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閻濱,網易歷史專欄作家,為《鳳凰周刊》、《國家人文歷史》等多家媒體撰寫時政、歷史、軍事類稿件。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2018年11月30日,美國前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逝世,享年94歲。白宮周六早上宣布,川普總統將參加為老布希舉行的國葬,他評價:「布希總統指導我們國家結束了冷戰,作為總統,他為隨後幾十年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老布希的一生是典型的美國東部權貴集團成員的縮影:祖先是美國獨立前就來到新大陸的英格蘭新教徒移民;珍珠港事件後剛滿18歲即參軍打仗並大難不死;戰後延續家族傳統上耶魯大學並迎娶門當戶對的高中情人;畢業後去德克薩斯荒僻地區投身新興的石油業,在那裡贏得財務自由證明自身能力;商業成功後棄商從政。
經過60年代一段不順利的競選經歷後,布希在尼克森時代進入美國權力中樞,先後擔任駐聯合國大使、駐中國聯絡處主任(當時中美尚未建交,相當於駐華大使)、中情局局長等職。1980年布希明智的選擇成為裡根的競選搭檔,並如願成為副總統。
在當了八年副總統後,布希在1988年戰勝民主黨總統侯選人杜卡斯基州長,繼任美國總統。美國歷史上,很少有副總統能走出前任陰影成功以在任副總統身份贏得競選「轉正」,如果不算因前任死於非命繼任總統後贏得大選連任的總統,除了早期的亞當斯和傑斐遜,只有布希做到了;二戰後的13任總統中,除了遇刺身亡的甘迺迪和非正常接任的杜魯門、詹森、福特,只有卡特和老布希兩位只幹了一任就被選民趕出了白宮。從這兩點可以看出,布希贏得大選不簡單,幹了四年就下臺,這背後也不簡單。
1989年初,布希接手的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局面,經過裡根時代八年的結構調整和大規模赤字財政的刺激,美國經濟儘管仍有波動,但總體局面要比1980年時好得多,卡特留下的兩位數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都不見了,內政方面則結束了困擾整個6、70年代的動蕩局面,整體回歸穩定。
外部環境上更是形勢一片大好,卡特下臺時,美國一度四面楚歌、八方受辱,伊朗巴列維政權倒臺,新政權上臺後直接綁架了美國使館全體人員當人質,霍梅尼直接做了庚子年「老佛爺」沒做成的事;蘇聯入侵阿富汗,紅旗插遍非洲,古巴、越南也在蘇聯慫恿下在非洲、拉美、東南亞到處煽風點火。
但到裡根卸任時,美蘇實力對比已發生根本性變化,蘇聯籤了《中導條約》並第一次單方面大規模裁軍,同時不附加要求美國對等裁軍的條件,蘇聯在東歐、阿富汗、非洲和拉美有全面收縮的跡象,事實上已經在冷戰中認輸。
布希在此後四年的任期內,就像二戰後的杜魯門一樣,恰好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裡根帶領美國贏得冷戰,布希將接手享受勝利果實並安排戰後世界秩序。
與一般人想像的相反,布希政府並不是沒有裡根的「裡根時代」的延續,事實上布希上臺後另組班底,全面替換了裡根「加州幫」為核心的人馬。布希除了提拔自己人,特意重點吸納了共和黨內與裡根沒有交集的福特時代留下的那部分散兵遊勇,像國務卿詹姆斯·貝克、國防部長理察·切尼、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都曾是福特的重臣。
布希從政後,任職聯合國、中國和CIA的經歷,讓他對外交和戰略問題很感興趣,對複雜的內政和社會問題則興致索然。80年代末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給布希提供了施展手腳的絕佳舞臺。
上臺伊始,布希面臨的是棘手問題是菲律賓政變。1989年11月,科拉松·阿基諾夫人政權遇到第五次軍事政變。當叛軍準備進攻總統府時,布希應阿基諾夫人請求,下令駐菲美軍的老式F-4鬼怪戰鬥機起飛,到馬尼拉上空兜兩圈震懾叛軍。很快,叛亂停息,這次美國未再向過去那樣,派遣海軍陸戰隊以刺刀捲入前殖民地國家的內政。
布希選擇支持阿基諾夫人,但她為贏得民心,並未曲意逢迎布希。菲律賓人一直在謀求全盤收回駐菲美軍基地。菲律賓的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在二戰後就是美國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海空軍基地,在美國全球戰略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菲律賓人將美軍的存在視為奇恥大辱,經過多年鬥爭,布希與阿基諾夫人在1991年籤署了廢止美菲軍事基地的協定,結束了美軍自1899年以後在菲律賓近百年的存在。
1989年底,接踵而至的是入侵巴拿馬。巴拿馬國防軍司令諾列加是美國電影和美劇裡常見的那種裝腔作勢、販毒綁票不所不為的拉美軍閥頭子,最重要的是,他並不聽華盛頓招呼。布希下令美軍入侵,武裝「解決」了諾列加。這是「門羅主義」提出後,美國最後一次對拉美執行「炮艦戰略」實現政權更迭。與先前歷次幹涉不同的是,布希在幹掉諾列加後,並未謀求改變美國1977年籤署的歸還巴拿馬運河的協議,也未赤裸裸幹涉巴拿馬隨後的選舉。1994年,巴拿馬修改憲法,取消了軍隊,1999年美國如期歸還運河管理權,2017年,巴拿馬與中國建交。
整個冷戰時代,歷屆美國政府最優先考慮的並不是國計民生,而是對蘇戰略和避免核大戰的問題。核陰影下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是懸掛在全人類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從1947年喬治·凱南提出對蘇聯的「遏制戰略」開始,歷任美國總統雖然各自提出不同戰略,但本質上均在延續執行「遏制戰略」對付蘇聯。
布希上臺後就指令他非常欣賞的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羅伯特·蓋茨帶著一幫專家全面制訂新的對蘇戰略。蓋茨是職業情報官出身,長期在CIA任職,布希上臺後,蘭利(CIA總部所在地)的人欣喜若狂,事實證明布希雖然只是CIA歷史上的短暫過客,但確實從這一部門提拔了一批人(布希後來提拔蓋茨接任CIA局長,小布希時代蓋茨當過國防部長)。
蓋茨作為CIA裡的蘇聯問題專家不負重託,提出一套名為「超越遏制」的新戰略,主張美國對蘇聯改堵為疏,積極同蘇聯發展全面關係,促使蘇聯逐漸實現「自由化」,把蘇聯拉進「國際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國際社會中來。1989年5月12日,布希在德州農機大學發表演講時正式提出了這一新戰略。
冷戰的堅冰在1989年開始快速消融,波蘭最先變色,隨後東歐各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兩德重新統一,華約集團不復存在。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等游離於華約集團之外的社會主義政權也未能倖免。到1990年,波羅的海三國要求獨立復國的公民運動進入高潮,蘇聯自身也開始了解體的序幕。
布希面對急劇變化的國際局勢,應對自如,不失風度。東歐劇變中,各國都發生政權更迭,羅馬尼亞還流了血,南斯拉夫甚至開始打內戰,但其中最複雜、牽扯麵最廣的,則是兩德統一問題。東德政權垮臺後,兩德統一已經是全體德國人的共識,但分裂的德國是二戰結束後雅爾達體系在歐洲確立的戰後秩序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德國人很討厭東西德分裂的事實並渴望重新歸於同一,但歐洲其他國家卻對此疑慮重重。
統一後的德國,是繼續留在北約還是保持中立?德國東部領土問題怎麼解決?這兩個問題讓蘇聯和法國坐立不安。蘇聯和隨後的繼承者俄羅斯,以及法國,飽受二戰時遭到德國侵略之害,對德國統一最心存忌憚。蘇聯很不願意看到統一的德國留在北約內部。但和領土問題相比,新德國是否留在北約又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德國東部西裡利亞地區戰後被劃給波蘭,傳統的東普魯士地區成了蘇聯的加裡寧格勒州,德國人能較為平和的看待西裡西亞地區,畢竟那是三次瓜分波蘭後帶來的戰利品,但是東普魯士就不同了,那裡是普魯士的老巢,首府柯尼斯堡是康德的故鄉。失去東普魯士的德國,就像是被閹割過的雄雞。
在關於兩德統一的外交斡旋中,布希發揮了重要作用,西方美英法三大盟國中,面對法國的激烈反對和英國的冷漠,布希是最堅定支持德國總理科爾的人。布希認識到,德國統一不可避免,統一後的德國當然應留在北約內部,但是新德國必須打消蘇聯的疑慮才能換來蘇聯支持統一。要尋求蘇聯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德國必須保證尊重東部領土現狀,永遠放棄對東普魯士的念想,再繼續談判東德留駐蘇軍的去留問題。最終,在布希的支持下,德國順利贏得蘇聯支持,解決了統一問題。1990年10月3日,兩德正式統一。當布希去世後,德國總理默克爾發來的唁電特別強調,德國人不會忘記布希為兩德統一做出的貢獻。
東歐劇變後,蘇聯也走到了窮途末路。1991年蘇聯黨政軍內部強硬派發動「8.19政變」,試圖以史達林風格的老辦法挽救聯盟。政變在幾天內戲劇性失敗,葉爾欽在群眾歡呼中勸退政變軍隊,蘇聯開始全面崩潰。老布希在這一過程中明確提出,美國尋求的是首先不幹涉蘇聯內政,靜待蘇聯內部各派內鬥塵埃落定,以免留下歷史把柄;其次美國支持蘇聯方面保證蘇聯核生化武器不失控、不外流的工作,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外流;第三,美國最大限度努力避免蘇聯陷入全盤內戰。
最終美國在應對蘇聯解體過程中,基本達到了布希設想的這三個目標,一些地區性流血衝突,如德涅斯特河左岸、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南奧賽梯、塔吉克斯坦等內戰不可避免,但蘇聯總體上和平解體,16個獨立國協好聚好散,遠沒有當初蘇俄內戰那樣持續多年血流成河。俄羅斯和烏克蘭糾纏不清的歷史雖然在後來確實被引爆,但那已經是老布希退隱多年後的事了。
1991年底,當克裡姆林宮上空鐮刀斧頭紅旗徐徐落下時,滿載美國人道主義救援物資的運輸機也正在風雪瀰漫的莫斯科機場徐徐落下。新俄羅斯即便最挑剔的強硬派,如日裡諾夫斯基這樣的人,對蘇聯解體中布希的中立政策也無法提出太多的指控。
1990年8月,薩達姆突然入侵科威特並宣布將其變為伊拉克第19個省。對石油行業非常熟悉的布希,敏銳感覺到美國深度介入中東事務的時機來了。戰前,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存在非常有限,伊朗巴列維政權崩潰後,美國在中東只剩下以色列一個盟國,但以色列和阿拉伯陣營勢同水火,美國雖然和沙特等國維持著有限的軍售聯繫,但兩國關係陰晴不定。1973年石油危機給美國上了一課,上華盛頓痛切認識到確保能源安全的戰略意義。
就像當年杜魯門面對韓戰爆發那樣,布希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果斷宣布美國的目標簡單而明確,他勒令薩達姆必須立即、全面、徹底退出科威特。隨後,布希應沙特國王邀請派遣美軍進駐沙特。很快,美國建立起保衛沙特並準備解放科威特的國際聯盟。
與當年韓戰和後來的伊拉克戰爭不同,這次布希通過外交努力爭取到蘇聯支持,並獲得中國不在安理會投反對票的保證。最終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授權美國和多國部隊武力解放科威特。1991年1月17日,「沙漠風暴」行動打響,40多天的戰鬥後,科威特全境解放,多國部隊與伊拉克停火。
海灣戰爭是一次巨大勝利,讓美國徹底走出越戰失敗的陰影,全面恢復了在國際舞臺上的自信。美國藉此與阿拉伯世界建立起良好關係,布希的個人聲望也達到頂點。但是多年後再回頭看,從政治決策角度來說,布希贏得的勝利並不完美。
美國在戰後與薩達姆草草籤署停火協議,伊拉克南部什葉派隨即爆發起義,布希對此態度曖昧,除了口頭說空話外,既沒有明確支持什葉派起義,也沒有死死限制新敗的伊拉克軍隊鎮壓起義。結果,美國執行了一項很奇怪的政策,伊拉克南部建立起美國劃定的禁飛區,伊軍戰鬥機不能起飛,但是可以用武裝直升機去鎮壓什葉派。這讓薩達姆都感到困惑不已,他至死也不明白布希為何會單邊停火,而不是讓多國部隊長驅直入直取巴格達?
布希的考慮是聯合國授權美國只是解放科威特,而並未授權多國部隊越界攻入伊拉克實現政權更迭。從這一角度來說,布希的決策是有道理的。但是在薩達姆看來,海灣戰爭後他雖然面臨國際制裁,但仍在繼續執政,兩年後,布希下臺了,而薩達姆還在掌權,以阿拉伯世界的標準來看,這對薩達姆來說就是勝利。
海灣戰爭僅僅實現了解放科威特這一個目標,但帶來更多的問題。布希缺乏對中東的認識,沒有一個清晰的中東戰略來釐定美國在中東的定位並構建戰後中東秩序。美軍進駐沙特,戰後並未立即撤走,阿拉伯世界歷來對西方存有深刻疑慮,沙特出現美軍的固定基地,這讓很多人覺得受到了冒犯。賓·拉登立志反美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喜歡沙特出現美國駐軍。美國和薩達姆的關係未能解決,薩達姆輸掉一場戰爭,但從未放棄尋求各種手段繼續反美。可以說,布希在海灣戰爭的勝利,埋下了後來9.11事件和伊拉克戰爭的導火索。
在地球另一個角落裡,布希也犯了致命錯誤。1989年,最後一批蘇軍撤離阿富汗,CIA在阿富汗持續十年的戰爭中秘密支持反蘇遊擊隊,這被證明是美國情報史上最合算的一筆投資,美國僅提供了區區十幾億美元的援助,就拖住蘇軍十萬大軍,阿富汗成為最終絞死蘇聯的絞索之一。
蘇軍撤軍後,華盛頓迅速失去對阿富汗的興趣,美國留在當地的情報人員匯報說,阿富汗內戰加劇,蘇聯扶持的傀儡政權朝不保夕,美國僅僅支持反蘇聖戰者中不反美的那部分,而形形色色的反蘇聖戰者,很多人仇恨美國就像恨蘇聯一樣。如果,美國不在阿富汗戰後施加影響,這裡很快就要陷入全面內戰,未來局勢不可預期。布希對阿富汗缺乏應有重視,也許他覺得那裡既沒有重要資源,又缺乏戰略價值——畢竟冷戰正在結束,蘇聯不再是美國的敵人。
最終,布希決定對阿富汗袖手旁觀,任其自生自滅,美國駐阿人員幾乎全部撤離。柯林頓政府繼承了布希的政策,阿富汗在幾年後大部分領土被塔利班控制,賓·拉登的蓋達組織在那裡建立起訓練營。
柯林頓本有機會改變布希對阿富汗的漠視,彌補這一政策的災難性後果。在另一個國家,則是布希一腳踏進未知泥潭,而柯林頓隨後將碰的頭破血流。冷戰時代,勃列日涅夫曾在70年代「紅旗插遍非洲」的浪潮中,扶植了一大幫獨裁政權,索馬利亞的西亞德·巴雷就是其中之一。蘇東劇變後,這些政權在失去蘇聯老大哥庇護後紛紛垮臺,西亞德·巴雷也被反對派推翻。索馬利亞旋即陷入幾大部族武裝爭奪政權的內戰中。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各派停火,並授權派出維和部隊。CNN傳來災民餓殍遍地的悲慘畫面,奧黛麗·赫本這樣的大明星也跑到索馬利亞去推波助瀾,美國公眾輿論很快沸反盈天,紛紛要求白宮有所作為。布希在任期最後一段時間裡迫於壓力宣布在聯合國行動之外,美國還將派兵到索馬利亞,執行代號「恢復希望」的人道主義救援任務。
布希對索馬利亞缺乏興趣,對派遣美軍執行臨時性人道救援行動更缺乏興趣,這一切不過是決策者在公共輿論壓力下的機會主義之舉,未來怎麼辦?誰都沒認真考慮過,布希派兵時沒有制訂撤離戰略,柯林頓這個愣頭青很快就要繼任總統了,那將是下一屆政府的責任。索馬利亞的「黑鷹墜落」事件將給美國狠狠上一課。
縱觀布希四年任期,他帶領美國直面東歐巨變、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終結了持續四十年之久的世界大戰恐慌,這是布希最大的功績。他帶領美國打贏海灣戰爭,讓美國重建自信,但是美國也從此深度捲入阿拉伯世界的糾葛,開啟了此後持續二十多年反恐衝突的序幕。
面對第三世界形形色色的雷區,布希明智的避免了傳統的「胡蘿蔔加大棒」政策,較為妥善處理與菲律賓、巴拿馬等後院國家的關係。但是,他的第三世界施政方針缺乏像處理蘇聯東歐問題那樣的明晰戰略,總體上乏善可陳。美國將阿富汗棄之如敝履,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布希也沒能頂住國內輿論壓力貿然捲入索馬利亞的紛爭,當CNN傳來美軍士兵被裸屍拖地遊街的畫面時,新的白宮主人又屈服於善變的輿論快速撤軍。拉登正是受此啟發,認為美國軟弱可欺,連區區18人戰死的代價也承受不起。
當世界格局發生根本變化時,美國國內卻不太妙,經濟衰退,赤字高企,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均保持在高水平。1992年的洛杉磯暴亂讓布希大失民心。在當的大選中,經濟問題成為布希的「阿克琉斯之腳」,柯林頓揪住這個軟肋不放並最終贏得大選,兩人的電視辯論中,柯林頓一句「笨蛋!問題是經濟!」(Stupid! It's economics!)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