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春秋大一統,功過三皇五帝,不一般的政治鐵腕

2020-12-04 百家號

秦王嬴政:春秋大一統,功過三皇五帝,不一般的政治鐵腕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生,嬴姓,名政。歷史上對秦始皇的出身大都認為其乃秦莊襄王與趙姬之子,也有人認為其乃呂不韋之子,眾說紛紜。但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嬴政的出身,而是他的功與過。因為歷史上對秦始皇的評價總是褒貶不一,但我認為秦始皇無論如何如何殘酷無情,他總是功大於過的。

早在《阿房宮賦》時我們就已經對秦始皇有一個不深不淺的理解。在杜牧的詞中,嬴政是一名十足的暴君。

他剽掠了六國的奇珍異寶納入自己的阿房宮,鋪張浪費。暴虐無道,甚至阿房宮也是他不惜人力、財力,花費了數不盡的經歷來建造的,而建立這所宮殿,也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及時行樂提供一個富麗堂皇的場所,這些也的確是事實。

不僅僅僅是杜牧,就連現在的影視劇作品,在拍攝與嬴政相關的片段時,都不忘突出他奢靡、殘酷、暴虐的一面,說他如何如何與政治不管不顧,如何搜刮天下的良家婦女,如何眨一眨眼就能殺掉一個人等等。種種這些都讓我們對嬴政有了一個壞的印象,或者說,只看到了他壞的那一方面,但我今天要說,如若是沒有秦始皇,不敢說會更好或者更差,中國的歷史又會是另一番模樣。

首先,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國家。秦國一統春秋六國,才開啟了封建時代。雖然歷史上說秦一統六國乃必然趨勢,但在這必然趨勢裡面,秦始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秦國自實行了商鞅變法之後,國力不斷強盛,統一六國成為嬴政的目標,很多歷史書上從來沒有記錄過秦王嬴政有親子帶兵打仗,但是他善於重用軍事、政治人才。在秦一統六國之前,六國分裂,各自為政,戰火紛飛,民不聊生,諸侯之間的戰爭、爭奪十分頻繁,這時候迫切地需要一位勇猛的君主來了結這一局面,秦始皇則應運而生。

即使在統一的過程中,秦始皇亦引發了多番戰火,但在軍事當中,過程不重要,結果才是大家關心的。古人說:寧為太平犬,不作亂離人,一統六國之後,戰火不再,帶給人民的是太平。從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開始了。

其次,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統一貨幣、統一文字,這對於當時的經濟政治來說是多麼大的貢獻。除此以外,他實行郡縣制、為抵抗匈奴修建長城。現在說起中國,誰不會想到那東方奇蹟萬裡長城?若是沒有秦始皇,哪來的這些奇蹟?很多人說,長城是建立在幾十萬人的血肉之上的,因為秦始皇為了修建長城徵了許許多多士兵,但有沒有人想過修建長城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抵抗匈奴!秦統一六國之後,中原穩定下來了,可北邊的遊牧民族卻時常收到匈奴的騷擾,秦始皇為了保護遊牧人民,才修建萬裡長城,保一方平安。

奈何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年輕的時候做了這樣多的豐功偉績,後來卻奢靡暴虐,我們沒有辦法否認他曾經殘害了多少條無辜的性命,也不能為他的殘酷洗白,但至少我們在看到他的過錯的同時,也要看到他那絕無僅有的政治鐵腕和軍事謀略以及他的所作所為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我相信這些嬴政自身也有所了解,否則他不會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因此自稱「皇帝」。他不僅有這個膽量,也配得上「皇帝」這個稱號。

相關焦點

  • 董仲舒闡述「大一統」政治理念
    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漢書·董仲舒傳》雲:「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漢代,廣川既是「國」,又是「縣」。
  • 「秦王」這個尊稱在中國一共有多少個人使用過?
    「秦王」不是尊稱,而是一個爵位。中國歷史上被封秦王的大概有70個吧!只多不少,最有名的就是秦王李世民和秦王嬴政了。按照歷代王朝不成文的規矩(明朝是成文法),皇帝的兒子除了嫡長子繼承大統之外,其他的兒子都要封親王之爵,給予土地和兵馬,取的是拱衛皇室大統的效果,好像東周時代天下諸侯王拱衛周王室一樣。
  • 【前沿成果】李大龍:農耕王朝對「大一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二、秦漢「大一統」思想的形成與實踐 秦朝立國短暫,只能築長城抵禦匈奴的南下,但秦王嬴政結束春秋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並確立中央集權,最終導致了「大一統」思想的形成並為後代所繼承和發展。由秦朝的出現而形成的「大一統」思想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 嬴政到底是誰的兒子?異人還是呂不韋?始皇帝身世之謎大解析!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之中,秦始皇作為我國第一位皇帝,第一位完成了華夏大一統的政治家,他的一生都是充滿了神奇色彩的。秦始皇留在歷史上的謎題數不勝數,他的功過是非也無法細細評說。而我們要講的,就是這位始皇帝的真正的開始,他的身世之謎。
  • 春秋大一統:中國獨有「天」的認識
    一、「大一統」並不是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統最常見的認識是董仲舒的見解,但是大一統並不是董仲舒獨有的見解,它出現的時間非常早,比如在《春秋公羊傳》就有表述。春秋公羊傳大一統的主張是春秋時期的多家主張,現在有人認為它屬於法家,根據「道法同源」,那麼是不是認為道家也有這種思想?荀子也是主張大一統的,孔子也有說法「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可見儒家也是堅持大一統的。而縱橫家的各種道術,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大一統。
  • 大秦賦:秦始皇嬴政重責呂不韋,令其遷往蜀地,呂不韋卻服毒自盡
    秦王嬴子楚兌現多年前的諾言,封呂不韋為文信侯,任命他為丞相,賜給他河南雒陽(今河南洛陽)十萬戶為食邑,和他共同治理秦國,「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史記》)。從此,商人呂不韋成功轉型,開始在秦國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作用。公元前247年,秦王嬴子楚去世,諡號莊襄王,太子嬴政即位為秦王,尊呂不韋為相邦,稱之為「仲父」。
  • 西晉的大一統和秦朝的大一統,有什麼不一樣?
    中國的歷史雖然綿延了五千多年,但是真正的大一統時間卻不多!比如結束了長期的分裂的秦朝,被史書大寫特寫,而結束了三國時期的分裂狀態的西晉,為何卻經常被遺忘呢?同樣是結束長期分裂的大一統朝代,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 嬴政逼呂不韋遷蜀,真的是保護呂不韋嗎?
    值得秦國封你為文信侯,把河南十萬戶給你做食邑;你呂不韋與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讓秦王喊你「仲父」。你還是和你的家人一起,都遷居到偏僻的西蜀去吧!」門客們之所跟著呂不韋,求的不就是功名利祿嗎?現在功名利祿就在眼前,為什麼不要?而呂不韋一旦動搖,事情就大了。不管呂不韋是去趙國,還是魏國或其它國家,他都會成為秦國的敵人,成為秦國東出一統天下的最大障礙。秦國必定會想盡一切辦法滅了他。為了不至於出現這種尷尬,所以秦王嬴政才把呂不韋一家遷往蜀地。這樣想的話,嬴政的確是在保護他。這樣想的話,嬴政的確是有情有意。
  • 中國人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來自於何處?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稱秦始皇。直到今天,在印度和非洲某些地區,當地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統一程度還不及中國兩千多年前的水平。秦始皇功莫大焉。同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了進一步統一人心和思想,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推行「三綱五常」「春秋大一統」等思想,用比秦朝更為柔和的方式把大一統思想推行到民間。如此,民眾對家族、對國家、對皇帝的發自內心的自然認同都得到了強化。同時,漢武帝還在中央設立太學,在各郡國設立郡國學,選派五經博士進行統一的國家文化教育,增強國民對國家、對皇帝的認同感。
  • 「大一統」思想發微
    春秋時期,孔子對「大一統」思想更是高度認可,這從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可見一斑。儘管在孔子看來,管仲「器小」「不儉」「不知禮」,這對具有「道德潔癖」、奉禮樂為圭臬的孔子來說,可不是小毛病(孔子曾說「不學禮,無以立」),但是這些瑕疵跟管仲的功績比起來簡直是微不足道的,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 董仲舒與大一統 - 河南日報
    漢初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公羊學家推崇「大一統」,實際上是對實現一統王權的理論證明。漢初劉邦鑑於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在繼承秦王朝郡縣制的基礎上,也實行了分封制。但這同時也導致了權力的分散,不符合秦以來的歷史趨勢,與王權的「大一統」是相悖的。在此背景下,崇尚「大一統」的公羊學派在西漢崛起就是一種必然。
  • 秦始皇陵發現已46年,為什麼至今還不挖?德國核磁掃描專家:不能開
    這一過程持續了約200年,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橫掃六合,嬴政稱帝,才最終統一。 統一九州混戰場面後,秦王嬴政自認為三皇五帝都不如自己的功過,所以他把「皇帝」這個詞作為自己的頭銜以顯示自己的威望
  • 後趙石虎的功過得失
    石虎比較忌憚的是石勒的兩位養子石生和石堪,此二人年紀較長,雖不像石虎那般厲害,但同樣驍勇善戰,戰功赫赫,同室操戈在所難免。先是彭城王石堪與石弘嫡母劉太后密謀誅殺石虎,事洩被石虎所殺,牽連而死的還有南陽王石恢。隨後石虎率兵七萬平定了長安守將石生和洛陽守將石朗的聲討,石朗被砍掉雙腳而死,石生被部下所殺。
  • 從考古學看「大一統」觀念
    相比歐洲的多元政治與文化傳統,「大一統」觀念無疑是中國文化中歷史悠久的傳統之一,不僅影響深遠,而且是當代追求國家統一的民意基礎。這種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文化傳統是建立在文化一元論觀念和共同文化認同心理基礎之上的。
  • 論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觀念
    「大一統」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它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密不可分。歷史地看,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觀念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歷史上真正「大一統」國家始於秦朝,這是史學界的共識。司馬遷《史記》中的大一統史學觀、董仲舒所闡述的春秋大一統思想,都有當時現實社會的基礎。
  • 飛到距地球2241光年外,是否能看到秦王嬴政當年的盛況?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就統一了六國並成為皇帝。當時,人類還沒有發明攝像機,也沒有任何關於那個年代的視頻影像。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永遠無法親眼看到當年的盛況了呢?由於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無法穿梭時空回到2千年以前去親眼目睹。但是從理論上講,我們還是有可能看到秦王稱帝的場景的。
  •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為什么子楚、嬴政父子還要在趙國當質子?
    中文的質子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亞原子粒子;二是指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一般都是國君的子嗣。本文要寫的是歷史而並非物理,所以質子自然是指後一種意思。在《大秦賦》第一集中,秦國大軍圍攻趙國首都邯鄲,憤怒的趙王打算殺死秦國質子嬴異人(後改名為子楚)及其兒子嬴政作為報復。關鍵時刻,趙國商人呂不韋賭上身家性命帶著子楚倉皇出逃,期間險些被追擊的趙國軍隊殺死。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國家觀念進一步發展。「大一統」的標誌就是海內為郡縣,這個政治理想在秦始皇手裡得以實現。同時,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政治措施,使得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