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機關報:共產黨員絕不能信仰宗教

2020-11-28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共產黨員絕不能信仰宗教)

宗教(圖片來源:資料圖)

現實生活中,少數黨員會不經意討論黨員能不能信教的問題。在這裡,給出明確答案,共產黨員絕不能信仰宗教。

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共產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嚴守黨章規定,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絕不能在宗教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和信念。」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是共產黨員不能信仰宗教,不能參加宗教活動,這是由黨的性質和共產黨人的世界觀決定的。共產黨員絕不能把自己混同於黨外群眾,必須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動上自覺按照黨章標準嚴格規範自己,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全麵塑造自己。

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徑直從無神論開始的」。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只有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解釋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才能做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

共產黨員不能信仰宗教,不能參加宗教活動,也是黨的紀律要求。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宗教工作的決定》指出:「共產黨員不得信仰宗教,要教育黨員、幹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防止宗教的侵蝕。對篤信宗教喪失黨員條件、利用職權助長宗教狂熱的要嚴肅處理。」黨員信仰宗教和參加宗教活動,不僅事關黨員個人的信仰問題,而且事關我們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

古人說:「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信仰、信念、忠誠是共產黨的根本、元氣和主心骨。95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由弱小走向強大,從勝利走向更大勝利,主要是因為我們始終在馬克思主義中尋找價值和信念,產生了無比強大的信仰力量、理想力量、紀律力量。一名共產黨員,有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有了共產主義理想,「鈣質」就不會流失,骨頭就硬,就知道「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就明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就不會在宗教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和信念。

相反,本失則一切盡失。理想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某些落馬的貪官,算命看相,燒香拜佛。他們這種行為,完全忘了黨的紀律,丟失了黨員身份,又如何能保持黨的性質、宗旨、本色,走向迷失和貪腐也就成了必然。其實,這些人,有的是以宗教為幌子,掩蓋自己貪腐的內心、骯髒的靈魂,緩解自己惶恐的心理、不安的心靈;有的則是歪曲宗教信仰,搞的是封建迷信,信的是利己主義、「為官哲學」。

身為共產黨員,都應是無神論者,絕不能在宗教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和信念。然而,一些貪官緣何置黨的紀律規定於不顧,棄守共產黨人應有的底線,不信馬列信鬼神,不問蒼生問「大師」?根本原因在於這些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嚴重扭曲,「總開關」扳錯了位,信仰喪失、理想缺失、精神迷失、宗旨丟失。

黨員沉迷於宗教,實際上是在思想上、理論上、行動上與黨分道揚鑣。這樣的黨員,不應該再留在黨內。各級黨組織應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引導黨員幹部既學黨章黨規,又學系列講話;既嚴守底線,又追求高標準,真正做一個唯物主義者,而不是唯心論者、唯錢唯官論者。(桑林峰)

相關焦點

  • 共產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旗幟鮮明地指出:「共產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嚴守黨章規定,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絕不能在宗教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和信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9年歷史表明,共產黨員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神論者,是保持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具體體現,是做一個合格黨員的基本要求。
  • 習近平:黨員絕不能在宗教中尋找自己的價值信念
    實踐證明,我們黨關於宗教問題的理論和方針政策是正確的。  宗教不得幹預司法等國家職能實施  習近平強調,做好宗教工作,必須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習近平強調,要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係。
  • 為什麼共產黨員必須是徹底的無神論者
    因此,物質第一性的根本立場決定了共產黨員必須與意識第一性的唯心主義劃清界限。 共產黨員應當是徹底的無神論者是由黨的奮鬥目標和依靠力量決定的。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重要的標誌是以實現共產主義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實現這個目標的階級基礎和依靠力量主要是廣大的無產階級,也就是人民。
  • 沒有宗教信仰,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一位網友在知乎網上提問稱 ,他的老師說:無神論的國家很可怕,所有人都缺少一種信仰。如果一個人是無神論者,他最杯具的地方是沒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不了解到有很多事情,需要讓其保有一種莊嚴,不能去褻瀆它。由此,也許現在中國有很多的問題,所有人都把過去的歷史戲劇化,娛樂化,低俗化,這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很可悲的,因為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
  • 世界十大科學家的宗教信仰
    十大科學家的宗教信仰1.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簡介: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數學家、天文學家,教會法博士、天主教神父。他提倡日心說,主張太陽為宇宙的中心。1543年哥白尼臨終前發表了《天體運行論》。一般認為他的著作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
  • 無神論者沒有信仰嗎?信仰非得是宗教嗎?
    雖然很多人不討厭宗教信仰,但對某些宗教理論還是挺讓人厭惡的。就如基督教,說什麼人必須信耶穌才能得到救贖,不信他的話就只能下地獄。莫非神造人就是為了把一大半的人扔進地獄裡受苦嗎?這樣的神未免心胸也太狹隘了。
  • 淺析科學家信仰宗教的原因——尚九玉
    從根本上說,科學家信仰宗教反映了科學與宗教之間關係的複雜性(註:本文中的「科學」僅指自然科學。)。科學家信仰宗教具有深刻的認識論根源。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科學家信仰宗教與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信仰宗教的原因是一樣的,這就是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可以說,人類認識的有限性是科學家信仰宗教的客觀根源。認識世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 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外國人說了不算,終歸到底還是誰的拳頭硬
    這對中國人來講是不能理解的。過早地進入農業文明,並且把農業文明發揚光大,對於國人來講,每件事都有他的歷史記載,這河誰挖的,這路誰修的,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實打實人造出來的。感恩先人的貢獻,才有如今幸福生活,祭拜祖宗也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事情。極強的包容性。
  • 堅持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
    新華社發【鳴鏑】 近年來,一些美西方國家政要、媒體、智庫頻頻對新疆宗教工作指手畫腳、說三道四,誣稱新疆存在「限制宗教信仰自由」等問題,妄圖抹黑中國的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狀況。特別是2020年6月,美國炮製所謂的「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以國內立法的方式幹涉新疆宗教事務,將所謂的「新疆破壞宗教自由」問題政治化、國際化。
  • 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宗教信仰意味著什麼?
    前幾天,一位大學老師在專業課的課堂上說:「無神論的國家很可怕,所有人都缺少一種信仰。因為我們在這樣一個制度的國家,也許政治代替了信仰。如果一個人是無神論者,他最杯具的地方是沒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不了解到有很多事情,需要讓其保有一種莊嚴,不能去褻瀆它。
  • 向科學迷信說「不」:當宗教信仰又遇上了「科學」
    「賽先生」一來,似乎一切宗教甚至包括一切信仰,都應該被取代,唯有賽先生最高明、最管用、最真實,其它都是迷信!這就是從19世紀70年代直到20世紀的「科學主義」的基本理念之一,對宗教信仰「除魅」的大旗從那時起就已經被高高舉起。可惜的是,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雨,這面旗幟現在已經不那麼豔麗,宗教信仰不僅沒有被徹底「除魅」,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反倒出現了「復魅」的思潮。
  • 愛因斯坦與牛頓是真的晚年才開始宗教信仰?
    很多文章上說大多數著名的科學家晚年都有了宗教信仰,比如愛因斯坦與牛頓。這話只有一半正確。牛頓是位貨真價實的基督教徒,但愛因斯坦沒有宗教信仰,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猶太人,而且當年拒絕了以色列總統職位的邀請,如果愛因斯坦要信教的話,也只會信仰猶太教,而不是基督教,愛因斯坦生前就多次說過,他不信人格化的神,更不會信某個特地的人格化的神。
  • 為何世界上絕大多數科學家沒有宗教信仰?
    說什麼「科學與宗教可以相互學習」,「科學與科學家是得益於宗教信仰的」,「自然科學家信仰宗教也就表明了宗教神學信仰對自然科學研究有正面的積極作用」,等等。「自然科學家信教」成了那些護教學者的「殺手鐧」,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調確實也造成了一些公眾對科學家的誤解。為了澄清問題,必須深入進行一番由表及裡、去偽存真的探討。
  • 全球有多少人口信仰宗教?
    當今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信仰宗教,有多少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們的地區分布和發展趨勢如何,這是分析國際宗教形勢必須回答的問題。由於不同國家、不同信仰的人們在哪些文化現象屬於宗教、哪些思想行為屬於信教、怎樣給眾多的思想信仰分類等基本問題上存在分歧,以上問題很難找到統一答案。
  • 信科學與宗教都是信仰,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信仰科學與宗教是這個世界的主流,也就是講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信仰。信仰宗教的人士,他們就不相信科學了嗎,也不是的,只是他們不是把科學當成信仰而是工具,不少大科學家他們本身也是信仰宗教的,所以相信科學與信仰科學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信仰是啥,信仰就是世界觀,說得再直白些就是你認為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世界的一切是怎麼來的,它將向哪裡去。
  • 就現代人對於科學的信仰會大於對宗教的信仰嗎?你怎麼看的!
    就趨勢下有越來越相信和依賴科學,那麼在沒有了宗教信仰後,這會是一件正產的事情嗎?但是在任何的信仰上,它似乎都應該具有具體的固化的內容,也就是要有一個傾向性,就科學的發展,它所展現出來的是在科學與一個日新月異,同時與時俱進的認知方向上它在比起以前的宗教信仰,它更是一種與時俱進,日新月異的認知方式,有的更是一種新理論,不斷地淘汰舊理論,落後理論的一個過程。
  • 愛因斯坦《我的信仰》:看科學家如何解剖內心裡的宗教
    我們通常以為理性的科學與非理性的宗教截然對立,但其實不少西方科學家都擁有宗教信仰,或至少宣稱自己是基督教徒,其中許多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如牛頓、達爾文、愛迪生等。 幾乎成為天才代名詞的愛因斯坦,既是帶著強烈宗教印記的猶太民族的一員,又是一位至為理性的科學家,他是如何剖析自己內心的信仰呢?大多數人應該非常好奇。
  • 骨頭傳承與宗教信仰
    所以,古人認為骨也像果子一樣可以再生,因此便產生了關於骨的宗教信仰以及崇拜,又因為古人無法對「骨」進行溯源,所以他們用「骨頭」一詞概之。人類死亡後的留骨行為是最早的宗教信仰行為方式之一,在人死後把骨葬在地下,骨頭是否像「果子」一樣,滿足人類重生的希冀以及憧憬呢?沿承至今,親人的遺骨仍然是人類極其尊敬與崇拜的對象。骨頭崇拜也衍變成人類傳承文明的一種行為方式。
  • 李向平:宗教依法管理不能搞特殊化
    在法治中國、依法治國的語境下,宗教事務治理的問題已經從原來的依法管理向治理法治化方向轉型。 一般說來,宗教管理是以宗教事務為主要對象,而所謂宗教事務即是宗教的社會公共事務,並非每一宗教體系內部的事務。這是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前提。宗教事務也只有在宗教與社會的關係之中,才能被賦予法治化的內涵。 與管理比較而言,治理是有多元主體,而非單向性的「管理」。
  • 科學家可以是宗教徒嗎?
    偉大科學家都是宗教徒?這個問題經常有人提出,也不斷有人回答。可惜答案都不能令我滿意,它們沒有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解答。在歷史上,科學和無神論是兩種實踐體系,到近代才合流。而不遠的將來,它們將徹底合二為一。要說清兩者的歷史,首先得給它們做準確定義。不然,我們很難從歷史中把它們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