是多在「微」字上下功夫,通過微視頻、微電影、微紀錄片、微動畫等,使相對枯燥深奧的理論變得有趣而活潑,引發廣大網友關注理論、學習理論的興趣。
讓受眾主體互動起來。互動性是網絡的重要特點。人人都是信息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傳播者,傳統的單向傳播模式已轉變為新媒體環境下的雙向傳播。理論傳播應該善於利用這個特點,把我們黨策劃宣傳各種活動的傳統優勢放大到網上,策劃多種互動環節如調查、留言、徵集、話題討論等,積極了解掌握網友的關切和需求,吸收其中有價值的觀點和意見,通過提高參與度拉近彼此距離。要拓展互動分享的實現途徑,吸引廣泛關注和主動轉發,讓人人都參與到理論傳播中來,讓大家自發來做大家的工作,自主自願做口碑傳播,實現個人與官方媒體的良性聯動,不斷擴大傳播效果。網上互動的同時,也要重視網下的互動,把策劃線上話題與開展線下活動結合起來,「鍵對鍵」的同時保持「面對面」,有效調動社會參與理論傳播的積極性。
讓傳播話語鮮活起來。理論便於群眾學習和掌握,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本質要求。那種說教的語言或者空洞無物、千篇一律的空話套話,「有為大眾的動機但無被大眾歡迎、對大眾有益的效果」,反而增加隔膜和反感。習近平總書記就非常善於用群眾熟悉的語言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他多次強調要善於表達,深刻道理要通過講故事來打動人、說服人。講故事是講道理的最好方式。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適當的網絡語言來講故事,把中國的發展成就、發展道路、發展理念融入故事中,把理論蘊涵的道理通過故事化的情節表現出來,做到以小見大、深入淺出、舉重若輕,使理論春風拂面、可親可近、入腦入心。說理的同時還要陳情,帶著感情說話,才能激發聽者的共鳴,最後將感性的共鳴升華為理性的共識,進一步增強人們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