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寫關於國內的歷史文化題材文章,一方面自身的筆力不足難以駕文章內容。因為中國實在是太大了,許多觀點婉如盲人摸象看不全面而顯得狹隘。另一個方面則是身處於這樣的文化體系中,難以自覺。有一種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感覺。所以這篇文章如有異議之處,還望多多包涵。
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外國人說了不算,終歸到底還是誰的拳頭硬的問題。
這個標題也算是一個結論,本身世界民族的信仰各不相同,並沒有什麼高低立判之說。然而在世界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確常常因為信仰的問題大打出手,拼個你死我活。隨著西方經濟的崛起,西方文化成為主流文化,基督教把十字架輸出到了全世界。而中國近兩百年處於歷史動蕩的低位,落後的經濟和軍事未能抵擋住西方列強的火炮和鴉片,而民族的文化自信也一度下滑。那個時代的國人面對西方有一種天然的自卑,一部分人也開始崇洋媚外。而外國人常常根據自己的認知判斷:你沒有教堂,你就沒有宗教,你不敬上帝,你就沒有信仰。所以說弱國沒有外交,國人當自強。
中華文明的特點
中華文明崇尚和平並沒有入侵性。世界文明奇蹟之一的長城,他的作用也只是用來抵禦外敵的入侵。自古以來謂之禮儀之邦,是古代文明的代表。歷史上最輝煌的大唐盛世,影響了東西方文化。(元朝雖然是中國疆域最大的一個朝代,但他的文化並不是主流色彩。)實用主義才是中國人內心的底色。自古以來這塊土地所孕育的人口數量一直佔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口數量之多是難以想像的,尤其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封建時代。溫飽問題一直困擾著普通民眾,為了生存,怎麼實用才是最為關鍵的(說實話就是窮)。上下5000年文明不斷,至今屹立於世界文明頂端的秘密就是怎麼行怎麼做。祖先崇拜,對人的最大關懷。基督教宣言一切都是神的造物,家庭午餐前要行禱告,感謝神的恩賜。這對中國人來講是不能理解的。過早地進入農業文明,並且把農業文明發揚光大,對於國人來講,每件事都有他的歷史記載,這河誰挖的,這路誰修的,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實打實人造出來的。感恩先人的貢獻,才有如今幸福生活,祭拜祖宗也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事情。極強的包容性。中華文化沒有特別強大的對外輸出能力,但是他包容同化的能力極強的。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文明同化的歷史。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歷史上也曾有過滿人統治漢人的歷史,但漢文化一直流傳了下來。對於西方的宗教信仰,中國也一直保持開放的態度,佛教傳入的最早,同化得更為完善,佛教已經融入許多人日常生活當中了。世俗化,文化融入生活。中華傳統的儒家思想已經充分融入到百姓日常的生活當中,這個人一言一行皆透漏出儒家的行為模式。根本不需要去建單獨的一個教堂,每周去做次禱告,來突出宗教色彩。中國人信奉宗教人數佔比,多元化,更加包容的態度。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2010年估計,中國內地18.2%的居民信仰佛教,5.1%信仰基督教,1.8%信仰伊斯蘭教,21.9%屬於各種民間信仰,0.8%信仰道教、印度教、猶太教等其他宗教,52.2%不信教(準確地說,是不歸屬於任何教會組織)。
2016年估計,香港特區27.9%的居民信仰佛教或道教,6.7%信仰新教,5.3%信仰天主教,4.2%信仰伊斯蘭教,1.4%信仰印度教,0.2%信仰錫克教,54.3%信仰其他宗教或無宗教信仰。
2005年估計,臺灣省35.3%的居民信仰佛教,33.2%信仰道教,3.9%信仰基督教,9.4%信仰各種民間信仰,18.2%信仰其他宗教或無信仰。
對基督教的同化,比較激烈的思想風潮
基督教傳入中國時間並不長久,所有的同化工作並沒有做完。外來文化的輸入必然先翻譯成中文。這個時間點,中文對基督教的翻譯有意做了一些偏袒。
上帝這個詞並不是外來詞彙,《尚書》:「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唯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詩經》:「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禮記》:「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皆有記載,對國學有研究的人知道,「上帝」一般指的昊天上帝(皇天上帝),即中華傳統信仰中最高的信仰對象,簡單來講你可以把昊天上帝理解為最高神,但是準確來講,神可以有無數個。GOD翻譯成「上帝」沒有成「神」,有意提高的基督的地位。
基督教的《Bible》翻譯為《聖經》。聖經意思是聖神經典,國內的四書五經同為經典,基督教有什麼資格把「聖經」兩個字作為自己宗教經典的書名?《Bible》可以翻譯為《十字經》、《耶穌經》、《基督經》,但絕不能翻譯為《聖經》,因為這等於變相承認基督教的經書比其他宗教更加神聖高貴,然而事實卻是基督教的經典未必就勝過其他宗教的經典。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任何宗教都是平等的,沒有哪個宗教可以有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