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宗教作為人類文化現象的產物 今人該如何理解

2020-12-06 永恒生態

什麼叫信仰?

《三體》中不止一次提到宗教,我們這幾期節目和大家聊宗教,第一期內容是緒論,一來是給宗教下個規定性定義方便我們後續的討論,二來是在有些問題上做個提前說明,後續的討論也就不會太唐突。系列節目,陸續更新,記得看完。

宗教是一個信仰系統。人們一提信仰,就把它和宗教聯繫起來,一提宗教就把它和神學聯繫起來。一提神學就把它和迷信聯繫起來。但其實什麼叫「信仰」?我想這個概念大家未必搞的清楚,很多人只是盲目的憑藉信心去認知「信仰」這個概念模糊且抽象的詞。

所以第一步必須先搞清楚這個詞,什麼叫「信仰」?我們一般來說是堅定不移的信叫信仰,那麼準確說這是一種狀態,所以確信狀態就叫「信仰」。

人類文明至今的歷程是一脈相承的連續體,無昨日就無今日,這和動物世界有著顯著不同,除了人類大規模佔有他們的生存資源,使它們做出了一部分改變和適應之外,他們千年前什麼樣子今天還是什麼樣子,千年前的生活方式如何,今天還是依舊。

而人類的現在和未來是根植在既往的文明之上,請聽清楚我們說的是人類整體文明,而不是某一個民族或者國家。既往的文明包含著兩部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當我們了解世界歷史和考察人類文明總體演化的時候,我們總是繞不過一個久遠而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宗教和神學。

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有這一現象的出現,這就需要我們去深思其發生學淵源及其內在發展和演化機制。如果說宗教作為上層建築對物質文明的影響是簡潔的、部分的,那麼它作為社會文化形式對精神文明的影響就是直接且全面的。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和不同地域內,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社會的思想和文化,至今我們很多留存下來的建築及其藝術品絕大多數都是和宗教、神學有關的,由此其影響力以及對思想領域控制程度可見一斑。

所以關於文化和人學的任何領域的研究和繼續,缺少和忽視對宗教的正確認識和了解,那一定是不全面的,了解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社會、歷史、文化和民族的心理特性與其性格的演化而不了解它的宗教傳統,終不過是隔岸觀花,難盡其妙,隔靴搔癢,難切重點。

就好比今天的很多人自稱國學大師,自稱文化名人,但實際他們根本不了解佛教,他們卻說自己了解中華文明,殊不知自佛教傳入中國後對我們本土文化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這不是自欺欺人的可笑行徑嗎?更可笑的是很多不明所以的人認為佛教是有神論,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寺廟裡都是佛像,而看到伊斯蘭的清真寺裡沒有任何畫像和雕塑於是就認為伊斯蘭是無神論,這就是典型憑藉意見和信心去認知。我們俗稱想當然。

我們得先給宗教下個規定性的定義再討論問題,下定義需要我這一整期內容,請仔細聽後續的內容。這幾期內容的第一目的就是解蔽我們對哲學、科學、宗教及信仰的誤解。我們重點講宗教的發展歷史,不涉及對某一種宗教的本身進行評價,對宗教的實質性問題地解釋我隻言片語帶過,因為系統的談某一宗教就顯得我是在為其發聲。

後續我們會很多次的聊到佛教,因為佛教作為自鴉片戰爭以前唯一一個外來的思想和文化,進入中國後對中華文明從文字到思想等方面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中國民性的重大影響、想要深入了解理學和心學你逃不掉需要對禪宗進行深入了解等等。這是我們今天研究文化無法避開的話題,而且今時今日的大多數人對此毫不知情,甚至對此持有鄙視態度,第一這是今天科學時代的無信仰者看宗教而產生的正常感覺,第二這是很多人看到今日之佛教的方方面面而產生的對原始佛教的誤解,認為這都是一回事,其實不然。

我這幾期節目帶大家了解的是古代宗教以及古人在原始低信息量的時代,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既然我們願意花時間去聽內容,咱們在這個收聽和學習的時間段是一名務虛者,我希望大家別抱有目的性,我們這個系列節目是追本溯源的梳理清楚理解文化的線路,請拋棄掉一些不必要的情緒和偏見,我們重新去思考和理解。

大家減少對宗教的評價,只是在說宗教的發展歷史,我們國人不僅對科學的誤解深,對宗教的誤解更深,不中不西之今日,更是需要我們把這些東西梳理清楚才可以尋到自己的定位。

所以不管你是宗教信仰者還是無宗教信仰以及無神論者,請把這幾期內容當做歷史學去聽,同時要提醒的是請勿帶著我們現代人的觀念和道德去做情境評價,什麼叫情境評價,意思是:拿我們現代人自己的經驗和直感對古人所處的處境在做一個感覺評價,你怎麼知道古人是何處境?要知道歷史都是觀念中的歷史,人物都是觀念中的人物。

好比今天的人看歷史、看電視劇的時候說古代的女人好慘,可是你怎麼知道呢?你只不過看電視劇給你擺出她慘的情境與你今天的情境做一個對比覺得她更慘,如果對方是當時的公主,他的情境和你今天作為一個特別普通的人來比較,這時候怎麼說?或者乾脆說,古代女人一定覺得自己慘嗎?不一定,說不定在聯通時空後,他們看到今天的女性需要拋頭露面他們會覺得對方慘。

可是時間這個東西無法回流,所以只能是後人看前人的歷史,再過一百年後,新人類如何看我們今天的人?一定會覺得我們都是野蠻的,是醜陋的,就像是《三體》中新人類對公元人的評價,也就是四百年後的人類對我們今天2019年人類的評價。所以這類的評價請淡化掉,不然看不清楚歷史背後真正的內容。

宗教對階層和文化產生的影響

很多國人會覺得宗教和科學是天然對立的,比如哲學要追求宇宙的真理,宗教告訴你最高真理是上帝的存在;科學要破解自然的奧秘,宗教告訴你神靈是自然的主宰;道德要尋求崇高的善,宗教告訴你崇高的善是來自對神的信和愛;藝術要創造無與倫比的美,宗教告訴你美來自神賦予人的靈感。

這些宗教觀念滲透在許多哲學家、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藝術家的思想中。並在他們的創作和產物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你可以去看西方的達文西等人的油畫畫的是什麼。那麼宗教還對哪些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造成影響呢?曾經在世俗政權中不可一世的君王也要跪拜在廟堂之下,無論中國的還是西方的都一樣。

古代再厲害的英雄和偉人也跪拜在神座之前。甭管他自己信不信,他要達到領導群眾的目的,獲得統治的合法性,裝也得裝出來個樣子,走形式也得老老實實。因為宗教在文明發展中對各個階級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儘管宗教是抽象的,但現實中的廟堂和寺院這些都是人類文化和社會在那個時期的產物,這些都是具象且具有實際價值和作用的。

宗教對於上層階級是如此,那對於下層群眾呢?天堂地獄之教、末世拯救之許、因果報應之說更是深入群眾的心靈,成為指導群眾生活和行為的一種準則。宗教在社會歷史所起的作用之大,於群眾生活影響之深,是難以盡說的,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很多人會抱有成見,甚至說是強烈的批判,我們後續的內容不存在任何批判宗教本身,我只是理性分析這種人類文化現象為什麼產生以及其背後的功能性。

也就是說一種存在的文化現象背後必有其相應的社會功能和生存功能,舉個例子,

自私不是好詞,但是在極端情況下自私是生物體活下來的必須;色慾不是好詞,但色慾是種族得以繁衍的必須;勤勞是好詞吧?是,這是因為在過去的時代你不勤勞你頭一個餓死。膽小不是個好詞,但是在過去你不膽小你的基因延續不下來,舉個例子,你看草叢有個風吹草動拔腿就跑,和非要進去看一看的人,哪一個被老虎吃掉的機率大?誰基因會留存?所以今天的人都是那幫但凡風吹草動就跑掉的膽小人的後代,你現在為什麼怕老虎?就是因為不怕老虎的人都死掉了,他沒後代,而你的基因中有這份恐懼。

所以你看人性所表現出的行為是有與之匹配的生存功能。任何社會現象的存在也是如此,背後都會存在相應的社會功能。這就是很多人說的那句話:存在即合理。而且越原始的這種食色等欲望越難以克制,就是因為這是生存之必須,人類的意識、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感知,包括我們後面聊到信仰和宗教中越原始確信程度一定越高,越發展確信程度一定越低,你看我們今天越來越多人連對一些東西的信奉都沒了更別說宗教信仰了。

有了驚異才有了追問,人類追問這個世界怎麼來的,從各方的神話可以看出,人類最原始時期認為是神創世的,你看神學時代,人類文明整體是信仰時代,感知是十分確定的,這個感知就像是你看葉子是綠色不變一樣難以被撼動,所以神學時代統治時間最長。

當人類進入哲學時代開始起疑,認為世界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由最原始的簡單到今天的複雜,這就是還原論,由驚異引起的追問,進而追問到物質背後深層的原因,也就是質料問題,這是典型的亞里斯多德的表述,但是最終追問到這一切物質形成背後的推動力,多數人還是回到神創了。

到科學時代咱們最熟悉的提倡什麼?伽利略開始提倡可驗證,可驗證的背後就是懷疑,提哥白尼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而到了笛卡爾西方近代古典哲學,他們則開始首倡懷疑一切。懷疑精神才是今天科學時代的最重要的基本創新前提。

所以你看人類的感知過程是一個從最初確認、確信的狀態逐步發展向懷疑狀態和疑思狀態的進程,也就是信仰狀態和確信狀態逐步向不確定的進程甚至是消失的進程。人類最初的過程,就好比狼捕羊不會思考對方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而到了後來人類連自己的存在也要開始懷疑,直到今天我們開始懷疑自由意志是否存在、是否真實。這可是過去人和今天人認為自己之所以為人區別於動物的最基本的因素。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人類任何一個時代的知識,或者說任何一個時代的信念,一定是隨著人類生存形式的流變而發生內容更替的,這一定是與需求所匹配的關係,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說宗教發展史的重要原因,不然很容易以支流代替主流,以局部代替整體,以個例概括全部,以今天人的視角去評定古代的文化。

宗教是人類最原始最古老的十分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至今依舊存在,在社會和人生的各個方面都發揮著重大影響的社會現實。而自1970年開始從麥斯克·繆勒的《宗教學導論》中提出「宗教學」這一詞後,從哲學體系中分化出了這麼一門學科。這門學科是以理性的態度對宗教現象進行學術性研究,擺脫了傳統宗教神學的束縛,不站在信仰主義的立場,這也是由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

第一:啟蒙思想的發展動搖了基督教的獨斷統治;第二:學者宗教視野的擴大和世界上各種宗教資料的積累;第三:達爾文演化論以及基因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對宗教的研究影響;

後來又分了很多支學科,比如宗教歷史學、宗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宗教現象學、宗教哲學等。這是我們現在得以能看到關於宗教的一些分析材料的原因。

近百年來,隨著宗教學的發展,宗教學者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應用不同的觀點和方法去研究宗教,在宗教研究領域建立了不同的分支學科,他們分析宗教現象之後對宗教下的定義常常是各不相同的,對宗教概念的本質規定性理解和定義不是走向統一,而是日趨多樣化,甚至互相衝突和對立,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者對「宗教是什麼?」這個問題會迴避,拒絕討論,避免就「宗教是什麼」作出定義式的規定。

我們可以就他們的研究資料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三種類型宗教本質論。

以信仰對象(神)為中心;以信仰主體的個人體驗為核心;以宗教社會功能為基礎;

第一,以信仰對象(神)為中心

第一個我們很熟悉,也是尋常對宗教的第一直觀理解,也就是對超自然界而具有的人格力量的崇拜,就是指把宗教規定為信仰和崇拜神靈的體系,也就是靈與人,超自然力量與人的關係。可是這個有著適用性,不適用一切宗教,因為有些宗教不具備以上特性,比如原始佛教所崇拜的對象並非是人格化的神靈,也就是我們指的「無神論」宗教。因此後來的學者們在對這類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對象使用的詞不是神(God)而是「神聖事物」(The Sacred)的觀念。因為「神聖事物」可以把一切宗教信仰的對象都包括進去。

第二,以信仰主體的個人體驗為核心

第二個是指宗教心理學分析給出的結論:信仰者個人內在的心理活動在宗教生活中的意義,往往把信仰者個人的主觀性感受和宗教體驗視為宗教最本質的東西和宗教的真正秘密所在。這句話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宗教感情和宗教體驗。只有你擁有了情感和體驗,進而信仰者才會有對體驗到的神聖對象進行崇拜、祈禱、祭祀等等的行為,從而形成各種宗教體系,你也可以理解為信則有不信則無,信則做不信則不做,這個信與不信的主觀態度就是你對其的情感和體驗。當然了不同的宗教心理學者對「宗教經驗」的看法不完全相同,有肯定的也有批判態度的。

例如弗洛伊德從分析人類潛意識出發推論宗教的起源和本質,把宗教說成人感到畏怖時的一種需要,他的態度顯然就是批判。也有宗教學者對這種心理學分析表示不同意,即使你可以說宗教信仰者的內心世界有這樣的宗教體驗,但你沒有理由和證據說廣大信徒普遍具有這種經驗,有的人深刻體會,有的人還沒有搞懂這種體驗究竟是怎麼回事表現得極其模糊,或者說大家的體驗都不一樣,這種東西無法進行量化和標準化。所以你又如何知道對方的體驗是屬於上述哪種的呢?如果你非要把這種主觀性的體驗視為宗教本質,那麼最低標準的宗教只能是比如伊斯蘭教蘇菲教派之類極少數神秘主義的教派,他們大多數信仰者能夠給我們外界有這一深刻的印象,顯然這一宗教觀沒有普遍適用性。

第三,以宗教的社會功能為基礎

第三個指的是法國社會學家杜爾凱姆認為宗教的基礎是社會需要,宗教被尊奉為神聖的事物本質上無非是社會的本身,用他的話講,神明不是什麼別的東西,無非是被象徵地表現出來的社會。一切宗教的祭祀、禮儀、道德誡命、神學信條、宗教團體、宗教制度都是由社會需要所決定的。

還有很多少許不同的觀點但是本質上都一樣,按照他們的意思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凡是與他們所規定的宗教社會功能有著相似作用的社會文化現象,都可以被稱作宗教的等價物或者類似物。

所以後來1960年代後出現的一種傾向:把社會功能近似於宗教的非宗教現象稱之為「非宗教的宗教」「世俗宗教」,很多宗教社會學家把共產主義、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甚至熱愛科學推崇民主等都當成類似宗教的「世俗宗教」,因為他們等價去看待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現象起到維繫社會秩序、決定社會倫理價值的功能等同於宗教的社會功能。

而且把宗教體驗的突出表現比如崇拜、忠誠、自我犧牲等現象和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共產主義中的相似現象等同,但事實這樣的等同是抹殺宗教與非宗教的根本區別。我們對他們的這一看法無法認同。

我們以前談到一些人信科學的狀態和信宗教一樣,稱這些為「科學教徒」這實際上是一種調侃,而並非把科學等同於宗教。

所以上述三種宗教本質論都缺乏適用一切宗教的普遍有效性,或者容易和其他文化現象搞混,所以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後來就是人們從科學的角度去對宗教進行定義的規定。這其中有馬克思主義宗教本質論、《反杜林論》對宗教的規定等。我們這裡不去談,這不是我們要聊的重點,大家可以自行去了解。

下面我們從宗教和非宗教的根本區別開始說,也就是說宗教與其他社會文化現象的根本區別是:宗教的社會功能依賴於對神,神聖事物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正是這種信仰構成了宗教區別於其他社會文化現象和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特徵。你從這一點出發就能區分的開宗教與其他社會文化現象了。

宗教規定性的定義

我對宗教問題持有的態度就是:學術需理性、信仰要寬容。也就是說任何時候哪怕時代發展到未來幾百年後,無論宗教是否是現在這樣,甚至像有的科幻小說中寫的宗教消失了,可在那時你也要給信仰保留餘地,這是人類最原始訴求表達的產物,它有著自己的生存功能匹配。

人類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向死亡,這是區別於動物的最大特點,動物直到自己快接近死亡的時候才知道自己要死,所以你看動物不需要給自己構建意義,它只需要按照本能的需要活下去,什麼叫生物體的本能?趨利避害、繁衍基因,也就是維繫生命的存在和基因的延續,而人知道自己要死,所以人必須給自己活下去的意義,不然人類無法走到今天,人類是個需要意義才能求存的動物。

還有就是人類最原始的追問,第一生殖追問,我們這裡不展開談,第二就是死亡追問,這是人類最原始的表達,人類看著自己的同胞前一秒還在動彈後一秒就再也醒不過來了,看著他的肉體和之前沒有任何區別,他們自然會想到有一個支配肉體和精神的東西,於是靈魂說出現,或者說模糊的建立了對於靈魂的觀念。

人們開始思索,這個靈魂去了哪裡?也就是我們要為死去的人的靈魂尋找一個去處,好讓現世的人能夠避免對死亡的過度恐懼,給靈魂找個去路,這就是求存的意義,不然天天擔驚受怕自己何時會死,死後去哪,被這些問題困擾我們又該如何繁衍下去?

人類最原始初期需要宗教就像是今天的人需要科學一樣,這是解釋世界的辦法,應需求而產生,如果沒有這些,古人很難活下去,或者說正因為他們想要活下去,他們才會將自己腦海中對世界的理解寄托在神聖事物以及神靈的身上。

所以地球上的任何文明最原始的表達都是對靈魂去處的追問,後來演變成對「死靈」的敬畏感,並且祈求其保佑現世人的平安等訴求,這種表達所體現的或者說產物就是喪葬文化,至今我們都是非常重視喪葬文化的,更別說古人了,試問你見過哪一個動物會填埋自己的同類並且每逢忌日帶點水果來祭拜?

舉個例子來引出我們給的宗教定義:考古證明我國店山頂洞人的屍體喪葬是最原始的宗教跡象,它作為我國宗教最早的「幼芽」,儘管尚未發育成型為完整的宗教,但是也出現了宗教的雛形和特徵,如果山頂洞人沒有某種人死後靈魂不死的朦朧的觀念,他們就不會對死人進行喪葬處理,這一過程包含著對「死靈」的敬畏感,他們要是沒有這種感情和感受,就不會出現使用殉葬物的行為,更不會出現舉行喪葬儀式,前者與後者的關係就是宗教的感情和行為。也就是宗教觀念和宗教體驗(宗教經驗)。觀念的形成和體驗的感情。

隨著原始社會氏族制的形成和完備,崇拜的對象越來越具有超人間、超自然的神秘性和神聖性,成為原始氏族集團的命運決定者、保護者;原始人越來越強烈感受到對之的「尊敬」「愛慕」「景仰」「恐怖」「震懾」等,於是便表現為「祈求」「崇拜」「祭祀」之類的行動,這被稱作為宗教的行為。

原始的神靈總是氏族集團的共同信仰對象,對它的獻祭和崇拜往往都是氏族成員集體進行的,後來這種集體性的宗教活動越來越規範化、體制化、成為氏族社會共同遵守,一致奉行的制度,宗教行為制度化和社會制度宗教化同步進行,整個氏族制度下的社會生活都已經變成了宗教化,這是宗教體制的形成。

喪葬儀式在同一個血緣集團中進行的,這實際是一種社會性、集體性的宗教行為和活動,這類活動的基礎就是宗教觀念與宗教體驗進而產生宗教行為最終形成了完善的宗教體制。

所以你在其中能看到宗教具備的內在要素和外在要素,內在是指:宗教觀念或思想以及宗教感情和體驗,外在要素有宗教行為或活動以及宗教組織或制度。

宗教四元素,具備四元素才能稱得上是宗教

一個比較完整成型的宗教體系便是上述內外四種因素的綜合。這四個基本要素概念上可分為二但是實質為內外一體,互相伴生、互相制約的。只有具備且按照這四個基本要素的邏輯順序序列的,才能被稱為宗教。我們下面總結一下:

宗教觀念(基礎層或核心層,主要是神道觀念)宗教體驗(由觀念帶給人們的心理感受或者體驗是第二個層次)宗教行為(由觀念到體驗的外在表現就是:巫術、祭祀、祈禱、禁忌,這是宗教體系第三層次)宗教體制(最外層,凝聚團結的作用,使之成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存在社會中)

不說神的有無問題,咱們先把宗教作為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人類文化現象,作為一個整體,至少你可以看得到的寺院、僧侶、儀式等等內容。都需要這以上四個要素如此結構組合而成一個社會文化體系,這四要素結構起來組成了宗教體系,缺乏任何一個要素,都不稱其為完整的宗教,並且這幾個要素的順序不可改變,這不存在主觀地隨意性。

當然了這種結構性分析的方法還是把宗教體系作為一個封閉性的系統來處理,但是宗教並不是一個自身決定、自給自足的封閉性系統,這一點尤為重要。

而我們用這一方法來做規定性也是不得不的,如果我們用觀念自身去說明「神」的觀念來源,等於把它當成既定的,先在的事實,如此論證只能是同語反覆,什麼問題也沒有說,而如果我們要說明「神」觀念來源的及其本質就涉及各家不同的哲學世界觀和宗教價值觀了,很難達成一致共識,所以我們只能嘗試在下定義前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所以我們乾脆不說這個問題。

定義只限於說明一切宗教皆以信仰和崇拜神或者神性物為中心和基礎這一基本事實,而不必進一步揭示神或神性物觀念的來源和本質,我們就討論宗教歷史學,討論我們能看得到的歷史和我們能看得到的文化現象,這不是說不研究深層次的,而是不可證明不可證偽的問題上下功夫沒必要,信則有不信則無,我們為了避免爭論。

所以先對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給出一個定義,為我們後面說的宗教歷史學內容先做一個規定性,也就是討論範圍,把這種深層次的本質和來源問題的研究和探討保留到宗教定義之後或者之外,我們就可以避免對一些難以說清楚的問題糾纏了。

也就是相當於咱們這邊研究哲學是把形上學和辯證法的界限劃清楚,還有唯物和唯心得界限劃清楚,問題不劃邊界,倆人探討問題邊界沒有劃清楚那就沒有探討的必要,這叫規定性。

所以我們給出的宗教定義只限於經驗事實,僅限於歷史事實,僅限於存在在現實中的文化現象,而不再涉及神或神性物的真假是非,不包含任何價值性的評判,這樣中性表述可以獲得各類人士的認可。

在我們的討論中你可以堅持你的無神論,也可以堅持你的有神論,甚至可以具體闡述你的「精靈論」,「鬼神論」,「圖騰論」「泛神論」「原始一神論」等等,這都不衝突的,因為我相當於把世俗文化現象,也就是人類自己搞出來的東西和神賦予的分開了,我只探討人的問題,而關於神的問題則交給信仰者。

這裡要提個醒,就算是學者和教授面對定義問題都非常的犯難,比如你問一個學哲學的什麼叫哲學,如果他給你了定義並且告訴你這就是哲學,那你最好離他遠遠的,因為他很大機率是個騙子。

你去看西方嚴謹的學術著作,剛一開始的緒論就是他所研究東西的意義、態度、方法,很多哲學著作甚至不得不要藉助生造詞來論述,以及對後文出現的很多常用詞做一個重新定義,

我們只能嘗試對後面要講述的內容,但請一定記住不代表這個定義就等同於宗教。就好比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講給你的「道」並不是「道」的全部,他所講物的屬性不代表物的全部!當然這個規定性的論述是嚴謹且很大篇幅的,由於我們這是節目,不是書籍,我們既然後續要談到對宗教的認識,只能給出一個簡單的宗教作為人類文化現象的定義。

宗教是什麼?是人類原始初期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宗教是關於超人間、超自然力量的一種社會意識,以及因此而對之表示的信仰和崇拜的行為,是綜合這種意識和行為並使之規範化、體制化的社會文化體系。

上述這個定義不代表完全等同於宗教就是什麼。我只是說從經驗事實上說明宗教是一種社會性的宗教儀式(宗教神道觀念和宗教體驗)及其外在表現(各種宗教行為和宗教制度)諸多因素組合而成的社會文化體系。我的最直接目的是要讓大家把宗教和非宗教,這兩種不同的人類社會文化現象區分開來。如果還是沒有明白我在說什麼,請在聽一遍上面那一段的話。

從以上定義可以明確區分宗教和非宗教,把宗教當做四種要素的綜合與統一,把本質和其表現統一。把內外各種因素綜合,給予宗教一種完整的規定,後續我們在聊到儒家是不是宗教的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給大家詳細再說。

宗教現象的發生學淵源。

咱們接著說宗教這種原始人類的文化現象為什麼存在至今。

還是拿熟悉的《三體》舉例子,新人類世界早已經沒有了宗教,而當人類進入掩體紀元的時候,人類面對黑暗森林打擊隨時到臨,在那個時期原本已經消亡的宗教如雨後春筍般復甦了,這背後表達的就是人類最原始的這一訴求最難以被打破。那時候人類科技比起今天的人已經非常強大了,可是當面臨生存問題的時候,為何還會再次將生存的訴求和寄託給宗教信仰呢?只不過由於所處環境的不同,那時候人類無法處理和解決當前面臨的災難了,所以你看書中人類和過去原始時期人類面對地球內部的世界是不是也是一樣的狀態呢?

我這不是在拿《三體》來做論據,只是借咱們都熟悉的內容表達我剛才說的:「學術需理性,信仰要寬容,信仰是人類最原始訴求和寄託的產物,最原始的東西最具有穩定性和普遍性,食和色這兩種最原始的欲望難以抵擋,一個是生存一個是繁衍,也即是說古代人得需要一個確信狀態才能維繫自身生存之必須」

所以對於宗教學的研究不同於一般的科學研究,這非常需要把握一個度,並且需要對人類文化總體現象有很高的認識才可以進行。

要知道相信的狀態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而信仰或者說信仰主義的本質上則是一種毫不猶豫、不可懷疑的確信狀態。很多人雖然是信仰者,但是本身可以理性的對待自己的信仰和別人的信仰,這種態度可以被稱作相信狀態,反之則是信仰主義,是一種確信狀態。

但是這個在宗教信仰者的角度來看就是不純粹,因為宗教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須無條件的確信、毫不動搖的堅信,這叫信仰、信仰狀態、確信狀態、也叫信仰主義。

所以我們平時說自己信仰什麼什麼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你可能現階段信,過了一個階段、換了一個環境不信了,這類只能叫做相信,而不叫確信。後續我們再探討這個問題。

我們這幾期內容就是站在一個理性、客觀、中性表述的角度去對宗教這種人類文化現象已發生的歷史事實做分析和闡述,而不是為了論證和肯定任何一種宗教,同時也不是否定宗教本身,更不是要推崇科學。儘管我使用的是科學方法。

你可能會很討厭這樣的不求真假、不求是非的中立主義,從來面對激烈的派別對立最受傷害的就是中立者,可也恰恰是中立者才能給予最適合的解釋,派別對立的人有很多,他們各自有著非常嚴密邏輯的論述,而我並不是簡單的中立主義,我是以人類文明總體去看待這些關係而非以某一種宗教或民族的角度,只是因為我想要試圖去發現這些人類文化現象的發生學淵源、事物背後的邏輯關係以及人類文明的內在演化機制,我只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求對與錯,所以你若想聽結論,再此處就可停止,請勿浪費時間。

宗教強調的是由信而知,而哲學和科學強調的是由知而信。

什麼意思?宗教要求你首先確信它,也就是信仰它,這就是我說的確信狀態,然後你才能修行,用自己的宗教觀念感情和體驗去真正深知它的內涵,你如果不信佛你肯定不會去遵守他的清規戒律,你更別談能體驗到宗教裡面的情感了,是不是這樣呢?所以它是以信仰為前提的。

而我們知道哲科思維恰恰相反,它是以懷疑為前提的,有了懷疑才有了探究,有了探究才有了知識。你看看哲學著作的開頭,它連懷疑本身都要懷疑。科學著作的開頭你他不是告訴你他的研究成果而是懷疑自己所研究的東西,進而探究出自己的結論。

所以你看科學發展史,玻爾剛開始對愛因斯坦的學說持有反對態度,也就是懷疑,後來他自己在研究的過程中才逐步確信他的學說適用於當下,這時候已經從探究變成了知識,有了知識後人們才確信,或者像玻爾那樣半信半疑的信,你看後來他轉頭量子力學這個行為不是說他學術態度不堅定,而是體現出了哲學和科學的最基本狀態。

而宗教信仰不由你這樣不堅定。宗教裡面很重要的一門就是不斷重複自己的唯一虔誠信仰,這是最基本。

因此哲科和宗教是兩碼事。但是這不代表哲科和宗教就是對立狀態,要知道哲科是從宗教中誕生的,起源於人類原始時期對世間萬物的驚異和追問出發,在低信息量的時候以突現論的眼光去理解世界,後來隨著信息量的增加,人文理性精神的綻放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和壓抑,人們開始懷疑,開始重新思考,開始使用基於理性的「還原論」思想去理解和發現世界,進而哲學從宗教中誕生,從此開始走了兩條不同的路,再後來科學從哲學中誕生。

請記住人類文化現象是連續的,任何對立表示著後者是從前者中脫胎而誕生的,但是還請記住,這裡面無所謂對錯,因為無論是神學還是哲學還是科學,不過是人類在文明演化的不同時期用來理解世界的模型。

很多人的信仰是簡單的憑藉信心接受的,包括很多人把科學變成一種信仰,這是大錯特錯,為什麼?我前面說過了什麼叫信仰,確信狀態叫信仰,科學要讓你確信他嗎?絕不是,科學最重要的就是懷疑精神,我們把科學的由知而信變成了由信而知,我們這還有以科學理論為唯一真理的科學教徒,殊不知這是對科學最大的污衊,牛頓時代的人還覺得牛頓的絕對時空論是真理呢,所以說這都是解釋不同信息量或者說新增的信息量的主觀認知邏輯自洽理論模型。

科學創新的首要就是懷疑精神,可現在只要是掛上科學這個招牌,甭管對方是否胡說,很多人就是去理性了,沒有一絲懷疑就直接相信,這也就是當初保健品為何打上科學的旗號於是賣的脫銷這一現象的出現,至今這個現象依舊如此,一個人不確定敢不敢吃敢不敢試的時候只要對方給你說這是科學的產物,你便放下警惕,這個藥到底對你身體是否能起到幫助你只要覺得它是科學生產和配比,是大公司的藥,你就吃,可你想想,小孩子的疫苗這幫孫子都敢給你胡搞,還有什麼值得你失去理性去買單呢?

我們的學生從來不提出自己的懷疑,或者說懷疑一被提出來就讓家長和老師擊退回去。我們高中學物理,一學生對書本中的一個結論表示懷疑,老師直接對其吼叫:「背下來能考試就行了,問那麼多幹什麼?」殊不知那些有才華的科學家創造最輝煌的成績恰恰就是18歲—30歲的年齡。而這個年齡段我們在幹什麼?我們在被打壓,一旦有懷疑,就有人以長輩的口吻和過來人的姿態告訴你,你這咋咋咋的。

如果你說這是應試教育,軍備競賽殘酷事實的不得不,那麼我們問問社會中的普通人吧。試問你信達爾文的演化論嗎?大部分會說信啊,人就是猴子演化過來的,那麼OK,我問你,你看過物種起源及後來科學家的研究論文嗎?我假設你看過,我問一個問題,我們怎麼沒有看到一個物種向另外一種物種演化過渡的證據呢?我們所能看到的不能被稱為證據的證據就是人類是由猴子演化的,達爾文雀有著不同的外形,可是為什麼見不到一個物種向另外一個物種演化的過程證據?或者說證明物種之間的轉變?

這個我們現在確實沒看到。那科學是講究證據的,這個怎麼說?當初英國人幹了件丟人的事情,拿現代人的頭骨和原始人的下頜骨拼湊出一個物種過度的證據,最終被發現,笑掉了全世界人的大牙。可大家還是沒有懷疑達爾文的演化論。

還有一個問題,達爾文承認變異是隨機的,可那個時候他不懂遺傳物質是怎麼回事,孟德爾當時在進行豌豆雜交實驗才發現遺傳是個咋回事,1853年DNA,基因雙螺旋被發現,可1859年達爾文發表的物種起源,他在著作中沒有寫這些實驗,他此時認為變異很可能是粒子的隨機現象,我們今天的視角去看達爾文說的根本不對,為什麼達爾文在沒有實驗證據為前提的情況下就說人類是由猴子演化過來的呢?並且提出最適者生存?

這就說明一個問題,演化論不是真真切切擺在你面前的真理,而是當時人們隨著對基因變異的不斷了解,對物質微觀世界的不斷深入,人們意識到達爾文所說的是我們今天看到物種多樣性的一種可能性,也就是通常說的那個詞:假說。

也就是說演化論的出現背景是在文藝復興以及思想啟蒙之後,現代科學的理性思維已經建立起來的情況下導出的,人們就算沒有驗證,但是目前來說這樣的理論比起其他的解釋要可靠,所以暫且先用,等待未來再被證明或者證偽。相對論也是,當時的人們無法證明相對論,因而諾貝爾獎沒有給相對論,而是給了光電效應,很簡單就是因為證據不足,很多只是預言、只是假說。

比如相對論中的引力波直到前幾年才被人們通過直接證據證明,而黑洞也是一年前才被證明的,當時的人們和現在的人之所以認同和相信相對論,之所以引力波和黑洞沒有被證明知識因為人類目前因為技術手段和信息量的不足沒辦法證明,但是不代表就是錯誤,只是因為它行之有效的可以解釋當前人類對世界的理解,這是一步步走的。

比如那次著名的日食偏移證明空間不平坦,人們開始覺得相對論可能真的是下一個理論模型,當時愛因斯坦自己都睡不著覺,因為他本人也不是很堅信,後來人們用相對論來準確的計算和解釋了牛頓力學計算水星進動的誤差原因,隨著一步步的驗證,人類開始慢慢接受相對論。但是不久後量子力學就和廣義相對論開始打架了。

說這麼多隻想告訴大家,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足夠證據可以證明演化論,可是人們卻對此深信不疑,為什麼?就是我剛才說的行之有效的一個解釋,而人類的觀測尺度有限,你想看到一個物種有所改變那可需要上百萬年,很可能這個證據我們人類永遠找不到了,可為什麼大部分人都信演化論,包括科學家很多論文建立的基礎就是演化論?這是因為演化論是那個時代,人類思想啟蒙後使得宗教解釋系統崩塌的產物,直到今天沒有新的思想和理論比它更合適所以我們暫且先用著,所以你看這絕對不是一個確信狀態。

簡單說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西方社會,從文藝復興開始,自然科學受到哥白尼「日心說」的鼓舞,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到18世紀,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力學已經從神學統治中解放出來,可生物學仍然禁錮在神學之中。

神學世界觀在生物學中具體表現為物種特創論和物種不變論。這兩種觀點主張:上帝是創造主,一切生物均為上帝所創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從造物主那裡獲得永恆不變的構造與功能,包括生活習性。顯然,所謂物種特創論與物種不變論實質上就是搬到自然科學中的基督聖經。

我再詳細解釋一下: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以來,自然科學、人文主義啟蒙思想、唯物主義哲學和無神論宗教觀有了飛速的發展,從各方面給予宗教和教會沉重打擊,基督教及其教會從中世紀以來的獨斷性統治地位被動搖,神靈地位顯著下降,這是啟蒙思想對信仰主義和基督教至上主義的衝擊。

也就是說人類的信息量不斷增長致使神學體系已經無法解釋人類現在所面臨的的信息增量,這就使得人們會思考新的系統來解釋當前的信息增量,以圖用新的宇宙觀和理論模型去認知這個世界,這一過程就逐漸形成了科學體系。

第一,狩獵時代

人類不是有神論者,也不是無神論者,而是泛靈論者,就像阿凡達裡面的潘多拉星球上的人,相信萬物有靈。他們認為各種動物與人一樣,都是平等的生命。人和動物的關係不是誰統治誰,而是相互協商。他們必須學會推測動物在想什麼,才能追蹤到獵物,躲過猛獸的攻擊

第二,農業時代

人把很多動物給馴養了,對自己馴養的動物可以為所欲為,根本不用考慮對方的感受,平等關係也就沒有了。泛靈論也就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人類需要新的理論來解釋當前的信息增量以及認知世界的模型,人類需要一個讓自己存活下去的寄託和意義,這才產生了有神論。

基督教就是農業革命的產物,整部《聖經》裡唯一一次人直接跟動物對話,是亞當跟蛇。從此以後,人不再需要跟動物搞雙邊對話,泛靈論的時代已經過去,人直接與神對話,對神負責,由神來安排一切。所以,農業社會認為神第一,人第二,位列於其他所有動物之上。毛主席有一句話:人是世間第一可寶貴的。

第三,工業時代

達爾文的物種演化論的出現與基督教的上帝學說衝突,當時人們不是不懷疑,而是不能一下子接受,就像是哥白尼的日心說,其實當時很多人都明白地球是中心說不通,包括教會的教皇也知道這一點但是不能承認啊,因為當時人是上帝的寵兒、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根植人心,也就是說很多宗教的意義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現在地球不是中心了,那此前的意義就全部崩塌了,信仰者以及教會該如何自處?

所以在達爾文的時代,不是因為演化論出現人們才知道原來我們是猴子變的,千百年來的人類又不瞎,他又不是看不到猴子和人類如此的像,只不過宗教的說法使他們相信,可是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基因的發現等出現新的信息增量,基督教根本沒辦法解釋,人類需要新的宇宙觀,所以基督教這套說法就崩潰了,靈魂跟演化論和基因學說不相容。到尼採喊出「上帝已死」,人與上帝已經決裂。在不承認上帝以及不需要上帝的庇護時,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對動物界和自然界。人類需要新的理論,人文主義大行其道,人是第一。

在這個過程中你就能看得出來演化論不是預示著這是真理,而是時代的產物,就算沒有達爾文,也會有其他人總結出這一認識的,同時代比達爾文年輕的華萊士寫的論文《記變種無限地離開其原始模式的傾向》得出的結論和達爾文一模一樣,也即是說人們明白之前的宗教的宇宙觀和解釋放在當下是站不住腳的,而不是說演化論是真理,科學是不斷地進行探索,理論不存在所謂的對與錯,只是各自適用的範圍和邊界不同。

繼續上期的內容說完再開始正文,比如愛因斯坦的學說出現並不是否定牛頓力學體系,而是比牛頓力學體系的更精確的表達,相對論的理論模型是人們面對更大信息量,深入微觀世界和追求精確化的一個產物。

在低速度時空中的咱們用牛頓力學體系能準確計算出小球下落的點和軌跡,這是非常精細的,並且我們所看到的和計算的是一致的,只要數據精確、充足且可靠,你就能計算出每一個物體在不同時刻在空間中的不同位置。所以這叫絕對時空觀。

舉個例子,海王星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第八個,是一個巨行星,海王星是第一個通過天體力學計算後被發現的行星,因為天王星的軌道與計算的不同,1845年約翰·可夫·亞當斯和埃班·勤維葉推算了在天王星外的一個未知行星可能的位置。

可後來隨著人類的科學發展,發現牛頓力學計算天體問題比如水星進動這個天文現象咋算都算不準,這就說明人類走到了牛頓力學體系的邊界和範圍,新一輪的信息爆炸需要一個更精確的邏輯理論模型來認知,於是相對論橫空出世。

而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觀裡的那些東西除了衛星,火箭等高速度和高精度的需要,人類在低速度時空大多數情況下根本用不到,你蓋個房子要用到相對論嗎?天天在飛機上的空姐工作一輩子可能也就比普通在地面上的人年輕不到一秒鐘,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中學課本要學牛頓體系,並且牛頓體系在當前依舊行之有效的原因。

相對時空論是人類隨著信息的不斷暴增更精確需要的導出。科學是不斷地進行探索,理論不存在所謂的對與錯,只是各自適用的範圍和邊界不同,以及新舊理論各自解釋和處理的信息量以及精確度不同。都是不同時代面對不同信息量的一種自洽理論模型罷了。

而現在宗教信仰者和普通人在演化論上爭來爭去其實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了,因為演化論的境遇和牛頓力學一樣,現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分成其他不同學科在進行著了,比如現代遺傳學、現代基因學、現代綜合進化論(新達爾文主義)、還有一本很著名的書薛丁格《生命是什麼》開啟了物理學和化學原則上可以詮釋生命現象;

基因是一種非周期性的晶體或固體;突變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躍遷引起的,突變論是物理學中的量子論,基因的持久性和遺傳模式長期穩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論加以說明;染色體是遺傳的密碼本;生命以負熵為生,是從環境抽取「序」維持系統的組織並且進化的。

一定要知道一個理論的出現不代表它是真理,相反我們要很清楚它即將退場,因為行將有效預示著行將崩塌,近代科學顛覆前面理論的速度越來越快,直到現在物理學的理論走向了無法用實驗科學來驗證的尷尬局面了。

所以科學不是簡單的憑藉信心接受的,科學不是信仰。你至少要對自己所接觸的東西第一態度是保持懷疑,用邏輯理論和實驗證據說話,在哲學上則更進一步,連人本身的存在都要開始懷疑,康德懷疑人類的邏輯、理性、先驗感知。羅素懷疑人類是農場主的雞和射手靶子上的二維生物,維根斯坦懷疑人類的可感邊界就是邏輯的邊界,人類只能理解和處理能夠邏輯化的東西,除此之外毫無辦法。

所以不論哲學還是科學,本身都是要保持懷疑態度,這是現代科學思維。達爾文自己就說了:「信心是極大的逃避,極大的藉口不用去思考和評估證據」

本期內容是緒論,後續請等待更新,相信系列節目結束後,能夠幫助你深入了解宗教神學、哲學和科學的異同,共同深思到底什麼是人類文化現象。

相關焦點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別鬧,科學的盡頭只能是科學
    類似的言論還有多個版本,比如:「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哪那麼多盡頭……科學有盡頭嗎?在我看來,科學是描述客觀世界客觀規律的一套理論系統,這套理論有盡頭嗎?當然是有的,盡頭就是這套理論與事實完全相符。我再重複一遍:科學的盡頭就是人類對客觀規律的總結與事實完全相符。
  • 與其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不如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我想,有人初聽這句話時,難免會要「嘲諷」這句話的,那不妨請你問問他,又如何解釋歐洲物理研究所門前所擺放的印度溼婆神像呢?是的,就如我們親眼所見的那樣,這座溼婆神像,就被立在代表著人類最前沿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心裡,這座宗教中才會出現的神像,還被作為了這座研究所的標誌呢!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不,科學的源頭才是神學
    科學,本身就是一種信仰,而不是「真理」的代稱。先來看何為「科學的盡頭」。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總是經常看到。其大致的意思大概是科學經過無限推演,實證,最終卻可能抵達神學。大眾理解的神學,總以為有個玉皇大帝、有個閻王爺或者有個無所不能的上帝,佛祖才叫神學。錯了,神學和哲學一樣,是一種信仰的原點,什麼稱謂無所謂,首先必然是抽象的、先驗的、無法證偽的思想體系。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科學沒有終點,只有宗教一上來會定義終點
    導語: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科學沒有終點,只有宗教一上來會定義終點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我敢保證大家絕對不是第一次聽到了,神學和科學有什麼聯繫嗎?這句話是如何誕生的呢?有人說這是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的,但是又有人表示這個鍋愛因斯坦不背,這句話變成這樣很有可能是因為翻譯問題,他們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是:科學的盡頭是神的領域。不過有人認為科學根本就沒有盡頭,這是一個偽命題。大家在這個問題上為何一直爭論不休呢?
  • 科學的盡頭真是神學嗎?(下)
    這就和好似絕大多數人都沒學過變魔術,因為不理解魔術是怎麼變的,就會很自然地覺得有些魔術、特別是那些魔術大師變的魔術很神奇,甚至會以為魔術師有魔力。然而當你一旦看了破解魔術的視頻,知道了其中的竅門,就會立刻覺得那些魔術沒什麼了不起。普通人看量子力學也類似,一旦你了解了其中的「竅門」,那量子力學之中那些「神奇的現象」也就不再神秘了。
  • 如何看待科學盡頭是神學的這句話?
    如何看待科學盡頭是神學的這句話?很多人對於現代基礎科學的發展有所困惑,或者糾結於整個世界存在原理的迷茫。懸入不可知的神秘論中,得出科學盡頭是這句話。看似有一定的道理。現代基礎物理學的研究標誌性的理論也還停留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兩個理論有著本質上經典物理學上是不一樣。
  • 他們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你信嗎?
    怎樣從已知往未知領域推進,這就需要一些東西的指引,這東西可能是哲學,也可能是宗教。反正圓圈裡的地盤歸科學,圓圈外的地盤麼,哲學和宗教爭去吧。所以,羅素認為哲學是介於科學和宗教之間的東西。我倒寧願把宗教也看作一種哲學思想。愛因斯坦,他贊同「宇宙宗教情感」和「道德宗教」,反對「人格化的神」和「恐懼宗教。」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種說法從何而來?牛頓真的在晚年研究神學?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種說法從何而來?牛頓真的在晚年研究神學?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那麼這種說法真的正確嗎?愛因斯坦、牛頓這兩位科學家,可謂是科學界中響噹噹的大佬。一個個的謎題困擾著我們,可以說科學盡頭是神學是最無釐頭的言論。科學的存在,是以真實存在為基調。它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真實存在,只不過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發現,很多科學理論的出現,是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嘔心瀝血的結果。像牛頓和愛因斯坦,他們憑藉一己之力創造了不同的世界。牛頓的萬有引力告訴我們,人類能夠在地球上生活,是因為受到力的影響。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科學家給出答案
    科學的盡頭是什麼?是神學嗎?我們知道科學家愛迪生發明了眾多的事物,但是他在生命的盡頭之時卻開始研究起神學。按道理來說,作為一個秉持著客觀主義的科研人員,不應當去相信神。因為在科學的領域,並沒有神的生存之地,所謂的神不過是人們意識形態上的東西,並不真實存在。
  • 難道科學的盡頭真的是神學嗎?
    在過去由於科技沒有那麼先進,很多自然現象,人類都沒有辦法去解釋,所以久而久之有一些宗教的教徒,用神學的角度去解釋了自然界的一些現象,不過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現在有很多的謎團都已經解開了,曾經用神學去解釋的一些事情,現在也能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的通,但是後來有一些科學家也是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
  • 科學的盡頭真是神學嗎(中)
    科學的盡頭真是神學嗎(上)》一文是衝著傳聞中愛因斯坦說了「科學的盡頭是神學」而來的,而我在上文中已經判斷了,愛因斯坦是不太可能說這句話的。 1949年,愛因斯坦在「The World As I see It」(《我的世界觀》)一文中,解釋了他對宗教信仰和宇宙的看法:「我無法想像一個會對自己的創造物加以賞罰的上帝,也無法想像它會有像在我們自己身上所體驗到的那樣一種意志。」這更明確表明了,愛因斯坦從不相信上帝,甚至認為所謂的上帝只不過是一場「謊言」而已,他更願意用科學揭示整個世界的結構和人類的發展。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為什麼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晚年相信神學?
    神,是一個迷信的產物,世界怎麼可能擁有神靈,如果真的有神靈,為什麼我們卻從未有發現過神靈呢?在古代,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無不相信神靈,後來科學的崛起,一件件未解之謎逐漸的揭開了他神秘的面紗,他們就是科學家!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愛因斯坦:我沒說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舉世聞名的物理學家,有人聲稱他說過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還說他晚年信神,那麼我們今天就要來論證愛因斯坦是不是說過這句話,還有愛因斯坦他晚年到底信不信神。因為愛因斯坦不太接受神學的,愛因斯坦一封信叫做《上帝之信》中明確地表達了這一點,他說上帝這個詞是人類幼稚的象徵,宗教也不過是古老的封建迷信,而且注意這封信是愛因斯坦晚年的時候寫的,這封信就是愛因斯坦晚年不信神的最大證據。而且愛因斯坦在一生中不止這封信,還發表了很多反對神學的言論,那麼有人說,愛因斯坦是信佛的,這樣的觀點是不對的,因為愛因斯坦並沒有發表過讚揚佛教的言論。
  • 科學vs宗教?不,科學與宗教攜手並行
    在這本書中,他歷述了自文藝復興以來科學與神學的衝突和鬥爭,並且認定每次鬥爭的結局都是科學戰勝神學。羅素認為,在科學的緊逼下,宗教及其神學觀不得不一次次地進行自我修補,為神明的真實存在而強行辯解。伯蘭特·羅素(資料圖)其實,羅素的這一觀點是偏頗的,他所敘述的科學與宗教的戰鬥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宗教環境的產物,並不能就此以偏概全。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牛頓、愛因斯坦等人晚年究竟發現了什麼?
    在很多人看來,一些科學解釋不了的問題在神學這一方面可以輕而易舉能解答出來。因此,「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直到現在都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子中。甚至有很多人說,一些科學家到了最後都會轉去研究神學,而不是科學。這可能說明了,神學才是世界最本源的學問。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那哲學是什麼?網友:神也不是無所不能的!
    科學作為我們探索世界最直觀的運用,它就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陷入了瓶頸當中,許多人就認為科學的盡頭或許就是神學,所以很多人也就加入了神學的研究隊伍但事實上,科學和神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並且科學也並沒有盡頭,當我們感覺走到盡頭的時候
  • 科學的盡頭真的是神學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隨著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數百年前走進了科技時代。當科學逐漸走進人類文明之後,自然界的很多事物可以用科學來得到解釋,於是過去的神創論就不攻自破了。可是後來一些偉大的科學家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有科學家將科學和神學聯繫了起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科學家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
  • 都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牛頓和愛因斯坦晚年轉向神學,其實是無奈
    科學的進步,是人類社會得以在近兩個世紀內飛速發展的根本原因,而神學則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早已被現代科學所摒棄。但是最近有一種觀點非常流行,那就是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種說法究竟是怎麼產生的,有什麼依據嗎?實際上,這還要跟幾個大科學家有關。
  • 科學有盡頭嗎?科學的盡頭是什麼?
    常常聽到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那麼這句話對嗎?在展開討論之間,我們需先對這三者進行定義。何為科學?而神學則是完全偏向於感性,神學是以宗教信仰為基礎,其研究對象基本上是脫離了理論和實踐的。為什麼會存在科學、哲學和神學呢?
  • 愛因斯坦:科學的盡頭就是神學
    科學的盡頭就是神學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首先目前在地球上有太多太多非自然現象所形成的畫面與事情,我們所聽到的怪事更是層次不窮,而這些怪事大多都是科學解釋不了的,雖說有少數的被科學解釋了,但給出的解釋卻也很難讓大家信服人類在這個三維的地球中所接觸的所有科學都只是來自於這個三維空間,而宇宙中可能還存在四維五維,這些都很難說,所以我們不能總拿地球上的科學去認知宇宙,而且以目前人類的科學來講,在宇宙中連一級文明都算不上,因為我們的文明還無法掌控地球上的一切信息,更沒有辦法控制地球的突發災難和氣候變化,但其實這些事情在高度文明的理論上都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