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傳承與宗教信仰

2020-09-05 翁衛和

人類是雜食性生物。

當人類吃植物果實時,發現去掉外皮,中間便是水分最多,也最好吃的果肉,果肉吃完最後剩下十分堅硬的——核。通過觀察,古人發現吃剩的核還可以再生、長大,然後又結出可以吃的果實……所以,果實又被人稱為果子(籽),而植物的再生大多通過果子得以實現。

當人類吃動物時,也碰到跟吃果實一樣的問題,古人發現,有的動物沒有「核」,例如蚯蚓、沙蟲、蝸牛等,但大多數動物除去皮毛、血肉後,最後同樣會剩下非常堅硬、難以吞食的「核」,他們給這樣的「核」另起一個名,叫做——骨。現在的「骨」是形聲字,即動物去除皮毛、血肉後剩下的部分叫「骨」,由血、肉組成「骨」字。

另外,無論是動物還是人,在死亡之後,隨著皮毛血肉等逐漸消失,最後剩下的也是——骨。所以,古人認為骨也像果子一樣可以再生,因此便產生了關於骨的宗教信仰以及崇拜,又因為古人無法對「骨」進行溯源,所以他們用「骨頭」一詞概之。

人類死亡後的留骨行為是最早的宗教信仰行為方式之一,在人死後把骨葬在地下,骨頭是否像「果子」一樣,滿足人類重生的希冀以及憧憬呢?

沿承至今,親人的遺骨仍然是人類極其尊敬與崇拜的對象。骨頭崇拜也衍變成人類傳承文明的一種行為方式。

骨頭不但是精神崇拜之物,它還是人類最早利用的生產/生活用品。人類利用骨頭製成骨針、錐、標、鑿等,來作為穿孔器、武器、音器、祭器……使骨頭成為人類改變生產力的工具。

骨針——可以縫製衣服,衣服是人類保暖禦寒之物,它的出現使人類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得以更好地生存;

骨錐——用來製作穿孔器,從而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骨標——利用骨的密實與堅硬,將其製造成武器,以提高生存力和狩獵能力;

骨鑿——將骨製作成鑿,在生產生活中使用,能提高工作效率;

骨哨——用骨管制成誘引動物的音器,改變狩獵方式,不但狩獵更容易,也提高了成功的機率,食物一旦充足,人類就會把更多的精力用於生產;

骨祭器——將記錄人類行為方式的骨頭祭器進行傳承,這使人類的思維變得更加的複雜和上進;

骨像的製作(製造),便是人類傳承文明的方式之一。





相關焦點

  • 中紀委機關報:共產黨員絕不能信仰宗教
    (原標題:共產黨員絕不能信仰宗教) 在這裡,給出明確答案,共產黨員絕不能信仰宗教。 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共產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嚴守黨章規定,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絕不能在宗教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和信念。」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是共產黨員不能信仰宗教,不能參加宗教活動,這是由黨的性質和共產黨人的世界觀決定的。
  • 堅持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
    新華社發【鳴鏑】 近年來,一些美西方國家政要、媒體、智庫頻頻對新疆宗教工作指手畫腳、說三道四,誣稱新疆存在「限制宗教信仰自由」等問題,妄圖抹黑中國的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狀況。特別是2020年6月,美國炮製所謂的「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以國內立法的方式幹涉新疆宗教事務,將所謂的「新疆破壞宗教自由」問題政治化、國際化。
  • 無神論者沒有信仰嗎?信仰非得是宗教嗎?
    雖然很多人不討厭宗教信仰,但對某些宗教理論還是挺讓人厭惡的。就如基督教,說什麼人必須信耶穌才能得到救贖,不信他的話就只能下地獄。莫非神造人就是為了把一大半的人扔進地獄裡受苦嗎?這樣的神未免心胸也太狹隘了。
  • 前基督教時期英國怪異而奇妙的宗教習俗和信仰
    羅馬人可能在基督死後10多年就徵服了這個島,但直到公元6世紀,這個新宗教才暫時控制了英國社會的某些階層。公元597年,羅馬教皇格雷戈裡大帝派聖奧古斯丁到肯特的埃瑟爾伯特宮廷去皈依異教徒撒克遜人。奧古斯丁大獲全勝,而艾瑟爾伯特開始了基督教對撒克遜英國的統治。然而,英國有著幾千年前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和習俗。野蠻,令人驚訝或奇怪的熟悉,這些信仰中的許多生存在今天,作為民間記憶,考古文物-或基督教本身。
  • 全球有多少人口信仰宗教?
    當今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信仰宗教,有多少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們的地區分布和發展趨勢如何,這是分析國際宗教形勢必須回答的問題。由於不同國家、不同信仰的人們在哪些文化現象屬於宗教、哪些思想行為屬於信教、怎樣給眾多的思想信仰分類等基本問題上存在分歧,以上問題很難找到統一答案。
  • 信科學與宗教都是信仰,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信仰科學與宗教是這個世界的主流,也就是講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信仰。信仰宗教的人士,他們就不相信科學了嗎,也不是的,只是他們不是把科學當成信仰而是工具,不少大科學家他們本身也是信仰宗教的,所以相信科學與信仰科學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信仰是啥,信仰就是世界觀,說得再直白些就是你認為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世界的一切是怎麼來的,它將向哪裡去。
  • 淺析科學家信仰宗教的原因——尚九玉
    從根本上說,科學家信仰宗教反映了科學與宗教之間關係的複雜性(註:本文中的「科學」僅指自然科學。)。科學家信仰宗教具有深刻的認識論根源。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科學家信仰宗教與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信仰宗教的原因是一樣的,這就是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可以說,人類認識的有限性是科學家信仰宗教的客觀根源。認識世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 就現代人對於科學的信仰會大於對宗教的信仰嗎?你怎麼看的!
    就趨勢下有越來越相信和依賴科學,那麼在沒有了宗教信仰後,這會是一件正產的事情嗎?但是在任何的信仰上,它似乎都應該具有具體的固化的內容,也就是要有一個傾向性,就科學的發展,它所展現出來的是在科學與一個日新月異,同時與時俱進的認知方向上它在比起以前的宗教信仰,它更是一種與時俱進,日新月異的認知方式,有的更是一種新理論,不斷地淘汰舊理論,落後理論的一個過程。
  • 愛因斯坦與牛頓是真的晚年才開始宗教信仰?
    很多文章上說大多數著名的科學家晚年都有了宗教信仰,比如愛因斯坦與牛頓。這話只有一半正確。牛頓是位貨真價實的基督教徒,但愛因斯坦沒有宗教信仰,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猶太人,而且當年拒絕了以色列總統職位的邀請,如果愛因斯坦要信教的話,也只會信仰猶太教,而不是基督教,愛因斯坦生前就多次說過,他不信人格化的神,更不會信某個特地的人格化的神。
  • 世界十大科學家的宗教信仰
    十大科學家的宗教信仰1.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簡介: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數學家、天文學家,教會法博士、天主教神父。他提倡日心說,主張太陽為宇宙的中心。1543年哥白尼臨終前發表了《天體運行論》。一般認為他的著作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
  • 為何世界上絕大多數科學家沒有宗教信仰?
    說什麼「科學與宗教可以相互學習」,「科學與科學家是得益於宗教信仰的」,「自然科學家信仰宗教也就表明了宗教神學信仰對自然科學研究有正面的積極作用」,等等。「自然科學家信教」成了那些護教學者的「殺手鐧」,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調確實也造成了一些公眾對科學家的誤解。為了澄清問題,必須深入進行一番由表及裡、去偽存真的探討。
  • 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宗教信仰意味著什麼?
    於是TA就去知乎網上提問:「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宗教信仰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什麼呢?網民們看到這個問題,紛紛忍不住了,各抒己見。我們整理了部分精彩回答,感謝下文中各位網友的授權。 網友「Phoolean」說: 你的老師說,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
  • 科學vs宗教?不,科學與宗教攜手並行
    究竟是宗教還是邪教、是信仰還是迷信,往往只有一線之隔,一旦跨過禁區,就會使正當的宗教信仰走向偏執的另一端。宗,立足於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族體系(資料圖)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語境中,宗教是「宗」和「教」的合稱。宗,立足於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族體系,師生、師徒之間的文化傳承則屬於其廣義上的延伸。
  • 科學家發現大腦負責控制宗教信仰區域(圖)
    佛教在線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日前,科學家在人體大腦中發現「上帝區域」,大腦中有三個組織部分負責控制宗教信仰意識。  這項研究共有40多位參與者,其中包括:基督教、穆斯林教、猶太教和佛教人士,當他們被問及關於宗教思考和精神道德範疇的問題時,他們大腦的這三個部分就出現神經元活躍狀態。
  • 向科學迷信說「不」:當宗教信仰又遇上了「科學」
    「賽先生」一來,似乎一切宗教甚至包括一切信仰,都應該被取代,唯有賽先生最高明、最管用、最真實,其它都是迷信!這就是從19世紀70年代直到20世紀的「科學主義」的基本理念之一,對宗教信仰「除魅」的大旗從那時起就已經被高高舉起。可惜的是,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雨,這面旗幟現在已經不那麼豔麗,宗教信仰不僅沒有被徹底「除魅」,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反倒出現了「復魅」的思潮。
  • 蓋洛普宗教信仰民調:中國最少信教 無神論者達61%
    宗教信仰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是非洲、中東地區和中美地區,信教比例是80%。西歐是宗教信仰比例最低的地區,比例是43%。 蓋洛普國際將受訪人群年齡劃分成5個層次,分別是25歲以下、25-34歲、35-44歲、45-54歲以及55歲以上。其中,25-34歲年齡段信仰宗教的比例最高,超過65%;其次是25歲以下年齡層。45-54歲的人宗教信仰比例最低。
  • 沒有宗教信仰,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最後這位網友問,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宗教信仰意味著什麼?一位89年的答主這樣回答這個問題:你的老師說,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以革命黨言之,中共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無神論政黨、馬克思主義政黨,為全人類解放事業而奮鬥,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綱領和遠大理想,將共產黨員不準信仰宗教規定為黨的政治紀律,事實上是要求所有黨員必須牢固確立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世界觀;以執政黨言之,中共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和處理宗教問題,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針
  • 愛因斯坦《我的信仰》:看科學家如何解剖內心裡的宗教
    我們通常以為理性的科學與非理性的宗教截然對立,但其實不少西方科學家都擁有宗教信仰,或至少宣稱自己是基督教徒,其中許多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如牛頓、達爾文、愛迪生等。 幾乎成為天才代名詞的愛因斯坦,既是帶著強烈宗教印記的猶太民族的一員,又是一位至為理性的科學家,他是如何剖析自己內心的信仰呢?大多數人應該非常好奇。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此次座談會圍繞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本書作者/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受邀出席此次座談會並發表講話。
  • 如果無神論也是一個宗教,也是一種信仰……
    有人把神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們選擇無神論作為信仰!再次分享我們和@暴走漫畫合作的這段視頻,為無神論者喝彩! 光之大祭司愛迪生給我們帶來光明,空調老祖威利斯·開利使世人面下火獄,救世主袁隆平讓上億人免於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