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2016-03-1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俯衝帶是板塊構造理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地殼演化、地震、火山作用和全球元素循環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出露於高壓-超高壓變質帶中的榴輝巖記錄了俯衝帶內的重要信息,重建巖石的P-T軌跡有助於理解俯衝洋殼的溫壓歷史、變質演化及大地構造過程。探究多期變質作用背後隱藏的俯衝帶深部過程對深入理解俯衝帶性質和區域構造演化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陸緣演化與流體成礦學科組博士後李繼磊及合作者通過對產出於西南天山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榴輝巖詳細的巖石學研究,發現該榴輝巖經歷了複雜的多期變質作用。石榴石、綠輝石、角閃石和綠簾石等主要造巖礦物都表現出多階段生長和演化:(1)石榴石經歷了明顯的兩階段生長過程,Grt_1和Grt_2之間的界線截然,成分有突變,且其中包含的礦物包裹體也有規律的變化(圖1);(2)綠輝石表現為三期生長,不同期次的成分具有線性演化的關係(圖2);(3)綠簾石無論從結構上還是從成分上都可以劃分成Ep_1和Ep_2兩期,對應於不同的變質生長階段(圖2);(4)單個角閃石顆粒中從核到邊藍閃石和凍藍閃石交替生長,表現為Gln_1→Brs_1→Gln_2→Brs_2遞變的生長次序(圖3),象徵高壓的藍閃石和相對低壓的凍藍閃石的交替生長暗示榴輝巖可能經歷了壓力循環,即多期的俯衝和折返過程,進而排除了流體交代作用造成榴輝巖中礦物多期生長的可能性。

  他們基於有效全巖成分,利用熱力學軟體Perple_X對該榴輝巖進行相圖計算,結果顯示,榴輝巖經歷了一個非常複雜的P-T軌跡,包含進變質俯衝、快速折返、再俯衝和再折返的演化過程。由此可見模擬計算得到的俯衝-折返循環與觀察到的礦物多階段生長具有非常好的對應關係。從俯衝洋殼上拆離下來的榴輝巖塊體進入俯衝隧道並在隧道環流的攜帶下作上下循環運動被認為是造成該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壓力循環的原因(圖4)。此外,俯衝隧道內多期俯衝-折返循環也已得到大量數值模擬的證實。該研究是西南天山高壓-超高壓變質帶中高壓巖石經歷多期變質作用的首次報導,同時也對證實該帶高壓-超高壓巖石的「俯衝隧道折返模式」提供了依據。

  以上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巖石學期刊Journal of Petrology(Li et al. Poly-cyclic 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eclogite: evidence for multistage burial-exhumation cycling in a subduction channel. Journal of Petrology, 2016, 57(1): 119-146)。

  原文連結

圖1 石榴石的多期生長及元素分布圖

圖2 綠簾石(Ep)和綠輝石(Omp)的多期生長及元素分布圖

圖3 單一顆粒中藍閃石(Gln)和凍藍閃石(Brs)交替生長及元素分布圖

圖4 榴輝巖在俯衝隧道內做多期俯衝-折返循環的示意圖

  俯衝帶是板塊構造理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地殼演化、地震、火山作用和全球元素循環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出露於高壓-超高壓變質帶中的榴輝巖記錄了俯衝帶內的重要信息,重建巖石的P-T軌跡有助於理解俯衝洋殼的溫壓歷史、變質演化及大地構造過程。探究多期變質作用背後隱藏的俯衝帶深部過程對深入理解俯衝帶性質和區域構造演化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陸緣演化與流體成礦學科組博士後李繼磊及合作者通過對產出於西南天山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榴輝巖詳細的巖石學研究,發現該榴輝巖經歷了複雜的多期變質作用。石榴石、綠輝石、角閃石和綠簾石等主要造巖礦物都表現出多階段生長和演化:(1)石榴石經歷了明顯的兩階段生長過程,Grt_1和Grt_2之間的界線截然,成分有突變,且其中包含的礦物包裹體也有規律的變化(圖1);(2)綠輝石表現為三期生長,不同期次的成分具有線性演化的關係(圖2);(3)綠簾石無論從結構上還是從成分上都可以劃分成Ep_1和Ep_2兩期,對應於不同的變質生長階段(圖2);(4)單個角閃石顆粒中從核到邊藍閃石和凍藍閃石交替生長,表現為Gln_1→Brs_1→Gln_2→Brs_2遞變的生長次序(圖3),象徵高壓的藍閃石和相對低壓的凍藍閃石的交替生長暗示榴輝巖可能經歷了壓力循環,即多期的俯衝和折返過程,進而排除了流體交代作用造成榴輝巖中礦物多期生長的可能性。
  他們基於有效全巖成分,利用熱力學軟體Perple_X對該榴輝巖進行相圖計算,結果顯示,榴輝巖經歷了一個非常複雜的P-T軌跡,包含進變質俯衝、快速折返、再俯衝和再折返的演化過程。由此可見模擬計算得到的俯衝-折返循環與觀察到的礦物多階段生長具有非常好的對應關係。從俯衝洋殼上拆離下來的榴輝巖塊體進入俯衝隧道並在隧道環流的攜帶下作上下循環運動被認為是造成該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壓力循環的原因(圖4)。此外,俯衝隧道內多期俯衝-折返循環也已得到大量數值模擬的證實。該研究是西南天山高壓-超高壓變質帶中高壓巖石經歷多期變質作用的首次報導,同時也對證實該帶高壓-超高壓巖石的「俯衝隧道折返模式」提供了依據。
  以上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巖石學期刊Journal of Petrology(Li et al. Poly-cyclic 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eclogite: evidence for multistage burial-exhumation cycling in a subduction channel. Journal of Petrology, 2016, 57(1): 119-146)。
  原文連結

圖1 石榴石的多期生長及元素分布圖

圖2 綠簾石(Ep)和綠輝石(Omp)的多期生長及元素分布圖

圖3 單一顆粒中藍閃石(Gln)和凍藍閃石(Brs)交替生長及元素分布圖

圖4 榴輝巖在俯衝隧道內做多期俯衝-折返循環的示意圖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生物成因的CH4,為「俯衝帶加工廠」生成碳氫化合物提供關鍵性證據
    地球的碳循環分為短周期的地表碳循環和長周期的地球深部碳循環,地球整體的碳儲量90%以上是賦存在固體地球內部,因此深部碳循環研究對於探討地表碳循環過程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板塊俯衝帶是連接地表碳循環和深部碳循環的紐帶,通過俯衝帶可以將地表的含碳物質帶到地球深部,因此,板塊俯衝帶被稱為「俯衝帶加工廠」。
  • 印度大陸早期俯衝幾何學特徵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後齊玥和研究員王強等選取侵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內的冷布崗日巖基為研究對象,開展了詳細的年代學、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揭示了印度大陸早期俯衝幾何學特徵。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美國地質學會會刊》。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匯聚是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的動力來源,重建印度大陸運動學過程是認識青藏高原演化動力學機制重要前提。
  • 地質地球所通過騰衝火山區的溫室氣體釋放揭示大陸俯衝帶深部碳...
    俯衝帶火山活動能夠將地球深部的碳輸送至大氣圈,並已成為深部碳循環機制與規模研究的重要對象。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針對大洋俯衝帶開展了大量的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與成因方面的研究工作。然而,關於大陸巖石圈俯衝過程導致的火山活動與深部碳排放的研究卻鮮有報導。
  • 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設計了一系列高溫高壓實驗,揭示了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俯衝作用為地球帶來的最深遠效應之一是將地殼物質引入深部地幔。
  •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東準噶爾巖漿弧構造屬性與演化過程
    東準噶爾是中亞造山帶中心地帶的重要構造單元,是認識與了解中亞造山帶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的關鍵性窗口之一。目前,關於東準噶爾巖漿弧的構造屬性、基底特徵與俯衝極性存在不同認識與爭論。針對東準噶爾地區所存在的一系列科學問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徐興旺副研究員與合作者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中科院創新項目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下,對東準噶爾地區塔黑爾構造窗的變質火山巖及其中的侵入巖開展了系統的巖石學、構造學、礦物學、巖石學化學、Sm-Nd-Rb-Sr同位素、鋯石U-Pb
  • 日本俯衝帶的地震活動與中國
    當今全球火山噴發與地震更加頻繁,這都與地球內部發熱膨脹相關。是行星引力作用導致行星內部發熱。另外也是孛星出現的重要前兆。肯定這個地區具有特殊的地質條件。我們認為這個特殊的條件就是強巖,只有震源區有強巖才能產生強震。郯城和莒縣之間的地下正是高強度的蘇魯超高壓變質巖,如長英質片麻巖、花崗巖和榴輝巖等。在郯廬斷裂的某些區段上已經很長時間處於閉鎖和彈性應變能積累階段 (地震空區),斷裂超期服役。眾所周知,巨震總是發生在本該活動而又長期未活動的地震空區。3.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發生在會聚板塊的俯衝作用影響地球演化過程中的諸多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過程。
  • Nature:從變質作用演化看板塊構造體制轉型
    【前沿報導】Nature:從變質作用演化看板塊構造體制轉型變質作用是指巖石在基本保持固態條件下由於溫度(T)和壓力(P)的改變,發生礦物轉變的地質過程。變質作用發生的PT條件和經歷的P–T軌跡一般反映了當時的構造環境和動力學過程。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影響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翟慶國
    翟慶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2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本科2005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碩士>2008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2008年至今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先後在臺灣中研院地球所、臺灣大學和美國萊斯大學訪問201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 研究揭示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影響
    發生在會聚板塊的俯衝作用影響地球演化過程中的諸多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過程。俯衝大洋板塊中的玄武巖、輝長巖和沉積物在相對淺的深度(20~50 km,0.6~1.2 GPa)變質為藍片巖。當俯衝作用進行到更深且更高壓力時,藍片巖普遍被認為在部分熔融發生之前就會轉變成石榴石角閃巖或榴輝巖。然而,並非所有藍片巖都會被俯衝至地幔足夠深的位置以使這種進變質作用發生。
  • 地質地球所揭示華北北緣大青山地區古元古代快速高溫進變質-退變質...
    地質地球所揭示華北北緣大青山地區古元古代快速高溫進變質-退變質作用的成因 2015-11-04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研究揭示俯衝轉向可誘發南海陸緣發生破裂
    近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構造與模擬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李付成和研究員孫珍等,在南海大陸邊緣破裂方式及控制因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Tectonics上。俯衝板塊的回撤(Rollback)被認為是活動大陸邊緣破裂的重要動力學來源,也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的主要研究對象;而對俯衝方向反轉(Subduction direction reversal)這一重要地質過程的研究卻很少,尚不清楚大洋巖石圈在俯衝過程中發生俯衝方向反轉時,能否誘發大陸巖石圈的破裂,以及典型的破裂方式及主控因素如何。
  •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陳凌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從不同尺度和角度分析討論了「Bottom up」和「Top down」兩種機制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及其對地球系統時空演化的影響,並論述了未來板塊運動驅動力研究的主要方向。 板塊構造是指地球外殼巖石圈塊體在地球表面的水平運動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區別於其他行星的最重要特徵。
  • 新研究揭示:俯衝轉向可誘發南海陸緣發生破裂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構造與模擬』研究團隊李付成助理研究員和孫珍研究員等,在南海大陸邊緣破裂方式及控制因素上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Tectonics》上。俯衝板塊的回撤(Rollback)被認為是活動大陸邊緣破裂的重要動力學來源,也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的主要研究對象;而對俯衝方向反轉(Subduction direction reversal)這一重要地質過程的研究卻甚少,尤其尚不清楚大洋巖石圈在俯衝過程中發生俯衝方向反轉時,能否誘發大陸巖石圈的破裂,以及典型的破裂方式及主控因素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