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雜食性生物。
當人類吃植物果實時,發現去掉外皮,中間便是水分最多,也最好吃的果肉,果肉吃完最後剩下十分堅硬的——核。通過觀察,古人發現吃剩的核還可以再生、長大,然後又結出可以吃的果實……所以,果實又被人稱為果子(籽),而植物的再生大多通過果子得以實現。
當人類吃動物時,也碰到跟吃果實一樣的問題,古人發現,有的動物沒有「核」,例如蚯蚓、沙蟲、蝸牛等,但大多數動物除去皮毛、血肉後,最後同樣會剩下非常堅硬、難以吞食的「核」,他們給這樣的「核」另起一個名,叫做——骨。現在的「骨」是形聲字,即動物去除皮毛、血肉後剩下的部分叫「骨」,由血、肉組成「骨」字。
另外,無論是動物還是人,在死亡之後,隨著皮毛血肉等逐漸消失,最後剩下的也是——骨。所以,古人認為骨也像果子一樣可以再生,因此便產生了關於骨的宗教信仰以及崇拜,又因為古人無法對「骨」進行溯源,所以他們用「骨頭」一詞概之。
人類死亡後的留骨行為是最早的宗教信仰行為方式之一,在人死後把骨葬在地下,骨頭是否像「果子」一樣,滿足人類重生的希冀以及憧憬呢?
沿承至今,親人的遺骨仍然是人類極其尊敬與崇拜的對象。骨頭崇拜也衍變成人類傳承文明的一種行為方式。
骨頭不但是精神崇拜之物,它還是人類最早利用的生產/生活用品。人類利用骨頭製成骨針、錐、標、鑿等,來作為穿孔器、武器、音器、祭器……使骨頭成為人類改變生產力的工具。
骨針——可以縫製衣服,衣服是人類保暖禦寒之物,它的出現使人類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得以更好地生存;
骨錐——用來製作穿孔器,從而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骨標——利用骨的密實與堅硬,將其製造成武器,以提高生存力和狩獵能力;
骨鑿——將骨製作成鑿,在生產生活中使用,能提高工作效率;
骨哨——用骨管制成誘引動物的音器,改變狩獵方式,不但狩獵更容易,也提高了成功的機率,食物一旦充足,人類就會把更多的精力用於生產;
骨祭器——將記錄人類行為方式的骨頭祭器進行傳承,這使人類的思維變得更加的複雜和上進;
骨像的製作(製造),便是人類傳承文明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