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劇《大秦賦》中,為抵抗秦國的進攻,趙國春平君去邀請呂不韋入趙為相,呂不韋明確拒絕。秦始皇嬴政聽說此事後,重責呂不韋,令其遷往蜀地。不久,呂不韋服毒自盡。嬴政得知後,悲痛大呼:寡人沒讓他死,他怎敢死?
在歷史上,呂不韋的結局確實是服毒自盡,「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史記》)。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嬴柱正式即位,三天後突然去世,太子嬴子楚繼位。
秦王嬴子楚兌現多年前的諾言,封呂不韋為文信侯,任命他為丞相,賜給他河南雒陽(今河南洛陽)十萬戶為食邑,和他共同治理秦國,「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史記》)。
從此,商人呂不韋成功轉型,開始在秦國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作用。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子楚去世,諡號莊襄王,太子嬴政即位為秦王,尊呂不韋為相邦,稱之為「仲父」。
在古代,稱父親最年長的弟弟為仲父。春秋時期,管仲被齊桓公尊稱為「仲父」。
此時嬴政只有十三歲,尚未成年,無法親自執掌朝政,只能靠呂不韋全面打理。
同時,嬴政的生母趙姬成為太后,擁有很大的權力,例如,同時加蓋秦王御璽和太后璽可以調動兵馬,「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史記》)。
不過,趙姬對朝政既不懂也毫無興趣。而趙姬本是呂不韋的姬妾,丈夫子楚死後,她耐不住寂寞,和呂不韋舊情復燃,二人常常私會。
因此,呂不韋總攬朝政,主持軍政大事,權力達到巔峰。
秦王嬴政一天天長大,太后仍然纏著呂不韋不放。呂不韋不想和太后糾纏,擔心事情暴露,給自己帶來災禍,但是又不能得罪太后,於是想了個辦法脫身,他把一個名叫嫪毐的假宦官獻給趙姬。
戰國時,養士之風盛行。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無不無不競相收養門客。呂不韋覺得秦國如此強大,自己的門客竟沒有他們多,因此以優厚的待遇招攬門客,食客人數多達三千,秦朝丞相李斯曾是呂不韋的門客。
呂不韋召集門客編寫《呂氏春秋》,內容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字。此書以儒家思想為主幹,以道家學說為基礎,博採諸子百家的精華,呂不韋想以此作為統一六國後的治國思想。
公元前244年,秦國發生大饑荒;次年十月,又發生嚴重的蝗災,後來又發生了瘟疫。秦國糧食減產,經濟陷入困難。"三年......歲大飢。四年......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史記》)
為解決經濟上的困境,呂不韋採取措施調動民間財力,規定百姓向官府交納一定數量的糧食可換取相應爵位,「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史記》)。
公元前242年,將軍蒙驁率軍攻打魏國,攻佔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等地,共二十座城池,在此地初建東郡。次年,秦軍擊敗韓、魏、趙、衛、楚五國合縱,奪取魏地朝歌、衛地濮陽,將東郡的治所設在濮陽。
東郡靠近齊國,從此,秦國和齊國接壤。東郡位於六國中央,切斷了楚國與其他五國的聯繫,也阻隔了燕、趙與魏、韓的聯繫,給六國的合縱抗秦以致命一擊。
公元前238年四月,二十二歲的秦王嬴政在雍城舉行冠禮,太后趙姬的男寵嫪毐發動叛亂,嬴政派兵平定,接著將太后幽禁於雍城。
公元前237年十月,嬴政罷免呂不韋的相邦職位,呂不韋回到封地洛陽。在這一年,嬴政在茅焦的力諫之下,將太后趙姬接回鹹陽。
一年多後,各諸侯國紛紛派使者到洛陽,爭相邀請呂不韋出山。嬴政聽聞後,擔心呂不韋叛亂,於是派人賜書信給他,嚴厲斥責:你有何功勞?秦國封給你河南十萬戶;你與秦國有何親緣?寡人稱你為仲父;令你與家人遷往蜀地。
呂不韋真的會叛亂嗎?當時六國的實力已被大大削弱,遠不如秦國,以呂不韋的精明,怎會去六國效力?正如在《大秦賦》中,呂不韋拒絕趙國時所說的:趙國這件貨品的成色,難入不韋眼目。
嬴政身為秦王,已經加冠親政,是秦國名正言順的最高統治者,怎會擔心已被免職的呂不韋叛亂?
首先,呂不韋能力不凡,有聲望,有影響力。在呂不韋掌權期間,秦國對外軍事行動接連勝利,設置東郡,徹底阻斷六國的合縱之路,國內政令嚴明,百姓安居樂業。
其次,呂不韋為相多年 ,勢力盤根錯節。嫪毐叛亂,呂不韋難辭其咎,嬴政為何沒有立即處置他呢?根據《史記》的記載,嬴政本想誅殺呂不韋,但考慮到他侍奉先王功勞大,而且有很多人為他說請,因而沒有處罰,「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遊說者眾,王不忍致法」。說情的人多,恰恰說明呂不韋的勢力大。
再者,嬴政加冠親政後,呂不韋並未及時引咎辭職,歸養鄉裡,而是被嬴政免職還鄉。
最後,太后趙姬和嫪毐的私情可能給嬴政的內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使他無法相信呂不韋的忠心。
嬴政三歲時,父親便逃回鹹陽,九歲時才來到鹹陽再次見到父親,六年的時間裡,他和母親在趙國邯鄲相依為命,東躲西藏,危險重重,可以說,母親趙姬是他最信任、最親近的人。可是這一切都因為嫪毐的出現而變了,太后趙姬竟然和嫪毐這個假宦官生了兩兒子,而且嫪毐和趙姬密謀:嬴政死了,讓他們的孩子繼位,「王即薨,以子為後」(《史記》)。
也許,呂不韋深知與嬴政的關係已經無法挽回,但是除了秦國,呂不韋根本不想去別的地方,可是呆在秦國,又會引起嬴政的猜忌,於是不得不選擇自盡,既可消除嬴政的擔心,又可保全家人和門客。
公元前235年,文信侯呂不韋在洛陽服毒自盡。
呂不韋的門客將其悄悄安葬,嬴政知道後,嚴懲其門客,將他們全部流放,「其舍人臨者,晉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奪爵,遷;五百石以下不臨,遷,勿奪爵」(《史記》)。
呂不韋死後,嬴政採用李斯、韓非等人的法家理論,繼續推進統一六國的進程,而對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棄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