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聚焦
8月末的金銀灘草原,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海晏縣哈勒景鄉草浪滾滾的千畝飼草基地,全國牧草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活動正在舉辦,一臺臺大馬力拖拉機牽引著各種現代農機具,演示著牧草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震撼場景。
2014年農業部授予我省「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以來,我省草原生態畜牧業獲得快速發展,飼草產業也成為保障有力、效益顯著、發展潛力巨大的朝陽產業。為了確保我省飼草產業可持續發展,2017年7月,省農牧廳發布《青海省牧草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指導意見》,指導全省飼草生產全過程,積極推廣運用先進適用的機械化技術,實現「綠色、價值、高質、高效」發展,將飼草產業提檔升級,助力我省高原特色農業和生態畜牧業建設步伐。目前,我省燕麥飼草種植面積220萬畝(1畝等於0.067公頃),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以上,飼草產業正在成為我省產業增值、農牧民受益、綠色生態的新興產業。
農機農藝融合,
推動高品質牧草生產機械化
「這是法國庫恩的一款撒肥機,適用於顆粒的撒施,它的撒施面積幅寬比較寬,一般在10米到30米之間,通過高度旋轉的圓盤,將肥料進行撒施。它一般用在整地前撒施底肥,還有後期的追肥,結構很簡單。」
「這一款機子是這兩年才引進的新設備,拖拉機是德國道依茨法爾的,260馬力的四輪驅動發動機,是動力換檔,比較先進。最有看頭的是後面這兩部機子。這兩部機子前面帶著動力驅動棒,後面帶著鎮壓磙,它的作用是在翻耕完成以後,進行動力性地碎土、平地,後頭進行鎮壓。大家記住,在旱作農業區裡,鎮壓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千萬不能被忽略。我們以前翻完地以後,還要用多種工具,而這個機子可以一次性完成。最難能可貴的是它和播種機進行了聯接,而且播種機後面是單行鎮壓,這項技術恰恰是旱作農業區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普通的播種機播完以後,用其它的鎮壓器,有效鎮壓不足,出苗率一般低於90%,但單行鎮壓以後,出苗率可以達到95%以上……「
伴隨著實訓現場的隆隆機聲,省農機推廣站研究員許振林專業而出色的講解,讓觀摩者獲益匪淺。
「單憑牧草這一塊來講,青海的綜合機械化程度在全國已處於領先水平,今天展示的機具也是我們省上目前推廣的技術含量比較高、在世界上也處於領先的農業機械。農業農村部決定在青海召開牧草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活動,旨在進一步加大農牧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推進力度,加快牧草生產機械化技術試驗示範與推廣應用,節本增效,促進牧草產業發展。」省農牧廳黨組成員孫應祥介紹。
近年來,為推進我國畜牧飼草生產機械化進程,農業農村部將飼草生產機械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範圍,並在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區)開展了牧草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加快了畜牧飼草生產方式的轉變。我省結合本轄區牧草生產特點,制定了《青海省牧草(燕麥)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指導意見》,促進了飼草生產機械化作業水平不斷提高,為發展畜牧業產業、增加農牧業收入做出了積極貢獻,也為全國牧草示範發揮了帶動示範作用。
省農機管理局局長王建元告訴記者,牧草收穫相比農作物而言,技術上具有一定的難度,農作物多為收穫果實籽粒,收穫時間和方法容易把握,機械化技術成熟。而牧草收穫時間過早或過晚都易造成收穫後牧草營養價值高而產量低或營養價值低而產量高。另外,收穫方法不當,也會導致收穫後牧草的營養價值大量流失。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畜牧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畜牧業的發展倒逼牧草生產必須向高品質轉型。」王建元說。
「燕麥的可消化纖維,在牛羊養殖、特別是奶牛養殖裡,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據這幾年科技研發成果披露,在奶牛飼料裡添加一定比例的燕麥飼草,在提高乳製品品質的同時,會明顯提高產量,這個結論也得到國內很多大型乳企的認可。那麼,我們燕麥的品質通過什麼方法來保障呢?最基本的三要素就是種子、收穫的時間和收穫的方法,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收穫方法。只要解決好了收穫方法,我們燕麥草的品質同樣也會有明顯的提高,完全可以替代進口的產品。」許振林認為。
牧草收穫後,如何儲存,是牧草生產中的瓶頸問題。
「我們現在有兩條生產線,兩條集成技術,一條是青儲全程機械化的技術,就是在燕麥的現蕾期,也就是燕麥飼草在鮮綠的時候,進行收穫,收穫後進行青貯加工;第二條是青乾草的調製全程機械化,就是在現蕾期收穫完了之後,經過壓扁調製,攤曬、撿拾,快速乾燥之後,進行打捆,運輸銷售。」許振林介紹。
實訓現場的一款多功能伸縮臂叉車,幾十種的功能令人讚嘆。
「所有能裝載、能調裝、能搬運的活兒這款機子基本都能幹。而且田間的越野能力非常強,四輪可以同時轉向,實用高效,當然它的價格也不低。」省農機推廣站站長何彥武介紹。
飼草的品質提升之後,怎樣免遭「滯銷」厄運的問題又擺在了眼前。
「制約省外價格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物流成本,即運費,現在大方捆機幫了我們的忙。我們普通的小方捆,裝上一個33噸的半掛,一般只能裝十七八噸的飼草,運輸一次,運費就顯得高了。但是打成大方捆以後,密度是小方捆的一倍,一個33噸的半掛車,可以裝到28噸到30噸。你看,運費是一樣的,你裝得多物流成本就下降,所以現在往省外銷售的燕麥飼草,全部都是大方捆的產品,小方捆基本不出省了。大方捆機這幾年我們省進了不少,像德國這款科羅尼的大方捆機,雖然價格比較高,但撿拾機構非常特殊,撿拾速度非常快,據我了解,在現在的大方捆機裡,可能它的工作速度是最快的一種。跑起來的話,每小時十多公裡的工作速度,這是我們其它牧草機械都做不到的。「許振林坦言。
當前,生態畜牧業已經成為我省農牧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草牧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集成研發推廣成為當務之急。
「為了做好這一工作,省農機局、農機推廣站不斷加強新機具、新技術的引進試驗,通過行政推動,典型引領,與相關草業部門協作,加強農機農藝的融合,形成聯動共促牧草全程機械化。在機具推廣方面,利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對重點機具的補貼力度。牧草機械已經連續多年都是在國家補貼的基礎上疊加補貼。其中對深松機、飼料作物收穫機械、飼料(草)加工機械設備在中央資金補貼額的基礎上,可用省級資金按不超過中央補貼額的90%進行累加補貼,同時,對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和農墾企業予以優先安排。」孫應祥表示。
農機合作社,
助力生產全程機械化
大面積飼草種植收穫,相比一般農戶,合作社的機械化作業水平和作業能力要高出很多,在推動牧草生產全程機械化方面,農機合作社的作用和效果尤為凸顯。
哈勒景鄉這片2000畝的飼草基地,是湟中縣鮑豐農機合作社流轉的土地,今年已實現從種植、田間管理到收穫的全程機械化作業。
實訓現場的先進農機具,有80%是鮑豐農機合作社的,這讓理事長鮑奎很自豪。
「今天現場展出的拖拉機有德國道依茨法爾的2604,美國約翰迪爾的1404拖拉機,整地機械有法國庫恩的183.0,而且庫恩的播種機和驅動耙是聯在一起進行複式作業,這樣播種的時候更高效,而且播種後的地更平整,出苗率更高,保墒也很好。今年我們使用了更先進的農業機械種出來的燕麥草,草產量明顯增加,而且抗倒伏能力也強。比較以前,出苗率增加了20%,也就是能節省20%的種子,草的整體產量能增加到10-20%之間。「鮑奎介紹。
鮑豐農機合作社自成立以來,運用先進的農業機械開展農業生產規模經營,以流轉土地進行規模生產和代耕代收服務為主。駕駛著拖拉機,鮑奎帶領合作社實現了致富夢想。
鮑奎告訴記者,合作社從過去以糧油作物的機械化作業為主,逐漸轉到以飼草全程機械化生產為主。現在順應國家的糧改飼政策,飼草種植的比例在逐年增加,這幾年合作社在購置機具的選擇上也在做著改變。
現代化的機具和先進的理念,讓鮑奎的腳步走得更遠。去年,合作社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託管了5500畝地,用來種植燕麥草。因為缺水,含沙量高,之前那片地裡幾乎不長東西。
鮑奎決定把這5500畝地平整成20畝一塊的小地塊,並以每畝15到20公斤的密度進行種植,而當地人一般以每畝2.5到4公斤的密度種植,產量都不高。
當時,很多當地人認為他瘋了。因為按土壤和天氣情況,像他種植的這種密度,水分肯定更加不足,不可能有收成。而鮑奎分析,種植密度太稀疏更易加劇水分蒸發,而且機械作業成本大。因為燕麥草的生長時間比較短,他認為,如果在6月底種植,生長期正好趕在雨季,利用一個雨季完全能長起來。果然,收穫之後燕麥每畝就賺了300元,令當地人讚嘆不已。
「因為我們利用現代化的農業機械,採用全新的種植方法、種植工藝,和他們當地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的產量就上去了。」鮑奎說。
今年,在往年機械作業基礎上,鮑豐農機合作社又和曲麻萊縣碧天百草種植有限公司籤訂15萬畝全程託管機械作業合同。
和鮑豐農機合作社不同,海東市樂都區益生牧草種植專業合作社所採用的機具以中小型為主。
理事長張得棟告訴記者, 「我們當地沒有這麼大的集中連片的土地,全部是山地,農業機械用的都是小型的。跟過去不一樣的是,以前用的全部是微耕機,現在都不用了,現在用的都是拖拉機,554是最小的,因為太小的馬力幹不了多少活兒,一天只能種個十幾畝。我們現在用的機具,一天能耕種六七十畝,人工也划得來。合作社有4000畝地,主要種植玉米和燕麥,做草飼料,全部是機械化作業,自己種自己銷售,平時我自己一個人就可以了,農忙的時候僱些農機手,最多時也就十五六個人。」
湟中縣誌宏種植專業合作社有2000畝飼草基地,這幾年種植燕麥草的效益挺好。在理事長傅雲潔看來,「效益好,主要是用了新的農機具,以前收割燕麥草的機具不帶壓扁,壓扁的草和不壓扁的草明顯有區別,壓扁的草晾曬時間縮短,而且品質也會更好。以前我們的飼草基本上都在湟中當地的養殖戶中銷售,現在我們已經銷到省外了,省外的價格也要比本地的價格高。」
傅雲潔感慨,全程機械化給合作社帶來的實惠很多,除了改變燕麥的品質,人工成本也省下來了。因為合作社種植的是山地,一般的播種機不太適合,以前都是人工撒種,現在用一款撒肥機,撒肥撒種子都可以。牧草撿拾也可以用撿拾車,人工能省到一半以上。
「我們是山地,進口的機子用的比較少,國內生產的割草機、小圓捆機、小方捆機我們用得挺多。現在合作社一共有14臺套機具,全部機械化。忙時僱4到6個農機手就行了,種的時候一個月,收的時候一個月,一年兩個月時間,平時田間管理,合作社自己的人手就夠了。」傅雲潔說。
農機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一員,已然成為推廣農機化新技術、促進農機化事業發展的「排頭兵」。有了他們,我省牧草生產全程機械化向更高品質邁進的腳步更加踏實。(王玉娟 秦俞東)
記者微觀察
是好政策幫助我們走出貧困
「你們看,這些牛吃得津津有味的,別看它們髒兮兮的,卻是我們全家的脫貧致富小幫手呢,我們家能夠摘掉貧困戶帽子全是它們的功勞!以後還要靠它們發家致富奔小康呢!」
近日,在大通縣多林鎮石頭灘村一個脫貧戶的牛棚裡,陳廷有夫婦正忙著給自家的牛犢投餵飼草,忙得不亦樂乎,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言語間也透露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石頭灘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戶72人,低保戶15戶49人,陳廷有就是其中的一戶貧困戶。今年56歲的他,家有三口人。5年前,夫妻兩人因為一場事故,住院治療花費近30多萬元,兒子陳佔壽2012年考上瀋陽工業大學,第二年因家庭困難輟學在家務農。2015年經申請成為建檔立卡低保兜底貧困戶。
回想起當時的情況,陳佔壽說:「家裡連父母的醫療費都湊不夠,還怎麼能拿出多餘的錢讓我上大學呢,雖然我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勉強上了一個月的課,但想到家裡的債務怎麼還?莊稼誰來收?生病的父母誰來照顧?實在沒有心情上課,就向學院申請了退學,打算一邊打工務農,一邊照顧父母。」村第一書記了解到這一情況,希望陳佔壽能夠繼續上完大學,由他想辦法資助大學生活費,陳佔壽經過幾天考慮之後認為自己家的困難還是很大,下決心通過自己努力改變家庭現狀。
2015年,經過村「兩委」的評議和公示後,陳佔壽一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考慮到陳廷有夫婦身體不好,一開始村裡主要通過政策兜底解決這一家人的燃眉之急。到今年,陳佔壽一家享受的低保以及其他政策性收入加起來每年有1.7萬餘元。只是光靠政策兜底,還不能實現真脫貧,還得另尋一條出路,正好陳廷有夫婦身體也好了一些,打算搞個養殖產業增加收入,這一想法得到了駐村工作隊的大力支持,積極給他們宣傳精準扶貧政策,聯繫獸醫站專業技術人員對其進行了牛羊養殖技術和一般疫情防控的培訓,並幫他們申請了3萬元的貸款買了4頭牛。經過夫妻兩人的細心照料和經營,到2016年底他們家的牛達到了12頭,第一批牛出欄就掙了兩萬元。「養殖產業讓我們家看到了希望,今年我申請貸款5萬元,在自家的空閒地修建了一個可以養50餘頭牛的牛棚,擴大了養殖規模。2017年養殖的奶牛生了6頭牛犢掙了3萬元呢」。說起自家的養牛產業,陳廷有說得滔滔不絕,停都停不下來,臉上全是笑容。到今年,全家共償還債務15萬餘元。2017年底,陳佔壽被選舉為村團支部書記,成為了一名村幹部,這既可以積累工作經驗,提升辦事能力,又可以為群眾和集體辦一些實事。現在陳佔壽比原來更忙了,但是忙得更充實了。去年陳佔壽還找到了他的另一半準備結婚成家,還用養殖賺的錢購置了一輛小轎車,他們家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在石頭灘村像陳廷有一樣貧困的家庭還有很多,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尋找脫貧道路,陳廷有一家的養牛產業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大家根據自身實際紛紛效仿搞起了養殖。如今,養殖產業帶動了村裡的發展,收入翻了好幾倍,成功實現了脫貧。
回想起自己的脫貧致富之路,陳佔壽及其家人有特別多的感觸:「感謝黨和政府這麼多年來的幫助,為我們解決了大難題,如果沒有這些好政策,我們家現在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我都不敢想!是黨和政府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王穎 楊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