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生命都活動在地球的板塊之上。不是只有人的雙足能夠接觸的部分才叫板塊,有很多的板塊都承託著海洋。在這些板塊的互相作用下,我們雙腳所踏足的大陸就在我們所意識不到的情況下漂移著。究竟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令板塊一刻不停地漂移呢?這就要從地球的結構說起。
在承託著大陸和海洋的板塊之下,有一個地幔層,地幔層主要是由巖漿構成的,在接近地殼的地方偶有凝固。當地幔層的巖漿流動時,就會帶動地球的這些板塊移動。在美洲和非洲之間的東太平洋地區,板塊移動的速度比較快,達到令我們聽了大吃一驚的一年十八釐米。
而在澳大利亞附近的大西洋地區,板塊移動的速度相比之下就不那麼駭人,每年移動兩釐米,雖然聽起來也很令人擔心。地幔層的巖漿時有噴發,多數時候其實都是在海中噴發,沿著洋中脊所在的位置噴射,如果有幸能夠觀測到的話,那將是十分壯觀的場面。
當火山爆發結束之後,地幔熔巖繼續流動,並且由於地幔中的巖流有些微下降,導致板塊有可能不易察覺到的震動。板塊是地殼和上層凝固狀地幔的統稱,它們依據其性質彼此作用,形成不同的自然現象。大陸地殼比海洋地殼的厚度要大得多,但是大陸地殼的密度比較小。
與此同時,雖然海洋地殼的厚度很小,但是密度很大,這使得它凝結在更接近地球圓心的地方。從地表來看,它因為比較沉重,所以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嚴重塌陷,就這樣形成了海洋盆地。在「水往低處流」的自然規律下,海洋就形成了。無論是海洋地殼還是大陸地殼,由於火山爆發和物質沉積這兩個要素,它們都是在向上擴張的。
這就是人類經常驚異地發現跟前幾個世紀相比,海平面居然上升了這麼多的原因之一,而人類居住的陸地其實也是在不停抬升高度的,所以地球的體積其實一直在變大。已經沉積在地表的物質很難重新回流到地幔熔巖之中,但會因為板塊相撞而讓地表的物質受到震動粉碎後依據其密度歸位。
海洋板塊與陸地板塊經常相撞,其中一個最容易觀測到的標誌就是沿海火山的活躍跡象。不同類型的板塊相撞可能會引發一些不同的後果和自然現象。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後,海洋板塊會因密度較大而進一步下陷,形成深海海溝。而當較大的海洋板塊隆起,和較小的海洋板塊相撞時,較小的海洋板塊就會被移動,直到撞上大陸板塊,導致人類感覺地震。
南美洲就是已經典型的例子。納斯卡板塊受到擴張中的東太平洋板塊推擠,撞上了南美洲大陸板塊,甚至在數萬年前就已經被推擠到了南美洲板塊的下方。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就是在納斯卡板塊的壓力下扭曲出來了,南美洲的火山噴發現象也是因為納斯卡板塊中密度較輕的物質變成了熔巖。
不過筆者認為,山脈形成的原因並不僅限於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扭曲,更常見的原因則是大陸板塊和大陸板塊之間的撞擊。尤其是在密度、質量皆勢均力敵的兩個大陸板塊之間,它們沒有更重的物質可以下沉,於是那些因撞擊、震動而粉碎的巖石就會在兩個大陸板塊相接觸的位置堆積起來,形成山脈。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喜馬拉雅山脈,它就是亞洲大陸板塊和印度大陸板塊相撞造成的結果。這兩個板塊至今仍然撞得難解難分,導致喜馬拉雅山還在不停地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