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2020-07-28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碳元素在地球各圈層間的循環影響著全球環境、氣候乃至生物的長期演化。在碳循環各環節中,碳的具體遷移形式及相關定量估計是地球科學交叉領域的研究前沿和熱點(相關前沿報導見《俯衝的碳》《大氧化事件與Lomagundi事件——由深部碳循環和增強的去氣作用導致》)。

俯衝帶、洋中脊、洋島和島弧以往被視為碳輸入地球深部或返回淺表的主要場所(圖1)(相關內容可見《俯衝的碳》)。然而,近年來人們愈發認識到大陸裂谷和大陸巖石圈是地球深部碳循環中不可忽視的一環(Foley and Fischer, 2017):經過地幔柱物質或富碳熔體(與俯衝、地幔對流等過程有關)的長期交代,大量的碳被封存於大陸巖石圈地幔中,使其成為地球重要的深部碳儲庫;而在大陸裂谷期(continental rifting),貯存在大陸巖石圈中的碳可通過在火山和張性斷裂附近發生的去氣作用(degassing)以CO2形式被釋放進入大氣(圖1)。相關研究發現,地質歷史時期全球大陸裂谷帶發育峰期與大氣CO2高濃度(溫室)期存在對應關係(Brune et al., 2017),說明大陸裂谷去氣可能對地球長期氣候變化有重要貢獻。

對大陸裂谷帶CO2釋放通量的估計有助於人們對地球大氣CO2濃度長期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是深入認識構造活動—氣候變化關係的重要切入點。然而,由於現有採樣不夠充分、全面,人們對大陸裂谷帶內部CO2釋放通量的橫向變化不甚了解,其中包括全球最大、出露最好的大陸裂谷帶——東非裂谷帶(Lee et al., 2016)。在以往對全球裂谷帶CO2釋放通量的估計中,這種橫向變化也往往被人們所忽視(Brune et al., 2017)。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圖1 現今全球深部碳循環模式簡圖(Foley and Fischer, 2017)。箭頭指示了碳輸送方向,數字表示碳通量估計值(單位:Mt yr1,括號裡的值為不同研究給出的估計值)

最近,美國Syracuse大學Muirhead及其合作者對東非裂谷帶東段(圖2a)進行了更全面的氣體採樣和源區探討,並據此構建了橫跨Balangida-Manyara 盆地(屬於坦尚尼亞克拉通,巖石圈較厚)—Natron-Magadi 盆地(屬於莫三比克泛非期造山帶,巖石圈較薄)的CO2去氣通量剖面(圖2b-圖2d)。其結果顯示:①克拉通一側去氣釋放的CO2主要來自於地殼(低He/3 4HeHe比值,平均0.05RA),而造山帶一側則主要來自於巖石圈地幔(高He/3 4HeHe比值,平均2.3RA,高達4.0RA以上)。這一結論也得到前人獲得的東非裂谷帶巖漿和地幔包體同位素地球化學數據(e.g., Halldórsson et al., 2014)的支持;②造山帶一側CO2釋放通量(均值44.5–50.4 g m-2 d-1)顯著高於克拉通一側(均值4.1–11.5 g m-2 d-1)。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圖2 a. 研究區及採樣位置(圓圈)。數字代表各盆地CO2去氣通量的平均值,X-X』對應b-d圖中所示剖面位置。 b. 沿剖面樣品He/3 4HeHe值(相對於大氣比值RA)的變化,典型殼源為0.05RA,大陸巖石圈地幔源區為6.1RA。c. 沿剖面CO2去氣通量變化。d. 地球物理觀測給出的沿剖面巖石圈密度模型(Muirhead et al., 2020)

大量研究表明,太古代克拉通在其長期演化過程中經歷了複雜的成分改造,其巖石圈地幔相比周圍元古代造山帶通常更富碳。那麼,在坦尚尼亞克拉通-莫三比克造山帶邊界區域,為何巖石圈地幔來源的CO2去氣作用在相對貧碳的造山帶一側更顯著?結合該地區地球物理資料所約束的巖石圈厚度橫向變化和相關地球動力學數值模擬結果,Muirhead等對此現象做出了解釋(圖3):一方面,太古代坦尚尼亞克拉通本身滲濾性差,阻礙積累於其地幔中的碳上升抵達地表;另一方面,在克拉通-活動構造帶交界處由於存在巖石圈厚度梯度,當被改造後化學元素富集的克拉通根部滿足低流變強度、較低密度的條件時,克拉通巖石圈根會以側向平流(laterally advecting)方式拆離,較輕的拆離物質可側向遷移上百公裡、同時垂向運移至活動構造帶巖石圈底部(Currie and van Wijk, 2016)。因此,這些來自克拉通地幔的富碳物質發生減壓熔融,部分富碳熔體在裂谷帶巖石圈減薄的過程中穿過地幔抵達下地殼,熔體中的富碳揮發分最後通過火山作用或沿深切的張性斷裂去氣釋放。與裂谷同期發育的碳酸巖(carbonatite)火山作用主要沿坦尚尼亞克拉通周緣而非裂谷帶走向分布(圖4),該現象同樣支持上述受控於巖石圈厚度和成分橫向變化的深部碳聚集機制。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圖3 研究區深部碳在克拉通邊界的遷移模式圖。該模式強調,富碳的克拉通根部分通過側向平流拆離,同時垂向運移抵達鄰近的活動帶巖石圈底部,為其地表處的幔源CO2強烈去氣提供碳源(Muirhead et al., 2020)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圖4 45 Ma以來與東非裂谷形成有關的坦尚尼亞克拉通區域火成碳酸巖分布。碳酸巖(紫色圈)主要沿坦尚尼亞克拉通邊緣(紫色箭頭)而非裂谷帶主要走向(棕色箭頭)分布(Muirhead et al., 2020)

Muirhead等人的研究揭示了大陸裂谷帶內部CO2釋放通量存在顯著的橫向變化,並且可能受控於與巖石圈厚度和成分橫向變化有關的深部碳聚集機制。同時,這意味著若要更準確地估算全球大陸裂谷CO2釋放通量,從而進一步探討構造活動—氣候變化關係,需要綜合考慮裂谷帶巖石圈厚度、成分及流變性的橫向變化。然而,對於發育在克拉通邊界附近的大陸裂谷帶,富碳熔體產生的方式是以裂谷帶薄巖石圈底部的減壓熔融(decompression melting)為主(Muirhead et al., 2020),還是以克拉通厚巖石圈底部的低程度氧化還原驅動熔融(redox melting)為主,或裂谷不同發育階段熔融方式不同(Foley and Fischer, 2017),尚存在爭議。另外,除了俯衝帶、洋中脊、洋島與島弧,以及大陸裂谷帶之外,近年來本所郭正府研究員團隊的大量研究表明,大陸內部青藏高原和長白山火山區是目前全球CO2的高通量釋放區(見Werner et al., 2019和亮點報導《孫玉濤:瑪珥湖溫室氣體釋放:以長白山火山區為例》、《張茂亮:騰衝火山區的溫室氣體釋放揭示大陸俯衝帶深部碳循環機制》)。因此,陸內火山(包括休眠火山)的去氣作用對於地球碳循環和氣候長期變化的貢獻也不容忽視(Zhang et al., 2018; Werner et al., 2019)。

【致謝:感謝李獻華院士、王選策教授、郭正府研究員對本文提出的建議。】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主要參考文獻

Brune S, Williams S E, Mueller R D. Potential links betweencontinental rifting, CO 2 degassing and climate change through time[J]. NatureGeoscience, 2017, 10(12): 941-946.

Currie C A, van Wijk J. How craton margins are preserved: Insightsfrom geodynamic models[J]. Journal of Geodynamics, 2016, 100: 144-158.

Foley S F, Fischer T P. An essential role for continental rifts andlithosphere in the deep carbon cycle[J]. Nature Geoscience, 2017, 10(12): 897-902.

Halldórsson S A, Hilton D R, Scarsi P, et al. A common mantle plume sourcebeneath the entire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revealed by coupled helium‐neonsystematic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4, 41(7): 2304-2311.

Lee H, Muirhead J D, Fischer T P, et al. Massive and prolonged deepcarbon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continental rifting[J]. Nature Geoscience,2016, 9(2): 145-149.

Muirhead J D, Fischer T P, Oliva S J, et al. Displaced cratonicmantle concentrates deep carbon during continental rifting[J]. Nature, 2020,582(7810): 67-72.(連結)

Werner C, Fischer T P, Aiuppa A, et 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from Subaerial Volcanic Regions[M]//Deep Carbon Past to present.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19: 188-236.

Zhang M, Guo Z, Liu J, et al. The intraplate Changbaishan volcanicfield (China/North Korea): A review on eruptive history, magma genesis,geodynamic significance, recent dynamics and potential hazards[J].Earth-Science Reviews, 2018, 187: 19-52.

(撰稿:吳子木,陳凌/巖石圈室)

校對:覃華清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通過騰衝火山區的溫室氣體釋放揭示大陸俯衝帶深部碳...
    俯衝帶火山活動能夠將地球深部的碳輸送至大氣圈,並已成為深部碳循環機制與規模研究的重要對象。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針對大洋俯衝帶開展了大量的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與成因方面的研究工作。然而,關於大陸巖石圈俯衝過程導致的火山活動與深部碳排放的研究卻鮮有報導。
  • 研究發現中國東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環碳庫
    大氣二氧化碳和地球內部碳存在著物質交換。如:火山活動將地幔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向大氣釋放;大氣二氧化碳會溶解於海水,並以碳酸鹽形式沉積於海底,這些沉積碳酸鹽又可能在地球板塊運動中隨俯衝洋殼進入地幔。這樣就構成一個全球體系的碳循環。估計這一碳循環的向上排氣和向下再循環碳通量顯然對認識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演化和氣候變化趨勢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於觀測困難,向下進入深部地幔的碳通量估計存在巨大分歧。
  • Nature:鑽石可以揮發,趁機吸一口?
    ,克拉通地幔的移動濃縮了深層碳》。酷愛鑽石的英國女王鑽石,也就是金剛石,它其實是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礦物,是石墨的同素異形體,通常存在於地下深處。目前來看,鑽石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堅硬的物質。這條裂谷帶位於非洲東部,南起贊比西河的下遊谷地,向北經希雷河谷至馬拉威湖(尼亞薩湖)北部分為東西兩支。研究的主要作者Sarah Jaye Oliva對大裂谷的氣體進行了測量,她分析了地殼深層結構和應力狀態數據。
  • Nature Geoscience: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摘要:俯衝帶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俯衝板片在俯衝過程中與周圍地幔物質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上發生強烈且複雜的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了解板片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相關過程的關鍵,然而200 km以下的俯衝板片界面是否清晰可辨仍然缺乏明確的結論。本研究在西北太平洋俯衝地區的地幔過渡帶內觀察到兩個尖銳且略微傾斜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分別代表了俯衝的太平洋板片高速體的上界面和下界面。
  • 【研究進展】GCA: 熔體與橄欖巖反應的高溫高壓實驗研究揭示華北克拉通地幔交代機制
    這些研究表明,拆沉作用以及再循環榴輝巖部分熔融熔體與橄欖巖相互作用造成了巖石圈地幔性質的轉變,並形成晚中生代高鎂巖漿巖。然而,對於熔體-橄欖巖反應(或地幔交代)的深部過程,尚無直接的實驗制約,從而限制人們對一些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現象的深入理解。例如,阜新和鶴壁橄欖巖捕擄體中斜方輝石的富集、魯西和太行山南段橄欖巖捕擄體中的斜方輝石巖脈、漢諾壩橄欖巖捕擄體中的石榴輝石巖脈分別代表了怎樣的地幔交代機制?
  • 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與國際同步—新聞—科學網
    (2000-3000m):1-金川銅鎳硫化物礦集區;2-羅布莎鉻鐵礦礦集區;3-騰衝火山地熱構造帶;4-中國南北板塊邊界帶(萊陽盆地);5-南嶺礦集區;6-銅陵礦集區;7-廬樅礦集區 這些世界獨有的地質「奇觀」和構造特徵,經歷了複雜的地球動力學過程,具有特殊的地幔動力學成因,是國際大陸地質、地球動力學和深部探測研究的熱點地域。
  • 深部油氣資源將成勘探新領域
    無機油氣主要是指地幔捕獲的地球早期原始氣體或水巖反應(費託合成)形成的油氣,以無機烷烴氣、氫氣、二氧化碳以及稀有氣體為主。目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灣的瓜馬斯盆地、加拿大地盾、巴西桑託斯盆地、中國東部裂谷盆地等都發現了豐富的無機油氣資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開發應用。
  • 水氧化還原揭示地幔深部化學新世界—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豐富了地幔礦物的組成並對地表及地球內部的氫、氧循環提出了新的見解。相關研究以Mineralogy of the deep lower mantle in the presence of H2O為題發表於近期的《國家科學評論》。 該團隊近年來的一系列研究發現,下地幔的鐵氧化物及地核中的鐵遇到水都會生成過氧化鐵氫化物並釋放出氧氣。
  • 什麼力量令大陸漂移呢?
    魏格納在《海陸的起源》一本書提出「大陸漂移論」,從此搖動了人們「海陸位置固定論」的觀念。魏格納通過觀察地圖發現,南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輪廓十分吻合,而且這兩個海岸在對應的位置上能找到山脈和對應的礦山。後來,他又搜集了許多古氣候、古生物的證據,用以證實大的約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陸地,陸地被一片廣闊的海洋所包圍。
  • 大陸板塊是如何漂移的?
    地幔的2/3被海所覆蓋。大塊大塊陸地的組成成分是比較輕的巖石,漂浮在地幔上面,如同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在外面。上述中的「漂浮」一詞運用得準確,雖然地幔的構成物質是結晶體,但在受到巨大壓力時會緩慢移動,如同構成冰川的冰塊,可以沿著下坡滾動一樣。
  • 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最宏大、最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
  •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1-10 20:09 來源: 新華社 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作為國際計劃的一部分,中國在中山站至南極內陸海拔最高的崑崙站之間,部署了一系列極低溫的天然地震觀測臺。
  • 固體所等通過極端條件物質研究更新對地幔物質的認識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亞歷山大·岡察洛夫(Alexander Goncharov)研究團隊與合作者一起,在研究行星深層內部碳氫化合物流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模擬行星深層內部條件下碳氫化合物的演化,研究結果更新了人們先前源於地表條件實驗數據的對地幔物質的認識。
  • 為什麼地幔物質會跑到地殼上來?
    在軟流圈以上的一部分地幔,和地殼一起由剛性的巖石組成,叫做巖石圈。地幔中包含著許多放射性元素,這些元素在蛻變時,放出大量的熱能。假如這些放射性元素在地幔中是均勻分布的話,地幔各部分的熱景也就基本相等,地幔物質就不會產生流動。然而,放射性元素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有的地方較少,放射出來的能量較低;有的地方放射性元素較為集中,它所放出的熱量較大,就成了熱源中心。
  • 廣州地化所發現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首例後碰撞A型巖漿巖
    A型花崗巖類通常形成於高溫、伸展構造環境 (如裂谷、地幔柱/熱點、後碰撞造山)中。因此,該類巖石具有重要的巖石成因和地球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新生代最顯著的陸-陸碰撞造山帶,最終形成於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的碰撞和匯聚。
  • 熱化學巖石圈分異與克拉通地幔起源
    熱化學巖石圈分異與克拉通地幔起源(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李言):克拉通記錄了大陸巖石圈形成的早期歷史,但它們是如何成為地球上巖石圈最持久的部分仍不得而知。研究人員提出了大量熔融耗盡克拉通巖石圈地幔(CLM)的形成及其演化為穩定克拉通的機制。數值模型顯示,在一個伸展的巖石圈之下,一個炎熱的早期地球地幔在減壓作用下發生了大範圍的熔化,熔化的過程中,在深處留下了大量耗盡的地幔。脫水、硬化的地幔阻止進一步的變形,迫使應變遷移和冷卻,從而將耗盡的地幔同化到巖石圈中。
  • 科學家研究地震波成像發現印度大陸俯衝板片撕裂
    自印度與歐亞發生碰撞以來,印度大陸巖石圈板片在青藏高原下方至少俯衝了數百公裡,俯衝板片東西向變化明顯,西部為平俯衝,中部為小角度俯衝,東部為大角度俯衝,俯衝距離由西到東逐漸變小。
  • 難以捉摸的地幔動力地形
    因此,相應的密度異常必須來自深部地幔(圖1)。Chase(1979)首次將這一重力信號的物質來源歸因於核幔邊界(CMB)上方正密度異常。這一假設,結合最近地震層析成像的結構約束,可能勾勒出如圖1(a)所示的場景,其中高密度的地幔底部物質在CMB附近到達重力均衡。然而,這種靜態的深部地幔結構很快受到許多後續地球動力學研究的挑戰。
  • 南科大景志成團隊在地球深部碳循環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地球上超過90%的碳存在於地球內部,因此研究碳在地表圈層與地球內部圈層,包括地幔和地核之間的循環對於研究地球可宜居條件的形成和氣候的長期變化有重要意義。表層碳以碳酸鹽的形式在海溝處通過海洋板塊俯衝進入地幔深部,再通過地幔熔融和巖漿脫氣等過程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通過火山噴發返回地表,完成深部碳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