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用科技打通玉米全程機械化「最後一公裡」

2021-01-20 新浪財經

來源:澎湃新聞

中國農業科學院:用科技打通玉米全程機械化「最後一公裡」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作物。「十三五」期間,我國玉米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佔糧食作物的35.98%和39.3%,玉米的生產發展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地位。

「十三五」期間,我國玉米生產方式逐步向優質高效機械化方向轉變,生產效率不斷提升。玉米產業的蓬勃發展得益於新品種培育不斷突破,單產由2015年的393公斤/畝提高到2020年的421公斤/畝,自育品種面積由85%提高到90%以上,優質專用、綠色高效品種大幅度增加,籽粒直收新品種助力全程機械化打通「最後一公裡」。

得益於精準綠色栽培技術創新應用,玉米肥料總用量由1400萬噸降至1200萬噸(2015-2019),肥料生產力提高2.7 kg/kg(14.3%)(2015-2019),水分利用率提升16.7%。得益於一體化綠色防控技術升級,鐮孢菌病害早期預警準確率達到70%以上,研發的系列木黴菌-芽孢桿菌生物種衣劑使得農藥減施30%,示範區平均挽回損失10%以上。得益於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綜合機械化率由2015年的81%提高到2020年的90%,為玉米生產轉方式、增效益和提升競爭力提供技術裝備支撐。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十三五」期間,面向我國玉米主產區,中國農科院育成「中單123」「中單685」「中玉303」「中單111」等高產抗逆宜機收新品種10個,推動育種目標從高產向早熟優質抗倒宜機收方向轉變。新品種「中單111」在內蒙古表現早熟抗倒、籽粒含水量低(22.4%)、產量高(969.2kg/畝)、落粒損失率低(0.92%),可以實現高質量籽粒直接收穫;在新疆奇臺創畝產超過1570公斤。以「中單808、909」等為代表的中單系列玉米品種累計推廣超過3000萬畝以上。

在玉米育種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領域,中國農科院開展了玉米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研究,創新基因編輯、轉基因、全基因組選擇等遺傳改良技術,驅動玉米種業新發展。建立了我國玉米種質資源安全保護體系,安全保存3萬餘份種質資源。精準鑑定2000餘份種質資源,篩選出54份耐旱種質、71份抗莖腐病種質。闡明我國玉米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揭示現代玉米種質遺傳改良規律。克隆 ZmPIF3.3、ZmGLK36、miR528 等與玉米株型建成、耐密性、耐鹽、抗粗縮病與抗倒伏性緊密相關的基因並闡明了遺傳機制。

此外,中國農科院團隊創新全基因組選擇模型,研製玉米產量、籽粒含水量和莖稈強度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建立規模化轉基因遺傳轉化技術,研製出轉基因抗蟲(玉米螟、草地貪夜蛾)玉米CM8101(Cry1Ab)、BFL4-2(Cry1Ab+Cry1F)、 HGK60(Cry1Ah)等、耐旱玉米NAZ-4、高植酸酶玉米。創新CRISPR/Cas系統的敲除與單鹼基替換突變技術,實現一步法創製雄性核不育系和配套保持系。開發從基因組DNA序列預測基因表達調控模式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為實現人工智慧(AI)輔助定向育種奠定基礎,助力提升我國玉米育種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

在玉米病蟲草害防治方面,中國農科院組織優勢力量,積極發展綠色防控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病蟲害為害損失,降低了化學農藥使用量。「十三五」期間,明確了機械耕作制度變革下玉米重大病草蟲害發生規律,為我國玉米病蟲害發生、預測預報與控制提供了科學依據。玉米抗病蟲害鑑定技術規範在玉米品種資源抗性鑑定、品種選育審定中起到了關鍵作用。2019年草地貪夜蛾入侵我國,中國農科院組織相關創新團隊攻難克艱,揭示了草地貪夜蛾發生規律,建立監測預警系統,為我國成功防治草地貪夜蛾蔓延為害發揮了重要支撐。創製的Bt工程菌G033A可溼性粉劑在草地貪夜蛾等重大害蟲的綠色防控和化藥的合理減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農科院還部署全院力量開展高效綠色生產技術攻關,助力玉米提質增效。「十三五」期間,創新玉米秸稈還田與配肥地力技術,提升了耕地質量。精量播種技術使田間出苗率由85%左右提高到90%以上。高效低損收穫技術減少了田間作業損失。以上技術的綜合效果使玉米單產增幅達10%-15%。制定的「玉米減損收穫技術指導意見」和四大區域「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由農業農村部發布實施,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化收穫技術連續三年被列為農業農村部「十項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

面向東北、西北玉米產區,中國農科院構建了以密植增穗增產、高質量群體構建、病蟲害綠色防控、機械粒收與全程機械化作業、秸稈還田為主的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技術體系,2020年創畝產1663.25公斤新紀錄,實現了豐產綠色高效的有機協同。

相關焦點

  • 國家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科技創新涿州基地項目圍牆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本網訊 7月27日,我校國家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科技創新涿州基地項目田間工程部分正式啟動,基礎圍牆工程動土開工。國家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科技創新涿州基地項目落地我校涿州國家科技園
  • 科技賦能農業,綠色高質高效
    借入圍長三角一體化「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示範創建名單春風,全國三大優質糯稻主產區之一的鳳臺以基地建設為基礎,以科技賦能現代農業,推廣綠色種植方式和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開展種植全程託管、訂單收購、分級加工,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做強鳳臺糯米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度實施。今年全縣30萬畝糯稻再獲豐收,總產量超20萬噸。
  • 科迪華農業科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籤署合作備忘錄
    2019年3月25日,中國北京—今日,科迪華農業科技,陶氏杜邦(NYSE:DWDP)農業事業部與中國農業科學院(CAAS)籤署合作備忘錄。聚焦科技興農,雙方將根據備忘錄在技術開發、田間現場應用、農藝技能提升以及打造鄉村可持續發展新模式等多個領域展開切實合作,進一步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 無人機直播,流水線育秧,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省工又省力
    隨著農村勞動力都缺乏,水稻規模化種植經營面積擴大,水稻從栽插、植保、收穫等緩解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但水稻直播、育秧等環節機械化成為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瓶頸。4月28日上午,廣漢市水稻機械化直播現場觀摩會在金魚鎮舉行。來自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廣漢市農業農村局,以及崇州等各地種糧大戶們集中參觀了水稻直播無人機、水稻精量化穴播機、全程機械化育秧技術。
  • 「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回顧「十三五」,我國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動農業產業發生一系列重大變革,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一系列重大貢獻。農業農村部從2018、2019年公開發布的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十大引領性技術以及獲得國家科技獎勵一、二等獎的成果中,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讓我們一睹為快。
  • 權威發布|「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發布
    回顧「十三五」,我國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動農業產業發生一系列重大變革,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一系列重大貢獻。日前,農業農村部從2018年和2019年公開發布的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十大引領性技術以及獲得國家科技獎勵一、二等獎的成果中,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現予以發布。
  • 我國「十三五」農業科技十大標誌性成果發布
    11月20日,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在江蘇南京舉行,現場發布了我國「十三五」農業科技十大標誌性成果。
  • 【重磅籤約】酒泉肅州:農田全程機械化及智慧農業將提檔升級
    酒泉肅州高標準農田全程機械化及智慧農業示範園建設項目籤約儀式、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酒泉奧凱種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賈生活分別講話,表示將按照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理念,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導向,企業和科研機構為主體,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為主力,制度為保障的現代農業裝備創新體系,構築科技創新高地,為國家糧食安全和新農村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李楠) 1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國主糧種業基本情況、「十三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領域的科學進展以及「十四五」時期中國農科院科學院在科技支撐種業翻身仗的部署情況。
  • 引領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蘇州)揭牌
    1月16號,中國農業科學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在蘇州揭牌,為蘇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引領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 構建「農機大市」,全面農業機械化,徐州:讓農民種地有奔頭、致富有...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榜上有名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科技含量最高的最美園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歐淑清)今年9月,在會展中心舉行的2018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和生物/生命健康產業博覽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在今年的大鵬新區第二屆「雙美」評選中,一舉拿下了「最美園區」的稱號,更是本屆評選中科技含量最高的最美社區(小區、園區)。
  • 我省高品質牧草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正當時
    為了確保我省飼草產業可持續發展,2017年7月,省農牧廳發布《青海省牧草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指導意見》,指導全省飼草生產全過程,積極推廣運用先進適用的機械化技術,實現「綠色、價值、高質、高效」發展,將飼草產業提檔升級,助力我省高原特色農業和生態畜牧業建設步伐。
  • 農業農村部發布「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新華社南京11月21日電(記者黃垚、董峻)農業農村部日前總結並發布了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等10項「十三五」期間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 山東加快推動山地規模化果園生產全程機械化
    中新網山東新聞10月16日電 為了加快推動膠東丘陵地區規模化果園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10月14日,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招遠市農業農村局聯合主辦,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機械學會設施園藝與果蔬機械分會等單位承辦的膠東典型果園生產機械化高效作業現場演示會在煙臺招遠市金嶺鎮大戶莊園舉行,充分展示了果樹生產管理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
  • 打通生物醫藥轉化「最後一公裡」,北京經開區這場大賽結碩果
    打通生物醫藥轉化「最後一公裡」,北京經開區這場大賽結碩果 2021-01-10 2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北:全面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 打通科技創新「最後一公裡」
    到2023年底,科技特派員數量達到6000人,為企業培養2萬名科技專幹,建設不少於700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到2025年底,科技特派員數量達到1萬人,實現高新技術企業和規模以上企業科技專幹、全省鄉鎮(街道)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服務全覆蓋。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花生栽培生理團隊獲評「青春擔當好團隊」:青春...
    花生玉米寬幅間作、花生單粒精播、花生綠色高產……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花生栽培生理團隊的一系列創新成果,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基礎上,破解了糧油爭地、人畜爭糧、增產與減肥矛盾、高產與優質難以協調等長期困擾農業生產現實的重大問題,實現了穩糧增油、高產優質、綠色增效和土地的可持續發展。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寫進豐收裡。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2項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
    近日,中國農學會發布了《關於公布2020年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遴選結果的通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發的「花生帶狀輪作技術」和「高產抗逆優質糧飼兼用玉米新品種魯單9088」2項成果分別入選重大新技術、新產品。
  • 創新賦能:聚力助推陝西區域農業產業發展(1)
    多年來,基層科研單位很難成為農業科技推廣舞臺的華麗主角, 「人單勢弱」,發展空間受限。2014年,為進一步聚合全省農業科技力量,加強協同創新和聯合攻關,提升陝西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應用水平,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省農林科學院)、楊凌示範區牽頭髮起,聯合陝西10個地市農科院(所)成立的陝西省農業協同創新與推廣聯盟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