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vs宗教?不,科學與宗教攜手並行

2021-01-13 鄧方朔

[摘要]人們往往會將科學和宗教看作是互為矛盾的兩件事物,同時又會覺得科學優於宗教,但事實並非如此。科學與宗教多有相通之處,互利互惠,又各有分工,相輔相成,需要辯證看待宗教與科學的關係。

2007年新加坡高校入學考試出了一道作文題:科學提倡懷疑精神,宗教信仰鎮壓懷疑精神,你對此認可多少?

科學與宗教(資料圖)

基於某些歷史原因,宗教曾經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尤其是在近代自然學科崛起後,宗教神學中的某些理論受到一次次攻訐,並不斷被證偽,因此在很多人看來,科學成了認識世界的唯一標準,宗教則成了蠱惑人心的說辭。

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羅素在1935年出版了一本作品,名叫《宗教與科學》。在這本書中,他歷述了自文藝復興以來科學與神學的衝突和鬥爭,並且認定每次鬥爭的結局都是科學戰勝神學。

羅素認為,在科學的緊逼下,宗教及其神學觀不得不一次次地進行自我修補,為神明的真實存在而強行辯解。

伯蘭特·羅素(資料圖)

其實,羅素的這一觀點是偏頗的,他所敘述的科學與宗教的戰鬥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宗教環境的產物,並不能就此以偏概全。宗教信仰之是否是正信,究其根底還是人的因素。

泰戈爾曾鮮明地批評道,「宗教就會像財富、榮譽或家族那樣,僅僅成為一種人們引以自豪的東西。」正是由於宗教自身的持身不正,才使人們有了詬病的理由。若分析偏見的源頭,可從內外兩個因素入手:

內因起於宗教本身,其宗教神學觀的設定、宗教的義理、教團組織的社會作用以及傳教方式等內容,都會影響到世人對該宗教的認知。究竟是宗教還是邪教、是信仰還是迷信,往往只有一線之隔,一旦跨過禁區,就會使正當的宗教信仰走向偏執的另一端。

宗,立足於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族體系(資料圖)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語境中,宗教是「宗」和「教」的合稱。宗,立足於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族體系,師生、師徒之間的文化傳承則屬於其廣義上的延伸。在百姓整體文化水準和道德素養都不高的時代,宗族間的禮制和權威成為制約人們道德底線的有效法則。

「宗」的意義不僅僅是個團體的代稱,同時也是凝聚力的有形體現。因為擁有共同的信奉,所以才成為不可分解的團體。

在「宗」的團體中,法先人、學聖賢是眾人共同信奉的標準,此即「教」的意義。教,即教化,以聖人之理念教化民眾,使眾生可以明本來之真相、悟自然之道體。開悟,本是宗教之於信仰者而言的第一要務。或曰明心見性,或曰真修實煉,最終目的是希望人們能夠通過努力以超越有形有相的限制,達到靈魂和肉體上的雙重「飛升」。

明本來之真相、悟自然之道體(資料圖)

此「飛升」,並非單純指得道成仙的脫化,更含有鯤鵬之化的人生境界的蛻變。使每一個人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是宗教教化的根本使命。宗教在完成本身的神學信仰之前,必先要肩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普度人無量」,度人即度己,這才是對宗教的正信。

不可否認的是,在宗教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某些偏見偏信之人也曾利用眾人的信仰行苟且之事。

以道教為例,部分身披三寶衣之人,行的不是祖師教誨,卻在用仙真留下來的術數欺詐信眾。如此一來,教門便有了藏汙納垢的嫌疑,宗教本身的威信力也會逐步下降。害群之馬的破壞程度,要遠遠高於正身立教的力量。

道門術數(資料圖)

在被人批為封建迷信之前,先問問自己,曾經立志修行的那顆初心是否還在?

外因方面,可歸結於人們對宗教的人云亦云,試圖以管窺豹,最終只會淪為貽笑大方的結局。保持獨立的判斷能力,避免偏聽偏信,避免主觀妄斷,這是說給宗教信仰者和科學研究者共同傾聽的箴言。

恩格斯曾經對「宗教」一詞下了定義,他認為:「(宗教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採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

關於唯物主義對「宗教」的批判(資料圖)

在宗教發展的歷程中,確實存在某些愚迷階段,但這樣的愚迷並不等同於成熟的宗教。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宗教能夠歷久不衰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如果真如他人所講,對神明的信仰只是對超自然力量的誤解和幻想,隨著人類文明的開化,這樣的幻想終將一一破滅,那麼宗教的信仰之路也必將走到盡頭。但歷史卻早已經證明這一假設是錯誤的。

仍以道教為例:回首道教的發展史,從原始鬼神崇拜到周王室的天道信仰,從先秦道家的大道理論到黃老道的無為而治,從祖天師立教到寇謙之改革,從唐王朝的崇道盛景到宋元時期的力圖救世,從上清、靈寶的信仰流變到正一、全真的教派傳承,道教雖然講求的是對一門宗教的信奉,但卻並不是關起門的自我修煉,也不是唯我排他的極端主義。

寇謙之祖師圖(資料圖)

宗教不但要承擔起信徒信仰需求的變化,更要有經世濟人的社會責任。如果單純地只是看到道教中某些術數之徒的蠅營狗苟,便以此作為道教的代名詞,這樣的判斷就值得玩味了。

宗教中尤為強調宗教體驗的內容。想要正確地評斷一個宗教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走進它的內部,參與它的宗教儀式,用精神和靈魂去感知它的義理與教化,而非是用所謂科學的態度去批判它存在的合理性。

真正的科學,乃是一科之學問,其指代的不僅是自然這一學科。人文社會學科有它獨有的規律性,用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宗教,只會發現處處都是矛盾,於此基礎下做出的定論很有可能成為悖論。

走進它的內部,參與它的宗教儀式(資料圖)

況且,宗教神學的內容其實早已經超越了自然科學所能檢測的範疇。科學是對待萬事萬物時理應保持的嚴謹態度。宗教自然不應該提倡盲目地相信,否則便是洗腦;那麼科學就可以武斷地去質疑一切嗎?相信這個答案不言自明。

愛因斯坦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科學與宗教雖然在研究內容上有差別,甚至存在某些相悖的地方,但這並不等於科學就一定與宗教是敵對的狀態。

道教的煉丹家相信服用金丹可以得道成仙,卻意外地在理化領域取得了突破;道醫和內丹學相信通過對氣的導引可以實現益壽延年,於是便有了如今仍在流行的道家健身功法;道教傳承並發展的陰陽理論甚至奠定了萊布尼茨的計算機原理基礎……

道醫和內丹學相信通過對氣的導引可以實現益壽延年(資料圖)

宗教與科學並存的狀態不只存在於道教中,哥白尼、伽利略等等都是教士出身,愛因斯坦、普朗克、達爾文等人研究科學的動力是發現了上帝創造世界的美妙,而牛頓在研究神學之後公開承認了耶穌的先知身份。這一話題,甚至延伸到了當今熱門的量子力學與宗教神學的對應關係。

其實,不論是由宗教走進科學的大門,還是從科學中開始追尋信仰的殿堂,二者在認識世界和認識內心這兩個方面均有共同的目標,即如何提升人的本體意識,二者都是在探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命題。

片面地相信某一種言論或認知方式,都是迷信。迷信科學與迷信宗教,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宗教信仰並不等於虛幻,科學結論也並非全部都是真實,二者關係需要辯證地理解,唯有此才是理解人生存在的最好立足點。

相關焦點

  • 科學與宗教矛盾嗎?
    例如:1845年時Adams和Leverrier通過觀測發現天王星的運動軌跡不符合牛頓的引力理論,從而預言了海王星的存在。如果只是簡單根據"可證偽性"的標準來判斷,那麼牛頓的引力理論不具有可證偽性,因此是偽科學––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事實上,當科學家的理論與觀測不符時,絕大多數情況科學家不會直接放棄自己的理論,而是想辦法修補自己的理論使其符合觀測結果。
  • 宗教與科學是什麼關係?
    宗教與科學是什麼關係?
  • 向科學迷信說「不」:當宗教信仰又遇上了「科學」
    既然稱為思潮,就不是一個人的想法,而是相當一批對宗教信仰具有深入研究、深刻思考的學者的理念,而是相當大的一個人群對宗教信仰的執著堅持、心悅誠服。這個人群大到佔了人類的五分之四以上,當然絕非科學主義者認為的那樣是被「騙子」碰上的一大群「傻子」。這是宗教學者自己原本都沒有想到的,更是科學主義者怎麼也想不明白的。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局面?
  • 科學和宗教的關係
    考慮到我的宗教知識以及對宗教的理解極其有限(隨著討論的深入,我這方面的欠缺會越來越明顯),我想這樣來安排討論:我要做一個假設,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在討論這個問題,他們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不同的科學學科,不同的宗教派別,等等,我們將從不同的方面來討論這個問題,像個研討會。每個人都給出自己的看法。隨著討論的進行,他的看法可能被淹沒,也有可能被修正。
  • 宗教-曾經的科學
    蒙對了就是理論有效,蒙錯了就是鬼神作怪,再不成就說你心不誠、力不達,反正俺做的沒錯。謊話說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荒誕的理論重複了數千年,每一代人的頭腦中就產生了固定的「條件反射」,從而成為集體的記憶且深信不疑。隨著人口不斷增加,交流逐漸頻繁,在各種假說之間便開始有了優劣的評判。容易理解記憶的假說發展了,粗鄙簡陋的假說就被淘汰消亡了。
  • 科學已經演變成宗教
    《科學已經演變成宗教》大家對宗教很熟悉了,可是你可知今天科學也演變成一個宗教。比較一下吧!宗教都有廟教堂等場所吧。而科學也有科學院學校等等。宗教都有各類神靈,而科學的大科學家們,牛頓,愛因斯坦等等就成為科學教的神靈。
  • 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原標題: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我們首先要說清楚科學是什麼,特別是科學有三個要素,然後馬上就會明白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了。   宗教是不允許質疑的,只能無條件接受。同一個宗教教義不同的宗教領袖的解讀經常不同,而且可能會相互衝突,因此在獨立性和唯一性方面也和科學有很大區別。科學在發展的中間階段也會出現不同的理解和解讀,但是通過下面講的科學方法,最後總是會得到統一的。但是宗教很難做到這一點,宗教派別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多、矛盾變得越來越大。
  • 科學與宗教能否真誠對話?
    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原社長兼總編 遊蘇寧科學與宗教能否對話是一個經典話題,叔本華曾言:在理性與《聖經》之間試圖發現恰到好處的位置,無異於在兩把椅子之間落座。尼採認為:宗教與真正的科學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它們所處的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 關於宗教與科學,簡明扼要的解讀在這兒
    2021-01-12 07:50:18 來源: 不知道起什麼名字好 舉報
  • 牛頓、巫術和宗教:論藝術和科學、宗教的關係
    那麼,這個其實不僅僅表現了東西方思維上的一個區別,而且還涉及到了藝術、宗教和科學的關係上。現代文化史論家們認為,人類早期的宗教雛形來源於神話傳說,尤其是原始部落中的巫術儀式,這些儀式往往帶有非常神秘的色彩,主持儀式的人身份也顯得非常特殊,他們往往具備部落裡面其他人所不具有的特異功能,而且其他人也相信,這種功能可以帶給他們好運,得到神靈或者自然的庇佑。
  • 科學與藝術、宗教的區別、界限何在?
    顯然,其他的,都不在場,不出場。實際上,科學一方面是對事物的規定與認識,同時科學也是對事物的一種掩蓋、一種隱藏。於是,這裡就出現了與科學毗鄰的藝術、哲學與宗教。下面我就開始進入演講的文字部分,就是最不好玩兒的部分,但是好在有剛才這個東西作鋪墊。請大家記住剛才說的「這是什麼?」這個問題。自然科學這樣的科學,在哲學上我稱稱之為「數理科學」,因為它要藉助數學和邏輯的演算方法。剛才我們說「這是什麼?」
  • 大科學家牛頓晚年相信了宗教,那麼科學與宗教的基本區別是什麼
    筆者的看法如下:首先講講科學,主要的特點是不信,就是對一切事物、現象,都持有懷疑的態度。然後就開始對每一個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和觀察。比如牛頓,被天上掉下來的一隻蘋果砸中了腦袋,他首先對對這個現象產生了懷疑,並進一步開展研究,最終發現了地心引力。科學家實際是不信一切事物和現象,對一切都是懷疑的,然後他們開始尋找事物和現象背後的原因。
  • 正確區別對待宗教問題,分清哪些是科學,哪些是宗教迷信
    一個不存在的假上帝,怎麼能夠創造靈魂鬼神呢?所以,靈魂鬼神是原始吸引力和離心力創造的,也就是暗能量演化進化的結果。有些糊塗人,把創世神宗教,佛學,道學,等同起來,聯繫在一起看待,這是完全錯誤的。三者是有本質區別的。佛學和道學,是不承認創世神的。宇宙萬物並不是神創的。
  • 科學也好宗教也罷,重要的是敬畏之心,不迷信
    鄉親們家裡做法事時法師耍的那些小把戲,爺爺也總能說穿於我,讓我不被迷惑。我的奶奶,目不識丁,但每每我說怕神怕鬼時,她總會說「人死如燈滅,這世上哪有什麼神鬼」。然而,即使他們從「破四舊」、「立四新」中走過來,即使他們相信科學並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但逢年過節,他們總是要點上幾柱香,祭天地神靈和祖宗,祈求神靈和祖宗的保佑。現在想來,爺爺奶奶這是一種「不迷信宗教,但存敬畏之心」的信仰方式。
  • 鬼神究竟是什麼——生命科學與宗教的分野
    與宗教有所不同的是,生命科學對「鬼神」的真相有著究竟的認識。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來看,「鬼神」真的存在嗎?「鬼神」究竟是什麼?請看著名學者潘麟先生對「鬼神」之真相的深刻剖析。一旦我們執著於神仙、神靈之形象,把這些神靈看成外在的、客體的客觀存在就不對了,這一下子就變成了宗教、變成了盲目的崇拜。
  • 宗教的本質是什麼,社會科學是不是科學
    宗教的本質是什麼,社會科學是不是科學宗教的本質就應該是天的律法。你看歐洲中國伊斯蘭,東方建築和西方建築的樣子不一樣,東方重詩,對聯,平面繪畫,毛筆字,西方重雕塑,重樂曲。就知道不同的天到底下化到人間是什麼樣子的。
  • 宗教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化解科學一元的困境
    宗教有助於化解科學一元化的困境,也使人有著更高的精神追求人類的社會生活處於兩大系統之中,即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一般來說,科學以「求真」為要務,以物質世界為對象;而宗教、道德等則以達致人類更高的「善」與「美」為追求,以精神世界為對象。
  • 不確定性原理,科學與宗教的又一次交匯和碰撞
    篇幅有限,今天先從不確定性原理引發的科學與宗教的碰撞談起。什麼是不確定性原理個人以為不確定性原理可以這樣去理解。這有可能對於宗教不公平,但是沒辦法,這就是我的信念。人類本能地追求著確定性從宇宙大爆炸到我們今天已知的宇宙,是什麼讓我們確定下來?從最早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到我們今天擁有智慧的人類,又是什麼在左右著這個發展?
  • 科學實在論與宗教的合理性——比較與反思
    有些人利用他的科學哲學來攻擊宗教,例如弗魯(Flew)把可證偽性的區別判準變成意義判準,然後指控宗教語言缺乏認知意義,我們已指出這並不符合波普的想法(無論如何,這種對宗教的挑戰並不成功,因為可證偽性或可證實性等實證主義意義判準本身都欠說服力,也被絕大多數當代哲學家摒棄[關啟文,1999,第26章])。
  • 《生死與輪迴》:不看宗教,如何用科學理解死亡?
    對於「輪迴」這個有著濃厚宗教色彩的詞彙來說,只是從影視作品而不是紀實角度去解讀,會給人二道販子傳道的感覺。比起宗教,無神論唯物論者們總喜歡說「相信科學、相信科學」。01 科學與宗教開始之前,說下對科學和宗教二者的理解。科學是能夠證偽(而未被證偽)的、可重複操作的方法論。卡爾·波普爾在其著作《猜想與反駁》提出科學和非科學劃分的證偽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