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國同屬亞洲國家,在不少地方有相似之處,比如兩國都是文明古國,都屬於發展中國家,都是世界人口大國。但同時,兩國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
最大的不同就是印度幾乎全民信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宗教信仰已經深入到印度人民的社會和文化中,廣泛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而在中國,這兩者對人們的影響卻非常小,因此,中國也曾一度被世界調侃甚至嘲諷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
中國人民不盲目信神
世界很多地區和國家的人們都信神。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猶太教的耶和華神。總而言之,都有一位高高在上,可以任意奴役凡人的神仙。可是,中國並沒有這樣的唯一至高無上者,中國人也從來不盲目受任何一位神明的奴役。
其實,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也有關於"神"的部分,比如財神,觀音菩薩,玉皇大帝等等。雖然中國人民平時也會敬畏他們,但並沒有讓他們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神在中國人心中只是一個精神寄託、一種嚮往。
而且更多時候,中國人民沒有單純依靠神來幫助他們,而是憑藉自己的力量,靠著"人定勝天"的信念去解決問題和困難。中國人民也會有很多祭神活動,但我們的祭拜更像是對祖先的懷念,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期許。
近年來,隨著科學知識的廣泛傳播,唯物主義漸漸深入人心,中國人進一步認識了"神"這種僅存在於人們意識裡的事物,因此信神拜神的人越來越少。相關數據表明中國已經有超過60%以上的人表示自己是無神論者。
中國人民也不信教
據統計,中國大陸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比例最低的地區,只佔總人口比例的7%。其實中國並不是沒有宗教。中國既有土生土長的道教,也有外來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曾經也有一段時間,宗教在中國很流行,比如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就很流行。
儘管如此,與西方很多國家甚至像印度等亞洲國家比、宗教在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從來沒有暫居過統治地位。可能有人會說儒教不是一直是我國曆朝以來的主流信仰嗎?但其實儒教不具備宗教的兩個特徵:迷信和來世。
迷信是指宗教要求人沒有原則、不講條件、一味盲目地相信它,是非理性的;而儒教要求人講究規範和原則,是理性的。宗教還相信來世,這一點在佛教裡體現的是西方極樂世界,而基督教裡面的則是天堂和地獄。但是儒教裡面沒有提到來世。所以儒教本質上只是一種文化思想,而非宗教。
中國人不信教也不信神,"沒有信仰",但是每當遇到重大危機和困難時,卻能團結一致,共同面對。比如在今年危機面前,中國人的表現就足以讓全世界人民震驚。而面對同樣危機的印度,面對同樣的"考題"卻交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印度專家知道中國在短短幾月之內迅速控制住疫情,並實現了經濟恢復和增長後都很不解:看不懂中國人,明明什麼都不信卻還能那麼團結?其實原因在於中國人雖然沒有統一的信仰,但是中國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以及特殊的政治國情,這讓中國人民在應對共同災難時能夠表現出高度一致的團結。
集體主義精神讓中國人能夠"舍小家為大家"
中國自古以來就倡導"大同"和"大一統"思想。從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秦朝,統一文字,再到後面"焚書坑儒"其實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我國傳統文化中還有"天下"的思想:"胸懷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只不過到現在,這些思想就演變成了集體主義以及當今我國政府倡導的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集體主義要求個人在面對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需要把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必要時甚至需要犧牲個人利益。
所以在應對一些大災大難時,大多數中國人能夠克服困難給自身帶來的不便,把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舍小家保大家",做到團結一致。
儒家"仁"的思想深深影響著中國人民
"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要相互關愛。孔子在《論語》中指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家庭以及社會倫理關係,指出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相互幫助。
這種思想一直深深影響著中國人民,所以中國人在面對他人有困難時都會產生強烈的同理心,都願意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就不難知道為什麼在汶川地震、武漢新冠肺炎危機這些重大災難面前,中國總會出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感人場景。
民主集中制的政體讓國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制國家,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制度。中央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是上下級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地方政府要接受中央政府的管理與調配。
所以在一些重大問題和事故面前,中央政府能夠發揮它的核心作用,領導和調動各級地方人民政府,集中全國力量共同應對困難和危機。這也是為什麼我國人民雖然什麼都不信,卻能在關鍵時刻團結一致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中國人民沒有統一的信仰,卻能如此團結,既有文化原因,也受我國特殊政體的影響。無論如何,中國人要繼續堅持這份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這份軟實力,使中國在新一輪的世界競爭中拔得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