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前,人們一直都認為海陸位置是固定的。然而到1915年,這一觀點被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推翻。魏格納在《海陸的起源》一本書提出「大陸漂移論」,從此搖動了人們「海陸位置固定論」的觀念。
魏格納通過觀察地圖發現,南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輪廓十分吻合,而且這兩個海岸在對應的位置上能找到山脈和對應的礦山。後來,他又搜集了許多古氣候、古生物的證據,用以證實大的約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陸地,陸地被一片廣闊的海洋所包圍。由於地球自轉離心力作用,原始大陸產生裂隙,美洲陸塊在地球自轉的過程中漸漸落後,日久天長便形成今天的大西洋。

20世紀50年代,古地磁學的興起,以及後來放射性同位素的發現,為大陸漂移提供了可靠的證據。現已發現,各大洋中間海嶺兩側的古地磁異常帶,以及正向和逆向帶都呈對稱分布;海嶺兩側巖石的年齡也大致對稱排列,而且離海嶺越近越年輕,離海嶺越遠年代越久遠。
大陸漂移理論得到了肯定,但其漂移的動力是什麼呢?對此,人們提出了種種假說,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地幔對流假說。地球深部的核心稱地核,呈高溫熔融狀態,它使外圍的地幔升溫,令靠近地核部分的巖層溶化。地幔下部的熱不能散發出來,熱量便聚集起來,致使地幔升溫,地幔物質成為塑性狀態,形成對流運動。地幔的熱對流在大洋中脊處上升,沿著海底水平運動到大洋邊緣大海溝島弧帶,隨著水平長距離運動而冷卻,最後沿海溝下沉,又回到地幔層中消失。由於地幔的對流運動,漂浮在它上面的板塊也被帶動做水平運動。
然而,有許多科學家對「地幔對流假說」表示懷疑。他們認為,如果地幔對流力存在,那麼泛大陸就不可能存在,而且還會與地球磁場的成因相互矛盾,等等。
由此看來,要揭曉大陸漂移的動力源之謎仍需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