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HED隕石研究揭示灶神星複雜地質演化過程

2020-12-06 星石空間站

歡迎各位朋友們來到 星石空間站 ,本次星際知識之旅將為您講述HED隕石研究揭示灶神星內部複雜地質過程。

一、概述

HED隕石又稱灶神星隕石,屬於無球粒隕石

隕石分類表

HED隕石的「HED」是三種無球粒隕石類型第一個字母的總合,即:古銅鈣無粒隕石(Howardites)、鈣長輝長無粒隕石(Eucrites)古銅無球隕石(Diogenites)。HED隕石屬於所有隕石類型中較為稀少珍貴的類型之一。

鈣長輝長無球粒隕石

二、發現數量

截止2020年12月1日,全球發現並國際命名的隕石(包括南極隕石)共有72445個,其中HED隕石僅有2343個,僅佔隕石總數的3.234% ,數量十分稀少。

鈣長輝長無球粒隕石切片

三、灶神星

灶神星(Vesta),是太陽系主小行星帶的一顆小行星,由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於1807年3月29日發現。也是人類發現的第四顆小行星,因此也稱為「第4號小行星」。

灶神星是目前已知太陽系內質量第二大的原行星

原行星,指星子之間由於重力吸引並相互撞擊熔融形成的行星胚胎。一般認為內太陽系中的類地行星都是在原行星的基礎上進一步生長形成的。灶神星是一顆由於木星引力作用沒有成功形成大行星的行星胚胎。

灶神星(「黎明號」探測器拍攝)

四、HED隕石如何確認來自灶神星?

美國的「黎明號」探測器於2011年7月到2012年9月對灶神星進行了探測,發現灶神星是一顆具有核-幔-殼結構俱全的小行星。

HED隕石巖石學屬於玄武質(巖漿)無球粒隕石是完全熔融的產物,代表玄武質巖漿形成的火山巖和深成巖。它們通常被放在一起研究小行星玄武巖的成分。HED隕石通過大量科學分析與認為來自灶神星。因為灶神星不尋常的玄武巖成分,尤其是其光譜和HED隕石完全吻合。放射線同位素測定這些隕石結晶體的年齡都在44.3和45.5億年之間。

NWA 12227(How. )

五、形成過程

巖石碎片經過如下的途徑由灶神星來到地球:

灶神星被撞擊拋射出碎片,產生直徑10公裡或更小的V-型小行星碎片。無論拋出的是大的小行星,或成為小的碎片,其中一些小的小行星組成了灶神星族,其他的則進一步的散射至各處。這些事件被認為發生不超過10億年,其中有一次巨大的撞擊,在南半球的巨大隕石坑是這個撞擊點位置的最佳證據。而且需要多次的撞擊,拋射出的巖石才能達到我們已知的V-型小行星數量。

國際命名:NWA1929(How.)

有些小行星的碎片經歷漫長的旅程進入3:1的柯克伍德空隙。由於木星強大的攝動,這是一個不穩定的區間,在這兒的小行星大約經過100萬年的時間就會被拋出,遠離到不同的軌道上。有些受到攝動後進入到接近地球的軌道,形成小的V-型近地小行星,例如(3551)Verenia、(3908)Nyx、和(4055)麥哲倫。

國際命名NWA8266(Euc. )

然後發生在這些接近地球天體上的較小型撞擊,將她們擊碎成隕石體大小的石塊,其中一些在稍後抵達地球。根據宇宙射線暴露的測量,認為多數的HED隕石來自幾次不同型態的撞擊事件,並且在太空中經歷600~7,300萬年的時間才撞擊到地球。

國際命名NWA11803(Euc.)

六.NWA 8321隕石揭示灶神星地質演化

灶神星直徑約為地球的1/25,通常認為灶神星在固結之後便處於死亡狀態,其內部因為缺乏足夠的熱應該不會有地質活動了。

但是,今年南京大學的張愛鋮教授和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研究文章,發現了灶神星內部在固結後仍可能存在複雜地質活動的新證據。行星科學和地球科學研究的一個很大不同就是很難對地外天體進行野外採樣。

張愛鋮教授團隊通過研究在西北非洲發現的一顆隕石,國際命名:Northwest Africa 8321簡稱:NWA 8321

NWA8321隕石——國際隕石資料庫

NWA 8321是一塊主要由斜方輝石和斜長石組成的巖石,含有少量的橄欖石、鉻鐵礦、硫化物等礦物組成。

根據礦物組合和斜方輝石的成分特徵將該隕石分類為Diogenite隕石,與Eucrite隕石、Howardite隕石一起被認為是來自於灶神星的隕石,主要依據是這類隕石和灶神星表面物質反射光譜特徵非常相似,吻合。

團的研究發現這塊隕石有三個特徵不同於大部分Diogenite隕石:

(1)NWA 8321隕石是非角礫巖隕石,大部分Diogenite隕石是角礫巖(不同礦物或者巖石碎塊的混合體);

(2)這塊隕石含有>10 vol%斜長石,而大部分Diogenite隕石不含斜長石或者含量極低;

(3)NWA 8321隕石中硫化物呈聚集分布的特徵。因為這些特徵,NWA 8321隕石顯得很異類。

國際命名NWA8321(Dio. )

為了確證這塊隕石屬於Diogenite隕石,張愛鋮教授和鮑惠銘教授(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南京大學)與秦禮萍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對NWA 8321進行了高精度三氧同位素和鉻同位素分析。他們發現這塊隕石的穩定同位素組成與其他灶神星隕石一致,應該來自於同一個小行星——灶神星。

國際命名:NWA3074(Euc.)

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NWA 8321隕石中的硫化物是隕硫鐵,它與一種細粒斜方輝石緊密共生,包裹橄欖石和或者穿插在橄欖石中。這種細粒斜方輝石中Ca,Al,Cr和稀土元素含量明顯低於隕石主體中的斜方輝石。

根據這些巖相學和礦物化學特徵,張愛鋮教授提出這是富硫的蒸汽與橄欖石發生交代反應的結果。

曾經有國外學者在角礫巖型的灶神星隕石中觀察到類似現象,並提出這可能是撞擊事件導致熔融重新結晶的結果。但是這種觀點無法解釋兩種斜方輝石成分的差異。由於NWA 8321隕石具有粗粒結構,並沒有撞擊熔融重新結晶的巖石結構,因此,硫化交代成因是這種現象最合理的解釋。

NWA 8321隕石中隕硫鐵和斜方輝石交代橄欖石的巖相學特徵

NWA 8321中輝石的成分特徵以及和文獻中其他Diogenite隕石中輝石成分的對比

觀察到與隕硫鐵和細粒斜方輝石緊密相關的橄欖石顆粒很多被隕石中的粗粒斜方輝石包裹。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察事實,因為很多之前在灶神星隕石中觀察到的隕硫鐵和斜方輝石共生結構都是巖石碎塊的形式出現。

NWA 8321隕石中的礦物包裹關係說明了橄欖石的硫化交代反應需要發生在粗粒斜方輝石形成之前,只能是發生在灶神星的內部,不會是灶神星的表面或者表層。

結合隕石主體礦物平衡溫度和結晶壓力計算,研究人員估計橄欖石的硫化交代反應至少發生在灶神星表面10 km以下或者更深的位置。

不同壓力下礦物結晶順序和礦物組合的Rhyolite-MELTS模擬計算結果

在小行星內部發生硫化交代作用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突破了科學家對灶神星內部演化的傳統認識。

這種過程在灶神星內部的存在表明其他類似或者稍小的原行星中也可能存在類似硫化交代作用,因此該發現為研究原行星和行星早期內部地質過程。

國際命名NWA11803(Euc.)

本次科普內容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歡迎您在下方評論區發表您的寶貴意見和觀點。更多內容小編將持續為您更新,感謝朋友們的支持!(原創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相關焦點

  • 科普:稀有的HED族隕石來自哪裡?
    .灶神星被撞擊拋射出碎片,產生直徑10公裡或更小的V-型小行星碎片。一般認為它具有類似地球的核幔殼結構,是了解類地行星起源的理想研究對象,也是國際深空探測的重要目標之一。灶神星隕石都被認為是來自小行星灶神星的地殼,期間的差異只在於來自不同地質歷史的母巖石。由放射線同位素測定這些隕石結晶體的年齡都在44.3和45.5億年之間。
  • 庫克群島2018年鑲藍色玻璃灶神星HED隕石3盎司銀幣
    作為庫克3盎司的第三枚隕石銀幣,庫克群島在2018年設計了鑲藍色玻璃灶神星HED隕石3盎司銀幣,繼續採用仿古工藝,濾鏡形式,超高浮雕,由於鑲嵌灶神星HED隕石,所以鏤空了代表灶神星的藍色玻璃鑲嵌,藍玻璃上有猶如灶神星圖案,猶如在藍色的宇宙星空。
  •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23:18:06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 研究揭示華南手斧人群對地質災害事件的響應
    發生在舊石器時代的短期地質災害事件,為研究早期人類與環境的耦合關係提供了重要信息。生活在距今約80萬年前廣西百色盆地的舊石器時代手斧人群,很可能親歷了兩次較大規模的地質災害事件。近日,《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浩與山東大學教授王偉、貴州大學博士雷蕾等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通過系統梳理發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80萬年)的澳亞隕石降落事件和印尼多巴火山噴發事件,探討了這兩次災害事件對廣西百色盆地先民的潛在影響,並提出相關假說。
  • 隕石是什麼,它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地球上會有「隕石雨」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確鑿的證據,表明12000年前的一場隕石雨導致了史前人類和包括猛獁象在內的一些大型動物的滅絕。這就引出了幾個問題:什麼是隕石?隕石是從哪裡來的?隕石雨為什麼會形成?研究表明,重達數萬噸的大型隕石平均每1萬年撞擊地球一次。因為地球上有空氣和水,在長期的風雨下,隕石坑已經改變了原來的形狀,留下的不多了。在水星和月球上,通常保持原貌。除了隕石坑,還有隕石坑。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
    目前,關於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的復甦演化過程、不同板塊生物礁演化過程的對比、後生動物礁的最早復甦時間等內容得到科學家的關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副研究員要樂,與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副教授Markus Aretz合作,圍繞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與生物礁生態系統演變開展了詳細研究,在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組成、復甦演化過程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 吉林大學:研究成果揭示恐龍演化特徵
    這一研究成果對認識恐龍的演化及其牙齒與恐龍食性、生活環境的關係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指示意義。 研究人員採集了大量的長春龍頜骨及牙齒標本,製作了骨組織學薄片,從顯微解剖結構特徵層面,觀察到了長春龍牙齒替換齒的產生、發育,使用齒的磨蝕到最後脫落被替換的完整過程,獲得了該型原始鳥腳類恐龍牙齒演化的詳細數據。
  • 來自灶神星的隕石HED
    在這一過程中,地殼和地核的物質也得以超越地幔的阻隔進行親密的接觸,形成我們在中鐵隕石中看到的現象。這次撞擊之後,由於缺乏大氣和構造活動,時間在灶神星上仿佛被凍結,一切保持著碰撞後的模樣。直到距今 2 億年和 1 億年時,兩次發生在灶神星南半球的小型天體撞擊使得隕石得以衝破灶神星引力的束縛,化身攜帶大碰撞密碼的使者,穿越浩瀚蒼穹抵達地球,將其母星波瀾壯闊的演化歷史,完整地呈現在科學家的面前。這次事件的一些碎片已經墬落到地球,成為HED類隕石,提供了有關灶神星的豐富資訊來源。HED無球粒隕石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無球粒隕石群。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國...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中國新聞網 張素 12月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 研究揭示喜馬拉雅山脈隆升過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2016-03-1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吉林隕石墜落:讀懂了隕石,我們就能了解地球的演化故事
    但是實際上,隕石並不完全是恐龍滅絕的原因,而且實際上對於科學家們而言隕石是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一個非常好用的材料。 二、世界怎麼形成的? 世界怎麼形成的? 原行星盤 圖/維基 3.太陽形成後太陽風把剩餘行星物質向四周吹,在這個過程中行星物質相互碰撞形成較大的隕石
  • 「廣州科普遊VR全景展廳」解碼地球的起源與生命的歷程
    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中心承辦的「廣州科普遊人類認識宇宙的過程十分漫長。今天我們用隕石標本來揭秘宇宙的起源。隕石的成因被認為是宇宙中的星體互相碰撞而爆炸,其爆炸之碎片飛入地球軌道而被地球引力所吸引,便朝著地球飛來;當進入地球大氣層後,由於速度快及大氣層密度大所產生磨擦而燃燒,大多數碎片均燃燒殆盡,只見一道長長的光亮划過長空,被稱為「流星」。只有很少數的行星碎片因體積大而燃燒未盡,落到地面上,被稱為「隕石」。
  • 原始隕石磁場幫助了解太陽系的早期演化過程
    原始隕石磁場幫助了解太陽系的早期演化過程   科學家們所關注的是其中含鐵礦物捕獲的磁場,磁場強度約為54微特斯拉(micro-tesla)。和地球表面磁場強度相似,其範圍為25-65微特斯拉。巧合的是,之前測量的許多隕石也有著相近的磁場強度。但是目前的理解是,這些測量受到了地球磁場的影響,甚至受到了隕石收集者手部磁鐵的影響。   德施說:「在最新的實驗中,在隕石球粒中探測到了之前從未探測到的磁性物質。從中可以看出,每一個隕石球粒都像是一根條形磁鐵一樣被磁化,但是其『北極』卻指向隨機方向。」他說這說明在它們進入隕石之前就已經被磁化了,並不是在地球表面才被磁化。
  • 科普:珍貴的無球粒隕石你了解多少?
    Lod群隕石奇特之處就在於保留了球粒隕石成分,但明顯屬於無球粒隕石。根據大量研究,Lod群隕石的粗顆粒表明形成於母體更深層中,在那裡受到更強烈的熱變質作用。根據研究提出:原始無球粒隕石的A群和Lod群可能是球粒隕石母體行星部分熔融的殘留物。是正處於分異(熔融和分離)過程中,開始轉變為無球粒隕石階段,但轉變尚未完成。兩類群隕石最可能來自一個S型小行星。
  • 大連地球之光科普體驗館帶您穿越46億年時光,探索神秘地學世界!
    該館作為集地質科普、展示、收藏和研究為一體的科普博物館。 展館與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相輔相成,對提升金石灘文化內涵、普及地質科普知識、開展研學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
    早白堊世哺乳動物——蓋氏熱河俊獸揭示了哪些進化趨勢?國寶大熊貓的祖先在其基因中傳達了何種信息?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牙齒演化特徵研究揭示鳥類如何躲過大滅絕
    隕石撞擊地球以及火山頻繁活動導致的大量火山灰在大氣中布滿,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進一步造成植食性恐龍失去了主要的食物來源,最終導致食物鏈最頂端的肉食性恐龍,如暴龍等相繼滅絕。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滅絕事件中,為何鳥類得以倖存?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東準噶爾巖漿弧構造屬性與演化過程
    定年與Hf同位素、與角閃石40Ar/39Ar研究。基於這些新取得的數據資料,並結合前人的成果,他們對東準噶爾巖漿弧的演化過程進行了重建。重建結果顯示,東準噶爾地區經歷了與西太平洋相似的演化過程:額爾齊斯蛇綠巖帶為代表的古亞洲洋向南俯衝於準噶爾大陸之下形成野馬泉陸緣弧、並伴生斑巖銅鉬礦床的形成,持續的俯衝作用導致陸緣弧發生弧內裂谷、進而發育成弧後盆地,結果時野馬泉陸緣弧遠離大陸並轉化為大陸島弧,俯衝帶的北撤與洋內俯衝作用形成薩吾爾大洋島弧、並伴生斑巖銅金礦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