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力量令大陸漂移呢?

2020-12-05 探索奇幻世界

20世紀以前,人們一直都認為海陸位置是固定的。然而到1915年,這一觀點被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推翻。魏格納在《海陸的起源》一本書提出「大陸漂移論」,從此搖動了人們「海陸位置固定論」的觀念。

魏格納通過觀察地圖發現,南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輪廓十分吻合,而且這兩個海岸在對應的位置上能找到山脈和對應的礦山。後來,他又搜集了許多古氣候、古生物的證據,用以證實大的約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陸地,陸地被一片廣闊的海洋所包圍。由於地球自轉離心力作用,原始大陸產生裂隙,美洲陸塊在地球自轉的過程中漸漸落後,日久天長便形成今天的大西洋。

地球

20世紀50年代,古地磁學的興起,以及後來放射性同位素的發現,為大陸漂移提供了可靠的證據。現已發現,各大洋中間海嶺兩側的古地磁異常帶,以及正向和逆向帶都呈對稱分布;海嶺兩側巖石的年齡也大致對稱排列,而且離海嶺越近越年輕,離海嶺越遠年代越久遠。

大陸漂移理論得到了肯定,但其漂移的動力是什麼呢?對此,人們提出了種種假說,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地幔對流假說。地球深部的核心稱地核,呈高溫熔融狀態,它使外圍的地幔升溫,令靠近地核部分的巖層溶化。地幔下部的熱不能散發出來,熱量便聚集起來,致使地幔升溫,地幔物質成為塑性狀態,形成對流運動。地幔的熱對流在大洋中脊處上升,沿著海底水平運動到大洋邊緣大海溝島弧帶,隨著水平長距離運動而冷卻,最後沿海溝下沉,又回到地幔層中消失。由於地幔的對流運動,漂浮在它上面的板塊也被帶動做水平運動。

然而,有許多科學家對「地幔對流假說」表示懷疑。他們認為,如果地幔對流力存在,那麼泛大陸就不可能存在,而且還會與地球磁場的成因相互矛盾,等等。

由此看來,要揭曉大陸漂移的動力源之謎仍需新理論。

相關焦點

  • 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2017-01-17 15:38 來源: 科普中國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你又是否曾想到這些板塊是可以漂移的?1912年,德國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3年後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20 世紀 20~30 年代間,地理學家對大陸運動的觀念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結果,反對意見幾乎是同聲一片。直到 20世紀50 年代中期,不斷發現的新證據才越來越對大陸可能運動的假說有利。
  • 地理篇:大陸漂移
    而魏格納的解釋則是"活動論"的,各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並不是因為它們之間曾有什麼陸橋相連,而是由於這些大陸本來就是直接連在一起的,到後來才分裂漂移,各奔東西。固定論與活動論的爭論,與火成論與水成論的爭論、漸變論與災變論的爭論一道,被人們稱為地質學三大論戰。作為活動論的先驅,魏格納一開始幾乎是孤軍奮戰。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納的想法。
  • 大陸漂移的動力從何而來?是怎麼形成的呢?
    身體痊癒後,他根據觀察結果,形成假設「大陸漂移」,他相信古大陸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因為地殼的運動使它們分離,並且日益變化,才形成現在的大陸格局,此後在此基礎上又產生出板塊構造學說,該學說一提出,贊同的聲音很多,然而他雖能解答地質學上的大量難題,但也有不斷的爭議。
  • 是什麼讓大陸漂移?地球竟然一直擴大?兩者互動形成各種自然現象
    在這些板塊的互相作用下,我們雙腳所踏足的大陸就在我們所意識不到的情況下漂移著。究竟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令板塊一刻不停地漂移呢?這就要從地球的結構說起。在承託著大陸和海洋的板塊之下,有一個地幔層,地幔層主要是由巖漿構成的,在接近地殼的地方偶有凝固。當地幔層的巖漿流動時,就會帶動地球的這些板塊移動。
  • 大陸漂移與「水漂移理論」?
    水是流體,陸地是固體,按照液體和固體的性質,液體是隨著地理未知的高低,進行運動,而固體則和液體有著完全不同,那麼,現在就存在一個問題了,在水和固體的對比中,誰更容易運動呢?答案肯定是,液體比固體容易運動。那麼,魏格納講,大陸漂移,我就想問了,為什麼不說「水在漂移」呢?
  • 大陸漂移說是怎麼被承認的呢?
    他發現被大洋分割的大陸上,不少動植物化石出現驚人的連續性。例如中龍這種淡水爬行動物,同時在南美洲和非洲玩耍,但他們卻沒有跨越大西洋的技能。甚至,美國阿巴拉契亞山的巖石可以漂洋過海,延伸到挪威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 由大陸漂移學說到星球漂移學說
    小編為大家再開一個腦洞,我們都知道「大陸漂移學說」,全球的大陸本來是一個整體,只是後來隨著地殼的運動進行漂移,形成了現在的五大洲,在人們認識了五大洲的形狀之後,也就發現了這一奧秘。類比之下,宇宙中的星球會不會也存在「漂移」,如果存在「漂移」,那麼在「漂移」之前是一個什麼樣的整體呢?首先小編覺得這是極有可能的。
  • 創世答問 | 如何看待「大陸漂移學說」
    有一些支持大陸會移動的人,主張大陸漂移(continental drift)學說,卻被大多數人指斥為擁護偽科學。時而世易,現在的主導思想反而主張包含漂移學說的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學說。
  •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 大陸漂移學說的科學家是誰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魏格納。1912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幾年後(1915)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  大陸漂移假說  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說。
  • 大陸漂移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
    由此也讓人非常疑惑:大陸漂移對橋梁、海岸線、山脈上的建築設施有什麼影響?大陸漂移大陸漂移,是在地質時期,大陸在地球表面上的運動,在地球歷史的數十億年裡,大陸已經完成了一系列的運動!大陸漂移對人類建築設施的影響而言,最重要的邊界是轉換邊界。轉換邊界的相互作用導致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
  • 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看著、看著,他忽然發現了一個奇妙的問題:為什麼大西洋兩邊大陸的輪廓線是那樣相似?非洲的幾內亞灣剛好能填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大陸;而沿著北美東海岸到千里達及托巴哥的凹形地帶,恰好能鑲進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如果把它們併合在一起,正好是個完整的大陸。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巧合的事呢?難道它們原來就是一整塊大陸,後來才分成了幾塊?
  • 大陸為何會漂移?有什麼科學依據?
    每次把三英裡半長的鑽杆提上來,結果證實了當代一項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世界各大陸都在地球內部的上地幔漂移。3、從洋中海淵裂縫湧出來的熔巖,凝聚在這些地殼板塊的邊緣,使板塊逐步增大;同時這些板塊又受到來自地球深層的力量所推動,以每年一英寸半至六英寸的速度在地球表面朝不同方向漂移。從地質學的觀點來看,這種速度可以說是猛烈的。
  • 科學史上的今天:11/1|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陸漂移說
    魏格納雖然是氣象學家,但卻不是為了研究氣象才重返格陵蘭島,而是為了搜集證據,向世人證明他於1912年就提出的大膽理論:大陸漂移說。他相信遠古時期地球只有一片完整的盤古大陸,後來破裂漂移才形成現今的七大洲和五大洋。這個主張聽起來一點兒也不像科學假說,反倒比較像是妄想的古老神話,難怪飽受嘲諷。
  • 什麼力驅動大陸漂移
    自古以來,人們都以為地球上的大陸和海洋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只會有上下升降變化。  然而,1910年的一天,氣象學家魏格納在養病期間,當他專心致志地凝視著一幅世界地圖時,驚奇地發現:大西洋西岸、南美洲的巴西東北角凸出來的地方,恰巧能嵌進大西洋東岸、非洲的幾內亞灣凹進去的地方。
  • 「大陸漂移說」的啟示
    在科學史上,由阿爾佛雷德・羅塔爾・魏格納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可算是歷盡磨難,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思考。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和探險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殼變遷的大膽假說,即「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無邊無際的泛海洋所包圍的原始泛大陸。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有關證據顯示,全球大陸平均地溫梯度為3℃/100米,由此推測大陸40千米之下溫度可達1200℃,在這一溫度下大部分巖石會發生熔融或部分熔融,大洋地溫梯度遠高於大陸。新大陸漂移模型認為,大陸板塊可以在熱力驅動下自己發生漂移,動力機制是大陸板塊漂移劃開洋殼引起巖漿不斷上湧,在陸塊後面冒泡,巨大的巖漿熱動力推著板塊往前跑。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第三季第50集《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在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初階段,形上學的地球觀曾一度佔據統治地位,該觀點認為,地球自古以來沒有什麼大的變化,現在的地球面貌從來都是這樣存在著的。
  • 大陸漂移說
    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他「騰」地一下從病床上跳了起來,走到地圖前,用手比劃了一下。如果能夠移動這兩個大陸使它們靠攏的話,它們正好就能鑲嵌在一起了。圖片來源於網絡1912年1月6日,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魏格納做了題為「大陸和海洋的起源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大陸板塊怎麼會漂移?它漂移的前部、側翼和尾部是什麼特徵,漂移的動力機制是什麼?它和大洋地殼是如何解耦的?高精度石油地震勘探資料給了我們解答。一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大陸板塊存在大規模水平漂移是地球上的普遍現象,而且當前還在運動,現代精確GPS測量和古生物古地磁都有確鑿證據說明大陸板塊會漂移,但其漂移的源動力是什麼?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1914年,一戰爆發,魏格納應徵入伍,大陸漂移學說的研究暫時中斷,1915年魏格納因傷修養,在休養期間他將近幾年關於大陸漂移的研究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完成了《海陸起源》一書。魏格納在地殼均衡理論(isostasy)基礎上對冷縮說和陸橋說關於「海底由大陸沉降而成」進行了進一步的論證,認為大陸陸殼和洋殼密度不同,較輕的矽鋁質陸殼應像浮木一樣漂浮在較重的矽鎂質的洋殼上的,如果陸橋真的存在過並且已經沉降成為深海底,那麼根據陸殼與洋殼成分組成及密度差異,沉入海底的陸橋必定要藉助外力來達到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迫使陸橋沉沒的某種力量釋放後,陸橋必然會重見天日[4],顯然矽鋁質的陸橋不可能沉降成為深海底矽鎂質的洋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