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誠:為什麼宗教有助於人類演化

2020-11-23 澎湃新聞
他現在終於明白了:他的宗教在本質上,是在建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艾薩克·辛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這句引言出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薩克·辛格(Isaac Singer)。他是猶太人,在波蘭首都華沙(Warszawa)出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納粹進逼而移民美國。他一生都用猶太人使用的意第緒語寫作,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對信仰上帝的詰問。上面那句話出自長篇小說《奴隸》,點出宗教的另一個面向:宗教不(必然)是人與神的關係,宗教還有一個重要的社會性特質,就是建構人與人的關係。這隱含了一個概念:宗教是幫助人類(社會)演化的一環,人類其實需要宗教。

談到演化,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個歸納生物在不同世代間演進過程的理論,從成形到正式出版《物種起源》相隔十多年,部分原因是達爾文在這中間請教了許多專家學者,希望能將理論建構得更完整;此外還有一個宗教上的原因,演化論徹底挑戰了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達爾文擔心教會勢力會群起反彈,在當時如果被教會視為異端,極有可能判處死刑。

雖然達爾文無意挑戰宗教信仰,但生物演化的基本論點,確實與上帝創造萬物的看法有嚴重矛盾。怎麼調和這兩個衝突的理論呢?知名的演化生物學者、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生命科學與人類學教授大衛·斯隆·威爾遜(David Sloan Wilson),在《達爾文的大教堂》(Darwin’s Cathedral: Evolution, Religion, and the Nature of Society)一書中,提出了「宗教演化論」(evolutionary theory of religion)。他以深刻的演化理論,搭配宗教理論的各種見解,在歷史證據的根基上,勾勒出前所未有的演化宗教學,將宗教視為人類演化的一環,巧妙避開兩個理論衝突的關鍵。

中世紀通俗版聖經中亞當與夏娃的故事

威爾遜的重點是把「社會」當作一個有機體,一個類似有生命、有演化歷程的生物體(organism),然後用達爾文派的演化論,來檢視社會這個生物體如何「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如果我們把社會視為一種生物體,就比較能明白「道德」與「宗教」在社會演化上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和生物上的「適應」(adaptation)有異曲同工之妙。

換句話說,其實不應把社會視為只是許多個人的無意識結合(那是微觀的角度),現在可以換個更宏觀的角度,把社會視為一個整合性的有機體,目的是要彰顯一個過去常被忽視的面向:這個有機性的社會也服從演化的機制,才能在變動的世界中調適、生存和繁榮。

威爾遜從生物學與社會科學的角度發現,處於不同時空的社會,都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宗教能有效幫助社會的組成分子(個人),完成所需的集體行動。若無宗教的力量與組織,集體行為就不易成功。他也從演化的角度,說明為何大多數的宗教,都會強調寬恕的重要性。

再換個角度來說,演化論通常以(自私的)基因和生命體為分析單位,威爾遜認為演化是多層次的選擇(multilevel selection):基因;個體;群體;社會。在這四個層次上,道德、文化、宗教都會扮演從前被忽視的角色。這些論點或許不易為學界所接受,但必然會開啟新的思維角度。

宗教是天擇的利器

先從達爾文的天擇說談起。天擇說的重點在「適應」(adaptation)這個機制。演化與天擇就要解說生物體如何適應環境的變化,通常有四個階段:

(1)產生變異:因外在環境的變化,而引起外觀的變化(如體積變大或縮小),而且這些變化會在親代與子代間繼承;

(2)過度繁殖:子代的數量遠遠比親代多很多;

(3)生存競爭:因為食物與空間有限,引發生存競爭;

(4)適者生存:愈能適應的物種(例如演化出冬眠),愈能勝過較不適應的對手。

回頭來看宗教這個人類獨有的團體形式。宗教通常宣揚大愛,完成大我,舍私利,做公益。從這個角度來看,宗教不只是追求內心平靜、上天堂,而是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社會。從演化論的觀點來解讀,大愛的目的,就是追求社會整體組織的成長,讓各個成員相互依存、互助互利。這種群體內的合作互利,在蜜蜂、蟻群中是普遍現象。會這樣來解讀,用意是要提出一項嚴肅的科學假說:宗教團體在社會進化過程中,其實扮演了一項有機的功能。生物界的有機體是天擇所產生,透過無數代的變異與汰擇,才能在激烈變動的環境中生存繁衍。同樣道理,人類的族群和宗教族群也和生物界的有機體一樣,在同一套演化下適應環境的變化,力求生存繁衍。

換個角度來說,人類之所以能在短暫的時間內(相對於蛇類、蟑螂)就能主宰地表主要地區,有個重要原因。動物只能靠生理性的適應與演化,例如鳥喙的形狀會依地區的食物特性而變化,但這些必須用好幾個世代才能有些微進展。智人則多了一項重要武器:(廣義的)文化適應。居住在農耕地帶的漢族,叔嫂之間有男女之防,但在遊牧的蒙古族,兄終弟及(弟娶寡嫂)是常態。

也就是說,為了讓族群存續的機率極大化(或是被滅絕的機率極小化),智人會用各種文化手段迅速彌補生理性的適應缺口,因而造就了各地的文化差異:漢人尊老孝親;但北極圈內有些民族的老人過去會自願餓死,把有限食物留給孫輩。各地文化的特性,通常會保留在各自的宗教觀念與行為內。宗教可說是重要的文化基因,是軟性的基因(變異快),它和生物性的DNA(變異慢)一起,共同影響著族群的適應性,在天擇的機制下存續人類的發展。

在一般的認知裡,宗教就是對神明的崇拜,是人與聖靈之間的溝通,目的是祈求平安、健康、寧靜,基本上是關乎個體的。就算是有集體性的禮拜與祭祀,也是依固定節慶舉行。如果把宗教局限在拜神明求庇佑,那就褊狹視短了。宗教還有許多更高層次的價值,例如宣揚大愛、公益、正義、道德。同樣的道理,宗教還有更高層次的功能,例如促進社會團結,共渡難關。

物競天擇說絕非只限於硬體面(例如鳥喙尖化或視覺更銳利)。達爾文也說過:「(社會中有不少成員)願意協助他人,願意為公益而犧牲自己,目的是要能勝過其他的部落,這些行為也都是天擇的另一種形式。」

在這個概念下,宗教就是天擇的一種利器。這種廣義的理解,遠比拜神庇佑的狹義宗教觀,對族群的長期存續更重要。換句話說,演化不只限於DNA的層次,現在需要一個更高層級的演化單位:人群。在團體(或集體)演化觀中,宗教是一項重要的參數,因為它和文化、道德這些因素糾纏在一起,是不可缺的演化推力。

反過來說,如果宗教不重要(或甚至被貶為迷信),為何在人類長期演化過程中,它不但沒消失過,反而隨著科學的進步,宗教的重要性日益更高:試想1950年世界的生產力水平與科學水準,對比2020年的生產力水平與科學水準,你覺得1950年的宗教較興盛,還是2020年?

達爾文

如果宗教有助於社會演化,那也就可以視宗教為一種「社會器官」(social organism)。因為宗教代表一種集體心靈(group minds),是一種軟體,一種社會器官,協助整個有機體,在天擇過程中勝出。但並不是所有的組織都對社會的演化有助益,例如黑幫就不是有益的社會器官。同樣道理,有組織有訓練的正規軍,比烏合之眾的遊擊隊更有效率。宗教是一種善性的社會黏著劑,在共同信仰的教義下,能把原本四散的善能量,集成有組織、有目的、有向上力的團體。大多數情況下,不需公共財政的資助就能有效運作。在市場與政府同時失靈時,宗教的力量特別耀眼。

群體演化

在談到演化論的過程中,通常只瞄準個體演化,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些集體行動的動物,出現群體演化的現象。例如飛雁以人字型長途遷徙,就能區分小我與大我的重要性。雁群飛行時,必然有領頭的雁在「破空」,在氣流中衝開阻力,減輕群體的飛行阻力。領頭雁疲累後,就會自動輪替,讓群體能更省力,完成長途飛行目標。夜晚時又輪流守衛,危險時發出警告。這些大我重於小我的行為,內化為雁群的第二天性,成為不教自會的本能,讓團體利益優先於個人利益。

這種有益社會的行為在人類社會中也常見,例如捨身救人、為國捐軀。大體而言,在同一個社會內部,自私自利對個人是有益的,因為能損人利己;但相反地,在相互競爭的幾個社會之間,群體內愈能團結互助,愈有機會勝過其他以自利為取向的社會。請記住一句名言:「在團體內,自私打敗利他;但利他的團體,會打敗自私的團體。其餘都是廢話。」

當然,要讓整個群體成功發展,互助團結很重要。在飛雁的例子裡,如果守夜的雁非常盡責,團體的存活率會較高,反之亦然。這項責任心的高低,就不是「宗教」的層次,而是道德的層次:責任心重的團體,道德感高,反之亦然。再引一段達爾文的話來說明這個觀點:「如果團體內有較高程度的認同感、效忠性、服從性、勇氣與同理心,也隨時願意協助他人,甚至願意自我犧牲完成大我,這種團體會勝過大多數的團體,這就是天擇。這個世界上,隨時都有某些團體在取代某些團體,道德性就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道德的標準,以及具備道德特質的人,會隨著團體的勝出而更提升,也更廣泛。」

這意思是說:高道德社會容易勝出。因為大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社會的道德水準就日益提高,具有高度道德的人口比例,也跟著增加。換句話說,勝者益勝,敗者益敗,道德是關鍵。這是群體演化常見的事,這也說明為何社會性的昆蟲(螞蟻、蜜蜂)和社會性的其他動物,道德傾向都顯而易見。

人類是這方面的模範生,因為人類在道德之上,又多了宗教這項利器。但社會不會「自動適應」。道德需要維護,必須靠兩件事:宗教隨時督促你遵守道德(舉頭三尺);當你違反道德時,法律會制裁你(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這告訴我們,演化與天擇是多層次性的,至少有個人(DNA)和團體這兩個層次,至少有道德、宗教、法律這三個面向。

宗教有項重要功能是提醒道德的重要性(舉頭三尺)。所以道德才是社會的重要支柱。在道德上方,有宗教提醒;在道德下方,有法律制裁。但是道德如果要對團體有益,必須具有一套能整合成體系的特質,例如:融合性(不能格格不入);可馴性(教得動);能偵測出欺騙;能處罰欺騙;能象徵性地思考(區別善惡);能達到共識(有好壞的標準);願意合群;能從知覺上與視覺上判斷是否可以接受;無法律時也能有秩序;能自立自治。

這些特質說起來很寬泛,但在具有道德感的團體中(人與動物皆適用),這些特質都會自動顯現。正如每種語言的文法都不同,每個團體的道德標準也都不同。有些可以一夫多妻,有些可以一妻多夫,只要成員約定俗成即可。另一個重點:道德標準也會與時俱進,原本容許妻妾成群的漢人社會,現在就行不通了。

當然,就算愈道德的社會愈有機會勝出,弱肉強食仍舊是適者生存的法則之一。畢竟所有生物都以其他生物為食物,因為你不可能靠礦物生存。也就是說,人會吃魚、吃豬牛羊,目的在生存與繁衍。所以物種之間必然是衝突的:你死我活。道德是壯大團體的利器,所以對內講道德,對外講武力、講徵服、講擴張。你別對道德失望,這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本質。在不受生存威脅時,我愛世人;當我自己的生存空間有限時,必然堅拒外國難民移入。在團體內,宗教是祥和慈悲的;在種族之間,宗教可能是血腥的,宗教戰爭史不絕書。不要忘記動物的本性:對內用道德,對外用敵意。

如前所述,人類的優勢在於兼具基因演化與文化演化,這兩項利器交互運作。其他物種通常只具備基因演化。過去一般人常把生物間的競爭武器,狹義地認為只有利爪、肌肉、尖牙、撕咬。現在我們進一步理解,原來「思想」也是重要的武器:心理、道德、宗教的重要性,都因其無形而被系統地忽視了。

我們一向重視個體的適應,以及個體的競爭性,輕忽了「團體選擇」這個重要面向。其實知識界很早就明白「利他性」的重要性。《老子》早就說過:「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持這種觀點的人,一直都明白團體重於個人。但狹義的達爾文主義者,堅持DNA層次的微觀視野,認為基因是自私的,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也因而認為「利他」的行為也是「利己」的一部分。這種說法只是在井中觀天,「若人有眼大如天」,還道井大天更大。團體必須優先於個人,只是西方的個人主義傳統,基於對集權政治的反感,過度重視個人層次的演化機制。

再強調一次:天擇不只在個體的層次上運作,在團體層次上的天擇(group selection)運作得更顯著。道德與宗教這種社會黏著劑因此就特別重要:愈盡責的雁群會在夜間守衛(道德性愈高),團體的存活率必然高於紀律散漫的雁群。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在團體內的個人層次上,所以自利(自私的基因)在90%的時間是重要的。一旦有了敵國外患,就能很快團結起來,自私的基因被壓抑下去。持平地說,我們天生就同時具有自私(個人)與利他(團體)的基因,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表現。自私的基因不教自會,但利他的團體基因,需要道德與宗教來提醒與維持。

文化演化是人類獨有

前面說過,人類演化的優勢中,有一項因素是其他生物不具備的:文化演化。文化和文法一樣,各族群必然相異。再舉奉養老人的例子:在農耕地區,養兒防老既是文化,也是道德(兒女有義務養父母);但在糧食不足的北極圈內,老人就要「懂事」,有限的糧食要留給孫輩。這是他們的文化,所以他們的道德觀就和農業民族不同。人類就是靠著調整文化與道德的差異性,才能迅速配合環境的變化。道德是具體的行為,文化是道德的綜合表現方式。

人類離開非洲時,體質大致類似。但有些族群進入畜牧區,對奶製品適應良好;有些族群進入農耕區,會產生乳糖不耐症。類似的道理,各大洲族群的疾病免疫力就有明顯差異。綜合說起來,人類在地表各地四散,能迅速主宰地球,對疾病免疫力的快速適應(DNA層次的開放),以及文化道德的快速調整(社會思維層次的開放),兩者相互作用的力量,是其他物種遠遠不及之處。

為什麼開放式的迅速調整很重要?因為各地區狀況差異太多,愈有調整的彈性,調整的速度愈快,族群的成功機率愈高。DNA調整速度通常不夠快,那就用文化、道德、法律、宗教的軟性特色,迅速調整團體行為,來適應環境(你可以說這是「文化突變」)。這正是多層次(multilevel)天擇的意義。文化、道德、宗教都是集體性的心智表現,也是會突變的。

我們中許多人相信這個世界上有靈的存在,善者為神,惡者為魔(鬼)。有肉身的靈(所有生物),也有沒肉身的靈(神鬼)。肉身的靈,有他們的能力(例如人能造飛機);沒有肉身的靈,也有他們的能力(神通與知曉過去未來)。從宗教的角度來說,我願意相信你所崇敬的神是靈驗的。

但在對特定神祇的敬仰之外,也請抬頭仰望星空穹頂,還有一位肉眼看不到、神通不能及的「演化大神」。一旦瞥見他,吾人將可用宏觀的眼界,重新思考宗教對族群、社會、人類的意義。

各種動物都有各自的道德本能,人類也有這種本能,因為道德是維持群體運作的黏膠。但也不必以本族群的道德標準,去裁判其他族群的道德。正如每種語言都有各自的文法,文法只有效率問題,沒有優劣問題。因此人類的道德未必優於爬蟲類,因為每種生物的道德,目的都是要維持族群在天擇的過程中,能更適應,更善於存續。

人類比其他動物多兩項重要本能:語言本能與宗教本能。在任何社會,只要環境許可,都會發展出各自的語言與宗教。文化就是語言、道德、宗教的自動產物。語言本能不需解釋。但為何宗教也是一種本能?因為古今中外任何社會都有宗教,形式上有原始與進化的差別,但本質上相同。無神論是個人的(理性)選擇,是例外而非常態,也不是本能反應。當人處於極端不確定的狀態時,正常的反應會祈求上天保佑。

服侍神明只是諸神存在的初級目的。諸神之上還有一位「演化大神」,他長久以來一直盼望找到「拈花微笑」的知音。達爾文派的學者,經過長期的解惑,逐漸明白「演化大神」的意圖與手法。不要只看到切身的山川、河流、樹林、地表,在這之上還有大氣層、磁場、對流層、外太空需要探索。

信仰屬於個人,宗教屬於族群與人類。


參考文獻

1. Johnson, Dominic (2015), God is Watching You: How the Fear of God Makes Us Hu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Wilson, David Sloan (2002), Darwin’s Cathedral: Evolution, Religion, and the Nature of Socie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本文摘自《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賴建誠、蘇鵬元著,格致出版社2018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黑猩猩捕食行為有助於揭示人類演化
    生物學家表示研究這些捕食行為有助於理解早期人類的進化。圖註:坦尚尼亞貢貝國家公園內,一隻雄性黑猩猩正在進食一隻紅疣猴。這種現象引起了吉爾比的好奇,這可能與人類的演化有著潛在的聯繫。為什麼猿類會喜歡先吃獵物身體的某個特定的部位呢?把大腦當食物吉爾比認為這種行為與營養獲取有關。「在我們眼裡,肉就是肉,我們傾向一概而論,但我們也知道不同部位的肉的營養成分組合也是有區別的。整具獵物的身體自然有營養,但腦袋的營養尤其大。」吉爾比說道。
  • 為什麼只有人類在不斷的演化大腦?
    對於所有的人類物種而言,都著重演化著一個重要的器官——大腦。跟相同體型大小的其他哺乳類物種進行比較,人類擁有著較大的大腦。例如60公斤的人類和60公斤的其他哺乳類相比,其他哺乳類的平均腦容量約為200cm³。而對於250萬年前最早的人類物種——能人,他們的平均腦容量就已經有600cm³了,是其他哺乳類的3倍。而我們智人更誇張,平均腦容量已經高達1300cm³。
  • 宗教創世論:世界結構、天地演化及人類由來
    宗教創世論:世界結構、天地演化及人類由來基督教的創世傳說,可謂家喻戶曉,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世界,然後上帝用六天創造了萬事萬物,用一天來休息。中國古代的創世神話,雖說沒有基督教的流傳那樣廣泛,但知道的人也不少:宇宙之初,天地一片混沌,在混沌中孕育了一個蛋,蛋中孵化出了盤古,盤古用斧頭劈開蛋,就有了天地,而盤古的身體化作了天地間萬物......
  • 賴建誠作品集合,小編力薦《經濟思想史的趣味》
    賴建誠(1952-)年,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1992年3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臺灣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賴建誠的《經濟思想史的趣味》,《邊鎮糧餉》等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品究竟有怎樣的文字魅力呢?1.
  • 同樣是演化了幾億年,為什麼恐龍沒有像人類一樣,演化出文明?
    那同樣都是地球生物,同樣都演化了非常多年,為什麼人類擁有文明,但恐龍卻沒演化出文明呢?恐龍為什麼沒有演化出文明?首先我們必須要說,恐龍沒有演化出文明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因為文明的出現其實非常偶然。人類能演化出文明,簡直是地球生物的奇蹟,因為從古至今從來沒有生物像人類這樣將能量用於演化大腦。
  • 人類何以在講故事中「演化」?
    讀完《人類簡史》,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原來咱們中國人不過是東非一隻古猿的後代,什麼北京猿人,元謀猿人都是由其演化而來了,是他們真正生物意義上的子孫。看來我們兒時讀的教科書也並非十分靠譜。過去覺得板上釘釘子的事,也不是那麼牢靠。 人類演變經歷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
  • 宗教發展簡史—人類的生活在一個想像的世界
    宗教的法則宗教是一種人類規範和價值觀的系統,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這一部分的宗教,不單指基督教、穆斯林、佛教、道教等宗教,還包括了人文主義宗教——自由人文主義、社會人文主義以及演化人文主義。沒錯,其實我們常說的「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其實也是一種宗教!宗教是隨著農業革命一起到來的。
  • 史前史的啟示:人類如何演化
    假如真的沒有考古學的話,那麼我們要擺脫宗教、神話的約束,就會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整個人類的思想革命、社會革命、科學革命都將受到嚴重的影響,很可能會停滯。考古學這門平時看起來屬於茶餘飯後閒談的學問,這門屬於荷爾蒙、力比多過剩的學問,其實是人類知識的根基,沒有它,許多思想將無以立足。   考古學如何揭示史前史呢?與考古學最相似的學問是刑偵學。
  • 宗教作為人類文化現象的產物 今人該如何理解
    宗教在社會歷史所起的作用之大,於群眾生活影響之深,是難以盡說的,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很多人會抱有成見,甚至說是強烈的批判,我們後續的內容不存在任何批判宗教本身,我只是理性分析這種人類文化現象為什麼產生以及其背後的功能性。
  • 如果宗教曾經證明了什麼,那就是證明了它們通常是錯的
    從古到今,人類已經學會了生活在這種「科學無法解釋」的情況中(例如,量子力學的局限),它們仍將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即使在不遠的未來,科學依然不能解釋意識的許多方面,如可感知的特性,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將被迫去信仰宗教。如果教徒們真的相信死後會有生命的話,那麼他們為什麼不設計一些有力的實驗去證實這件事呢?或許他們不能成功,但至少可以嘗試下。
  • 為什麼這麼多人相信宗教?其實人類從未擺脫愚昧
    而【萬能的神】就是人類發明出來應對所有未知,最簡單、最泛用、最不需要動腦子的兜底解釋。這樣用來給所有【未知】兜底的主體,包括且不限於基督教的上帝、印度教的梵天、古埃及的太陽神La、蘇美爾的安等等。所以為什麼這麼多人相信上帝?因為人類主體,其實還未脫離蒙昧狀態。崇拜權威,凡事訴諸權威,放棄自己的思考。宗教能滿足人【抱大腿】的欲望(畢竟上帝就是最粗的大腿),因此會有這麼多宗教徒相信上帝就不稀奇了。而且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是:辯證法和唯物論都慰藉不了博士生找不到工作時的失落,但宗教可以。
  • 丹尼爾-德內特:宗教是信徒腦中的寄生蟲
    宗教到底跟這個故事有什麼關係呢?有的,因為有位學者認為,為什麼人願意為了宗教付出生命,人願意為宗教去作出一些其實在我們用理性的狀況下看來,是很傻很可笑的事情呢?那就是因為宗教就像這個寄生蟲一樣,在我們的腦子裡面,驅使我們作出一些奇怪的事,猶如這個寄生蟲去驅使螞蟻不斷在稻杆上頭爬上爬下一樣。
  • 正確區別對待宗教問題,分清哪些是科學,哪些是宗教迷信
    宗教的本質,是說創世神創造宇宙一切,創造人的靈魂,從而牢固控制人心,創世神宗教有一套嚴肅的組織,嚴密的教儀,嚴格的洗腦程序,嚴歷的傳教士,用一定的時間和手段,不斷重複謊言,形成記憶定式,固定的意識形態,還利用特異功能等小手段,如治病等,還有些收買人心的善行等一整套傳教方法建立起來的人類特殊組織,並實現了斂財養教傳教的產業化,其目的是控制整個人群,族群,利用宗教實現統治者的目的。
  • 宗教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化解科學一元的困境
    宗教有助於化解科學一元化的困境,也使人有著更高的精神追求人類的社會生活處於兩大系統之中,即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一般來說,科學以「求真」為要務,以物質世界為對象;而宗教、道德等則以達致人類更高的「善」與「美」為追求,以精神世界為對象。
  • 神奇的陰莖骨,人類為什麼沒有?
    多數靈長類雄性具有陰莖骨,所以沒有陰莖骨的人類算是一個特例。在極少數特殊情況下,人類雄性也會在陰莖末端的軟組織中形成骨頭,但這不能算陰莖骨,而是一種罕見的畸形。在一項發表於《皇家學會報告B》上的新研究中,我和同事基特·奧佩(Kit Opie)研究了陰莖骨在哺乳動物中是如何演化出來的。
  • 宗教與科學是什麼關係?
    科學是反映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科學知識萌發於人類早期的社會實踐,古代文明已包含許多近代科學得以發展的因素。由於人類社會實踐和認識的歷史局限性,古代的科學知識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一直附屬於在思維方式上尚未擺脫想像性和猜測性的自然哲學體系,甚至寄生於宗教神話中。在中世紀,科學成了神學的分枝。科學與宗教的歷史混合狀態隨著人類社會實踐和認識的發展而逐步解體,科學從自然哲學體系和宗教神話中分化出來,成為實證性的科學。1543年,哥白尼《天體運行》一書的出版,是近代科學與宗教世界觀徹底決裂的第一次宣告。
  • 人類男性在演化時,隱私部位丟了一塊骨頭,為什麼沒有影響生育?
    不過有證據顯示,人類在演化時曾經擁有過該骨頭,只是在進化的過程中丟失了,那麼該骨頭為什麼會丟失呢?丟失了之後對人類有什麼影響嗎?人類的演化而且,人類在演化過程中總結除了人類之外,還有許多動物在演化中也丟失了該骨頭,或者該骨頭從未在該物種中出現過,但這並沒有影響到它們的交配以及繁衍後代,由此可見,該骨頭的作用並沒有那麼強大。
  • 文化如何決定人類的演化過程?
    本文中,所謂文化,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各種工具的製作和使用,火的使用和保存,烹飪技術,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飲食偏好,農業技術,關於各種動植物的知識等等。它是人類祖先/人類在後天學習和發現的各種知識和能力,它通過代際的傳承和積累逐漸的形成。 人類能從非洲出走,而後遍布全世界,主要是通過文化進行適應的,而較少通過生物演化。
  • 拋開宗教原因 為什麼阿拉伯國家視伊朗為主要對手?
    每當談到中東局勢的時候,我們非常不理解的一點就是為什麼同樣是伊斯蘭教國家,為什麼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國家和伊朗的關係一直不好。在很多時候國際關係專家們說這是因為阿拉伯國家都是遜尼派,而伊朗是什葉派,因為派別不同所以很難和平相處。
  • 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
    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