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何決定人類的演化過程?

2021-01-21 鉛筆經濟研究社

本文共計3169字,建議閱讀時間15分鐘。

人類祖先在成為智人之前和之後的漫長演化史中,都深受著自身文化的影響,因為其文化本身,同樣塑造著人類祖先所生存的環境,而文化所塑造的環境本身,又反過來成為了影響人類生物演化的重要因素。

 

本文中,所謂文化,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各種工具的製作和使用,火的使用和保存,烹飪技術,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飲食偏好,農業技術,關於各種動植物的知識等等。它是人類祖先/人類在後天學習和發現的各種知識和能力,它通過代際的傳承和積累逐漸的形成。

 

人類能從非洲出走,而後遍布全世界,主要是通過文化進行適應的,而較少通過生物演化。我們只要稍微觀察便會發現,那些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種動物,是通過生物演化來適應各地不同環境的,例如動物在寒冷地區就常常伴隨著一身厚厚的皮毛進行保暖。而人不同,人是通過文化進行適應的,我們在寒冷的地方,不是通過進化出一身厚厚的皮毛來進行適應的,而是通過製造暖和的衣服來適應的。當然也有通過生物演化進行適應的,例如為了適應高緯度地區的日照,人類皮膚變得更白了。因此也有了白,黃,黑三種某種意義上有點差別的人。但這種適應性變異較少,還沒導致生殖隔離,依然屬於同一物種。

 

單單說文化因為塑造環境而深刻影響了人類生物演化,顯得實在太抽象了,讓我們從一個例子開始講起吧。看過湯姆.漢克斯《荒島餘生》的人,應該都會對那一段」鑽木取火「有深刻印象。我們很早就在課本裡學過」鑽木取火「,但如果在沒有打火機,火柴,火種等工具的幫助下,你大概率是沒辦法獨立完成」鑽木取火「的工作的,它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因為取火本身並不是人類的生物本能,取火和使用火只能說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是後天學會的。事實上,一直到近現代,依然有不少部落人類不具備生火能力,比如安達曼島人,北阿契人。他們只能保留並保護火種,甚至保留火種本身在某些極端環境下也是很困難的,比如在暴風雨來臨時。

 

然而,人類的消化系統已經變得非常依賴用火烹飪的食物了。我們的嘴部相對於跟我們體型相似的動物而言,顯得非常小且咬合無力;同樣我們的胃也只有體型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三分之一大,結腸也不過是它們的60%,而且我們身體消解有毒野生食物的能力也很差。所以人類消化系統已經不再像其他所有動物那樣適合生食,進行生食的人類往往會變得很瘦,經常感覺到飢餓,而且容易食物中毒和感染寄生蟲,所以讓他們靠生存幾個月都很困難。

 

為什麼人類的消化系統會變得如此脆弱?這就要回到一開始說的文化對生物演化的影響。用火烹飪食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軟化食物裡的纖維,化解食物裡的毒素,殺死食物中的細菌和寄生蟲,加熱還能分解肉中的蛋白質,減少胃酸的工作量,使得食物更容易被吸收。而另一方面,要塑造和維持一個像普通動物那樣的適合生食的消化系統,需要比人類消化系統更多的營養和能量,雖然它們也可以進行熟食。

 

因此,在有火對食物進行烹飪的條件下,自然選擇的環境改變了,這時候類似於人類的那一套消化系統,由於消耗的能量和營養更少,所以在同樣是熟食的條件下,如果人類維持生命的食物可能是1,那麼其他消化系統則可能是1.2甚至1.5.長此以往,特別是在極端環境下(例如食物稀少時),那麼更有適應性的肯定就是用於人類那一套消化系統的動物了。

 

所以,」對火的應用「,」烹飪「等文化的出現和傳承,使得人類祖先在這種被改變的」環境「下,產生共生演化,形成了一套不再適合生食的消化系統。類似的例子還有人類的肌肉和力量,人類的肌肉相對於跟我們同樣體型的靈長類動物,顯得十分無力和虛弱。由於人類學會了使用工具進行狩獵,使得人類不再有必要擁有那種非常強壯的肌肉就可以獲得食物。而維持那些強壯的肌肉,同樣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此在被工具改變的環境中,過於強壯的肌肉開始變得不合時宜,適應性也隨之降低。

 

事實上,在人類的演化過程,」文化學習和傳播「本身就製造了選擇的壓力。那些更能習得更多文化,以及習得更好的文化的祖先們,在同其他同類的生存競爭中,可以擁有更多的適應性優勢,它們可以因此獲得更多的食物,避免吃到有毒的食物,各種優勢的積累,導致它們能有更多的子孫,並且子孫們逐漸佔據整個部落。

 

學習文化,有兩點很關鍵,首先是個體的學習能力,其次是跟對的人學習。個體的學習能力,往往要求更好的模仿能力,記憶力,語言能力和手腳協調能力。而模仿能力,記憶力等,往往跟更高的智力呈正相關性,而更高的智力,則常常意味著更大的腦容量,以及更大的頭。

 

對智力的選擇,使得人類的祖先變得越來越聰明,當然,代價是越來越大的頭。而越來越大的頭,導致所有的人類都不得不在非常不成熟的狀態下,被從母體裡生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說所有的人類都是早產兒。早產兒們,有很漫長的童年期,需要細心的照顧,而如果單靠雌性來撫養的化,那麼生存的概率很低,更何況雌性在生產前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很虛弱的,這就導致雌性對於雄性的選擇非常重要,她可能需要一個有責任性,願意撫養自己小孩的雄性。當然,關於擇偶的策略其實蠻複雜的,它也衍生出一系列兩性心理的演化。

 

而對於跟對人學習文化本身,需要人類更高的社交智力。研究發現,人們在進行文化學習時,往往會選擇那些更有聲望,更成功,年紀更大,但跟自己在性別和種族上更相似的人。而要辨識這些因素本身對社交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文化學習在社交能力上也產生了一定的選擇壓力。當然,文化學習並非智力和社交能力唯一的選擇壓力,但確實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壓力源。

 

文化對人類生物演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我之前的文章《人類的差異---我們不一樣》中所言,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也導致不同地區人類在基因上的差異。例如由於部分地區的人類學會了馴化和飼養駱駝,牛,羊等動物,而這些動物都可以提供穩定的奶源,這就使得那些在6歲之後依然可以食用奶的人,擁有很大的生存優勢,他們生產依然擁有乳糖酶,可以分解消化乳糖。而對於那些長大後無法再分解乳糖的人而言,喝奶本身意味著腹瀉和拉稀,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死亡。目前,在歐洲有很大比例的人在成年後依然分泌乳糖酶,而在亞洲這種比例則小很多,可能更亞洲的畜牧文化比較不發達有關。

 

文化除了包括各種技能和生活方式之外,還包括一項重要的內容,即社會規範(道德規範)。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為了能在群體中更好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為了應付群體間的競爭,人類演化出一系列親社會性偏好。例如公平感,可以讓你在分享食物時,能得到你應得的一份,缺乏公平感的人,容易被欺負而不知,如果每次分享食物時都比別人少且不因此而憤怒,那麼你的適應性肯定會因此而降低;而同樣,如果你缺乏公平感,老是在同別人分享時對別人不公平,也會招致他人的反噬,最後被驅逐出群體。

 

人類祖先在群體生活中演化出一系列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以應付群體內生活和群體間的競爭。而這些社會規範是建立在人類祖先的本能基礎上的:人們會把這些規範內化,當它們自己違反規範時,會羞愧後悔難過;而當它們看到別人違反規範時,會憤怒鄙視和排斥(內化規範的人和群體本身更具有適應性,因為他們不容易因為違反規範而被驅逐,同時也不容易被違反規範者剝削。)。而強烈的群體內生存壓力和群體間競爭(戰爭等),也使得大部分規範是親社會性的,包括對群體內成員的慷慨,誠實,互助,以及減少彼此間的暴力。只有內部團結和更無私了,才更能應付來自其他群體直接的競爭。

 

這些親社會規範,結合人類的社會性偏好,以及對規範遵守的本能,使得人類祖先在漫長的文化演化過程中,對自己找個物種進行了馴化。那些更容易違反規範,有反社會人格傾向的祖先的基因,被大比例的從基因庫裡剔除出去了,造就了人類在心理上的巨大變化。

 

最後,文化對人類生物演化的影響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本文所談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當然,我這裡也不準備包羅萬象,而只是想把讀者引向這一維度的思考和探索,如果該篇文章能引起您的興趣,那便足矣。


作者微信公眾號與微博號:博弈與演化,歡迎關注,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關注鉛筆經濟研究社公眾號,並回復以下數字,或點擊以下連結,查看精彩鉛筆社文章。

回復「201」,國家存亡的意義(令人驚奇的大格局精彩長文)

回復「202」,伊斯蘭問題還是阿拉伯問題(尋找現代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根源)

回復「204」,北京為什麼是首都(尋找北京成為首都的那段歷史)

回復「208」,重新理解市場(打破人們對市場長久以來的認識,一篇讀了後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改變的長文)

回復「209」,個人主義與共同體(對個人主義的理性分析,重新理解愛國主義的意義

 讀者如果覺得有收穫,請猛擊以下二維碼打賞,小編等你們好久了。

相關焦點

  • 人類的文化演化和文化智能
    人類和動物的不同是,人類經歷了文化演化,並在文化演化中獲得了文化智能。 人類的生物進化,大體經歷了森林古猿從攀援樹木的生存方式到遷移地面的生存方式,成為直立人,以及生成前肢和後肢,即手和腳分工的漫長曆程。 人類文化演化的源頭,也就是說,文化演化的開端,源自符號指稱的生成和應用。對此,德國人文學者的《人論》專著作了論述,把人稱之為符號動物。
  • 史前史的啟示:人類如何演化
    對於考古學家而言,解釋人類如何演化並不是容易的事情,至今也沒有完善的方案。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屬於靈長目狹鼻猴亞目人猿超科……生物學家給了人類在自然界中一個明確的位置,並且建立了人類演化的基本原理,那就是進化論。人是進化的產物。
  • Nature人類行為:文化演化不比生物更快
    原創 十三維 集智俱樂部導語人類文化與生物種群演化速度哪個更快?答案也許出乎意料:它們幾乎是同速。2 月在 Nature Human Behaviour 發表的一篇論文揭示,文化和生物進化的過程和模式具有深度統一性。
  • 文化與自然協同演化的複雜歷史
    毫無疑問,從1892年起,它成為美國南部歷史演化過程的積極參與者。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如美國南部環境史家詹姆斯·吉森在其出版於2011年的著作《棉鈴象鼻蟲藍調》中所言,棉鈴象鼻蟲之於美國南部社會、文化、經濟、族群關係的改變,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影響。
  • 人類演化過程中,曾存在17個人種,為何只有智人進化成人類?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人科動物可是曾經有17種的,他們都去哪了呢?,LD350-1就是地球上最早的人類。 在人類演化的不同階段,他們出現後又消失,最終,只有出現於25萬年前的智人,成功進化成為了現代人類,那麼,智人成功的因素是什麼呢?
  • 賴建誠:為什麼宗教有助於人類演化
    這隱含了一個概念:宗教是幫助人類(社會)演化的一環,人類其實需要宗教。談到演化,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個歸納生物在不同世代間演進過程的理論,從成形到正式出版《物種起源》相隔十多年,部分原因是達爾文在這中間請教了許多專家學者,希望能將理論建構得更完整;此外還有一個宗教上的原因,演化論徹底挑戰了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
  • 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簡史丨文化客廳NO.31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保護野生動物得到了空前的重視,一周前剛剛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意味著中國確立全面禁食野生動物的制度。在人類的歷史上,作為所謂的「高級動物」與野生動物之間關係很是複雜,人類先是脫穎而出號稱是大自然的主人,而後馴化動物、與之共生,甚至最近的病毒通過野生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的反噬。
  • 文化與自然協同演化的複雜歷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毫無疑問,從1892年起,它成為美國南部歷史演化過程的積極參與者。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如美國南部環境史家詹姆斯·吉森在其出版於2011年的著作《棉鈴象鼻蟲藍調》中所言,棉鈴象鼻蟲之於美國南部社會、文化、經濟、族群關係的改變,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影響。
  •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有過哪些天敵?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輸給過很多動物,比如:恐龍,恐貓,尼安德特人等,但最終人類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站到了食物鏈頂端,成為地球的主宰(不考慮微生物的情況下)。如果你穿越到了此時的地球,你就會發現此時恐龍才是人生贏家,而人類的遠古祖先在恐龍面前毫無勝算。
  •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有過哪些天敵?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輸給過很多動物,比如:恐龍,恐貓,尼安德特人等,但最終人類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站到了食物鏈頂端,成為地球的主宰(不考慮微生物的情況下)。 大雨導致地球植被發生了改變,原本的草原地區由於降雨豐富,逐漸演化成了森林,同時由於地球溫度較高,因此極地地區沒有了永久冰川,取而代之的是雨林景觀。
  •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輸給過哪些動物?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輸給過很多動物,比如:恐龍,恐貓,尼安德特人等,但最終人類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站到了食物鏈頂端,成為地球的主宰(不考慮微生物的情況下)。合弓綱與蜥形綱羊膜動物類群中有兩個主要的生物群,一個是合弓綱,一個是蜥形綱。其中合弓綱就是人類的遠古祖先,而蜥形綱則是恐龍的祖先。
  • 大荔顱骨:人類演化過程中形態鑲嵌的例證
    ▲大荔顱骨前面觀大荔顱骨是我國發現的保存比較完好的中更新世人類顱骨,在我國的人類化石中佔據著承先啟後的位置,特別寶貴的是它保存了幾乎完整的比大多數更新世中期標本在形態上更接近現代人的面部骨骼。這個顱骨的發現和研究使作者有可能比較全面地探索中國的人類化石與國外,特別是歐洲、非洲化石的形態比較,進而思考我國的人類演化過程、及其與舊大陸西部古人類基因交流和現代人起源等更為廣泛的問題。
  • 人類起源的演化過程
    「神創論」在世界上流傳很廣,東西方都有這樣的神話故事傳播,請寫出幾個:                                                               2、指出「從魚到人」的演化關係並發表名著的是美國古脊椎動物學家             ,1929年,他發表的《           》把人的面形一直追溯到魚類。
  • 地球生命、人類和文明的起源、發展演化過程
    、真核細胞出現、魚類出現、中生代恐龍統治地球、人類起源。五.10億年前,真核細胞出現真核細胞由原核細胞經過漫長、複雜的過程演變而來在人類起源中,直立行走、工具製造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最關鍵的步驟。在從猿人到人的過程中,手和腦相互促進發展改變了身體其他器官的構造,真正的「人」出現了。
  • 演化,還是滅絕?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簡史 | 青苑線上書友會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保護野生動物得到了空前的重視,一周前剛剛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 我國學者發現「寶貴」頭骨化石 解密東亞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
    原標題:解密東亞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   華龍洞人類化石提供了從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新證據(受訪者供圖)   「現代人起源主要學說有三個:『非洲起源學說』、『多地區進化學說』和『同化吸收學說』,哪種學說能夠真正完美的解釋人類演化發展的過程,這就需要可靠的化石證據來證明。」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蔡演軍研究員表示。
  • 順應性反應的演化過程
    因為前庭接受器位於三種不同的空間平面,所以頭部的位置決定了哪些接受器受到刺激。 哺乳動物演化成為更長的腿,動作也更加複雜後,筋肉與關節把更多複雜的本體感受的感覺傳到大腦。
  • 人類的性慾是怎樣在人類社會化演化的過程中被異化的
    除了人類以外,其他所有動物都只是在一個特定周內產生交配欲望的,或者只有當雌性發情時雄性才會產生交配欲望,而人類的性慾卻可以隨時隨地被激發,那麼是什麼導致了人類性慾與其他動物性慾如此不同的表現呢? 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具體的時點來區分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不僅為了繁衍而實施性行為,也為獲得性快感而實施性行為。
  • 人類演化年代圖表
    距今約250萬年前:東非出現最早製造和保存工具的猿人,被稱為能人,他們創造的奧杜韋文化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文化之一。距今約200萬年前:在東非和南非出現人類新亞種——直立人,非洲直立人被稱為匠人,他們創造了阿舍利文化。距今約200—180 萬年前:直立人走出非洲大陸。
  • 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作者:(英)理察·福提翻譯:高環宇出版:中信出版集團時間:2018年8月定價:68元□陳華文人們回溯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的歷史46億年,是一個極其漫長的地質過程,伴隨著地球內部和外部環境的巨大變化,生命從無到有再時刻地演化,而地球上的生命,一方面在適應著地球的環境,同時物種也在改造著生態環境。在不同的地質時期,曾經有不同的新物種出現,同時也有不同的物種滅絕。生命演化的場景,構成地球上最為壯觀的「表演」。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