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軍67年發展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事業輝煌史,也是一部獨具特色的新型海軍軍事文化創造與發展史。67年來,人民海軍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始終把建設具有海軍特色先進軍事文化擺在重要地位,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向海洋,立足軍事鬥爭準備與自身建設實際,精心培育,銳意進取,創造出緊貼官兵實際、反映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軍事實踐的燦爛軍事文化,為人民海軍建設和履行使命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
一、人民海軍先進軍事文化創新發展歷程
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軍在解放戰爭炮火硝煙中誕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中央軍委對這支人民海上武裝力量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指導,不僅確立了海軍作為「軍種」的戰略地位,就海軍裝備建設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而且對海軍立足自身實際形成海軍特色的建軍路線、制度和優良傳統提出了極具指導意義的思想,發出了「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的號召。1953年2月,毛澤東視察海軍部隊號召海軍官兵要「愛艦愛島愛海洋」。黨中央、毛澤東的關懷與指示,對形成人民海軍軍事文化發揮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海軍黨委全面貫徹毛澤東海軍建設思想,把軍事文化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給予高度重視。海軍領導機構成立伊始,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就明確指出:要建設強大的中國人民海軍,在物質上固然重要,尤其要注意建設我們的思想,形成海軍戰鬥精神和作風。[2]海軍軍事文化建設的自覺意識迅速轉化為實踐創造過程。針對海軍部隊人員身份背景複雜,思想狀態各異的狀況,海軍黨委對所屬人員加強毛澤東軍事思想教育,結合近代中國坎坷命運詮釋毛澤東「建立強大的海軍」思想的深遠意義,為新型海軍軍事文化建設找到了努力方向。通過廣泛開展「愛艦愛島愛海洋」教育,形成了人民海軍官兵秉持的價值觀內核和海軍軍事文化精髓。經過「萬山海戰」等一系列戰鬥洗禮和廣泛開展的以刻苦學習,掌握技術和戰術技能為旨歸的學習運動,鑄就了海軍官兵英勇善戰、敢打必勝,艱苦創業、鑽研技術,團結一致、同舟共濟的戰鬥精神和作風。實踐證明,伴隨著人民海軍創建步伐,立足於海軍官兵實踐,以「三愛」價值追求為核心、以建軍路線為引導、以制度建設為保證、以戰鬥作風為表徵的海軍軍事文化也逐步形成,並為人民海軍迅速成軍和履行使命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海軍進入全面建設時期之後,海軍軍事文化建設也與之同步前進。雖然這一時期,海軍軍事文化建設同其他各項建設一樣,受到「左」傾錯誤思想幹擾,但「愛艦愛島愛海洋」的海軍軍事文化精髓和忠誠於黨、服務人民、履行使命的我軍軍事文化本質沒有改變,而且海軍廣大官兵還用研製核潛艇以及「8.6」海戰、崇武以東海戰、西沙海戰的戰鬥精神,彰顯了海軍先進軍事文化的威力,豐富了海軍先進軍事文化的內涵。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海軍全面貫徹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和「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鬥能力的海軍」的指示,使海軍軍事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圍繞著建設一支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軍隊總目標,海軍以「科技強軍」引領海軍文化建設,明確把文化教育作為加強部隊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戰略任務,提高科學教育層次,完善育人內容。充分利用海軍部隊大多駐在沿海改革開放前沿的優勢,用祖國一萬八千多公里海岸線上多彩的人文景觀、海疆鬥爭遺址和絢爛的改革成果,滋養海軍軍事文化育人功能;通過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活動,在軍地互動中,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革命軍人。伴隨改革開放東風,人民海軍走出國門,自信地開始了跨文化交流。通過廣泛開展海洋觀教育,伴隨著對「南沙精神」的提煉及「南海島礁衛士——龔允衝」等海軍重大典型的宣傳,進一步強化了海軍軍事文化中護海衛疆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
世紀之交,國際戰略格局深刻變化,新軍事變革深入發展,海疆形勢波譎雲詭,我國國家利益大大拓展。面對新形勢,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指明了軍事文化在21世紀軍事鬥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胡錦濤提出我軍新使命,要求「創新發展先進軍事文化」,海軍要在建設轉型中「創新發展具有海軍特色的先進軍事文化」,激發廣大官兵熱愛海軍、建設海軍、獻身海軍的責任感和光榮感,為構建和諧海洋不懈努力。黨的十八大之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主席提出「努力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的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為人民軍隊全面建設指出了明確方向,也為人民軍隊軍事文化建設注入強大動力。海軍黨委以黨的科學理論為指導,推動海軍軍事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自覺創新的大發展大繁榮時期。一是「以人為本」軍事文化建設思路更清晰。海軍軍事文化建設不僅著眼於官兵以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的全面發展,而且充分發揮官兵的海軍軍事文化建設主體地位和作用。二是服務使命為打贏的文化創新更自覺。軍事文化建設作為提升部隊履行使命任務戰鬥力不可或缺要素,隨軍事鬥爭準備紮實推進。三是基於使命任務、貼近官兵實際的文化建設追求更主動。各具特色的軍港文化、機場文化、龍宮文化、礁堡文化、甲板文化、沙灘文化、校園文化以及出訪文化、遠航文化等百花盛開,異彩紛呈。四是先進軍事文化的傳播渠道更暢通。海軍政工網、部隊區域網和基層水兵網吧相繼開通,進一步拓展了官兵提升文化品質的空間。
人民海軍軍事文化形成與創新發展過程充分說明,人民海軍軍事文化是黨的三代領導核心和胡主席、習主席關懷指引的產物,是海軍黨委科學部署、具體指導的成果,是一代代海軍官兵在建設海軍、履行使命中躬身實踐的結晶,它是人民海軍建設成果的集中體現。
二、人民海軍先進軍事文化的特徵
在海軍廣大官兵軍事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人民海軍先進軍事文化,既表現出遵循軍事文化建設規律而形成的軍事文化共性,又具有基於海軍官兵特定實踐而形成的海軍軍種特點,表現出幾個鮮明特徵。
一是突出的政治性。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我軍性質、宗旨對軍事文化建設的本質要求,也是人民海軍文化建設實踐的自覺遵循。戰略性、國際性軍種的自覺認識,使海軍軍事文化建設把政治性要求放在更高位置。人民海軍軍事文化以學習傳播黨的科學理論為主旋律,以堅定官兵理想信念、培育「三愛」海軍軍事文化精髓和優良傳統為首要任務,以把黨中央、中央軍委決策化為官兵自覺實踐為旨歸,以文化人,塑造讓黨放心、人民可以信賴、國家可賦重任的合格革命軍人。突出的政治性,是人民海軍軍事文化先進性的根本所在。
二是鮮明的戰鬥性。60多年海軍官兵軍事文化創造實踐,始終以培養戰鬥精神、服務履行使命、崇尚我軍榮譽、確保海上打贏為目的。在這一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海軍軍事文化戰鬥旋律十分鮮明。在海軍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中,湧現出許多英勇無畏的戰鬥英雄和無往而不勝的英雄部隊。對英雄的讚美和尊崇,以及對勇敢、頑強、拼搏、昂揚戰鬥精神的歌頌和弘揚,充溢於海軍軍事文化各種表現形式,充分體現出人民海軍軍事文化的戰鬥性。
三是強烈的海洋性。海軍是人類認識海洋、開發利用海洋的產物。人民海軍肩負著保衛人民海上和平勞動、維護國家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及海洋國土安全的神聖職責。海軍官兵以海為家、以面向海洋為實踐舞臺,其軍事文化創造融入了海洋文化的元素,展現了海洋文化的精神,傳播的是熱愛和平的中華民族的海洋意識和「但願海波平」、「構建和諧海洋」的民族志向。人民海軍先進軍事文化為當代中華民族海洋文明的旗幟增添了絢爛的色彩。
四是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海軍是綜合性軍種。這一特點,決定了海軍軍事文化內在表現的多樣性。海軍軍事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涉及廣泛,富有活力。兵種文化爭奇鬥豔,營區文化異彩紛呈,特色文化靈性湧動,它們和海軍官兵戰鬥、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對海軍官兵具有十分強烈的親和力,也使人民海軍先進軍事文化具有無比的張力。
五是內在品質的開放性。開放性是人民海軍先進軍事文化貫徹始終的寶貴品質。從人民海軍創建初期學習蘇聯海軍到今天跨出國門,在廣泛對外交往中進行跨文化交流;從提出「向蘇聯海軍學習」的同時「也要研究敵人,改進自己」(蕭勁光)到充分利用文化交流機會,認真學習借鑑不同國家文明成果,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華,豐富人民海軍軍事文化,反映了人民海軍軍事文化創新發展過程中始終表現出一種開放性的自覺意識和實踐。這種自覺意識與實踐歷經歲月錘鍊,化為了人民海軍先進軍事文化一種內在品質。
人民海軍軍事文化建設上述特點,對人民海軍建設和履行使命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是一面精神旗幟,發揮了凝心聚力的作用,引領人民海軍建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它是潤物細雨,發揮了以文化人的功能,塑造了海軍官兵忠誠於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和愛艦愛島愛海洋的革命軍人高尚品格;它是激昂的戰鼓,激勵著海軍官兵一往無前的鬥志,造就了一批批英雄群體和個人;它是科學思想傳播的載體,提升了海軍官兵思想境界,促進了海軍官兵全面發展,為人民海軍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
三、人民海軍先進軍事文化建設的啟示
在黨的領導下人民海軍先進軍事文化67年的創新發展,不僅為人民海軍創建成長、克敵制勝和履行使命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重要力量源泉,為豐富發展當代中國先進軍事文化做出重要貢獻,而且也為在新起點上推進人民海軍先進軍事文化建設提供了深刻的歷史啟示:
1.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與海軍發展戰略適應、與國家文化戰略契合,是海軍先進軍事文化建設保持時代先進性的重要基礎。
67年的實踐證明,海軍軍事文化創新發展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與海軍發展戰略適應,契合國家文化戰略,這是海軍軍事文化得以不斷創新發展的時代精神、動力源泉、戰略依託。
在人民海軍創建時期,以「愛艦愛島愛海洋」為核心的「三愛」文化,凝聚著黨關於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建設強大海軍的海軍戰略思想,奠定了海軍軍事文化的發展基礎和靈魂。進入歷史新時期,「科技強軍」的海軍軍事文化建設主旋律,以及培養「四有」軍人和弘揚「南沙精神」新內容,適應了新時期軍隊建設方略和改革開放國家戰略要求,為迎接海洋世紀做好了精神文化準備。跨世紀海軍軍事文化建設,適應海軍建設轉型,體現了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本質要求,契合了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彰顯了新的歷史條件下軍事鬥爭「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地位。人民海軍軍事文化在其創新發展的每一個時期、每一個階段都具備體現時代性、具有戰略性、突出戰鬥性特點,這是海軍軍事文化始終具有先進性的重要原因。
2.堅持把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作為海軍軍事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海軍先進軍事文化建設具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規定著海軍軍事文化的性質,標誌著海軍軍事文化前進的方向,強化著海軍軍事文化的功能,彰顯著海軍軍事文化的優勢。人民海軍自創建以來,海軍軍事文化建設一直把形成共同理想、鑄造精神支柱、追求高尚道德作為海軍軍事文化總基調,把踐行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作為軍事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它培育了一代代對黨無比忠誠、對人民無比熱愛、對事業無比執著,以海為家、履行使命、無私奉獻的優秀革命軍人,同時也極大地彰顯了海軍先進軍事文化自身的價值。
新形勢下緊緊圍繞使命任務創新發展海軍軍事文化,必須把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貫穿於海軍軍事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使海軍官兵自覺地把其內化為理想信念,外化為道德規範,融入靈魂與血脈。為此,就要把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作為理論武裝的主課,作為思想教育的主題,作為文化宣傳的主調,作為軍營文化建設的主體,這是海軍發展最根本、最持久的政治優勢。
3.堅持繼承、借鑑、創新相統一,是海軍先進軍事文化建設的充滿活力的強大基石。
經過67年建設發展,海軍軍事文化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這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伴隨時代進步和海軍建設發展不斷拓展豐富其內涵。一方面,它繼承中國古代海軍開創海上和平友好往來的傳統文化,加以推陳出新使之發生現代轉換,彰顯維護和平勞動,促進共同發展,支撐拓展「海上絲綢之路」的人民海上武裝力量本質及使命任務的時代性要求;另一方面,它借鑑外國海軍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之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成為中國海軍軍事文化創新發展有益元素,對豐富和完善人民海軍戰略思想、海軍組織制度、海軍服飾禮儀等等發揮重要借鑑作用。融合東西方海軍軍事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並加以革故鼎新,構成為人民海軍軍事文化創新發展一條重要經驗。實踐證明,實現繼承、借鑑與創新的統一,是海軍軍事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源泉。
4.始終把文化建設的重點放在基層,不斷探索推進海軍軍事文化創新發展有效形式和途徑,是海軍先進軍事文化具有親和力的關鍵所在。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就指出:「軍隊的基礎在士兵」。這個主體,不僅是戰鬥力的主體,同時也是部隊全面建設的主體。正是從「兩個主體」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毛澤東始終把啟發士兵覺悟和提高官兵軍事政治素質放在部隊建設的重要地位。人民海軍自組建之日起,就始終把海軍先進軍事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放在基層、放在廣大官兵身上,緊密結合海軍官兵工作、戰鬥特點,緊密結合海軍履行使命任務要求,推進海軍先進軍事文化建設。67年來,人民海軍在繼承發揚「愛艦愛島愛海洋」優良傳統基礎上,突出地域特徵,堅持單位特點,發展兵種特色,創造了以「海上猛虎精神」、「水下先鋒精神」、「空中雄鷹精神」、「西沙南沙精神」等為代表的精神文化品牌,打造了以「閃光的金錨」、「文化服務海疆萬裡行」、「萬裏海疆畫展」等為代表的功能文化品牌,推出了以軍港文化、甲板文化、龍宮文化、海天文化等為代表的兵種文化品牌,形成了以「北海風」、「東海情」、「南海韻」為代表的地域文化品牌。實踐充分證明,正是始終做到以士兵為本,以基層官兵的廣泛實踐為基礎和動力,人民海軍軍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才具有了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
(作者單位:中共青島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91202部隊、海軍潛艇學院。)
(註:此文為第二屆全國黨史文化論壇入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