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來自於何處?

2020-11-23 騰訊網

文/魚尾

自秦漢以後,中國大部分政權的初創者、領導者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不管是漢人領袖、還是入主中原的異族領袖,皆是如此。似乎,能不能統一天下,是評判這些政權領導者是否合格或者能不能凝聚天下人心的一個重要標準。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仿佛就紮根在他們心靈深處,紮根在歷朝歷代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那麼,中國人如此強烈的大一統思想究竟來源於何處?

周朝以前:中原大地的人們因為超大型工程走到一起

周朝以前的原始社會和夏、商兩個時代,生活在後來長城以南這塊地區的人們,並沒有統一成為一個整體的概念。當時,在這片區域內,遍布著成千上萬個大小不一的方國和部落。大家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首領,彼此之間互不統屬。眾多方國和部落之間,只是組成了一個個大小不一的部落聯盟、部落國家聯盟和國家聯盟。

在每一個聯盟內部,大家都會推舉出一個聯盟領袖,並共同尊奉他。上古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共工、顓頊、唐堯、虞舜、夏禹就是這樣的人。這時,生活在廣闊的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人們,只存在某種鬆散的聯繫。在大多數的和平時期,大家只會在為了貿易或者涉及多個聯盟的超大型工程的時候,才會聚集在一起、強化彼此交流融合。而那些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可能只是其中某個影響力最大、實力最強的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與炎帝

然而,這樣的情況,在傳說中的虞舜後期發生了改變。當時,中原大地上發生了大規模的洪水災害。黃河、淮河、長江等江河爆發的滔天洪水,侵襲了兩岸的莊稼,危害了中原居民的生命安全。巨大的洪水並不是當時某一個或幾個部落就能治理好的,它要求當時所有受洪水影響地區的人們採取聯合行動。就這樣,在虞舜的任命下,當時夏部落一個叫禹的首領擔起了治水重任。夏禹為了治理洪水,走遍中原的山川大河,在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在遍行天下治理洪水的過程中,夏禹帶領中原大地上各個部落、各個方國的人群一起上前線視察水患,一起組織人力疏浚河道。這些項目,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都是及其龐大的工程。要做好這些超級大工程,只能更緊密地聯合在一起。就這樣,為了治理大洪水,為了建設這些超級大工程,中原大地上首次有了把廣闊空間內的人群統一聯合在一起的想法。

此外,基於中國特有的季風氣候和數條大江大河資源,以及廣闊的平原地形,中國人很早就發展出了發達的農業體系。發展農業,就要加強灌溉、興修水利,並防治洪水。這些物質上的原因,都使得周朝以前的中原人產生了最早的聯合統一想法。

大禹治水

成功治理洪水後,夏禹的威望達到極致。此時,虞舜不得不宣布把聯盟領袖之位讓給夏禹。夏禹根據當年治理洪水的經歷,把他所知的天下地域劃分為九個大區,即九州。夏禹在每個州都任命了一個方伯,並由這位方伯向他提供一塊產自這個州的青銅。隨後,夏禹命工匠將分別產自九州的青銅熔煉在一起,鑄成「九鼎」,史稱「禹鑄九鼎」。此後,九鼎就有了「權力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含義。

當然,以上說法都源自傳說,並非信史。但是,其中所反映出的上古先民聯合治水等內容確是真實存在的。為了保住中原先民賴以生存的農業成果,抵禦自然災害的侵襲,建設超級大工程,大家開始走到一起,準備聯合成為一個疆域更大、效率更高的統一國家。

象徵權力和統一的九鼎

周朝:奠定中國人大一統思想的文化基礎

公元前1046年,史籍相傳周武王率天下八百諸侯誓師孟津、伐紂滅商,開啟周朝天下。從周朝開始,中原大地上的人們正式形成了大一統思想的文化心理基礎。

周朝以前,中原大地上的人們被粗略劃分為中央華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五個部分。五個部分彼此之間雖有交流,並共同尊奉一個「王」,但卻習俗迥異、文化不同。周武王滅商建周后,為了加強對四方的統治,於是分封了一批宗室和功臣居於四周,以拱衛中央的周王室。宗室中比較著名的有周公旦之子伯禽的魯國和召公奭的燕國。魯國封地深入東夷境內,在泰山之南。而燕國封地更是緊鄰渤海,僻處河北。而功臣中比較著名的就要數太公望的齊國了。齊國封地在泰山之北、大海之濱,也深入了東夷領地之內。此後,在武王之子成王時代,周王又進行了一次更大規模的分封,四周更多的土地被分配給了周王宗室。

西周分封

這些被周王分封到四方邊地去的宗室功臣,在當地建立國家成為諸侯,並尊奉居於中央的周王為天子。這些諸侯及其所率領的本部臣民,實質上就成了周王分派到各地去的武裝開拓團。他們在當地傳播周人的文化、周人的思想,逐漸融合教化了當地百姓,使之認同周王的領導。

同時,在周成王時代,輔政大臣周公旦也制定了一套禮樂制度。所謂「禮樂制度」,通俗點解釋,就是當時的行為規範、法律準則。周公旦作《尚書》,提出「敬天保民」思想;立嫡長子繼承制,確立「尊卑有序」觀念;行祭祀祖先之制,廢止殷商祭祀鬼神之風。這些做法,自上而下確立了以周王為核心的貴族等級制度,並在潛移默化中讓四方百姓認同了周王的統治、周人的文化。就這樣,以周人為核心的統一的文化思想體系在天下各封國逐步建立起來。

周公旦

到了春秋時期,儘管周王權威已經崩塌,天下也到了禮崩樂壞的時代,但周人所創製的那套禮樂制度依舊有強大生命力,它依舊是天下各國貴族之間交往所遵循的準則。並且,通過西周三百年和春秋初期百年的教化,周人的禮樂制度大規模向四方擴散。楚國人、秦國人、莒國人、吳國人、越國人紛紛學習這套由周人創製的禮樂文化,並像齊晉等中原傳統大國一樣,加入爭霸行列。他們這些外圍國家,有的屬於東夷文化、如莒國;有的長期居於南蠻,如楚國;有的屬於西戎文化,如秦國;有的更是僅停留在「斷髮文身」的原始階段,如吳越。他們與齊晉等國一樣,共同爭奪霸主之名,就表明他們這些國家已經發自內心的認同了中原國家的文化、認可了中原國家的遊戲規則,並加入到中原國家的遊戲對局中來。

等到春秋結束,由周人發展出來的中原文化、禮樂文化已經擴散到北至燕山、南達洞庭,東起會稽,西到隴山的廣闊地域。到了戰國時期,居於這片土地中的一些戎狄族群也紛紛加入到以中原文化、禮樂文化為代表的華夏體系中來。如白狄族人在今天的河北中部建立起了中山國,中山國君王長期與韓趙魏燕齊等國君王有來往,雙方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在中山國後期,國內甚至大興儒學,尊賢重士之風濃厚。從後世出土的雙耳銅釜等中山國文物來看,其上有用篆書書寫的長篇銘文,而其形制也充分展現出遊牧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的特點。這些證據都足以說明,作為白狄族人建立的中山國,已經完全被中原禮樂文明所同化,形成了與中原國家一致的文化認同。

中山國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座

秦朝:確立中國大一統思想的經濟文化政治基礎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稱秦始皇。統一之後,為了防止天下再度出現長期的分裂局面,秦始皇和丞相李斯共同制定了新的旨在鞏固統一成果的制度。這些制度,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確立了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

秦朝統一天下後,在全國推行由皇帝一人直轄全國地方的郡縣制。為此,秦始皇召集丞相王綰和李斯,在朝堂上展開了一場「郡縣制和分封制孰優孰劣」的大辯論。最終,以李斯為代表的支持郡縣制一派取得了勝利。通過郡縣制,秦朝中央政府牢牢掌控了地方各項權力。地方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免,並直接對皇帝負責。由此,地方對中央的向心力大大增強了。

秦朝貨幣統一

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等舉措,把全國的文字系統、交通體系、貨幣體系、經濟制度等都統一成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打破了過去各諸侯國之間人們交往的阻礙,方便了文化、物資在全國的傳播和溝通,加強了全國各地彼此之間的統一認同。

「六王畢,四海一」「百代皆行秦政制」,秦始皇這些促進全國統一融合的功績,後人無論怎麼讚譽,都不為過。秦始皇的相關成就,領先世界一千餘年。直到今天,在印度和非洲某些地區,當地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統一程度還不及中國兩千多年前的水平。秦始皇功莫大焉。

秦朝馳道

漢朝:鞏固確立大一統思想

秦朝由於自身的各種問題,在經歷15年的短暫統治後,迅速崩潰。在滅秦後,天下最強的勢力——西楚霸王項羽重新將秦朝舊土分封給部分有功將士和諸侯後裔。這讓分封製得以死灰復燃,歷史出現了暫時的倒退。所幸,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打敗項羽,再次一統天下,建立起漢朝的統治。兩漢四百餘年,終於在中國人心中鞏固並最終確立了大一統思想。

西漢經過初年的暫時和分封制殘餘思想的妥協,並在成功平定各路異姓王叛亂和同姓的吳楚七國之亂後,終於在漢武帝時代採納主父偃建議,推行「推恩令」,將握有軍政實權的各封國變得有名無實。同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了進一步統一人心和思想,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推行「三綱五常」「春秋大一統」等思想,用比秦朝更為柔和的方式把大一統思想推行到民間。如此,民眾對家族、對國家、對皇帝的發自內心的自然認同都得到了強化。同時,漢武帝還在中央設立太學,在各郡國設立郡國學,選派五經博士進行統一的國家文化教育,增強國民對國家、對皇帝的認同感。

可以說,西漢在周朝建立統一的文化認同、在秦朝建立統一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了人們觀念中的大一統思想。通過「尊儒學」等舉措,漢朝正式在民眾心中確立了從家族到皇帝的家國認同感,並使這種情感一以貫之延續至今。

漢朝五經博士在授課

前秦:第一個進行統一天下行動的少數民族王朝

漢末魏晉時期,朝廷大量徵兆北方遊牧民族為僱傭軍,並允許他們居住在塞內。然而,朝廷的殘酷兵役和徭役,把這些原本依附中原王朝的遊牧民族全部逼反了。在這個時代,先後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建立王朝國家。但他們與很久以前居住在塞外的祖先不同,長期在中原地區生活,浸潤在中原文化之中,受到中原文化持久薰陶,讓他們也逐步對中原文化心嚮往之,產生認同的感情。

376年,來自氐族的前秦皇帝苻堅在漢人宰相王猛的輔佐下統一北方。此時,前秦版圖東起朝鮮,西逾蔥嶺(帕米爾高原),南並巴蜀,北越陰山,疆域達到極盛。志得意滿的苻堅決心發動統一天下的戰爭,掃平割據東南半壁的東晉王朝。這是少數民族王朝第一次統一北方,更是少數民族王朝第一次產生統一天下的想法並付諸行動。雖然前秦最終因為內部不穩和前線軍事失誤,在淝水之戰中被東晉打的慘敗,但前秦這次行動,說明了受過中原文明洗禮的少數民族,也具有強烈的大一統觀念。

前秦(圖源:史圖館)

此後,北魏、北周、遼朝、金朝等少數民族王朝都是前秦的後繼者。最終,受過中原文明教化的少數民族王朝元朝,在1279年第一次完成了少數民族王朝的大一統功業,並成就了一次曠古未有的大一統。東北、漠北、西南、藏邊,第一次和中原內地同屬於一個王朝治下。到了中國第二個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清朝時期,東北林海、漠北草原、東南海疆、西南叢林、青藏雪山、西域大漠這些中華歷代王朝和政權勢力所及之地,都被統一於一體。

魚尾說:大約從上古時代大禹治水開始,歷經周人制禮作樂建立文化認同,秦人暴力統一推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統制度、漢朝二度統一推行全民統一的思想,到前秦首次嘗試少數民族統一,最終到元清兩朝完成古代中國勢力所及之處的完全統一,可以說,大一統思想自在華夏大地上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深深紮根在中國人的心中。不論是中原文明的漢族王朝,還是受中原文明影響的少數民族王朝,抑或是受中原文明影響的中原周邊其他部族的政權,最終都在千百年的浸潤薰陶下接受了大一統觀念。在中原文明與邊疆文明千年的交流與演進中,中國人的大一統觀念終於變成了一種全民認可的共識,而大一統的理想,也成為了歷代中國人在每一次山河破碎之後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本文為魚尾煮酒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和原作者。

歡迎點讚轉發關注三連哦!我是魚尾,歷史永不停。

相關焦點

  • 「大一統」思想發微
    以至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讚嘆道:「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維系統一的民族國家,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有共同的文化認同,縱觀中華五千年的發展歷史,這一文化使命的實現,離不開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 論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觀念
    「大一統」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它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密不可分。歷史地看,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觀念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歷史上真正「大一統」國家始於秦朝,這是史學界的共識。司馬遷《史記》中的大一統史學觀、董仲舒所闡述的春秋大一統思想,都有當時現實社會的基礎。
  • 「大一統」如何影響近代中國思想 楊念群開講嶽麓書院
    3月30日(周五)下午兩點半,千年學府嶽麓書院特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楊念群教授登上嶽麓書院講壇,開講「『大一統』觀與近代中國思想之演變」,通過梳理「大一統」觀的源起與流變,討論其對近代中國思想的影響。鳳凰網國學頻道全程直播,敬請關注!
  • 【前沿成果】李大龍:農耕王朝對「大一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兩類王朝在繼承和發展「大一統」思想方面呈現不同特點,導致這些王朝在推動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也存在較大差異,不過總體而言農耕王朝起到了奠基作用,而非農耕王朝則起到了底定的作用。 有關「大一統」的研究得到了學界的一定關注,但鮮有長時段的宏觀理論分析,難以體現「大一統」思想在不同時期的特徵和總體發展脈絡,因此筆者試圖以秦、漢、唐、明等王朝為例對中國歷史上農耕王朝對「大一統」觀念的基礎與發展做系統分析,請學界同仁指正。
  • 探秘:中國人的祖先又來自何處
    我們連續兩天探究了「萬那杜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南方」之後,有讀友詢問「中國人的祖先又來自何處」。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我從哪裡來」的命題,算做這個話題的終結篇。分析顯示,4萬年前的田園洞人和一個來自比利時3.5萬年前的古歐洲人有著遺傳上的聯繫。這種聯繫在同時期的其他古歐洲人中並沒有被發現。因此,很有可能當時的東亞人並非和歐洲人發生基因交流,而是與同田園洞人和比利時古人相關的一個未知人群發生過基因交流;這個未知人群從尚未分化的古歐亞人群中的某一亞群演化而來。與歐洲古人類和現代人的基因組進行比對發現,亞洲人與歐洲人在四萬年前就已經形成獨立的分支。
  • 「大一統」:概念、範圍及其歷史影響
    「大一統」理念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深刻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國家命運的思考,不僅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是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一個重要標準。    翻開中國歷史,我們發現有一種理念,歷經數千年的風風雨雨而長盛不衰,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儒家的「大一統」思想。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中國人對中國歷史和國家前途的思維模式。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大一統」的人文思想,早在黃帝時代就開始形成,即:應該以怎樣的形式組建國家政權。這是古代中國,國家觀念的濫觴。具體的表現形式:炎黃兩族通婚,伏羲畫卦,倉頡造字等。血脈以及文字的傳承,很容易可以看出端倪。到了夏朝,國家統治觀念逐漸成型,形成了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
  • 董仲舒闡述「大一統」政治理念
    董仲舒繼承、吸納、融合了先秦儒家、墨家、法家和陰陽家等諸多學派思想,把各家各派中有利於統一集權、尊君愛民、安定社會的主張,以及關於社會發展變化的思想,根據時代的需要、君臣士民的希望,作了全面的批判和總結,從而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順應了春秋戰國以後百家思想的「合流」趨向,是學術思潮演變的必然結果,也是兼收並蓄和「與時俱進」的產物。
  • 董仲舒與大一統 - 河南日報
    從先秦至漢初所流行的各派思想來看,推崇一統應該是各派共識,只是在具體操作上有不同看法。漢初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公羊學家推崇「大一統」,實際上是對實現一統王權的理論證明。漢初劉邦鑑於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在繼承秦王朝郡縣制的基礎上,也實行了分封制。但這同時也導致了權力的分散,不符合秦以來的歷史趨勢,與王權的「大一統」是相悖的。在此背景下,崇尚「大一統」的公羊學派在西漢崛起就是一種必然。
  •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都在300年上下,為何唯獨漢朝超過了400年?
    每一次分裂都會造就思想的變革,為下一次大一統帝國建立後的思想匯集奠定基礎, 但分裂時期的歷史實在是過於混亂,今日我們尚且不談,就談談大一統的格局。
  • 可怕的是為何他們能大一統,歐洲卻不可以
    也許是為了建功立業,也許是為了民族大義,每個人從來的想法都是實現大一統的強盛王朝。使民有耕田,國有章法。 中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偽裝成一個國家的文明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 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讓西方很多國家難以理解
  • 從考古學看「大一統」觀念
    古代文化面貌說法不一 「大一統」觀念的形成與強化,首先與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長期政治實踐密切相關。其次,受「大一統」觀念影響而構建的古史敘述體系,例如從戰國中後期開始形成的以《帝系》為代表的三皇五帝世系,塑造了中國人的歷史記憶——大家都是炎黃子孫,從而奠定了共同文化認同的心理基礎,強化了「大一統」觀念。 不過,近代中國史學界對這種中國文化和族群一元論提出了質疑。
  • 春秋大一統:中國獨有「天」的認識
    春秋公羊傳大一統的主張是春秋時期的多家主張,現在有人認為它屬於法家,根據「道法同源」,那麼是不是認為道家也有這種思想?荀子也是主張大一統的,孔子也有說法「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可見儒家也是堅持大一統的。而縱橫家的各種道術,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大一統。
  • 原始中國人是單眼皮,為何如今有人是雙眼皮,雙眼皮來自哪個民族
    01單眼皮的中國人歷史悠久難道單眼皮的中國人才是最純正血統的中國人嗎?這個說法看似空穴來風,其實真正探究起來也是很有道理的。秦漢文獻當中的典籍來看,從美女的圖畫和歷史記載上,幾乎沒有任何關於雙眼皮的論述。直到秦漢之後,雙眼皮的記載才逐漸出現在史料典籍上。關於雙眼皮的來源,我們最早可以追溯到大一統的秦朝。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對此,有學者概括為:「中國古代由眾多民族發展、確立為統一國家的過程,也就是『大一統』與『夏夷之防』矛盾對立統一的過程。」並指出:「2000年間,歷代關於民族問題有過種種議論與對策,時移勢異,各不相同,但基本精神總離不開在『大一統』思想主導下強調『夏夷有別』。」1在中國古代民族關係發展和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過程中,「大一統」思想作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政治思想體系,逐漸發展為中華整體的觀念。
  •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信仰,還能那麼團結?
    可是,中國並沒有這樣的唯一至高無上者,中國人也從來不盲目受任何一位神明的奴役。所以儒教本質上只是一種文化思想,而非宗教。比如在今年危機面前,中國人的表現就足以讓全世界人民震驚。而面對同樣危機的印度,面對同樣的"考題"卻交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印度專家知道中國在短短幾月之內迅速控制住疫情,並實現了經濟恢復和增長後都很不解:看不懂中國人,明明什麼都不信卻還能那麼團結?
  • 西晉的大一統和秦朝的大一統,有什麼不一樣?
    中國的歷史雖然綿延了五千多年,但是真正的大一統時間卻不多!比如結束了長期的分裂的秦朝,被史書大寫特寫,而結束了三國時期的分裂狀態的西晉,為何卻經常被遺忘呢?同樣是結束長期分裂的大一統朝代,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 說說清代「大一統」的理念和實踐
    清代「大一統」的理念和實踐更多地表現在蒙古、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其實質是如何處理邊疆民族問題。 關鍵詞:清代;「大一統」;邊疆民族 作者簡介:   「大一統」的理念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大一統」的實踐在中國許多朝代都有體現。
  • UFO溯源——UF0究竟來自何處
    在神秘莫測的太空探索中,UFO引起了許多人強烈的興趣。但是UF0究竟來自何處,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許多UFO研究者通過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兩種假設:一種是宇宙基地說;一種是地球基地說。支持宇宙基地說的UFO研究者認為,太空也就是銀河系或其他星系是UFO的來源地。
  • 引力來自何處
    獲批湖南省屬高校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連年全省高校第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連年湖南省屬高校第一;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總數居全國省屬高校第一……這是來自湖南師範大學的一組數據。數據的背後,體現的是人才的強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