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順應性的反應,有助於組織重力與身體的感覺。最基本且最一致的順應性反應是成為俯臥姿勢,這個姿勢是順應性移動位置演講的姿勢,動物從這個姿勢進化為用四腿站起來,在用兩腿直立起來。俯臥姿勢也保護了身體柔軟部分免受危險,如果把動物翻過來背朝下,『頭頸直立反射』會使這動物掙扎著,而後成俯臥的姿勢。
因為前庭接受器位於三種不同的空間平面,所以頭部的位置決定了哪些接受器受到刺激。所有脊椎動物的遊泳、躺臥、行走或飛行,都是臉朝著地面,這可能就是因為俯臥姿勢提供了對『感覺動作』成長極為重要的前庭輸入。因此,趴著、躺著對於正常的感覺統合發展非常重要。
兩棲動物離開水,就需要在陸地上爬行。對重力產生反應而來的反射動作,先使頭抬起來,然後舉起上身,爾後,前庭系統協助協調左右肢體。爬行最成功的兩棲類就演進成爬蟲類。去觀察蜥蜴快速地爬過地面,注意它四肢與身軀完美的組織。沙納特和奈特斯基兩位學者說,這些動物幾乎完全經由蜥蜴的前庭系統與脊髓通道所形成。
哺乳動物演化成為更長的腿,動作也更加複雜後,筋肉與關節把更多複雜的本體感受的感覺傳到大腦。因此,本體感受系統是在觸覺與前庭系統之後所演化的,與所有其他的感覺系統沒有廣泛的關聯——本體感受系統的功能更為專責化。
起先哺乳類動物住在樹上,那時視力與聽力都非常重要,因為要用來尋找食物並且躲避其他動物。也就是這個時候,視覺與聽覺系統開始廣泛的發展,同時,前庭與本體感受系統繼續演進,以便在樹上爬來爬去,並在細而窄小的樹枝上保持平衡。在樹上生活導致許多重要的順應性反應,以及大量的感覺統合,孩子也因此喜歡爬樹玩。
原始的爬蟲類動物(如蜥蜴),無法把腳湊在一起。第一個哺乳動物(如松鼠),可把兩爪湊在一起,但是它們無法把一隻前爪伸到身體另一邊去。猴子更進化了,他們學習把手越過身體中線,伸到另一邊去,這種能力使它們更能適應環境的要求。推、拉、撿東西,拿著東西,打擊以及懸掛在樹上,對於生存都是很有用的,所以遺傳基因就把這些能力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等到手在演進,並能把更多精密的感覺傳至大腦,猿就學習著使用原始簡單的器具了。這時,視力對生存更為重要了。由操作工具的手所傳來的感覺,引起大腦皮層大部分區域的演進,以便處理那些感覺,並指令更加複雜的手技巧。經過多年實用工具之後,手傳來的感覺也使早期的人類發展大拇指,與其他四指處於相對的位置,使手更為靈活。大拇指與其他手指這種有效的動作,使人類可能產生各種技術,日增的感覺輸入,與產生更複雜順應性反應的能力,造成了感覺與運動大腦皮層更進一步的演進。
人類知識世界是從感覺和知覺開始的。人們感知事物時需要以注意為前提,並以眾多信息中將有用的信息篩檢過濾,儲存到記憶系統,繼而形成表象和概念。人在認識事物時會聯繫和抽象這些事物的內外部規律。這種認識要靠思維過程來進行,所以人類的思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間接性。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發展出獨特的語言功能,通過它來進行思想交流,思維亦藉助語言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