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大陸漂移?地球竟然一直擴大?兩者互動形成各種自然現象

2020-12-05 姬雲海說自然

筆者認為,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生命都活動在地球的板塊之上。不是只有人的雙足能夠接觸的部分才叫板塊,有很多的板塊都承託著海洋。在這些板塊的互相作用下,我們雙腳所踏足的大陸就在我們所意識不到的情況下漂移著。究竟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令板塊一刻不停地漂移呢?這就要從地球的結構說起。

在承託著大陸和海洋的板塊之下,有一個地幔層,地幔層主要是由巖漿構成的,在接近地殼的地方偶有凝固。當地幔層的巖漿流動時,就會帶動地球的這些板塊移動。在美洲和非洲之間的東太平洋地區,板塊移動的速度比較快,達到令我們聽了大吃一驚的一年十八釐米。

而在澳大利亞附近的大西洋地區,板塊移動的速度相比之下就不那麼駭人,每年移動兩釐米,雖然聽起來也很令人擔心。地幔層的巖漿時有噴發,多數時候其實都是在海中噴發,沿著洋中脊所在的位置噴射,如果有幸能夠觀測到的話,那將是十分壯觀的場面。

當火山爆發結束之後,地幔熔巖繼續流動,並且由於地幔中的巖流有些微下降,導致板塊有可能不易察覺到的震動。板塊是地殼和上層凝固狀地幔的統稱,它們依據其性質彼此作用,形成不同的自然現象。大陸地殼比海洋地殼的厚度要大得多,但是大陸地殼的密度比較小。

與此同時,雖然海洋地殼的厚度很小,但是密度很大,這使得它凝結在更接近地球圓心的地方。從地表來看,它因為比較沉重,所以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嚴重塌陷,就這樣形成了海洋盆地。在「水往低處流」的自然規律下,海洋就形成了。無論是海洋地殼還是大陸地殼,由於火山爆發和物質沉積這兩個要素,它們都是在向上擴張的。

這就是人類經常驚異地發現跟前幾個世紀相比,海平面居然上升了這麼多的原因之一,而人類居住的陸地其實也是在不停抬升高度的,所以地球的體積其實一直在變大。已經沉積在地表的物質很難重新回流到地幔熔巖之中,但會因為板塊相撞而讓地表的物質受到震動粉碎後依據其密度歸位。

海洋板塊與陸地板塊經常相撞,其中一個最容易觀測到的標誌就是沿海火山的活躍跡象。不同類型的板塊相撞可能會引發一些不同的後果和自然現象。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後,海洋板塊會因密度較大而進一步下陷,形成深海海溝。而當較大的海洋板塊隆起,和較小的海洋板塊相撞時,較小的海洋板塊就會被移動,直到撞上大陸板塊,導致人類感覺地震。

南美洲就是已經典型的例子。納斯卡板塊受到擴張中的東太平洋板塊推擠,撞上了南美洲大陸板塊,甚至在數萬年前就已經被推擠到了南美洲板塊的下方。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就是在納斯卡板塊的壓力下扭曲出來了,南美洲的火山噴發現象也是因為納斯卡板塊中密度較輕的物質變成了熔巖。

不過筆者認為,山脈形成的原因並不僅限於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扭曲,更常見的原因則是大陸板塊和大陸板塊之間的撞擊。尤其是在密度、質量皆勢均力敵的兩個大陸板塊之間,它們沒有更重的物質可以下沉,於是那些因撞擊、震動而粉碎的巖石就會在兩個大陸板塊相接觸的位置堆積起來,形成山脈。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喜馬拉雅山脈,它就是亞洲大陸板塊和印度大陸板塊相撞造成的結果。這兩個板塊至今仍然撞得難解難分,導致喜馬拉雅山還在不停地增高。

相關焦點

  • 大陸漂移的動力從何而來?是怎麼形成的呢?
    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於地球的整體構造,人類了解很少,尚未系統科學的研究,更不必說形成自然成熟的學說,德國地質學家對此產生了興趣的濃厚,然而由於相關資料過於稀少,很久以來,它都無法精準判斷。1910年的某一天,他獨自躺在病床上一直盯著地圖看。
  • 科學網—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
    從此開始,他收集和整理全球各地各種古生物化石、沉積物和地層資料,並進行古氣候分析,從中得出了對大陸漂移的認識。1912年1月,魏格納在一次學術報告上首次提出了「大陸漂移」的觀點。 在研究過程中,魏格納認為,在石炭紀以前,北方的勞亞古陸與南方的岡瓦納古陸原是連成一體的,它們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陸地,被稱之為聯合古陸或者泛大陸。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大陸漂移的爭論說,以及冰川的形成原因
    直到1911年秋,他從一個學術刊物上得知,美洲與非洲的某些生物是同種的這個學術刊物還推測在兩個大陸之間有陸橋連著它們。他推測美洲與非洲原本就是一個大陸,後來由於美洲向西漂移導致兩者分開,才形成了今天的世界地理格局。為了證實這一想法,他從古生物學、地質學、古氣候學等多方面著手,深入研究考察,結果發現大西洋兩岸在對應的位置上有著對應的山脈、物種以及礦產。
  • 尋求現象背後的機制:大陸漂移
    在板塊構造學問世之前40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Wegener)曾提出過一個非常相似的理論: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當時搜集了大量地理、古生物、巖石、冰川的證據。這些證據支持他提出的:「地球上曾有過一個超級大陸而且大陸可以漂移」的假說。然而,當時僅在英國有少數地質學家接受魏格納的學說,而歐洲絕大多數地質學家抵制大陸漂移學說。在美國,大陸漂移學說在當時被完全摒棄,是科學界的笑料。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可見,地殼均衡實際上是大陸漂移的物理學術語,因為大陸既然只是處於平衡狀態的浮體,那麼當受到外力作用時,自然可以運動,而且不僅有垂直運動,還可以有水平運動。由此,地殼均衡說的產生,就成為了大陸漂移說的基礎。所有的鋪墊都已經完成後,時代需要一個人來發出振聾發聵的一聲吶喊了,魏格納閃亮登場了。
  • 十萬個為什麼之為什麼說大陸漂移形成了現在的地形構造?
    為什麼說大陸漂移形成了現在的地形構造?
  • 什麼力量令大陸漂移呢?
    20世紀以前,人們一直都認為海陸位置是固定的。然而到1915年,這一觀點被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推翻。魏格納在《海陸的起源》一本書提出「大陸漂移論」,從此搖動了人們「海陸位置固定論」的觀念。後來,他又搜集了許多古氣候、古生物的證據,用以證實大的約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陸地,陸地被一片廣闊的海洋所包圍。由於地球自轉離心力作用,原始大陸產生裂隙,美洲陸塊在地球自轉的過程中漸漸落後,日久天長便形成今天的大西洋。
  • 地學科普|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
    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環球航行的麥哲倫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南北極的極晝極夜赤道的酷熱難耐地球的演進變遷人類的進化發展網際網路的突飛猛進全球化的緊密聯繫這個世界每天都在日新月異我們的地球每天都被刻上新痕跡也許我們會讀到許多許多年前的刻痕
  • 第八大洲正在形成!非洲大陸加速漂移,斷裂帶長達地球周長1/6!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在我們腦海中,「大陸漂移」似乎是發生在遠古時期的地球大事件,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已然定型。而最近,科學家發現非洲東部地區突然出現更深層次的裂痕,最終的結果是將非洲大陸分隔為東西兩部分,形成一塊真正意義上的「新大陸」。近期在東非肯亞納羅克縣,研究人員發現當地出現多處深度為15m,寬度為20m的裂痕,表層地殼非常脆弱。科學家認為,其中一部分裂縫是新生的,也有一部分是被火山灰覆蓋了很長時間的舊斷裂帶,受到降雨的影響重新暴露出來。
  • 外國人在地圖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從此解開了地球大陸的奧秘
    魏格納假設地球原本只有一個「泛大陸」,由於,板塊分裂與偏移,才會形成現在的大陸布局。而板塊分離,自然也就形成了陸地和海洋。之後,魏格納通過對古生物的挖掘,證實了這兩個地方曾經是連在一起的,這就是有名的「大陸漂移假說」。
  • 科幻大片《大陸漂移》《地球反轉》
    《大陸漂移》是全球唯一一部講「大陸漂移」的科幻大片,將由科幻名著《創造宇宙說明書》改編。 大陸漂移分兩種,一種是普通情況下的默默地漂移,每年移動兩釐米左右,移動速度和人類指甲的生長速度差不多,因此人們不易察覺。
  • 大陸為何會漂移?有什麼科學依據?
    每次把三英裡半長的鑽杆提上來,結果證實了當代一項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世界各大陸都在地球內部的上地幔漂移。2、地球表面的陸地就擱置在這些板塊上(洋底也是如此),從前是一度連接一起,形成單獨一整塊的超級大陸,約兩億年前才開始分裂。裂開的碎塊終於形成現今的七大洲和各大島嶼。這些大塊的陸地緩緩漂移分離,像流動輸送帶上的包裹一樣。
  • 大陸板塊是如何漂移的?
    最近,在對巖石進行研究時,還發現了地球表面大陸漂移的現象。我們簡單地論述一下這種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在海底和露出海面的大塊大塊陸地的下面,還有一層厚厚的重晶石包裹著地球,這層重晶石叫做地幔。許多沉積物中含有磁性微粒,當沉積物形成但沒有凝結成巖石時,這些磁性微粒具有向南方或者北方移動的趨勢。因此,我們能夠通過巖石中的磁性微粒判斷出巖石原本的方位。再結合其他的證據,我們就能推測出大陸曾在地球表面如何漂移及以後如何漂移。該證據顯示,兩億年前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雖然能夠推測出大體的布局,但有許多細節問題還不清楚。
  • 大陸漂移說
    大西洋的兩岸——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北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竟然有著極大的對應性。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他「騰」地一下從病床上跳了起來,走到地圖前,用手比劃了一下。如果能夠移動這兩個大陸使它們靠攏的話,它們正好就能鑲嵌在一起了。
  • 大陸為什麼會分成幾大板塊?它是什麼時候開始「漂移」的?
    地球表面的大陸板塊一直在不斷移動,這種緩慢的過程重新塑造著地表構造。這在太陽系裡是獨一無二的。然而,關於板塊運動的推動力,以及運動開始的時間,我們所知甚少。最近,一項新的研究可能會幫助我們解開這個謎題:地球表面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方式分離為板塊,然後開始了漫長的漂移?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地球內部往往表現各向異性,而且也不是彈性剛體,許多實際觀測到的地震的震源機制與雙力偶模型不符,這類地震大小不一,發生在各種地質環境,尤其是火山和地熱地區。汶川大地震就是因龍門山斷裂帶突然活動引發的一系列隱爆形成的,類似一個沿斷裂破碎帶深部的定向爆破過程。地震過程中也會釋放大量負電荷,從而引起發電磁異常現象,而且地震過程與成礦過程密切相關。有關證據顯示,全球大陸平均地溫梯度為3℃/100米,由此推測大陸40千米之下溫度可達1200℃,在這一溫度下大部分巖石會發生熔融或部分熔融,大洋地溫梯度遠高於大陸。
  • 什麼力驅動大陸漂移
    自古以來,人們都以為地球上的大陸和海洋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只會有上下升降變化。  然而,1910年的一天,氣象學家魏格納在養病期間,當他專心致志地凝視著一幅世界地圖時,驚奇地發現:大西洋西岸、南美洲的巴西東北角凸出來的地方,恰巧能嵌進大西洋東岸、非洲的幾內亞灣凹進去的地方。
  • 探測地球的「裂縫」從而證實大陸漂移說
    他設想,這兩塊大陸原是連在一起的,後來卻由於某種原因發生了「撕裂」,陸地被一分為二。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但是,由於受當時科學條件的限制,魏格納去世前也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非洲和美洲大陸原是一整塊大陸。 1925年,海洋學家利用聲納探測技術證明在大西洋底部有一條長約16000千米的山脊。這條山脊橫跨大西洋和北冰洋,縱貫地球南北,被稱為大西洋中脊。在這條中脊的頂部有一條很深的大峽谷,這是否就是非洲和美洲大陸分離時撕裂的「傷痕」呢?
  • 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大陸漂移的思想自古就有。古希臘的泰勒斯曾有大地是浮在水上的圓盤的設想,古代中國人也提出過「地若浮舟」的地動理論。1620年,弗蘭西斯·培根與後來德國地理學家洪堡也已注意到大西洋兩岸輪廓的相似,並認為這不是偶然的現象。1668年天主教神父普賴斯主張在大洪水前美、歐、非三大洲連在一塊,並猜想當年諾亞方舟是沿著不太寬的大西洋航行的。