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通過騰衝火山區的溫室氣體釋放揭示大陸俯衝帶深部碳...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俯衝帶火山活動能夠將地球深部的碳輸送至大氣圈,並已成為深部碳循環機制與規模研究的重要對象。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針對大洋俯衝帶開展了大量的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與成因方面的研究工作。然而,關於大陸巖石圈俯衝過程導致的火山活動與深部碳排放的研究卻鮮有報導。青藏高原東南部的騰衝火山區具有大規模的全新世火山噴發活動和強烈的現今水熱活動(圖1)。火山巖地球化學研究與地震層析成像研究表明,騰衝火山區具有印度大陸巖石圈俯衝的地球動力學背景,使其成為研究大陸俯衝帶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與成因的理想地區。

  在上述研究背景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火山作用與環境演化學科組博士後張茂亮與導師郭正府等人合作,在騰衝火山區開展了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的原位測量、溫泉氣體與土壤微滲漏氣體的地球化學研究工作,並獲得如下進展:

  (1)利用密閉氣室法測量並估算了騰衝熱海公園地區的土壤微滲漏CO2釋放通量,約為6.30 × 105 t a-1。結合前人研究資料,估算得到整個騰衝火山區的土壤與溫泉釋放的CO2總通量約為 (4.48-7.05) × 106 t a-1。這是該研究組繼定量計算長白山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8.48 × 105 t a-1)之後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全球火山成因CO2釋放總量資料庫提供了來自我國大陸俯衝帶火山區的基礎數據。

  (2)He-C同位素混合模型證實了來自印度大陸巖石圈的俯衝物質參與了地幔楔的富集過程,並且富集地幔楔熔體(以殘留巖漿的形式存在於騰衝火山區的地殼深部)脫氣產生的揮發主要受到陸殼碳酸鹽巖混染的影響(圖2)。定量計算結果顯示,富集地幔楔組分對騰衝火山區碳排放總量的貢獻約為45-85%,而其餘的碳則來自受巖漿烘烤的上覆陸殼碳酸鹽巖,表明大陸俯衝帶的幔源巖漿與地殼碳酸鹽巖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地球深部碳排放的重要機制(圖3)。

  以上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亞洲地球科學雜誌》(Zhang et al. Magma-derived CO2 emissions in the Tengchong volcanic field, SE Tibet: Implications for deep carbon cycle at intra-continent subduction zon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6, 127: 76-90)。

  原文連結

圖1  (a) 騰衝火山區的大地構造格局;(b) 騰衝火山區的新生代火山巖與水熱活動分布圖;(c) 騰衝熱海公園地區的水熱活動與土壤微滲漏測點分布圖

圖2  He-C同位素混合模型揭示大陸巖石圈俯衝導致的地幔楔富集過程與幔源巖漿揮發份的地殼混染過程 

圖3 騰衝火山區的碳排放模式

  俯衝帶火山活動能夠將地球深部的碳輸送至大氣圈,並已成為深部碳循環機制與規模研究的重要對象。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針對大洋俯衝帶開展了大量的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與成因方面的研究工作。然而,關於大陸巖石圈俯衝過程導致的火山活動與深部碳排放的研究卻鮮有報導。青藏高原東南部的騰衝火山區具有大規模的全新世火山噴發活動和強烈的現今水熱活動(圖1)。火山巖地球化學研究與地震層析成像研究表明,騰衝火山區具有印度大陸巖石圈俯衝的地球動力學背景,使其成為研究大陸俯衝帶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與成因的理想地區。
  在上述研究背景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火山作用與環境演化學科組博士後張茂亮與導師郭正府等人合作,在騰衝火山區開展了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的原位測量、溫泉氣體與土壤微滲漏氣體的地球化學研究工作,並獲得如下進展:
  (1)利用密閉氣室法測量並估算了騰衝熱海公園地區的土壤微滲漏CO2釋放通量,約為6.30 × 105 t a-1。結合前人研究資料,估算得到整個騰衝火山區的土壤與溫泉釋放的CO2總通量約為 (4.48-7.05) × 106 t a-1。這是該研究組繼定量計算長白山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8.48 × 105 t a-1)之後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全球火山成因CO2釋放總量資料庫提供了來自我國大陸俯衝帶火山區的基礎數據。
  (2)He-C同位素混合模型證實了來自印度大陸巖石圈的俯衝物質參與了地幔楔的富集過程,並且富集地幔楔熔體(以殘留巖漿的形式存在於騰衝火山區的地殼深部)脫氣產生的揮發主要受到陸殼碳酸鹽巖混染的影響(圖2)。定量計算結果顯示,富集地幔楔組分對騰衝火山區碳排放總量的貢獻約為45-85%,而其餘的碳則來自受巖漿烘烤的上覆陸殼碳酸鹽巖,表明大陸俯衝帶的幔源巖漿與地殼碳酸鹽巖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地球深部碳排放的重要機制(圖3)。
  以上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亞洲地球科學雜誌》(Zhang et al. Magma-derived CO2 emissions in the Tengchong volcanic field, SE Tibet: Implications for deep carbon cycle at intra-continent subduction zon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6, 127: 76-90)。
  原文連結

圖1 (a) 騰衝火山區的大地構造格局;(b) 騰衝火山區的新生代火山巖與水熱活動分布圖;(c) 騰衝熱海公園地區的水熱活動與土壤微滲漏測點分布圖

圖2 He-C同位素混合模型揭示大陸巖石圈俯衝導致的地幔楔富集過程與幔源巖漿揮發份的地殼混染過程 

圖3 騰衝火山區的碳排放模式

相關焦點

  •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在碳循環各環節中,碳的具體遷移形式及相關定量估計是地球科學交叉領域的研究前沿和熱點(相關前沿報導見《俯衝的碳》《大氧化事件與Lomagundi事件——由深部碳循環和增強的去氣作用導致》)。俯衝帶、洋中脊、洋島和島弧以往被視為碳輸入地球深部或返回淺表的主要場所(圖1)(相關內容可見《俯衝的碳》)。
  • 研究發現中國東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環碳庫
    大氣二氧化碳和地球內部碳存在著物質交換。如:火山活動將地幔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向大氣釋放;大氣二氧化碳會溶解於海水,並以碳酸鹽形式沉積於海底,這些沉積碳酸鹽又可能在地球板塊運動中隨俯衝洋殼進入地幔。這樣就構成一個全球體系的碳循環。估計這一碳循環的向上排氣和向下再循環碳通量顯然對認識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演化和氣候變化趨勢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於觀測困難,向下進入深部地幔的碳通量估計存在巨大分歧。
  • 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2016-03-1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
    一直以來,森林恢復工程被認為是可減少人類生存環境中溫室氣體釋放的有效途徑,並被積極倡導實施。森林恢復可通過土壤微生物活動改變土壤碳氮庫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進而影響土壤溫室氣體的釋放。但同時,也有很多研究表明森林土壤對大氣溫室氣體貢獻的影響是不確定的,這個影響可以是積極的正效應、沒有顯著貢獻、也可能是負效應。
  • 地球深部探測——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大陸地殼演化
    報告題目:地球深部探測——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大陸地殼演化報告人:高銳 院士時間:2017年4月6日 上午9:30地點:地質宮449主辦單位: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報告人簡介: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巖石圈研究中心主任。
  • 金星、火星和地球同樣位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只有地球生機勃勃?
    徐義剛舉了個例子,在大約二三千萬年前,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2000ppm下降到500ppm(人類在二氧化碳濃度為1000ppm時開始感覺睏倦)。「在現有的知識體系下,溫室氣體的大量減少本應導致全球溫度的下降,但事實上那時全球的溫度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徐義剛說。「自相矛盾」的現象接二連三地出現。
  • 溫室氣體真會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當今地球是否處於一次前所未有的快速變暖過程當中?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影響是什麼?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真的會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嗎?  然而,從更宏觀的時間尺度來審視當前的全球變暖和溫室氣體濃度,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研究表明,新生代早期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在1000ppm至2000ppm之間,二氧化碳含量變化的總體趨勢是在逐漸降低。在過去的100萬年間,二氧化碳濃度是地球地質歷史時期中最低的。  中科院院士沈樹忠說,從距今6億年開始,地球生命進入繁盛時期。
  • ...生物成因的CH4,為「俯衝帶加工廠」生成碳氫化合物提供關鍵性證據
    地球的碳循環分為短周期的地表碳循環和長周期的地球深部碳循環,地球整體的碳儲量90%以上是賦存在固體地球內部,因此深部碳循環研究對於探討地表碳循環過程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板塊俯衝帶是連接地表碳循環和深部碳循環的紐帶,通過俯衝帶可以將地表的含碳物質帶到地球深部,因此,板塊俯衝帶被稱為「俯衝帶加工廠」。
  • 太陽系宜居帶為何只有地球生機勃勃?因它「內秀」
    徐義剛舉了個例子,在大約二三千萬年前,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2000ppm下降到500ppm(人類在二氧化碳濃度為1000ppm時開始感覺睏倦)。「在現有的知識體系下,溫室氣體的大量減少本應導致全球溫度的下降,但事實上那時全球的溫度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徐義剛說。「自相矛盾」的現象接二連三地出現。
  • 印度大陸早期俯衝幾何學特徵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後齊玥和研究員王強等選取侵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內的冷布崗日巖基為研究對象,開展了詳細的年代學、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揭示了印度大陸早期俯衝幾何學特徵。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美國地質學會會刊》。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匯聚是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的動力來源,重建印度大陸運動學過程是認識青藏高原演化動力學機制重要前提。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火山活動——地球圈層系統的紐帶
    由小到大依次為小空山、大空山、黑空山(騰衝,陳正全拍攝)瑪珥火山 (龍崗東龍灣,陳正全拍攝)火山作用形成的山體形態各異,體態優美,觀賞性很高。在我國,很多火山區都被建設成為地質公園,供遊客觀光體驗。火山不僅僅具有觀賞性,其神秘色彩也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
  • 【走向深部】我國初步構建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
  • 關鍵是解鎖地球深地之謎,中外科學家已經開幹了
    「在現有的知識體系下,溫室氣體的大量減少本應導致全球溫度的下降,但事實上那時全球的溫度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徐義剛說。  「自相矛盾」的現象接二連三地出現。例如,現在普遍認為地球上的氧氣是由海洋微生物釋放而來,但從30億年前海洋中已經有藍細菌和產氧的光合作用,而大約25億年前地球大氣才開始出現可觀的氧氣。  「地球表層系統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但難以回答多個矛盾事實出現的原因。」徐義剛說,「探究未解之謎,我們不能忽略地球深部是一個巨大的生命元素儲庫!」
  • 火星變地球,解鎖地球宜居之謎是關鍵
    地球發生了哪些變化?徐義剛舉了個例子,在大約二三千萬年前,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2000ppm下降到500ppm(人類在二氧化碳濃度為1000ppm時開始感覺睏倦)。「在現有的知識體系下,溫室氣體的大量減少本應導致全球溫度的下降,但事實上那時全球的溫度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徐義剛說。
  • 人類對溫室氣體控制能力比預想更大
    而且隨著全球變暖,科學家擔心大量甲烷將從北極永久凍土層和深海釋放出來,使地球進一步變暖。但兩項新研究似乎給人們帶來了希望:首先,遠古時代的大量甲烷被快速釋放是不太可能的。第二,人類似乎是現代甲烷排放的一個更大的來源,這意味著人們對大氣中有多少溫室氣體有更大控制權。
  • 入地篇:深入地球深部的望遠鏡
    在了解科學鑽探--深入地球深部的望遠鏡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地球相關知識。NO1. 地球由哪些圈層構成?該計劃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一項全球性大洋鑽探計劃,是在大洋和深海區進行鑽探,通過獲得的海底巖心樣品和井下測量資料來研究大洋地殼的組成、結構、成因、歷史及其與大陸關係的一項海底地球科學研究計劃。
  • 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與國際同步—新聞—科學網
    (2000-3000m):1-金川銅鎳硫化物礦集區;2-羅布莎鉻鐵礦礦集區;3-騰衝火山地熱構造帶;4-中國南北板塊邊界帶(萊陽盆地);5-南嶺礦集區;6-銅陵礦集區;7-廬樅礦集區 這些世界獨有的地質「奇觀」和構造特徵,經歷了複雜的地球動力學過程,具有特殊的地幔動力學成因,是國際大陸地質、地球動力學和深部探測研究的熱點地域。
  • 科技創新人物 | 呂慶田:探向地球深部
    >呂慶田作學術報告 尋找深部資源寶藏 深入地球內部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然而,想要了解地球深部,卻是異常艱難。厚厚的固體地球介質、複雜的地質條件,挑戰著人類的認識的極限。了解地球深部如此艱難,我們為什麼還要進行深地探測? 在呂慶田看來,兩大因素促使我們必須探測深部。
  • 關鍵是解鎖地球深地之謎,中外科學家已經開幹了
    例如,現在普遍認為地球上的氧氣是由海洋微生物釋放而來,但從30億年前海洋中已經有藍細菌和產氧的光合作用,而大約25億年前地球大氣才開始出現可觀的氧氣。「地球表層系統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但難以回答多個矛盾事實出現的原因。」徐義剛說,「探究未解之謎,我們不能忽略地球深部是一個巨大的生命元素儲庫!」儲存、運轉、釋放、運轉、再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