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安全戰略隨著美國面臨的國際安全環境和世界戰略格局的變化而變化,以確保能夠指導美國武裝力量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安全形勢,達贏各種戰爭和順利實施各種非戰爭軍事行動,最終實現美國安全戰略目標。
一、美國安全戰略體系
美國安全戰略體系奠基於約翰·洛克的政治學、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馬漢的海權論、斯派克曼的地緣政治學等傳統的美國戰略文化思想體系,受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指導和制約,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包括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軍事戰略、核戰略、軍種戰略和戰區戰略。
美國安全戰略體系中的各級戰略既互相聯繫,又互相區別。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由美國總統負責制定和籤發,主要考慮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力量達成國家目標,層次最高。國防戰略由國防部長負責制定和籤發,主要考慮採取多層主動防禦手段營造尊重主權的有利條件和安全的國際秩序,位於國家安全戰略之下。國家軍事戰略由參聯會主席負責制定和籤發,主要考慮如何分配和運用軍事力量達成國家的特定目標,化於國防戰略之下。核戰略由國防部長負責制定和籤發(有時與能源部長聯合籤發),主要考慮核力量的發展和運用;軍種戰略由軍種部長制定和籤發,主要考慮本軍種力量的建設;戰區戰略由戰區司令部司令負責制定和籤發,主要考慮制定何種戰略概念和行動方案來實現軍事戰略目標;這三種戰略均化於軍事戰略之下。
這四個層次的戰略從上自下構成指導關係,從下自上構成服從和服務關係,也就是說,上一層次的戰略是制定下一層次戰略的依據,下一層次的戰略服從和服務於上一層次的戰略,是上一層次戰略在相關領域的延伸。國防戰略是根據國家安全戰略制定的,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安全戰略,但同時又是制定國家軍事戰略的依據,規定著國家軍事戰略的內容和方向。國家軍事戰略是根據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制定的,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但同時又是制定核戰略、軍種戰略和戰區戰略的依據,規定著核戰略、軍種戰略和戰區戰略的內容和方向。
此外,各級戰略要達成的目標和適用的範圍也是不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目標是:政治和經濟自由、與其他國家保持和平關係、尊重人的尊嚴、不僅使世界更安全而且使世界更美好,適用於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各個領域。國防戰略的目標是:確保美國免遭直接攻擊、確保戰略進入和保持全球行動自由、加強聯盟與夥伴關係、建立有利的安全環境,適用於武裝力量建設、軍事行動、國防工業等領域。國家軍事戰略的目標是:保護美國免遭外部攻擊和侵略、預防衝突和突然襲擊、戰勝對手,適用於國家軍事力量的分配和運用。核戰略的目標是建設攻防兼備、核常結合的戰略威懾力量,適用於核力量的建設和運用。軍種戰略的目標是建設能夠完成各種作戰任務、達成國家戰略目標的軍兵種部隊,適用於本軍種力量建設。戰區戰略的目標是達成本戰區內的作戰目標,從而保證國家的安全和戰略目標得以實現,適用於各戰區作戰行動的準備、作戰方案的制定、聯合部隊的運用等。由此可見,上一層次戰略的目標比較寬泛,比較宏觀,適用的範圍大;下一層次戰略的目標比較微觀,比較具體,適用的範圍小。
二、小布希政府任期內美國安全戰略體系的新發展
美國安全戰略體系總是隨著國際安全環境和美國各屆政府的變化而變化。美國安全戰略體系的新發展主要闡述小布希政府執政以來美國安全戰略的發展情況。
(一)美國安全戰略體系的新發展
2005年以前,美國安全戰略體系中沒有「國防戰略」這個層次,國家安全戰略之下直接就是軍事戰略。但軍事戰略指導的面不夠寬,諸如美國政府中的跨部門合作、軍地合作、國防基礎設施建設、國際軍事合作等都得不到有力的指導。針對美國安全戰略指導存在的問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於2005年3月首次公布了《美國國家防務戰略》(The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國防戰略」),填補了國家安全戰略與國家軍事戰略之間存在的一塊空白,增強了美國國防戰略和軍事戰略的指導性,使美國國防建設能夠更好地沿著「基於能力」的方向發展。
(二)美國安全戰略的新發展
冷戰結束後,柯林頓總統於1994年5月向國會提交了《國家參與和擴展安全戰略》報告,正式提出「參與和擴展」安全戰略。1997年5月,柯林頓總統發表了其第二個任期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新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在堅持「參與和擴展」戰略這一基本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和新主張,如改善美國未來安全環境的「營造」、「反應」、「準備」等。
2001年小布希總統上臺後,於2002年9月17日籤發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文件,認為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恐怖主義,決定在全球進行反恐戰爭,其戰略目標是:政治和經濟自由,與其他國家保持和平關係,尊重人類的尊嚴。為實現這些目標,美國將在8個方面採取措施:支持對人類尊嚴的追求;加強聯盟以擊敗全球恐怖主義,並防止針對美國及其盟友的攻擊;與其他國家共同努力,化解地區衝突;阻止美國的敵人利用大規模毀傷性武器威脅美國及其盟國和友邦;以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開創全球經濟增長的新時代;通過開放社會和建立民主體制擴大發展範圍;制定與世界其他力量中心合作的行動計劃;改革美國國家安全體制,迎接21世紀的挑戰和機遇。
2006年3月16日,小布希總統公布了任內的第二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文件。該文件總結了美國反恐戰爭所取得的勝利,闡明了美國當前面臨的新挑戰,決定選擇自信之路,即選擇了領導地位,放棄了孤立主義;選擇了追求自由公平貿易和市場開放,放棄了保護主義。該文件認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建立在兩大支柱之上:一是推進自由、公正和人類尊嚴,也就是致力於剷除暴政、推進有效的民主、通過自由公正的貿易和明智的發展政策促進繁榮;二是通過領導一個不斷擴大出口的民主大家庭來面對這個時代的挑戰。為實現「剷除暴政、推進有效民主和人類自由"的戰略目標,美國必須採取9大措施,其中八項措施與前一份報告相同,同時新增了「抓住機遇,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一項。目前,歐巴馬已經當選為下一屆美國總統,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很快就會出現新的變化。
(三)美國國防戰略的新發展
2005年3月18日,美國國防部首次公布了《美國國防戰略》文件,在美國安全戰略與軍事戰略之間增加了一個戰略層次。該文件認為美國主要面臨四大威脅:①傳統性威脅,即民族國家使用陸、海、空軍,以長期形成的軍事競爭形式,對美國構成的威脅;②非常規性威脅,即以恐怖主義、暴動等非常規方式對抗美國傳統優勢所構成的威脅;③災難性威脅,即以大規模毀傷性武器攻擊美國所構成的威脅;④破壞性威脅,即開發和使用突破性技術抵消美國在關鍵作戰領域享有的優勢而構成的威脅。該文件提出了國防戰略的4大目標:確保美國免遭直接攻擊、確保戰略進人和保持全球行動自由、增強聯盟和夥伴關係、建立有利的安全環境。該文件決定採取「確保、勸止、威懾、戰勝」4大措施實現4大戰略目標:「確保」是指通過展示美國履行聯盟義務和保護共同利益的堅強決心,確保盟國和友邦對其安全感到放心。「勸止」是指通過保持和發展美國自身的關鍵軍事優勢,勸阻潛在對手擁有威脅性能力、手段和野心。「威懾"是指通過保持可快速部署的、戰鬥力強的部隊並在必要時展示在有利條件下決定性地解決衝突的意志,懾止侵略和反擊威壓。「戰勝」是指在美國總統的指揮下,以美國選定的時間、地點和方式,打敗對手。同時,為落實這4大措施,還提出了「多層主動防禦、持續防務轉型、基於能力方式、管理風險」等4條指導方針,並要求發展「情報、保護關鍵作戰基地、從陸海空天和網絡空間發動進攻、在遙遠的敵對環境中投送與維持部隊、剝奪敵人藏身處、實施網絡中心戰、提高非常規作戰熟練程度、提高國內外夥伴能力"等8個方面的能力。
2008年7月31日,美國國防部公布新版《國防戰略》報告,認為美國面臨的安全威脅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包括恐怖主義等極端勢力、大規模毀傷性武器的擴散、地區強國軍事力量的增長、非對稱作戰方式和能力、資源爭奪、太空及計算機領域的威脅等;確立了國防戰略的5大目標,即保衛本土、贏得長期戰爭、促進安全、懾止衝突、打贏國家間的戰爭;提出了實現上述目標的5大途徑:對「關鍵國家」的政策選擇施加影響,防止敵人獲得和使用大規模毀傷性武器,加強和拓展聯盟與夥伴關係,確保美國擁有「戰略進入"能力和行動自由,採取一體化的統一「聯合"行動;要求重點加強特種作戰、地面作戰、情報信息、「戰略溝通"和戰略投送能力以及網絡化部隊的建設。在戰略目標上,新國防戰略更加強調打贏反恐戰爭和國家間戰爭,在實現戰略目標的途徑上更加強調進行「塑造」、「預防」和採取「聯合"行動,在戰略能力和手段建設上更加強調「總體力量"建設和風險管理。
2008年9月29日,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在美國國防大學發表演說,對美國新國防戰略作了進一步闡釋。他說:「美國國防戰略的主題是平衡。我們正努力在以下三個方面保持平衡:在盡我們所能贏得我們正在進行的鬥爭和在為其他地方或將來可能出現的其他不測事件做好準備之間保持平衡;在持續增強鎮壓叛亂與穩定行動能力、幫助夥伴國建設能力和在對其他民族國家軍隊保持傳統優勢特別是技術優勢之間保持平衡;在保留那些激勵和鼓舞美國武裝部隊官兵取得成功的文化特性和擺脫那些有礙於完成需要做的事情的文化元素之間保持平衡。」蓋茨的講話意味著美軍在這三個方面已經失去平衡,當前和今後的主要任務就是保持平衡。因此,我們似乎可以把美國新國防戰略稱之為「平衡戰略"。2008年1 2月1日,美國當選總統巴拉克·歐巴馬提名羅伯特·蓋茨出任下屆政府國防部長。可見蓋茨的想法得到了歐巴馬的讚賞,由他負責制定和籤發的國防戰略可能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發揮作用。
(四)美國軍事戰略的新發展
1995年2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沙利卡什維利上將籤發《美國國家軍事戰略》(The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文件,正式提出「靈活與選擇參與」軍事戰略。1997年8月,沙利卡什維利上將籤發新版《美國國家軍事戰略》文件,明確提出柯林頓政府第二任期的軍事戰略,即「營造、反應和準備」軍事戰略,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柯林頓政府「積極參與"和「預防為首」的防務思想。
2004年5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爾斯空軍上將籤發了小布希政府的第一份軍事戰略文件《美國國家軍事戰略》,提出了「保護、預防、戰勝」軍事戰略(即保護美國免遭外部攻擊和侵略、預防衝突和突然襲擊、戰勝敵人,因「保護、預防、戰勝"的英文「Protect,Prevent and PreVa」詞首字母均為「P」,故也稱「3P戰略」)。迄今為止,美軍參聯會沒再公布新版軍事戰略文件,「保護、預防、戰勝"仍是美軍正在執行的軍事戰略。
在安全威脅判斷上,美國軍事戰略與國防戰略保持一致,認為美國主要面臨傳統性威脅、非常規性威脅、災難性威脅、破壞性威脅等4種威脅;在戰略原則上,提出了靈活性、決定性和一體化等3大原則;在戰略目標上,將國防戰略的4大目標簡化為3大目標,即保護美國免遭外部攻擊和侵略、預防衝突和突然襲擊、戰勝敵人;在作戰部隊準備上,要求建設具有一體化、網絡化、分散化、適應性強、具有決策優勢、遠徵能力、強大殺傷力等7種特性的聯合部隊;在改進聯合作戰和支持軍事轉型上,提出了5套方案:一是基於模塊化、任務式要求進行體制編制調整,包括組建跨軍種的常設聯合部隊司令部和常設聯合特遣部隊,開發供聯合部隊實施戰術和戰役級聯合作戰訓練的「國家聯合能力訓練系統"等;二是為實現跨機構一體化和信息共享,在5個地區性和2個全球性聯合作戰司令部設立「反恐聯合跨機構協調小組",確保各小組與國防部進而與政府有關部門實現一體化與信息共享;三是加快作為網絡中心戰技術基礎的「全球信息柵格」的建設,確保實現信息優勢和決策優勢;四是加快全球軍事部署調整,其原則是既能增強打贏「反恐"戰爭的能力又能加強美國的夥伴網絡,為美國擴展戰略縱深服務;五是通過加強和改進聯合職業軍事教育來開發聯合領導能力,主要是修改課程設置,對「拱頂石」將官班更多地強調「聯合"的重要性,對高級軍官班加強聯合作戰能力培訓,對中、下級軍官加強聯合知識教育與訓練,包括增加跨國和跨機構的聯合訓練等。
雖然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沒有公布新版《美國國家軍事戰略》文件,但由於美軍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積累了不少經驗教訓、美軍高層出現大量人事變動、美國軍事轉型出現偏差、美國發生金融危機等因素,美國軍事戰略肯定會發生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將在美國下一屆政府的軍事戰略文件中得到體現。
(五)美國核戰略的新發展
冷戰結束後,美國政府對核戰略進行了兩次審查。第一次是柯林頓政府在1994年進行的。第二次是小布希政府於2001年進行的,審查結果以《核態勢審查報告》的形式,於2001年12月31日提交國會審議。2002年1月8日,美國國防部宣布了進行核態勢審查的消息,但沒有公開發表審查報告。根據美國國防部負責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克雷默在五角大樓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的介紹和相關材料分析,美國核戰略的變化可概括為「三個取代":用「全方位"威懾取代「相互確保摧毀」威懾,即把冷戰時美蘇之間「相互確保摧毀」的核威懾關係,轉變為與眾多潛在對手的「全方位」威懾關係;用「基於能力"取代「基於威脅",即把過去針對特定敵人發展自己的核能力,轉變為針對眾多潛在對手發展自己的核能力;用新「三位一體」取代舊「三位一體」,即把傳統的「三位一體」(洲際彈道飛彈、戰略轟炸機、潛射彈道飛彈)核力量,轉變為新「三位一體」(非核與核進攻能力、主動與被動防禦系統和反應性強的國防基礎能力)戰略威懾力量。為落實新的核戰略,美軍計劃在1O年內把核彈頭的數量從當時的6000枚減少到2012年的1700-2200枚。
2008年9月,美國國防部和能源部正式公布了題為《21世紀國家安全與核武器》的報告。該報告是對2007年美國能源部長、國防部長和國務卿聯名向國會提交的《國家安全與核武器:保持21世紀的威懾》核政策文件的擴展和細化。它詳細地闡釋了美國對核武器需求的深層考慮和戰略核力量結構、核武器儲備和核彈頭庫存、核彈頭研究與生產基礎設施三者之間的關係;認為「可靠替代核彈頭計劃"能夠振興核基礎設施,減少核庫存,同時保持核力量的能力,不僅值得期待,而且符合美國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承擔的義務;為下一屆美國政府調整美國核武器政策、戰略和力量結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8年1O月28日,蓋茨在卡內基基金會發表題為「21世紀的核武器與威懾」的演講,大致勾畫了美國未來核戰略的輪廓。他認為,只要其他國家擁有核武器,美國就必須保持安全可靠的核武庫;敦促開發無需進行核試驗的「可靠替代核彈頭計劃」;力勸下任美國總統與俄羅斯進行新的裁減戰略武器會談,並籤訂新的軍控協定以取代將於2009年1 2月到期的《戰略武器削減協定》(START),但應保留核查條款並把已部署的核彈頭數量減少到1700-2200枚以下。蓋茨說,如果《全面核禁試條約》包括足夠的核查措施,他支持美國國會批准該條約(1999年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該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