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尾
自秦漢以後,中國大部分政權的初創者、領導者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不管是漢人領袖、還是入主中原的異族領袖,皆是如此。似乎,能不能統一天下,是評判這些政權領導者是否合格或者能不能凝聚天下人心的一個重要標準。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仿佛就紮根在他們心靈深處,紮根在歷朝歷代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那麼,中國人如此強烈的大一統思想究竟來源於何處?
周朝以前:中原大地的人們因為超大型工程走到一起
周朝以前的原始社會和夏、商兩個時代,生活在後來長城以南這塊地區的人們,並沒有統一成為一個整體的概念。當時,在這片區域內,遍布著成千上萬個大小不一的方國和部落。大家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首領,彼此之間互不統屬。眾多方國和部落之間,只是組成了一個個大小不一的部落聯盟、部落國家聯盟和國家聯盟。
在每一個聯盟內部,大家都會推舉出一個聯盟領袖,並共同尊奉他。上古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共工、顓頊、唐堯、虞舜、夏禹就是這樣的人。這時,生活在廣闊的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人們,只存在某種鬆散的聯繫。在大多數的和平時期,大家只會在為了貿易或者涉及多個聯盟的超大型工程的時候,才會聚集在一起、強化彼此交流融合。而那些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可能只是其中某個影響力最大、實力最強的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與炎帝
然而,這樣的情況,在傳說中的虞舜後期發生了改變。當時,中原大地上發生了大規模的洪水災害。黃河、淮河、長江等江河爆發的滔天洪水,侵襲了兩岸的莊稼,危害了中原居民的生命安全。巨大的洪水並不是當時某一個或幾個部落就能治理好的,它要求當時所有受洪水影響地區的人們採取聯合行動。就這樣,在虞舜的任命下,當時夏部落一個叫禹的首領擔起了治水重任。夏禹為了治理洪水,走遍中原的山川大河,在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在遍行天下治理洪水的過程中,夏禹帶領中原大地上各個部落、各個方國的人群一起上前線視察水患,一起組織人力疏浚河道。這些項目,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都是及其龐大的工程。要做好這些超級大工程,只能更緊密地聯合在一起。就這樣,為了治理大洪水,為了建設這些超級大工程,中原大地上首次有了把廣闊空間內的人群統一聯合在一起的想法。
此外,基於中國特有的季風氣候和數條大江大河資源,以及廣闊的平原地形,中國人很早就發展出了發達的農業體系。發展農業,就要加強灌溉、興修水利,並防治洪水。這些物質上的原因,都使得周朝以前的中原人產生了最早的聯合統一想法。
大禹治水
成功治理洪水後,夏禹的威望達到極致。此時,虞舜不得不宣布把聯盟領袖之位讓給夏禹。夏禹根據當年治理洪水的經歷,把他所知的天下地域劃分為九個大區,即九州。夏禹在每個州都任命了一個方伯,並由這位方伯向他提供一塊產自這個州的青銅。隨後,夏禹命工匠將分別產自九州的青銅熔煉在一起,鑄成「九鼎」,史稱「禹鑄九鼎」。此後,九鼎就有了「權力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含義。
當然,以上說法都源自傳說,並非信史。但是,其中所反映出的上古先民聯合治水等內容確是真實存在的。為了保住中原先民賴以生存的農業成果,抵禦自然災害的侵襲,建設超級大工程,大家開始走到一起,準備聯合成為一個疆域更大、效率更高的統一國家。
象徵權力和統一的九鼎
周朝:奠定中國人大一統思想的文化基礎
公元前1046年,史籍相傳周武王率天下八百諸侯誓師孟津、伐紂滅商,開啟周朝天下。從周朝開始,中原大地上的人們正式形成了大一統思想的文化心理基礎。
周朝以前,中原大地上的人們被粗略劃分為中央華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五個部分。五個部分彼此之間雖有交流,並共同尊奉一個「王」,但卻習俗迥異、文化不同。周武王滅商建周后,為了加強對四方的統治,於是分封了一批宗室和功臣居於四周,以拱衛中央的周王室。宗室中比較著名的有周公旦之子伯禽的魯國和召公奭的燕國。魯國封地深入東夷境內,在泰山之南。而燕國封地更是緊鄰渤海,僻處河北。而功臣中比較著名的就要數太公望的齊國了。齊國封地在泰山之北、大海之濱,也深入了東夷領地之內。此後,在武王之子成王時代,周王又進行了一次更大規模的分封,四周更多的土地被分配給了周王宗室。
西周分封
這些被周王分封到四方邊地去的宗室功臣,在當地建立國家成為諸侯,並尊奉居於中央的周王為天子。這些諸侯及其所率領的本部臣民,實質上就成了周王分派到各地去的武裝開拓團。他們在當地傳播周人的文化、周人的思想,逐漸融合教化了當地百姓,使之認同周王的領導。
同時,在周成王時代,輔政大臣周公旦也制定了一套禮樂制度。所謂「禮樂制度」,通俗點解釋,就是當時的行為規範、法律準則。周公旦作《尚書》,提出「敬天保民」思想;立嫡長子繼承制,確立「尊卑有序」觀念;行祭祀祖先之制,廢止殷商祭祀鬼神之風。這些做法,自上而下確立了以周王為核心的貴族等級制度,並在潛移默化中讓四方百姓認同了周王的統治、周人的文化。就這樣,以周人為核心的統一的文化思想體系在天下各封國逐步建立起來。
周公旦
到了春秋時期,儘管周王權威已經崩塌,天下也到了禮崩樂壞的時代,但周人所創製的那套禮樂制度依舊有強大生命力,它依舊是天下各國貴族之間交往所遵循的準則。並且,通過西周三百年和春秋初期百年的教化,周人的禮樂制度大規模向四方擴散。楚國人、秦國人、莒國人、吳國人、越國人紛紛學習這套由周人創製的禮樂文化,並像齊晉等中原傳統大國一樣,加入爭霸行列。他們這些外圍國家,有的屬於東夷文化、如莒國;有的長期居於南蠻,如楚國;有的屬於西戎文化,如秦國;有的更是僅停留在「斷髮文身」的原始階段,如吳越。他們與齊晉等國一樣,共同爭奪霸主之名,就表明他們這些國家已經發自內心的認同了中原國家的文化、認可了中原國家的遊戲規則,並加入到中原國家的遊戲對局中來。
等到春秋結束,由周人發展出來的中原文化、禮樂文化已經擴散到北至燕山、南達洞庭,東起會稽,西到隴山的廣闊地域。到了戰國時期,居於這片土地中的一些戎狄族群也紛紛加入到以中原文化、禮樂文化為代表的華夏體系中來。如白狄族人在今天的河北中部建立起了中山國,中山國君王長期與韓趙魏燕齊等國君王有來往,雙方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在中山國後期,國內甚至大興儒學,尊賢重士之風濃厚。從後世出土的雙耳銅釜等中山國文物來看,其上有用篆書書寫的長篇銘文,而其形制也充分展現出遊牧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的特點。這些證據都足以說明,作為白狄族人建立的中山國,已經完全被中原禮樂文明所同化,形成了與中原國家一致的文化認同。
中山國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座
秦朝:確立中國大一統思想的經濟文化政治基礎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稱秦始皇。統一之後,為了防止天下再度出現長期的分裂局面,秦始皇和丞相李斯共同制定了新的旨在鞏固統一成果的制度。這些制度,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確立了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
秦朝統一天下後,在全國推行由皇帝一人直轄全國地方的郡縣制。為此,秦始皇召集丞相王綰和李斯,在朝堂上展開了一場「郡縣制和分封制孰優孰劣」的大辯論。最終,以李斯為代表的支持郡縣制一派取得了勝利。通過郡縣制,秦朝中央政府牢牢掌控了地方各項權力。地方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免,並直接對皇帝負責。由此,地方對中央的向心力大大增強了。
秦朝貨幣統一
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等舉措,把全國的文字系統、交通體系、貨幣體系、經濟制度等都統一成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打破了過去各諸侯國之間人們交往的阻礙,方便了文化、物資在全國的傳播和溝通,加強了全國各地彼此之間的統一認同。
「六王畢,四海一」「百代皆行秦政制」,秦始皇這些促進全國統一融合的功績,後人無論怎麼讚譽,都不為過。秦始皇的相關成就,領先世界一千餘年。直到今天,在印度和非洲某些地區,當地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統一程度還不及中國兩千多年前的水平。秦始皇功莫大焉。
秦朝馳道
漢朝:鞏固確立大一統思想
秦朝由於自身的各種問題,在經歷15年的短暫統治後,迅速崩潰。在滅秦後,天下最強的勢力——西楚霸王項羽重新將秦朝舊土分封給部分有功將士和諸侯後裔。這讓分封製得以死灰復燃,歷史出現了暫時的倒退。所幸,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打敗項羽,再次一統天下,建立起漢朝的統治。兩漢四百餘年,終於在中國人心中鞏固並最終確立了大一統思想。
西漢經過初年的暫時和分封制殘餘思想的妥協,並在成功平定各路異姓王叛亂和同姓的吳楚七國之亂後,終於在漢武帝時代採納主父偃建議,推行「推恩令」,將握有軍政實權的各封國變得有名無實。同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了進一步統一人心和思想,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推行「三綱五常」「春秋大一統」等思想,用比秦朝更為柔和的方式把大一統思想推行到民間。如此,民眾對家族、對國家、對皇帝的發自內心的自然認同都得到了強化。同時,漢武帝還在中央設立太學,在各郡國設立郡國學,選派五經博士進行統一的國家文化教育,增強國民對國家、對皇帝的認同感。
可以說,西漢在周朝建立統一的文化認同、在秦朝建立統一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了人們觀念中的大一統思想。通過「尊儒學」等舉措,漢朝正式在民眾心中確立了從家族到皇帝的家國認同感,並使這種情感一以貫之延續至今。
漢朝五經博士在授課
前秦:第一個進行統一天下行動的少數民族王朝
漢末魏晉時期,朝廷大量徵兆北方遊牧民族為僱傭軍,並允許他們居住在塞內。然而,朝廷的殘酷兵役和徭役,把這些原本依附中原王朝的遊牧民族全部逼反了。在這個時代,先後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建立王朝國家。但他們與很久以前居住在塞外的祖先不同,長期在中原地區生活,浸潤在中原文化之中,受到中原文化持久薰陶,讓他們也逐步對中原文化心嚮往之,產生認同的感情。
376年,來自氐族的前秦皇帝苻堅在漢人宰相王猛的輔佐下統一北方。此時,前秦版圖東起朝鮮,西逾蔥嶺(帕米爾高原),南並巴蜀,北越陰山,疆域達到極盛。志得意滿的苻堅決心發動統一天下的戰爭,掃平割據東南半壁的東晉王朝。這是少數民族王朝第一次統一北方,更是少數民族王朝第一次產生統一天下的想法並付諸行動。雖然前秦最終因為內部不穩和前線軍事失誤,在淝水之戰中被東晉打的慘敗,但前秦這次行動,說明了受過中原文明洗禮的少數民族,也具有強烈的大一統觀念。
前秦(圖源:史圖館)
此後,北魏、北周、遼朝、金朝等少數民族王朝都是前秦的後繼者。最終,受過中原文明教化的少數民族王朝元朝,在1279年第一次完成了少數民族王朝的大一統功業,並成就了一次曠古未有的大一統。東北、漠北、西南、藏邊,第一次和中原內地同屬於一個王朝治下。到了中國第二個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清朝時期,東北林海、漠北草原、東南海疆、西南叢林、青藏雪山、西域大漠這些中華歷代王朝和政權勢力所及之地,都被統一於一體。
魚尾說:大約從上古時代大禹治水開始,歷經周人制禮作樂建立文化認同,秦人暴力統一推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統制度、漢朝二度統一推行全民統一的思想,到前秦首次嘗試少數民族統一,最終到元清兩朝完成古代中國勢力所及之處的完全統一,可以說,大一統思想自在華夏大地上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深深紮根在中國人的心中。不論是中原文明的漢族王朝,還是受中原文明影響的少數民族王朝,抑或是受中原文明影響的中原周邊其他部族的政權,最終都在千百年的浸潤薰陶下接受了大一統觀念。在中原文明與邊疆文明千年的交流與演進中,中國人的大一統觀念終於變成了一種全民認可的共識,而大一統的理想,也成為了歷代中國人在每一次山河破碎之後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本文為魚尾煮酒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和原作者。
歡迎點讚轉發關注三連哦!我是魚尾,歷史永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