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絲網印刷小微產業園全面建成工業『汙水零直排』示範園區。園區內雨汙分流徹底,工業廢水全部架空輸送。這既能清除地埋式管網容易跑冒滴漏的頑疾,又能減少佔地,對於『寸土寸金』的小微產業園而言,可謂一舉兩得。」談起浙江省工業園區「汙水零直排區」創建標杆園區——義烏市第一家絲網印刷小微產業園,金華市義烏生態環境分局辦公室主任胡康博很是自豪。
寒風凜冽中,1057米長的汙水管網如一條長龍,盤踞在園區內一層多高樓房的位置,貼著廠房外牆,輸送著23家小微企業甚至小作坊的工業廢水。
長江經濟帶各省份在持續推進沿江沿河化工企業關停搬轉、整合入園後,加強園區汙水處理設施整治就成為打通汙水處理「最後一公裡」的關鍵之舉。浙江省「汙水零直排區」建設便是其2020年實施園區整治的一項重要舉措。
目前,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汙水處理設施整治專項行動收官在即,節點任務全面完成。回溯這段歷程,沿江各省市以此為契機,全面推開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大投入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2019年初,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全面打響。在其八大專項行動列表中,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汙水處理設施整治專項行動成為阻截汙水入江入河的關鍵一役。
「我國工業園區水汙染防治主要存在3個方面的問題。」在專項行動啟動不久,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相關負責人指出癥結所在:少數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健全,汙水管網不完善,汙水集中處理設施設計運行不科學、不合理。
專項行動即將收官,問題是否解決?成效如何?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相關負責人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這組數據恰好回應了這些問題。
截至2020年12月,長江經濟帶1064個應當建成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均已建成。浙江省設計處理能力高居榜首,接近1200萬噸/日。
長江經濟帶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現有管網6.5萬公裡。其中,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工業園區現有管網較長,分別為1.7萬、0.95萬、0.78萬公裡。
在巨大成效的背後,是各地的高度重視和人力、物力、財力的持續投入。
「我每次深入基層調研,都要了解調研『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推進情況。」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方敏告訴記者,「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是工業園區汙水處理設施專項整治「升級版」,有助於提升水環境整治成效,確保「長治久清」。
生態環境部提供的信息顯示,自2019年以來,長江經濟帶為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等投資633.5億元。其中,四川省、江蘇省投資均超百億元。
不讓雨水排汙成為治水盲區
江南多雨。2020年4月的一天傍晚,江蘇省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內飄起雨來,淅淅瀝瀝一直持續到深夜。其雨水自動監控系統記錄著當時的雨水排放運行指示數據「COD:24.4;液位:高」。
「為解決企業雨水口排汙難題,我們開發區全面實施雨水強排工程,要求各企業在廠區修建雨水收集池,安裝在線監控裝置,將水質超標的雨水排入汙水處理站,達標後方可外排。」開發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雨水排汙是很多工業園區水汙染防治的監管盲區。工業園區如果不進行初期雨水的收集,這些雨水便會裹挾著廠區地面灑落的一些物料,進入水環境後造成汙染。
「尤其是對於化工園區來說,更是如此。」浙江省紹興市上虞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陳江介紹,「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有較多的精細化工企業,以醫藥、染料等產業為主。相較於石油化工園區來說,雖然開發區生產的產品產量較小,但使用的化工原料較多,排放的廢水呈現出濃度高、處理難、成分複雜的特徵,不達標排放會對外部水環境造成嚴重威脅。」
陳江告訴記者,十幾年前,因為汙水沒有達標排放,這家開發區曾被國家生態環境部門掛牌督辦。而2020年,生態環境部在《水汙染防治工作簡報》中將這家開發區作為浙江省工業園區「汙水零直排區」建設的示範標杆,推廣其水汙染治理經驗。
從被掛牌督辦到成為示範標杆,開發區走過很多路。「我們要求每一家企業安裝廢水預處理設施,建設初期雨水收集池,對前30分鐘的雨水進行收集處理。『嚴查嚴管、倒逼轉型』是我們的重要經驗之一。」陳江說。
園區環境好了,企業投資更有底氣
「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但在前期工作中,我們發現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一些園區在建設汙水集中處理設施時,存在諸多困難。」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比如,少量園區長期無企業入駐,園內幾乎沒有工業廢水排放。這類園區即使建成汙水集中處理設施,這些設施也將長期「曬太陽」,造成資源浪費。
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布局有數量眾多的工業園區。自西向東一路看去,這些省市在經濟基礎、人才儲備、發展理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這就決定工業園區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必須因地制宜。
對此,生態環境部明確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禁止「一刀切」,對「入駐企業較少,主要產生生活汙水,工業廢水中不含有毒有害物質的園區」和「工業廢水排放量較小的園區」,分類科學處理。
與此同時,長江經濟帶積極探尋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之路: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催生出新的業態模式,推動傳統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等,提升產業發展「含綠量」。
在提升環境質量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工業園區提高入園門檻,優化產業布局。「我們園區的產值日益提高,目前佔整個上虞區產值的2/3以上。園區環境好了,排汙設施滿足政府要求,企業才敢放心、大膽地投入,園區才能更好地發展。」陳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