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軍事理論創新「最後一公裡」

2021-01-08 求是網

  要點提示

  對研究對象處於「月朦朧、鳥朦朧」的認識階段,要想提出新理論,猶如盲目地向一個看不見的靶標射擊一樣,不僅要浪費大量子彈,而且即使擊中了靶心也無從知曉。

  為什麼軍事理論創新難以突出重圍?就在於沒有將知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區分開,沒能將知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得理論創新鏈條斷裂。

  科學的知識構建方法是軍事理論向縱深發展、具有科學性的重要保證。

  當前,軍事理論創新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即各項研究在面上已經鋪開,深度上卻突破不夠,真正的軍事理論創新成果呼之欲出卻又始終「猶抱琵琶半遮面」。究其原因在於,對信息化戰爭的認識「不深不透」,許多研究停留在知性認識階段。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最根本的是促成知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提高軍事理論創新深度思考能力,打通軍事理論創新「最後一公裡」。

  對信息化戰爭認識處於知性認識階段,軍事理論創新「原始積累」薄弱

  所謂知性認識,是人們從一定認識框架和實踐目的出發,對客觀事物的「觀察事實」進行分析、抽象,揭示出事物某個方面、某個層次相對穩定的質的規定性及其與其他事物差別的過程。

  一段時間以來,通過對海灣戰爭以後發生的局部戰爭與衝突,以及外軍和我軍信息化戰爭理論及實踐活動等的抽象分析,研究者逐步形成了一些關於信息化戰爭的認識。如,據統計,歷史上持續時間超出5年以上的戰爭40%發生在17世紀,34%在18世紀,25%在19世紀,僅有15%發生在20世紀。隨著通信技術和精確打擊手段的發展,戰爭的持續時間越來越短,由日、時級發展到時、秒級,由此得出信息化戰爭時間濃縮的認識。相當的軍事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一般停留於對類似成果進行闡釋、註解,向縱深突破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

  與感性認識相比,知性認識多少有一些理性成分,是經過思維加工的初級產品。主要表現在:其一,是對事物某一方面、某一層次的概括,是一種經驗性歸納,而沒有反映整體、本質的普遍聯繫。如,現在對一體化聯合作戰的認識有:武器裝備一體化、作戰力量一體化、指揮控制一體化、作戰行動一體化、支援保障一體化,但只是對作戰要素的認識,沒有形成對作戰體系整體運行特性的認識。其二,一定程度上而言,一些「概念」的內涵認識不清不深,只是一種概略性的表述。如「立體機動、全域作戰」中的「全域」,只是一種指稱,確切的內涵和規定性正在探索之中。其三,一些認識還處在定性解釋階段,如,只知道「數據鏈能極大提高作戰能力」,但怎麼提高、能提高多少不清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基於「不深不透」的認識,軍事理論創新面臨著「基礎不牢」「原始積累不夠」的問題。一方面,難以提出新的理論。對研究對象處於「月朦朧、鳥朦朧」的認識階段,要想提出新理論,猶如盲目地向一個看不見的靶標射擊一樣,不僅要浪費大量子彈,而且即使擊中了靶心也無從知曉。另一方面,提出的理論缺乏科學性、針對性。如,基於信息化戰爭的知性認識,提出了一些諸如精打要害、聯合制勝的概念等,但因沒有體現信息化戰爭的本質規律,存在著科學化水平低、很難落實到建設及演練實踐之中的問題。

  促成知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打通軍事理論創新認識鏈路

  為什麼軍事理論創新難以突出重圍?就在於沒有將知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區分開,沒能將知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得理論創新鏈條斷裂。黑格爾認為,知性思維、理性思維是思維發展的兩個階段,前者是思維的第一階段,其本質在於認識事物的規定性和差別性,後者是思維發展的第二階段,其本質在於認識事物的矛盾性、規律性。在軍事理論創新中,人們往往存在重知性、輕理性的傾向,將知性認識看成是理性認識,滿足於對信息化戰爭特點和差異的認識,而忽視對信息化戰爭規律的認識,在知性認識上徘徊不前。

  知性認識,是上升為理性認識的「支撐點」和「階梯」,但其認識深度、廣度和精度都達不到完整準確認識事物的要求,有待於上升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具有穩定性、科學性,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認識具有「恆定特徵」,可以充分發揮解釋、預測、指導和規範的功能:解釋,對現有軍事現象作出合理解釋;預測,描述軍事問題的發展趨勢;指導,引領軍隊建設與運用;規範,明確建設與作戰中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等等。因而,關於信息化戰爭的知性認識,如果不上升為理性認識,是不能發揮軍事理論的引領、規範和指導作用的。

  只有自覺主動將知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提高深度思考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對信息化戰爭認識「不深不透」的問題,推動軍事理論創新向縱深發展。一方面,應構建完整認識鏈。主要包括以下依次遞增的三層:特點層,即知性認識,反映信息化戰爭某些方面和層次的特點;規律層,綜合各個特點形成信息化戰爭內在本質的知識體系;應用層,基於規律研發作戰概念、作戰構想等。另一方面,應注重「化合反應」。根據已有知性認識成果,從信息化戰爭的總體和發展中加以抽象合成、起化學反應,完成思維抽象上升為思維具體、知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認識過程。

  掌握科學的知識構建方法,提高軍事理論創新科學化水平

  知性認識不能有效地上升為理性認識,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缺乏有效的方法工具。科學的知識構建方法是軍事理論向縱深發展、具有科學性的重要保證。當前,主要是要掌握以下三種方法,並注重通過「共時性」將其融合在一起。

  公理方法。即通過簡單直觀、不證自明的道理進行推導而得出新知識、新觀點的方法。若米尼指出,戰爭領域存在幾條為數不多、不可違背的基本原理和原則,因而通過這些原理原則,結合特定時代具體戰爭的特徵與條件,就可以科學推導出相應的新理論。如,蘇沃洛夫在《制勝的科學》中把軍事學術原則概括為三條,即觀察、快速和猛攻,其整個理論體系和觀點就是通過以上基本原理推導演繹出來的。同樣,信息化戰爭理論也可以通過一些公理推導出來,如,要構建聯合作戰指揮理論體系,可尋找一些指揮原理,如統一、一致、快速等,以此進行推理演繹。

  假設是公理方法中的一個分支,即通過假設推導演繹理論,理論體系是否完善,取決於假設是否成立可靠。如,「網絡中心戰」理論就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基礎上的推理,其假定有:穩健的網絡能夠提高信息共享能力;信息共享能改進信息質量與態勢感知;共享態勢感知增強自同步與協同,並提供可持續能力與指揮速度;顯著提高作戰效能,等等。因此,在構建一種軍事理論特別是作戰理論時,應將一些反映信息化戰爭本質的、恆定不變的認識提升為公理性的結論和普遍原則,或將一些不證自明的、顯然成立的認識作為假設,以推出整個理論體系。

  自然科學方法。基於自然科學理論構建軍事理論的一種方法。起初,幾何學在作戰理論創新中就曾發揮過積極的推動作用。如,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就是基於牛頓經典力學等自然科學理論構建的。從自然科學史與軍事學術史綜合起來看,自然科學理論與軍事理論的融合大約經歷了:機械化戰爭,以時鐘及時鐘機械裝置發明和運用為標誌,軍事理論創新基於機械原理、牛頓力學、幾何學等;熱力學戰爭,機械裝置發動機處於核心地位,軍事理論創新基於熱力學理論;計算機戰爭,以計算機的誕生及其廣泛運用為標誌,軍事理論創新基於控制論理論;信息化戰爭,網絡成為中心,軍事理論創新則很可能基於混沌理論和複雜理論。

  運用自然科學理論創新軍事理論,就是依據其思維、概念框架及相關原理研發相關理論及戰法。自然科學理論好比「菜單」,提供概念線索與概念網,通過重塑、重構形成新的軍事理論體系。軍事理論創新,應設法尋找軍事體系的時代特點,以自然科學理論作為理論創新的引擎。

  構想方法。構想,是以已知的科學理論和經驗知識為根據,對未知的現象及其規律作出假定性說明和解釋的一種知識構建方法。構想方法的程序是:首先,提出構想。一開始提出的作戰構想,不能稱之為是一種理論或思想,而是一些觀念,或者是一種描述,主要是為作戰理論賦予初始值,再通過「迭代運算」完善。其二,研究開發。進行證明的過程,尋找、構建可以實現的支撐條件,對構想進行驗證。淘汰不正確、風險大的成分,將一種初始創意發展成為一種理論體系。其三,轉化認定。經過驗證是可靠、可行的知識與觀念,以權威機構或條令條例等方式固化下來。

  由此,根據已知的戰爭原理和對信息化戰爭的經驗認識,先提出關於未來作戰構想,然後加以驗證,正確的保留下來,不正確的再重新修改完善。驗證主要指理論檢驗和實踐檢驗。理論檢驗,主要是看作戰構想假說有沒有違反戰爭的一般原理與信息化戰爭的本質特點等。實踐檢驗,一方面,看理論能否解釋新近發生的信息化時代戰爭的事實與現象;另一方面,發展相應的能力、武器裝備、組織結構等進行實驗驗證。

  (作者單位:陸軍指揮學院)

相關焦點

  • 打通理論通往人心的「最後一公裡」
    認識把握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變化,佔領網絡理論傳播制高點  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55.8%。網際網路已經融入各個領域,深刻改變了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深刻改變了原有的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過不了網際網路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
  • 用數據打通醫院創新和臨床應用的最後一公裡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藥學會理事長孫鹹澤在論壇致辭中指出,「藥物臨床實驗是新藥研發乃至醫藥科技創新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而醫療大數據及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驅動臨床研究的加速引進,提升新藥研發效率,助力打通從醫藥創新到滿足臨床需求的最後一公裡。」
  • 慧眼工程:打通「平安鄉村」的最後一公裡
    現代化社會中我們力爭用科技為生活賦能提高群眾生活的安全性、便利性「慧眼工程」築起治安千裡眼撐起群眾保護傘架起親情連心橋打通「平安鄉村」的最後一公裡推進「慧眼工程」建設,不斷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天網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多維共振,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助力安州建設創新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 西藏統一電網打通「最後一公裡」
    這標誌著西藏統一電網打通了「最後一公裡」,我國國家大電網也實現了大陸所有縣域的全覆蓋。1689公裡的線路,從開工到投運僅用了14個月。  「十三五」時期,國家電網對西藏電網建設累計投資達913億元,西藏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17%。
  • 把實驗室建進工廠,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在2020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擬授獎名單中,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於宏兵團隊的《高溫多變量複雜生產體系節能減排理論方法與關鍵技術應用研究》名列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通過技術不斷創新和改進,4年內企業實現新增收入60億元。 都說高校成果轉化難,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裡」更難,但於宏兵教授已經為全國1000多家企業做了節能減排技術服務,為400餘家鋼鐵加工企業做了三年轉型升級規劃,為兩家大型鋼鐵企業做了五年創新發展規劃。 「我們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果轉化機制,一是把實驗室建在企業,二是產學研無縫連接,三是直接服務於生產。
  • 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後一公裡-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些盲點和弱點看似是挑戰,實則是機遇,是思想政治教育力求取得實效的主攻方向和突破領域,需要我們打破思維定式,以思維創新促進實踐性創新,立足了解學生關心什麼與回答社會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相結合,主動在社會裡發掘實踐性題材,著力解決盲點部分和弱點部分。
  • 打通生物醫藥轉化「最後一公裡」,北京經開區這場大賽結碩果
    打通生物醫藥轉化「最後一公裡」,北京經開區這場大賽結碩果 2021-01-10 2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忠林在華中科技大學調研科技創新:解決「最先一公裡」和「最後一...
    王忠林在華中科技大學調研科技創新:解決「最先一公裡」和「最後一公裡」,加快成果轉化 2020-11-11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農業科學院:用科技打通玉米全程機械化「最後一公裡」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農業科學院:用科技打通玉米全程機械化「最後一公裡」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作物。「十三五」期間,我國玉米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佔糧食作物的35.98%和39.3%,玉米的生產發展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地位。
  • 打通汙水處理「最後一公裡」
    寒風凜冽中,1057米長的汙水管網如一條長龍,盤踞在園區內一層多高樓房的位置,貼著廠房外牆,輸送著23家小微企業甚至小作坊的工業廢水。  長江經濟帶各省份在持續推進沿江沿河化工企業關停搬轉、整合入園後,加強園區汙水處理設施整治就成為打通汙水處理「最後一公裡」的關鍵之舉。浙江省「汙水零直排區」建設便是其2020年實施園區整治的一項重要舉措。
  • 金海湖新區打通脫貧攻堅路網「最後一公裡」
    海拔村通村路「十三五」期間,金海湖新區按照「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建成公路裡程1223.16公裡,其中,境內高速公路24.88公裡,國道20.48公裡,省道29.4公裡,縣道177.72公裡,鄉道208.29公裡,村道438.96公裡,組組通硬化路
  • 平涼市崆峒區打通農村信息高速公路「最後一公裡」
    打通農村信息高速公路「最後一公裡」平涼日報記者 楊曼藝 文/圖每日甘肅網5月21日訊 據平涼日報報導 「以前家裡沒有信號,網絡也差得不行。我看電視,用的是接收鍋,接收的臺也少,電視畫面也不清晰。楊家山村是麻武鄉的一個偏遠山村,距離平涼市32公裡。5月10日,楊家山村光網正式建成開通,這標誌著全市電信普遍服務項目圓滿收官。村民現場操作。
  • 打通文化文物單位文創產品開發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裡
    開展試點是落實《意見》的關鍵工作,文化部辦公廳、國家文物局要求各試點單位承擔「先行先試」的重要職責,各級文化、文物部門要積極鼓勵、支持各試點單位開拓創新、大膽探索,並給予政策措施保障,健全合理的容錯糾錯機制;積極協調相關部門支持保障試點工作。
  • 濱州市「三步走」打通未成年人關愛服務「最後一公裡」
    為切實做好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市民政部門在構建起「市級設平臺、縣級設中心、鄉鎮(街道)設基地、村(居)設聯絡員」四級體系的基礎上,又創新實施了「三步走」舉措——籤訂工作責任書、發放關愛服務卡、填寫入戶記錄表,以此來進一步暢通發現報告渠道,將未成年人關愛服務網絡的觸角延伸到了困境兒童及其監護人的身邊,徹底打通了未成年人關愛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 楊慶兵:探索數字營銷 打通價值變現的最後一公裡
    新華網副總裁楊慶兵在致辭時表示,今天舉辦的「數字營銷峰會」就是從數字經濟一個重要切口探索如何通過數字營銷,打通價值變現的最後一公裡,尋找新傳播時代數字營銷的「橋和路」。
  • 打通科學傳播「最後一公裡」 ! 雨花科普e站進學校、進社區
    8月7日,站在雨花家園社區三樓的科普e站,雨花區科協主席彭知一臉自信。據悉,雨花區在轄區學校、社區等地建設了10餘處科普e站,有效打通了科學傳播的「最後一公裡」。居民通過科普E站查詢失業就業服務,了解住戶保障辦事流程,即簡單方便又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 河北:全面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 打通科技創新「最後一公裡」
    根據實施方案,圍繞科技創新薄弱環節和短板問題,河北將著力打造一支由農業科技特派員、企業科技特派員、鄉鎮科技特派員組成,面向「三農」、面向企業、面向基層的新型科技特派員隊伍;圍繞提升科技特派員服務效能,將打造主要由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科技特派員工作室、科技專幹組成的新型科技特派員服務支撐體系,進一步健全河北省科技特派員工作體系、拓展服務領域、壯大隊伍規模、強化政策支持,著力解決科技創新「最後一公裡
  • 廉政花開聚民心——嶽陽縣利用「網際網路+」打通監督「最後一公裡」
    廉政花開聚民心——嶽陽縣利用「網際網路+」打通監督「最後一公裡」榮家灣鎮紀委幹部根據「網際網路+監督」平臺的舉報線索下村開展走訪調查 。通過「一對一」培訓,成立技術指導組,下鄉入鎮手把手指導,實打實錄入。在全省率先開通鄉鎮民生資金上傳錄入埠,將鄉鎮分配管理的民生資金明細、村集體財務狀況、債權債務、收益分配、預決算等情況納入公開範圍,到村到戶公開公示,擴大了村民的知情權,確保到村到戶全公開、無死角、全覆蓋。目前,全縣54個縣直部門216個民生資金項目在「三湘e監督」平臺民生數據採集和上傳任務,涉及民生資金29.86億元。
  • 第419期 -- 冷戰後美國軍事理論創新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近年來美國軍事理論創新內容極為豐富,涵蓋戰略、作戰和軍隊建設等各個領域,已形成了嚴密的體系;特點極其鮮明,既包括勇於超越自我、緊密結合科技、著眼體系博弈,也得益於寬鬆、自由的氛圍及制度化的軍官任職交流。冷戰結束以來,美國軍事理論創新可以用「井噴」來形容,其數量之多,覆蓋面之全,內容之豐富,都是史無前例的。
  • 疫情防控倒逼高校打通快遞「最後一公裡」
    原標題:疫情防控倒逼高校打通快遞「最後一公裡」 近日,安徽財經大學校園內出現一批特殊的兼職外賣配送員。食堂內外,多名身穿黃馬甲的大學生忙碌著,他們的角色是「分餐員」:在食堂檔口將同一宿舍樓、教學樓的外賣集中分好,裝進保溫箱,方便大學生「騎手」集中送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