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春秋大一統,功過三皇五帝,不一般的政治鐵腕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生,嬴姓,名政。歷史上對秦始皇的出身大都認為其乃秦莊襄王與趙姬之子,也有人認為其乃呂不韋之子,眾說紛紜。但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嬴政的出身,而是他的功與過。因為歷史上對秦始皇的評價總是褒貶不一,但我認為秦始皇無論如何如何殘酷無情,他總是功大於過的。
早在《阿房宮賦》時我們就已經對秦始皇有一個不深不淺的理解。在杜牧的詞中,嬴政是一名十足的暴君。
他剽掠了六國的奇珍異寶納入自己的阿房宮,鋪張浪費。暴虐無道,甚至阿房宮也是他不惜人力、財力,花費了數不盡的經歷來建造的,而建立這所宮殿,也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及時行樂提供一個富麗堂皇的場所,這些也的確是事實。
不僅僅僅是杜牧,就連現在的影視劇作品,在拍攝與嬴政相關的片段時,都不忘突出他奢靡、殘酷、暴虐的一面,說他如何如何與政治不管不顧,如何搜刮天下的良家婦女,如何眨一眨眼就能殺掉一個人等等。種種這些都讓我們對嬴政有了一個壞的印象,或者說,只看到了他壞的那一方面,但我今天要說,如若是沒有秦始皇,不敢說會更好或者更差,中國的歷史又會是另一番模樣。
首先,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國家。秦國一統春秋六國,才開啟了封建時代。雖然歷史上說秦一統六國乃必然趨勢,但在這必然趨勢裡面,秦始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秦國自實行了商鞅變法之後,國力不斷強盛,統一六國成為嬴政的目標,很多歷史書上從來沒有記錄過秦王嬴政有親子帶兵打仗,但是他善於重用軍事、政治人才。在秦一統六國之前,六國分裂,各自為政,戰火紛飛,民不聊生,諸侯之間的戰爭、爭奪十分頻繁,這時候迫切地需要一位勇猛的君主來了結這一局面,秦始皇則應運而生。
即使在統一的過程中,秦始皇亦引發了多番戰火,但在軍事當中,過程不重要,結果才是大家關心的。古人說:寧為太平犬,不作亂離人,一統六國之後,戰火不再,帶給人民的是太平。從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開始了。
其次,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統一貨幣、統一文字,這對於當時的經濟政治來說是多麼大的貢獻。除此以外,他實行郡縣制、為抵抗匈奴修建長城。現在說起中國,誰不會想到那東方奇蹟萬裡長城?若是沒有秦始皇,哪來的這些奇蹟?很多人說,長城是建立在幾十萬人的血肉之上的,因為秦始皇為了修建長城徵了許許多多士兵,但有沒有人想過修建長城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抵抗匈奴!秦統一六國之後,中原穩定下來了,可北邊的遊牧民族卻時常收到匈奴的騷擾,秦始皇為了保護遊牧人民,才修建萬裡長城,保一方平安。
奈何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年輕的時候做了這樣多的豐功偉績,後來卻奢靡暴虐,我們沒有辦法否認他曾經殘害了多少條無辜的性命,也不能為他的殘酷洗白,但至少我們在看到他的過錯的同時,也要看到他那絕無僅有的政治鐵腕和軍事謀略以及他的所作所為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我相信這些嬴政自身也有所了解,否則他不會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因此自稱「皇帝」。他不僅有這個膽量,也配得上「皇帝」這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