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3169字,建議閱讀時間15分鐘。
人類祖先在成為智人之前和之後的漫長演化史中,都深受著自身文化的影響,因為其文化本身,同樣塑造著人類祖先所生存的環境,而文化所塑造的環境本身,又反過來成為了影響人類生物演化的重要因素。
本文中,所謂文化,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各種工具的製作和使用,火的使用和保存,烹飪技術,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飲食偏好,農業技術,關於各種動植物的知識等等。它是人類祖先/人類在後天學習和發現的各種知識和能力,它通過代際的傳承和積累逐漸的形成。
人類能從非洲出走,而後遍布全世界,主要是通過文化進行適應的,而較少通過生物演化。我們只要稍微觀察便會發現,那些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種動物,是通過生物演化來適應各地不同環境的,例如動物在寒冷地區就常常伴隨著一身厚厚的皮毛進行保暖。而人不同,人是通過文化進行適應的,我們在寒冷的地方,不是通過進化出一身厚厚的皮毛來進行適應的,而是通過製造暖和的衣服來適應的。當然也有通過生物演化進行適應的,例如為了適應高緯度地區的日照,人類皮膚變得更白了。因此也有了白,黃,黑三種某種意義上有點差別的人。但這種適應性變異較少,還沒導致生殖隔離,依然屬於同一物種。
單單說文化因為塑造環境而深刻影響了人類生物演化,顯得實在太抽象了,讓我們從一個例子開始講起吧。看過湯姆.漢克斯《荒島餘生》的人,應該都會對那一段」鑽木取火「有深刻印象。我們很早就在課本裡學過」鑽木取火「,但如果在沒有打火機,火柴,火種等工具的幫助下,你大概率是沒辦法獨立完成」鑽木取火「的工作的,它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因為取火本身並不是人類的生物本能,取火和使用火只能說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是後天學會的。事實上,一直到近現代,依然有不少部落人類不具備生火能力,比如安達曼島人,北阿契人。他們只能保留並保護火種,甚至保留火種本身在某些極端環境下也是很困難的,比如在暴風雨來臨時。
然而,人類的消化系統已經變得非常依賴用火烹飪的食物了。我們的嘴部相對於跟我們體型相似的動物而言,顯得非常小且咬合無力;同樣我們的胃也只有體型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三分之一大,結腸也不過是它們的60%,而且我們身體消解有毒野生食物的能力也很差。所以人類消化系統已經不再像其他所有動物那樣適合生食,進行生食的人類往往會變得很瘦,經常感覺到飢餓,而且容易食物中毒和感染寄生蟲,所以讓他們靠生存幾個月都很困難。
為什麼人類的消化系統會變得如此脆弱?這就要回到一開始說的文化對生物演化的影響。用火烹飪食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軟化食物裡的纖維,化解食物裡的毒素,殺死食物中的細菌和寄生蟲,加熱還能分解肉中的蛋白質,減少胃酸的工作量,使得食物更容易被吸收。而另一方面,要塑造和維持一個像普通動物那樣的適合生食的消化系統,需要比人類消化系統更多的營養和能量,雖然它們也可以進行熟食。
因此,在有火對食物進行烹飪的條件下,自然選擇的環境改變了,這時候類似於人類的那一套消化系統,由於消耗的能量和營養更少,所以在同樣是熟食的條件下,如果人類維持生命的食物可能是1,那麼其他消化系統則可能是1.2甚至1.5.長此以往,特別是在極端環境下(例如食物稀少時),那麼更有適應性的肯定就是用於人類那一套消化系統的動物了。
所以,」對火的應用「,」烹飪「等文化的出現和傳承,使得人類祖先在這種被改變的」環境「下,產生共生演化,形成了一套不再適合生食的消化系統。類似的例子還有人類的肌肉和力量,人類的肌肉相對於跟我們同樣體型的靈長類動物,顯得十分無力和虛弱。由於人類學會了使用工具進行狩獵,使得人類不再有必要擁有那種非常強壯的肌肉就可以獲得食物。而維持那些強壯的肌肉,同樣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此在被工具改變的環境中,過於強壯的肌肉開始變得不合時宜,適應性也隨之降低。
事實上,在人類的演化過程,」文化學習和傳播「本身就製造了選擇的壓力。那些更能習得更多文化,以及習得更好的文化的祖先們,在同其他同類的生存競爭中,可以擁有更多的適應性優勢,它們可以因此獲得更多的食物,避免吃到有毒的食物,各種優勢的積累,導致它們能有更多的子孫,並且子孫們逐漸佔據整個部落。
學習文化,有兩點很關鍵,首先是個體的學習能力,其次是跟對的人學習。個體的學習能力,往往要求更好的模仿能力,記憶力,語言能力和手腳協調能力。而模仿能力,記憶力等,往往跟更高的智力呈正相關性,而更高的智力,則常常意味著更大的腦容量,以及更大的頭。
對智力的選擇,使得人類的祖先變得越來越聰明,當然,代價是越來越大的頭。而越來越大的頭,導致所有的人類都不得不在非常不成熟的狀態下,被從母體裡生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說所有的人類都是早產兒。早產兒們,有很漫長的童年期,需要細心的照顧,而如果單靠雌性來撫養的化,那麼生存的概率很低,更何況雌性在生產前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很虛弱的,這就導致雌性對於雄性的選擇非常重要,她可能需要一個有責任性,願意撫養自己小孩的雄性。當然,關於擇偶的策略其實蠻複雜的,它也衍生出一系列兩性心理的演化。
而對於跟對人學習文化本身,需要人類更高的社交智力。研究發現,人們在進行文化學習時,往往會選擇那些更有聲望,更成功,年紀更大,但跟自己在性別和種族上更相似的人。而要辨識這些因素本身對社交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文化學習在社交能力上也產生了一定的選擇壓力。當然,文化學習並非智力和社交能力唯一的選擇壓力,但確實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壓力源。
文化對人類生物演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我之前的文章《人類的差異---我們不一樣》中所言,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也導致不同地區人類在基因上的差異。例如由於部分地區的人類學會了馴化和飼養駱駝,牛,羊等動物,而這些動物都可以提供穩定的奶源,這就使得那些在6歲之後依然可以食用奶的人,擁有很大的生存優勢,他們生產依然擁有乳糖酶,可以分解消化乳糖。而對於那些長大後無法再分解乳糖的人而言,喝奶本身意味著腹瀉和拉稀,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死亡。目前,在歐洲有很大比例的人在成年後依然分泌乳糖酶,而在亞洲這種比例則小很多,可能更亞洲的畜牧文化比較不發達有關。
文化除了包括各種技能和生活方式之外,還包括一項重要的內容,即社會規範(道德規範)。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為了能在群體中更好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為了應付群體間的競爭,人類演化出一系列親社會性偏好。例如公平感,可以讓你在分享食物時,能得到你應得的一份,缺乏公平感的人,容易被欺負而不知,如果每次分享食物時都比別人少且不因此而憤怒,那麼你的適應性肯定會因此而降低;而同樣,如果你缺乏公平感,老是在同別人分享時對別人不公平,也會招致他人的反噬,最後被驅逐出群體。
人類祖先在群體生活中演化出一系列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以應付群體內生活和群體間的競爭。而這些社會規範是建立在人類祖先的本能基礎上的:人們會把這些規範內化,當它們自己違反規範時,會羞愧後悔難過;而當它們看到別人違反規範時,會憤怒鄙視和排斥(內化規範的人和群體本身更具有適應性,因為他們不容易因為違反規範而被驅逐,同時也不容易被違反規範者剝削。)。而強烈的群體內生存壓力和群體間競爭(戰爭等),也使得大部分規範是親社會性的,包括對群體內成員的慷慨,誠實,互助,以及減少彼此間的暴力。只有內部團結和更無私了,才更能應付來自其他群體直接的競爭。
這些親社會規範,結合人類的社會性偏好,以及對規範遵守的本能,使得人類祖先在漫長的文化演化過程中,對自己找個物種進行了馴化。那些更容易違反規範,有反社會人格傾向的祖先的基因,被大比例的從基因庫裡剔除出去了,造就了人類在心理上的巨大變化。
最後,文化對人類生物演化的影響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本文所談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當然,我這裡也不準備包羅萬象,而只是想把讀者引向這一維度的思考和探索,如果該篇文章能引起您的興趣,那便足矣。
作者微信公眾號與微博號:博弈與演化,歡迎關注,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關注鉛筆經濟研究社公眾號,並回復以下數字,或點擊以下連結,查看精彩鉛筆社文章。
回復「201」,國家存亡的意義(令人驚奇的大格局精彩長文)
回復「202」,伊斯蘭問題還是阿拉伯問題(尋找現代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根源)
回復「204」,北京為什麼是首都(尋找北京成為首都的那段歷史)
回復「208」,重新理解市場(打破人們對市場長久以來的認識,一篇讀了後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改變的長文)
回復「209」,個人主義與共同體(對個人主義的理性分析,重新理解愛國主義的意義)
讀者如果覺得有收穫,請猛擊以下二維碼打賞,小編等你們好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