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化解科學一元的困境

2020-11-23 手機鳳凰網

宗教有助於化解科學一元化的困境,也使人有著更高的精神追求

人類的社會生活處於兩大系統之中,即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一般來說,科學以「求真」為要務,以物質世界為對象;而宗教、道德等則以達致人類更高的「善」與「美」為追求,以精神世界為對象。在一切科學無能為力,或人類理性難以插足之域,求助於想像是人類思維的慣性。不僅如此,人類認識的階段性、科學探索的過程性和局限性,也為想像和信仰留出寬敞空間。也正因如此,宗教自由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內容。人類歷史經驗證明,生活於世界的人不能沒有信仰,信仰是滋養人類心靈的陽光,並且信仰一旦形成,便難以被強制消除或加以替代。歷史上不乏因侵犯和壓制宗教自由而付出沉重代價的事例:在歐洲,中世紀教會對不同信仰的壓制和迫害引發多次宗教衝突或戰爭,國家也因明確支持或反對某個教派而捲入其中,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無盡的動蕩和災難。

許多人認為,在科技昌明時代,人們實無必要再求助於宗教,以獲得心靈慰藉與感情寄託。這種認識是膚淺的。不容否認,今日社會的確是科技發達,各式各樣的發明不斷地推陳出新,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但是,迄今依然存在許多無法以科學驗證或解決的問題,其中以關於人的生死福禍等問題為最。面對種種無奈與無助,富含博大精深人生哲理的宗教,就成為人們可以藉助的另一種選擇。

德國當代著名宗教學家莫爾特曼對此曾有非常精到的論述。他指出,在當今社會,「一切事物及服務的全球市場化在今天遠甚於純粹的經濟行為。它已成為人類生活無所不包的律令。我們都是顧客與消費者,而不論除此之外我們還會是什麼。市場已成為生活哲學與世界宗教,而對某些人來說甚至意味著『歷史的終結』。無所不在的市場化在各個層面給社群帶來破壞。因為人僅僅以其市場價值而被加以衡量,他們僅僅因其能對市場提供什麼以及能買得起什麼而被賦予價值。」的確如此。當以「科學」作為社會生活的唯一形式,那麼一切將被量化;一切都轉換成市場價值來加以交換,這顯然不是人類社會的正當追求。人們在很多時候是需要科學,需要根據科學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的生存條件,但是,人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如果沒有對理想、價值的探尋,那麼人類社會將會與動物世界沒有任何分別。

宗教恰恰在這個層面給人們提供了科學之外尋找人文價值的需要。正如有國內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人的尊嚴與善相聯繫,而人權與正當相關聯,「每一種宗教、哲學和道德學說,每一種偉大的歷史文化傳統,都有其獨特的關於善的觀念,因而有其獨特的關於人的尊嚴的理解。在伊斯蘭教中,人的尊嚴與神的意志相關,只要你按照真主的要求生活,你就獲得人們的普遍尊敬,也就獲得尊嚴。這與中世紀的基督教徒很相似。而在儒家文化中,人的尊嚴來自人自身的德性,一名中國人,假如能夠按照孔夫子『仁』的教誨,在修身和社會政治實踐中成為有德之人,就體現了人的尊嚴。」可見,在宗教生活中,人們因為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對行為的自律,成就了其作為有價值、有尊嚴的生命主體的形象。

宗教滿足了人的精神生活必需,使人們具有良好的心理調節功能

人們之所以選擇信仰宗教,是因為宗教具有能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積極功能。對於個體來講,宗教信仰具有自我調適作用和功能。信仰宗教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陷於迷惘或遭遇不幸時,往往藉助於宗教信仰的啟迪作用予以自我調適,使心靈得到安慰或解脫。在關於宗教起源或功能的各種解釋中,不難發現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宗教是基於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而產生的,宗教與人類的幸福追求、道德約束、終極關懷密切相關。例如,宗教可能是人對於理解自然現象及其生活經驗的需求,可能是人在情感上對於解釋和適應神秘與災難並進而獲得內心平靜的需求,可能是個人歸屬於某一群體以排遣孤獨感的需求等。宗教正是出於對「我」究竟自何而來、究竟為何而生、究竟向何而去等人生問題的執著追索而充滿魅力。

實際上,宗教自由之所以是人類社會普遍保護的一種人權,受到憲法和法律保障,是因為它需要人性的契合,表達了一種使人向善的目的。正是在宗教的目的是要造福人類這個意義上,愛因斯坦曾先後這樣表述宗教:「一個人領悟到了人類欲望的空虛,就會去追求自然界和思維世界中展現出來的崇高莊嚴和奇妙秩序」;「個體存在方式猶如牢籠一般,因此他渴望將宇宙作為單一的、有意義的整體來體驗。」愛因斯坦接著說:「我堅持認為,宇宙宗教情感是從事科學研究最強烈、最高貴的動機……有位當代人正確地說過,在我們這個唯物主義的時代,只有嚴肅的科學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可見,宗教既是人們為了追求更高精神境界所必需,也是推動人們更好地改造世界的精神動力。愛因斯坦所沒有明言的是,正是他那種悲天憫人的崇高宗教情感,促使他不斷地去探索未知的物質世界,成為20世紀人類思想史上的巨人。

宗教對人們精神生活的作用,往往通過宗教的心理調節功能予以實現。宗教發揮作用離不開其心理調節功能,宗教正是通過心理調節功能來發揮其功能,從而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那麼,宗教的心理調節功能如何得以實現呢?其中,宗教可以為人們提供安全感和某種安慰,使其消除心理上的焦慮與恐懼。比如,宗教可以消除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給人以臨終關懷。有許多虔誠的信仰者視死如歸,把死亡看得非常平淡。其二,宗教可以滿足人們對愛的渴望。現代社會在享有物質文明的同時,卻失去了以往密切的人際關係和溫暖的人情,普遍感到生活的孤獨和疲憊等。講求博愛、慈悲、奉獻等的宗教可以為人們彌補這一需要。其三,宗教可以消除人們的憤懣與怨氣,從精神上彌補由於社會不公所帶來的苦痛。宗教可以通過一些宗教解釋,如提倡寬容與忍讓、寬恕以及因果報應等,幫助人們化解胸中的壁壘,消除其憤懣和怨氣,使受傷害的心靈得以舒緩。其四,宗教可以通過使人的精神超越於現實,幫助人們暫時擺脫現世與人生的各種煩惱。宗教往往是超越現實與自我的,它能夠淡化人對現實的關注,打開人心中的死結,逐漸通過超脫求得解脫。

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宗教的這種心理調適功能能夠引起生理上的良好調節作用。一名經常受到精神折磨、心情苦悶的人,其生理上的免疫功能就會下降,這樣的人壽命較短,得病率較高,死亡率也較高;相反,一名心情愉快、心胸開朗的人,其生理上的免疫功能便較高,有益於身體健康。在宗教社會功能這個問題上,以往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但是每種觀點都不排斥宗教對人的心理調適功能。例如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對其仍然可以作出正面理解:第一,它意味著宗教使人超脫現實,在人們的意識中創造出幻想的世界;第二,它表明宗教使人得到寄託於空想的自我安慰。過去我們在理解馬克思這段論述的含義時,只注重其批判性,而忽略馬克思在這裡所揭示的宗教對人的心理調適功能。

宗教的心理調節功能確實能起到積極作用,甚至本來有病理現象的人會因為相信神靈治病的虔誠而使體內免疫功能得到提高,並由此減輕、甚至消除原來的病痛。當然,這種信仰治療也具有一定的負面作用,如果不能把握好度,過分痴迷,可能使人喪失生活的熱情和勇氣,延誤正常的藥物治療,耽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聯繫以及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對於群體的發展,秩序是至關重要的,宗教的出現,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秩序,對人類社會得以長期穩定的進步與發展至今可能有著決定性意義,雖然我們在今天對宗教有了更客觀的認識,但是在當時那種混亂無序的情況下,對人類社會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
  • 宗教存在的最大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宗教會被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所重視呢?一般人會說宗教能幫助帝王將相安定江山,穩定社稷。其實這只是一個小的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個人的修為修養離不開宗教信仰。雖然社會上的宗教派別很多,但是無論哪一種宗教,首先解決的都是心靈的問題。
  • 工業信息化之下的人類社會儼然已進入「囚徒困境」模式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問題是,人類的個人理性有時能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聰明的人類會因自己的聰明而作繭自縛,或者損害集體的利益。《史記》第一百二十九章「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自然生命伊始唯一的使命就是追求利己、求存,人類作為自然生命體系的最高等級形態自然也不例外。那麼,人類社會發展到工業信息化時代都產生了哪些"囚徒困境"式的社會現象呢?
  • 宗教與科學是什麼關係?
    科學是反映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科學知識萌發於人類早期的社會實踐,古代文明已包含許多近代科學得以發展的因素。由於人類社會實踐和認識的歷史局限性,古代的科學知識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一直附屬於在思維方式上尚未擺脫想像性和猜測性的自然哲學體系,甚至寄生於宗教神話中。在中世紀,科學成了神學的分枝。科學與宗教的歷史混合狀態隨著人類社會實踐和認識的發展而逐步解體,科學從自然哲學體系和宗教神話中分化出來,成為實證性的科學。1543年,哥白尼《天體運行》一書的出版,是近代科學與宗教世界觀徹底決裂的第一次宣告。
  • 科學vs宗教?不,科學與宗教攜手並行
    宗教信仰之是否是正信,究其根底還是人的因素。泰戈爾曾鮮明地批評道,「宗教就會像財富、榮譽或家族那樣,僅僅成為一種人們引以自豪的東西。」正是由於宗教自身的持身不正,才使人們有了詬病的理由。若分析偏見的源頭,可從內外兩個因素入手:內因起於宗教本身,其宗教神學觀的設定、宗教的義理、教團組織的社會作用以及傳教方式等內容,都會影響到世人對該宗教的認知。
  • 科學和宗教的關係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對於人類活動不同領域的關係的公開討論越來越少了。回顧過去關於這類主題的大辯論,我們有點羨慕,因為我們原本也喜歡這種辯論中思想激蕩的樂趣。一些古老的問題,比如科學與宗教的關係等問題,仍然存在。我相信在這類問題上,我們面臨著和過去一樣的困境,但是因為專業的制約,現在人們很少公開討論它們了。但是長久以來,我對這個問題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很想來討論一下。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宗教作為人類文化現象的產物 今人該如何理解
    任何社會現象的存在也是如此,背後都會存在相應的社會功能。這就是很多人說的那句話:存在即合理。而且越原始的這種食色等欲望越難以克制,就是因為這是生存之必須,人類的意識、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感知,包括我們後面聊到信仰和宗教中越原始確信程度一定越高,越發展確信程度一定越低,你看我們今天越來越多人連對一些東西的信奉都沒了更別說宗教信仰了。
  • 牟鍾鑑:尊重宗教是無神論的新高度
    它比以往的無神論要深刻,看到了宗教有神論產生和存在的現實根源,說明了宗教在人類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它反對向宗教宣戰,而主張通過社會改革和發展來逐步消除自然與社會異已力量對人的壓迫,以促進人的解放、人的幸福和人性的回歸。它從來不加劇和宣染有神論與無神論的爭論,主張彼此尊重,真心實意地維護信仰自由,強調無神論者與有神論者的團結,引導人們集中力量去創造人間的天堂。
  • 牛頓、巫術和宗教:論藝術和科學、宗教的關係
    從這個意義上講,原始的巫術活動不僅僅孕育了以後人們為之痴狂的藝術,這其中既包括舞蹈藝術,也包括語言藝術(屈原的楚辭詩歌)、繪畫藝術(遠古時期各種表現祭祀、巫術活動的繪畫)等等,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宗教崇拜這一行為在這一時期得以被確立。
  • 人類未來向外太空擴張的根本動力來源於宗教
    (製圖:於發文)原標題:宗教可能激勵人類未來向太空擴張如今人類已經40多年沒有踏足另一個星球了,尋常動力因素如國家榮譽、科學發現乃至金錢利益已經不足以激勵人們探索宇宙。有專家認為,人們可能會求助於宗教。美國火星學會上周在華盛頓舉行年會,四位專家討論了一直以來人類探索外太空的原因,其中包括宗教和社會促進因素。這幾位專家指出,有關宗教和科學之分的流行觀點往往經不起檢驗,奔赴遠方的強烈願望可能基於一種從根本上講屬於宗教性質的衝動。
  • 向科學迷信說「不」:當宗教信仰又遇上了「科學」
    既然稱為思潮,就不是一個人的想法,而是相當一批對宗教信仰具有深入研究、深刻思考的學者的理念,而是相當大的一個人群對宗教信仰的執著堅持、心悅誠服。這個人群大到佔了人類的五分之四以上,當然絕非科學主義者認為的那樣是被「騙子」碰上的一大群「傻子」。這是宗教學者自己原本都沒有想到的,更是科學主義者怎麼也想不明白的。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局面?
  • 賴建誠:為什麼宗教有助於人類演化
    上面那句話出自長篇小說《奴隸》,點出宗教的另一個面向:宗教不(必然)是人與神的關係,宗教還有一個重要的社會性特質,就是建構人與人的關係。這隱含了一個概念:宗教是幫助人類(社會)演化的一環,人類其實需要宗教。談到演化,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 科學已經演變成宗教
    《科學已經演變成宗教》大家對宗教很熟悉了,可是你可知今天科學也演變成一個宗教。比較一下吧!宗教都有廟教堂等場所吧。而科學也有科學院學校等等。宗教都有各類神靈,而科學的大科學家們,牛頓,愛因斯坦等等就成為科學教的神靈。
  • 《博弈與社會》: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博弈與社會》: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  內容簡介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但基於個體理性的決策常常與集體理性相衝突,導致所謂「囚徒困境」的出現,不利於所有人的幸福。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走向合作共贏?本書用博弈論的視角給出了答案。
  • 科學能從宗教中學到什麼,新一代無神論者試圖挑戰人類信仰
    自布勞伊去世以來的60年間,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鴻溝似乎一直在加深。超宗教團體否認進化的現實意義,而新無神論者則認為宗教是非理性的。甚至科學家也開始質疑,人類面臨的生存威脅例如氣候變化和冠狀病毒大流行是否超出了科學的範疇?在信仰和科學之間應該感到聯繫,而不是界限。現在,許多歷史學家都認為,「科學與宗教必須發生衝突」的觀念是19世紀的西方發明。
  • 科學與宗教矛盾嗎?
    科學和宗教並不一定矛盾。首先有一門學科叫宗教學,那是一個有很多本教材、論文,屬於半歷史半哲學的一門科學學科。都是在用科學和邏輯解釋宗教。那麼科學到底是什麼?大眾最熟知的判斷科學和偽科學的標準,可能是"可證偽性"。但"可證偽性"這一標準顯然太過簡單。
  • 關於宗教與科學,簡明扼要的解讀在這兒
    舉報   【編者注】「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本身就是邏輯自洽的科學理論
  • 全球主義思潮的當代困境
    【關鍵詞】全球主義 意識形態 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D5 【文獻標識碼】A全球主義是近代以來的一股強勁國際思潮,其基本傾向是將地球看作一個「地球村」,認為人類社會進入「全球時代」,一切社會現象都可以從全球主義中得到解釋。
  • 人類存在的意義
    但威爾遜卻一反傳統,提出哲學乃至人文學科只能回答是怎樣的事實問題,科學才能回答為何如此的問題。他說,科學和進化論是理解人類存在意義的基礎。雖然他呼籲科學和人文攜起手來,但顯然他相信人文學科只有接受科學的權威,才能加深人們對存在意義問題的理解。在他看來,人類存在的意義是:雖然人類只是進化鏈條上偶然出現的物種,是隨機變異和自然選擇的產物,但是我們現在已經是「地球的頭腦」,有拯救或者毀掉它的能力。
  • 科學和宗教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對立的?
    西方近代科學革命衝破了基督教的黑暗壓制,打破了宗教迷信的枷鎖,迎來了曙光。這是大部分中國人所接受的歷史敘述。但是,張卜天卻認為,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一個視角,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基督教,就不會有近代科學。而且在19世紀之前,西方人是不會認為科學和宗教,這兩個範疇是對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