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軍事理論創新內容極為豐富,涵蓋戰略、作戰和軍隊建設等各個領域,已形成了嚴密的體系;特點極其鮮明,既包括勇於超越自我、緊密結合科技、著眼體系博弈,也得益於寬鬆、自由的氛圍及制度化的軍官任職交流。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軍事理論創新可以用「井噴」來形容,其數量之多,覆蓋面之全,內容之豐富,都是史無前例的。層出不窮的新概念和新觀點引領了新軍事變革,指導了新的戰爭實踐,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美軍不僅根據每場戰爭的具體情況量身定做地設計戰爭,而且將戰爭實踐作為軍事理論創新的延伸,將戰場作為軍事理論創新的「實驗場」。研究美國軍事理論創新的內容和特點,對於把握國際前沿軍事理論發展動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冷戰後美國軍事理論創新的主要內容
仔細梳理近20年來美國的新軍事理論,不難發現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這些理論已形成了有內在聯繫的嚴密體系。
(一)戰爭與戰略理論著眼於應對危機,維護美國的霸主地位
冷戰結束後,美國認為國際形勢的突出特點是作戰對象不確定,作戰地點不確定,作戰方式不確定。先後推出的四個軍事戰略,即「地區防務」戰略、「靈活與選擇參與」戰略、「營造—反應—準備」戰略和「先發制人」戰略,其目標都是致力於在全球運用軍事力量,維護美國在世界各地的戰略利益。在此背景下,戰爭與戰略理論創新的著眼點是解讀新的戰爭形態,應對危機,快速反應。
在對戰爭的認識上,1993年哈佛大學亨廷頓教授提出了「文明衝突論」,認為21世紀引起衝突的根本原因將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因素,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將成為全球未來戰爭的導火索。2004年,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哈梅斯提出「暴亂戰」理論,認為近現代戰爭可劃分為四代,第一、二、三代戰爭的代表分別是拿破崙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第四代戰爭是暴亂戰,戰爭主體主要是非國家團體,作戰樣式主要是恐怖與反恐怖、破壞與反破壞、顛覆與反顛覆和遊擊戰。美軍於2006年9月頒布的《聯合作戰綱要》,將軍事行動劃分為「大規模作戰行動和戰役」、「危機反應與有限應急行動」及「軍事接觸、安全合作和威懾行動」三大類。
在戰略選擇上,20世紀90年代柯林頓政府提出了「新幹涉主義」理論,主張以人道主義和捍衛西方共同的價值觀為藉口,武力幹涉別國內政,構築有利於西方的國際關係新秩序。「9.11」事件後在美國學術界甚囂塵上的「新帝國論」,認為冷戰的結束不僅使美國成為唯一的全球性強國,而且強大的程度是史無前例的,當今世界只有美國才有充當「世界警察」的資質。此後,布希總統提出了「力量平衡論」和「先發制人」戰略。「力量平衡論」強調與大國和地區性力量中心建立起合作關係,平息和避免大國間的衝突,鞏固和擴大美國的主導地位。「先發制人」戰略則強調對國際恐怖組織、擁有大規模毀傷性武器的「敵對國家」實行先發制人和打擊。
在應對危機上,20世紀90年代初國防部提出了「緊急威懾」理論,主張把軍事力量的作用區分為平時威懾、緊急威懾和作戰行動三大部分。平時依靠平時威懾保障國家安全,平時威懾失靈後轉入緊急威懾,緊急威懾失敗後則轉入作戰行動。達成威懾的關鍵是平時通過外交和軍事努力,防止潛在威脅變為現實威脅。當衝突迫在眉睫時,通過向前沿部署兵力與對手達成短期和動態的平衡,防止局勢失控。1992年,參聯會提出了「兵力投送」理論。其基本考慮是,美軍不可能準確預測危機的發生而事先部署,對付危機的關鍵是在危機出現時迅速將駐本土或前沿的部隊送往戰區,形成強大戰鬥力。該理論要求陸軍的編制和裝備適合快速投送的需要,空軍和海軍提高戰略空運和戰略海運能力。2001年9月國防部發表的《四年防務審查報告》,首次提出了「前沿威懾」概念,要求美軍不僅能實施較小規模的應急作戰,而且能在本土兵力的支援下,在關鍵地區威懾制止潛在對手的軍事行動。一旦威懾失敗,前沿存在部隊能迅速從威懾態勢轉為作戰態勢,並戰而勝之。20世紀90年代,海軍提出了「由海向陸」理論,要求美國海軍由過去以海上作戰為重點向以對陸作戰為重點轉變,提出海軍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建成一支具備全球快速部署能力、可對瀕海和內陸地區實施有效打擊、可持續執行多種任務的力量。1996年,海軍陸戰隊提出了「由海向陸作戰機動」概念,認為在美國前沿存在軍事力量收縮的情況下,海軍陸戰隊必須具備戰略投送和從海上向瀕海陸地及內陸地區發起攻擊的能力。20世紀90年代中期,空軍提出了「全球快速機動」和「全球攻擊」概念。「全球快速機動」指美國空軍能在最短時間內抵達全球任何角落;「全球攻擊」指美國空軍可在任何時間對全球範圍內的任何目標實施快速遠程攻擊。
(二)作戰理論著眼於提高自身效能,瓦解敵作戰體系
面對冷戰後眾多的潛在作戰對手和多樣化的作戰方式,美軍不得不準備同時應付兩場以上的戰爭,要求部隊具有連續作戰、從一種作戰環境迅速轉向另一種作戰環境的能力。作戰理論創新的著眼點放在了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以最快最經濟的方式實現戰爭目標上。
作戰理論的基本著眼點有兩個,一個是提高自身效能,另一個是瓦解敵作戰體系、提高自身效能的指導思想是聯合作戰理論,即通過對各種力量的優化組合,形成對敵作戰的綜合優勢,創造出大於個體之利的整體作戰效能。美軍強調的「聯合」是「大聯合」,既包括不同軍種的聯合,也包括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不同國家的軍隊,軍隊和政府部門、民間機構、非政府機構等組織的合作。1997年4月海軍作戰部長詹森海軍上將提出了「網絡中心戰」概念,隨後很快得到國防部的支持。「網絡中心戰」是聯合作戰的高級形式和美國實施未來戰爭的主要方式。該理論主張將軍隊的所有通信系統、探測系統和武器系統組成一個以計算機為中心的網絡體系,各級作戰人員利用該網絡體系感知戰場態勢,交流作戰信息,指揮與實施作戰行動。
2000年下半年,陸軍提出了「行動中心戰」概念。這一概念是相對於作戰行動根據作戰計劃進行的「計劃中心戰」而言的,前提條件是作戰系統網絡化和戰場透明,即對己方的位置、友鄰的位置和敵軍的位置一清二楚。對敵作出的反應是根據當時的戰場需要,而不是預先的「計劃」。20世紀90年代,海軍提出了「火力圈」概念,設想利用數位化手段,將海軍部隊的各種對陸攻擊武器和作戰平臺連接起來,組成密集的火力網。這種無縫連接的火力網可恨據海軍部隊指揮官的指示,自動分配火力,遂行預先計劃或臨時召喚的火力支援任務,以適應「近岸作戰」和「網絡中心戰」的需要。2000年,海軍陸戰隊提出了「艦對目標機動」概念,要求登陸部隊在不建立登陸場的情況下,直接從「超視距的海上」攻擊敵縱深目標。它強調不預先確定兩棲作戰目標區,不實施長時間的準備,而是根據最新情況隨機調整作戰計劃。20世紀90年代中期,空軍提出了「航空航天力量一體化作戰」概念,設想把航空和航天力量統一起來,組成航空航天部隊,在航空和航天兩個飛行領域採取統一軍事行動。
著眼於提高自身效能的理論和概念還有:為實施有利條件下的作戰而謀求有利空間態勢的「營造作戰空間」概念;旨在確保己方自由使用全球定位系統、幹擾或阻止敵方使用該系統的「導航戰」概念;在各種軍事行動適當時間和地點向聯合部隊指揮官提供適當數量人員、裝備和補給的「聚焦後勤」概念;運用多種主動與被動防護手段,確保人員和資產安全的「全維防護」概念等。
瓦解敵作戰體系的指導思想是由德普圖拉空軍中將在海灣戰爭後提出、很快被國防部接受的「基於效果作戰」理論。該理論是針對工業時代的消耗戰和殲滅戰而提出的,強調打擊敵戰爭體系的關節點和脆弱點,使其失能而不是將其殲滅。其中心思想包括:一是主張把敵人看作一個「系統」或一個「系統集成」,對系統只需要控制和癱瘓,而不需要消耗和摧毀。二是主張打破戰略、戰役和戰術級軍事行動的區分,儘可能直接謀取戰略效果。三是摒棄傳統的兵力集結、部署、逐次突破推進、最後舉行決戰的「順序作戰」,採用探明敵情、部隊進入、實施打擊、奪取或摧毀關鍵目標、決戰及作戰保障同時展開的「平行作戰」。四是主張從過去的「集中兵力」、「集中火力」發展為「集中效果」,優先打擊影響戰爭進程與結局的「時間敏感目標」。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軍就提出了以「空地一體戰」為主的「機動戰」理論。機動戰是相對於消耗戰而言的,其目標是瓦解敵軍,而不是從肉體上消滅敵軍。它反對一成不變的、線式的、循規蹈矩的作戰觀念,主張非線式作戰,通過出奇制勝、快速機動來造成敵人的迷惑和被動反應,使之疲於奔命,無所適從。
博伊德空軍上校(退役)提出的「戰略癱瘓」理論主要體現在「三個突破」上:一是突破殲滅戰和消耗戰的思維框架,追求以較小的代價、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使敵人喪失作戰能力;二是突破工業時代的作戰模式,將敵方看作一個系統,追求打重心、打關節、癱瘓對方;三是突破單純以消滅敵有生力量為主的目標模式,追求同時癱瘓敵人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更加注重精神打擊,謀求以最小的軍事代價獲取最大的政治效益。
沃登空軍上校(退役)提出的「五環目標論」主張把敵人的作戰系統分成五個功能環:①領導指揮環,如同人的大腦,即國家、軍隊的指揮中樞;②有機必須環,如同人的五臟六腑,即能源、電力等設施;③)基礎結構環,如同人的骨骼、肌肉、血管,即交通設施等;④單個群體環,如同人的細胞組織,即民心、民族意志;⑤保護機制環,如同人血液裡的白細胞,即野戰部隊。最能影響敵整個系統運行的軸心和功能環就是「重心」。軍事指揮官的任務是在充分了解敵系統的基礎上,找準系統的「重心」,通過控制和癱瘓「重心」改變整個系統。
1996年由厄爾曼等人提出、很快被國防部採納的「快速決定性作戰」概念,強調綜合運用信息、火力和機動優勢,協調使用軍事和非軍事手段,在敵人無反擊能力的方向和維度上對其發動非對稱攻擊,以一連串快速、猛烈、殘酷無情的多維突擊打擊敵人,使其最終喪失抵抗意志。
博伊德提出的「觀察、判斷、決定和行動循環」理論,把戰爭雙方的活動看作是「觀察、判斷、決定和行動」周期的不斷循環。奪取戰爭主動權的關鍵,是縮短己方的周期,即快速決策,快速行動,使之始終處於敵人的周期之內,即永遠比敵人快一步,從而剝奪敵人的反應能力。
由沃登提出、德普圖拉系統闡述的「並行作戰」理論是針對傳統的「順序作戰」理論提出的,指使用空中、地面、海上、空間、電磁等多維力量,同時開展戰略、戰役和戰術攻擊,在短時間內一舉摧毀敵人。
著眼於瓦解敵作戰體系的理論和概念還有:著眼於保護己方信息和信息系統,幹擾、破壞敵方信息和信息系統的「信息作戰理論」;運用或針對空間軍事力量實施攻防作戰的「空間戰理論」;強調在不與對手直接接觸的情況下以遠程間接火力武器打擊敵人的「非接觸作戰」理論;能在危機或衝突初期迅速採取行動、以防止衝突或危機升級為大規模戰爭的「全方位高級作戰」概念;要求美軍在不同軍兵種部隊之間實時傳遞目標信息、對稍縱即逝的運動目標持續不斷地予以打擊和摧毀的「聯合持續打擊環境」概念;發現、跟蹤、定位、精確打擊並及時評估打擊效果的「精確打擊」概念;在確保己方行動自由的同時剝奪敵方行動自由、迫其陷入被動挨打境地的「制敵機動」概念;全方位打擊敵軍、迅速取得決定性戰果的「決定性行動」概念等。
(三)軍隊建設理論著眼於把美軍打造成無所不能、戰無不勝的軍隊
美國在軍隊建設上面臨的挑戰是,部隊既要具備打擊恐怖主義勢力的能力,還要準備與傳統軍事大國作戰;既要又快又好地完成作戰任務,還要勝任維和、維穩、人道主義援助等其他任務。因此,軍隊建設理論創新的著眼點是把美軍打造成無所不能、戰無不勝的軍隊。
在建軍目標上,國防部於2001年提出「全能軍隊」概念,要求各軍種和各軍事力量組成部分具有全面軍事能力,既能營造有利於美國的國際安全環境,懾止侵略和恐嚇,實施小規模應急作戰行動,打贏大規模戰區戰爭,又能對付非對稱威脅。2000年,美軍提出「全譜優勢」概念,即在所有軍事行動中都能單獨或與多國部隊和跨機構組織一起,協同擊敗任何對手。1999年,國防部提出「無縫隙總體力量」概念。其要點是: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混合編組,實現一體化;常規部隊、核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各種作戰能力實現最佳融合,組成一支高度一體化、在戰役戰術上密切協同的軍事力量;各一體化部隊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迅速完成不同作戰類型的轉換。
在建軍原則上,國防部於2001年提出了「基於能力」型國防理論。該理論是針對「9.1l」事件前的「基於威脅」型防務規劃模式提出來的,認為面對恐怖主義襲擊和未來不確定的多種威脅,很難預測敵人是誰,更不知道敵人將從哪裡發動進攻。但可以預測敵人可能採取何種手段進行威脅與攻擊,可能掌握何種能力和多大能力。因此,國防建設要基於能力,只要具備了相應的能力,不管敵人是誰,威脅來自何方,都能有效對付。1993年陸軍新版《作戰綱要》提出了「多能」原則,即「軍隊具有適應多種任務需要的能力」。具體表現就是在軍事行動的一切領域和戰略、戰役及戰術各個層次都能執行任務,並能迅速從執行一項任務轉向另一項任務,從一個地區調往另一個地區,從一種作戰類型轉向另一種作戰類型,還能從戰爭行動轉向非戰爭軍事行動。1993年陸軍參謀長沙利文上將提出了「信息主導」概念,要求改變工業時代圍繞「火力和機動力」籌劃軍隊建設的觀念,確立「信息化」在軍隊建設中的中心地位,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國防部還提出了「風險管理」概念,要求對影響軍事行動諸因素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予以發現、評估和管制,以實現風險代價與任務收益之間的平衡。
在指揮體制建設上,90年代提出的「扁平網狀」理論認為傳統的指揮體制信息流程長、抗毀性能差,主張建立與資訊時代相稱的「扁平網狀」結構。這種結構縱短橫寬,指揮層次少,網絡節點多,保密性、安全性強;節點與節點、戰鬥單元與戰鬥單元之間聯繫緊密,指揮協同方便;各種系統高度集成,信息交換迅速,指揮效率高,更加適合信息化戰場實時性、系統性的作戰要求。
在部隊編組上,2001年國防部提出的「常設聯合特遣部隊」概念,主張在根據需要臨時抽調各軍種部隊力量實施聯合作戰的基礎上,組建相對穩定的常設聯合特遣部隊,提高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模塊化編組」是從工業設計中引伸出來的概念,指陸、海、空軍作戰部隊、後勤或其他機構根據不同需要按功能進行合理搭配,每個模塊都具備特定的功能,可與其他模塊方便地組合為多功能系統。90年代,歐文斯海軍上將和麥格雷戈中校提出了更為激進的「打破軍兵種界線改革部隊結構」理論,主張打破目前按照物理空間領域劃分軍種的體制結構,按照職能建立傳感器軍、機動軍、精確打擊軍和智能後勤軍等。
在新型部隊建設上,陸軍於90年代提出了「目標部隊」概念,基本設想是採用中型通用底盤車輛、結合最新技術成果組建以旅級戰鬥隊為基礎的部隊,把陸軍打造成一支「反應更迅速、部署更便捷、行動更靈活、跑力更全面的部隊」。海軍提出了「遠徵打擊部隊」概念,主張按照「全球作戰」的戰略要求,對部隊重新進行編組。海軍主戰力量將由12個航母打擊群、12個遠徵打擊群、9個水面作戰群和4艘經過改裝的「俄亥俄」級核潛艇組成。2001年海軍和陸戰隊聯合推出的「自主作戰能力」概念,要求利用正在逐步成熟的機器人技術和自動化控制技術,增強海軍和陸戰隊的無人機和無人駕駛車輛在複雜環境中的作戰能力。空軍提出了「航空航天遠徵部隊」概念,要求建立航空航天遠徵部隊。該部隊能在20~70小時內完成一切準備並遂行戰鬥任務;能近實時地掌握戰區空中和地面的各種情報信息,擁有全面信息優勢;可準確確定目標位置,有強大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可得到戰略、戰術空運部隊的保障,有持續作戰能力。空軍提出的「全球打擊特遣部隊」概念,要求在「航空航天遠徵部隊」結構內,採用臨時任務編組的方式,成立一支能快速部署並實施空中精確打擊的特遣部隊。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